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1103091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30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七部分选修内容专题二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部分 选修内容 专题二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基础梳理,考点清单,考点一 古代改革 (一)梭伦改革 1.历史背景 (1)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雅典城邦 平民 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a.政治上,贵族占据了 首席执政官 等重要职位,把持最高决策机关 等,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 土地兼并 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 境不断恶化。,(2)工商业奴隶主与特权贵族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 大,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经济领域的改革 a.颁布“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

2、由于欠债而 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公民,由城邦 拨款赎回。同时还废除了“ 六一汉 ”制度。,b.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为了杜绝贵族侵 占平民的财产,梭伦还制定了“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 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c.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扩大 下层平民 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 城邦的实力。 d.改革币制和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 俭;惩罚游手好闲之徒。,(2)政治方面的改革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把雅典所有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 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b

3、.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 权力机关,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各 选100人,组成“ 四百人会议 ”;在司法制度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 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成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 3.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 a.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雅典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 商业城邦。,b.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 民主政治 的基础。 (2)历史局限 a.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b.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c.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贵族势力依旧存在。 (二)商鞅变法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

4、期的社会大变革。 (1)经济 a.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根本原因),b.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 a.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到战国时期形成战国七雄。 b.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 地主 阶级要求变革;各 国竞相进行改革。 (3)思想上,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2.有利条件和机遇:春秋时期,秦国经济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下达“求贤 令”,决心变法图强。秦孝公重用商鞅,让其主持变法。,3.主要内容 (1)政治 a.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b.主要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

5、分封制,推行县制。 (2)经济 a.主要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b.主要措施: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 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军事 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不再授予爵位。 严厉禁止聚众私斗。,(4)移风易俗 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共居,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刺激小农户数 量的增加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4.商鞅变法的结局和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结局 a.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采用铁腕手 段推行新法,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 即位,商鞅最

6、终死于非命。 b.商鞅虽死,但其变法措施在秦国得以延续。 (2)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制。,b.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使秦国一跃而为 第一强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c.从世卿世禄制度向 赐爵 制度转变,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创造了一 个鼓励军民争立战功的用人机制,对提高秦军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 用;使新兴军功地主阶级成为维护秦国统治的重要支柱。 (3)变法的历史局限 实行严刑峻法,容易造成统治者暴政;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5.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 级的要

7、求。(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 革态度坚决。 (4)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5)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赏罚分明。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 民族融合 的趋势。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 锐)。 (3)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2.主要措施 (1)推行均田制 a.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8、b.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政府把无 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死后归还,不能买卖,称为露田;农民还分得一定 的土地,种植桑麻,可以买卖,称为桑田。 c.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 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吏治 a.内容:官吏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而是由官吏政绩好坏决定;给百官颁 行俸禄;严惩贪赃枉法。,b.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3)迁都洛阳 a.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 黄河流域 的控制。 b.概况: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 c.作用:打击

9、了保守势力,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 改革奠定了基础。 (4)移风易俗 a.目的:适应迁都后形势的需要。 b.内容: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下令穿汉 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c.作用: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3.作用 (1)使北方经济得以复苏和繁荣。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 定了基础。 4.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 作用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收了汉族先进的

10、政治制度和先进 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 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超群的胆略和卓 识。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 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这种观点未从整 个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是错误的。评价孝文帝及其改 革,我们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活动,客观、公 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或否认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5.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 作用: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拓展了祖国的疆域;

11、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各民族的文化 内涵,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 了民族的凝聚力。,(四)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内忧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阶级 矛盾尖锐。 b.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形成 “ 积贫 ”局 面。冗兵:为应付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冗官:为削弱官员的 权力,实行一官多职;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 职。冗费:除了冗官、冗兵费用外,北宋还大兴土木,修建寺观,加上皇室 开支和每年给辽和西夏 “ 岁币 ”,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2)外患:北宋在

12、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 “ 积弱 ”局面。,(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性质和特点 (1)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 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 (4)特点 a.以 “ 理财 ”为中心进行全面改革,理财措施突出了政府宏观调 控和市场的作用。 b.变法主要解决的是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富国之法 a.均输法:发运使必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求情况,就近采购。 b.市易法:政府设立

13、 “ 市易务 ”,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 等市场短缺时再卖。限制了大商人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c.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20%的 利息。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d.募役法: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费用。相应减轻了 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e.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按照户 等高下出资。促进农业发展。,f.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2)强兵之法 a.将兵法:对禁军精简裁并、整编后进行训练;各路设置负责操练军队的 将官,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

14、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保甲法: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保丁按 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维持治安。减轻了北宋财政负担。 c.保马法:把原占牧地还给民户,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节约朝廷开 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d.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武器质量提高。 (3)育才之法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有利于选拔人才。,b.整顿太学,以三经新义为学生必读教材。 4.变法的失败 (1)失败原因 a.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主要原因)。 b.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 c.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在其死后司马光任

15、宰相,废除了新法。 d.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 念;改革要注意用人。,5.变法的评价 (1)进步性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 积弱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c.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 家、改革家。 (2)局限性 a.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 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b.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 担依然沉重

16、。,考点二 近代改革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历史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 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承担繁重的劳役地租和赋税,生活贫困不堪。反 抗斗争越来越激烈。 (2)工业发展落后 农奴制度下的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资 本,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主 要国家。农奴制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3)新思潮的涌动 1825年,俄国发生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和废除农奴制的“十二月党 人起义”。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激进派 要求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 基等人。 (4)克

