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pptx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102447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39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整合探究升华,-2-,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一、古代中国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

2、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3-,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二、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始终,君权不断加强,直到明朝废除丞相。 (2)分权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采取了一些分权措施。 (3)决策权由外朝向内朝转移,非法定机构取代国家法定机构的职权,如汉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军机处。 2.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结果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如北宋、明朝等都采取过分权措施来加强中央权

3、力。,-4-,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1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二府三司制的雏形出现,B,解析:中央集权制度是地方服从中央的制度,而材料中“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表明是中央政府内部,没有涉及地方,故A项错误;“掌权的宦官”本质上是代表皇权,故根据材料“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可知B项正确;宰相成为宦官附庸与材料中“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

4、,枢密掌武”不符,故C项错误;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出现二府三司制,与材料中“唐朝时,掌权的宦官”不符,故D项错误。,-5-,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中央一直加强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2)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 2.影响: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

5、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6-,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2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现象,可知(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C,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各个朝代设立地方行政区划,无法得出管理纷繁杂乱和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故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疆域扩大导致管理困难的现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变化的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是地方最高一级,而基层的县制没有改变,故C项正确。,-

6、7-,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不同,-8-,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二、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9-,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对点训练3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时被要求磕头以谢皇恩,经争取后改为单膝下跪叩头三次。在颐和园等待接见时因天气炎热要求稍事休息,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对外政策的松动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朝贡体制的破产 D.天朝心态的延续,D,解析:清代对外政策的松动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对外关系,并未反映文化专制,故B项错误;中国朝贡体制的破产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

7、故C项错误;题干中清政府要求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成员磕头以谢皇恩,清廷官员认为不能让皇帝久等而将其斥骂,都说明了天朝心态的延续,故D项正确。,-10-,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1-,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2-,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3-,考情分析,真题试做,-14-,考情分析,真题试做,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6课标全国,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8、B,解析: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时铭文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这有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D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15-,考情分析,真题试做,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2013课标全国,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

9、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C,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故选C项。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D项表述错误。,-16-,考情分析,真题试做,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2018课标全国,25)据

10、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17-,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这有利于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

11、,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18-,考情分析,真题试做,4.(2018课标全国,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19-,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平民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加速,故B项

12、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这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中表格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故D项错误。,-20-,考情分析,真题试做,5.(2017课标全国,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C,-21-,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史料的能力。题干中的四则材料都反映了唐军在泾州与薛举作战失败的

13、信息,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故A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元帅”,故B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题干中的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材料叙述了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的信息,故D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22-,考情分析,真题试做,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7.(2016课标全国,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

14、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23-,考情分析,真题试做,解析: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而明中叶以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因此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24-,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论从史出推理结论型选择题的特点及解题技法 近几年课标高考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题型多为结论型选择题,且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关联不大

15、,因此考生对命题情景感到陌生,无所适从,从而造成相当大的解题困难。 这一题型一般考查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而且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教材中未出现的史实,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结论。,-25-,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1)解答这类选择题时,主要依靠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较高的史学理论水平;要根据题干中的史实,分析与结论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 (2)注意问题的转换。根据题干所指事件的时间信息,利用所学知识与之关联,并对选项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否定。,-26-,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

16、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D,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崩溃。本题以周郑交恶为材料,该事件发生于春秋初年,而周天子权力开始削弱始于西周末年,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彻底瓦解发生于秦朝,故B项错误;题干涉及的周郑关系是从政治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血缘角度来说,所以C项错误。材料中郑庄王不奔丧,不朝贺,反而派兵侵入王室疆土,这与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和义务不符,故选D项。,-27-,题型特点

17、,解题模板,押题训练,2.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 )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 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 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 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A,解析: 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宰枢互兼”提高了军事将领的权力,故C项不符合题意;“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故D项不符合题意。,-28-,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3.唐代以前,官舍(官员

18、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A,解析:唐代以前,官员住宅多由国家免费提供。唐代,国家集权管理职能日趋繁杂,职能部门逐渐增多,在京供职人员数量大幅上升,如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国家为官员提供免费官舍的色彩逐渐消退,转而以有偿形式供官员租赁,同时,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这导致官舍与官署相分离,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内,

19、故A项正确;B、C、D三项题干材料均无法体现。,-29-,题型特点,解题模板,押题训练,4.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A,解析: 宋代以文治国,宋人多关注“人事”,关注君臣关系,这体现了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故A项正确;南宋后,理学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宋皇帝及君臣关系等政治生活,与市民阶层世俗化的文化倾向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笔记是对唐宋政治生活的反映,体现了政治生活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