17、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8531856年,俄国在与英法争夺奥斯曼帝国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 导致其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主要措施 (1)废除农奴制: 1861 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 的法令。,a.政治上:从法令颁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干涉农 奴的生活。 b.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c.组织管理: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的农民 还须受村社的管理。 (2)政治变革 a.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 代议制 模式,建立了地方和 城市的自治机构。但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b.司法

18、制度方面,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 师制度。 c.军事上,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 队的近代化进程。,d.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3.评价 (1)进步性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b.废除了农奴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 场,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便利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在俄国的传播。 (2)局限性 a.改革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

19、束缚在土地上。,b.改革后俄国仍保留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 展,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激化。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新沙皇中 止了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 (二)明治维新 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政治:17世纪初,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将军掌握实权。天皇没 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 等级森严。 (2)经济:到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 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思想文化: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 (4)外交: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 (5)

20、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生活艰难,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2.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黑船事件 1853 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 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这一事件被称为“黑船事件”。1854年,美 国迫使幕府签订了 日美亲善条约 。日本的国门被打开。,(2)社会危机的加剧 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3.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 一些中下

21、级武士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后在幕府的镇压下失败。 (2)倒幕运动 自1865年起,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等人逐渐掌握了长 州、萨摩、土佐等藩的政权,这些强藩联合起来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 地。1866年,武装倒幕开始。1867年,新天皇登基,倒幕派开始获得京都 朝廷的支持,幕府被迫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 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 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 政府。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统治被推翻。不久,新政府宣布改元 “明治”,日本历史进入明治时期。 4.明治维新的措施 (1)废除旧体制 a.“ 废藩置县 ”(1871年),由中

22、央委派官员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b.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2)发展新经济 a.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b.土地制度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c.“殖产兴业”: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 私人企业效仿;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倡导“文明开化” a.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 b.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培养人才。 c.在生活习俗方面,推行文明开化。 (4)建立新军队 a.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组建常备军。,b.引进先进武器

23、,建立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c.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5.历史影响 (1)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 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 大日本帝国宪法 。 这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 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2)崛起为东方强国 a.经济上: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 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b.军事上: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明治维新领 袖们的“富国强兵”梦开始得到实现。,c.外交上: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

24、不平等条约,获得 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a.侵略朝鲜: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与之签订江华条约,获得大量侵 略权益。 b.侵略中国: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 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三)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a. 马关条约 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阶段 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b.清政府为缴付对日赔款而向西方列强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的经济命脉。 c.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 势力范围 ”,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

25、)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 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 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4)维新思想的发展 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立学会、 办报纸、兴学堂、著书立说,阐述变法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基 础。 a.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 孔子改制考 ,系统地阐发了变 法理论。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号召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和文化教育制度。 c.严复译著 天演论 ,借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变法自强。 2.过程 (1)开始,189

26、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 “ 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潮发 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准备 a.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 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b.保国会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 保国会 ,在其影响下,保浙 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 ,开始变法,历史上称 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a.内容,b.作用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

27、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资 产阶级参政议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结果 (1)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 新派,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a.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 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b.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仅依靠没有实权的 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3)历史意义 a.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 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 欺凌,表

28、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b.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c.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 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重难突破 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2.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 众的行为。,(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 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 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斗争。 (3

29、)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 济恢复;改革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 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3.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2)改革派和反对派力量对比。 (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及改革者的素质。,(4)是否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技巧。 (5)用人是否得当。 (6)改革措施是否切实可行。 (7)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负担等。 4.改革的一般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3)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 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4)改革总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因而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 性和艰巨性。,(5)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 (6)改革家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学习。 (7)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E426-2012 6429 Standard Practice for Electromagnetic (Eddy-Current) Examination of Seamless and Welded Tubular Products Titanium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nd Similar Alloys《.pdf ASTM E426-2012 6429 Standard Practice for Electromagnetic (Eddy-Current) Examination of Seamless and Welded Tubular Products Titanium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nd Similar Alloys《.pdf
  • ASTM E426-2016 red 8231 Standard Practice for Electromagnetic (Eddy Current) Examination of Seamless and Welded Tubular Products Titanium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nd Similar All.pdf ASTM E426-2016 red 8231 Standard Practice for Electromagnetic (Eddy Current) Examination of Seamless and Welded Tubular Products Titanium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nd Similar All.pdf
  • ASTM E428-2005a Standard Practice for Fabrication and Control of Metal Other than Aluminum Reference Blocks Used in Ultrasonic Examination《超声波检验用标准钢块的制造和管理的标准规程》.pdf ASTM E428-2005a Standard Practice for Fabrication and Control of Metal Other than Aluminum Reference Blocks Used in Ultrasonic Examination《超声波检验用标准钢块的制造和管理的标准规程》.pdf
  • ASTM E428-2008 346 Standard Practice for Fabrication and Control of Metal Other than Aluminum Reference Blocks Used in Ultrasonic Testing《超声波校准用金属非铝基块的制造和控制的标准实施规程》.pdf ASTM E428-2008 346 Standard Practice for Fabrication and Control of Metal Other than Aluminum Reference Blocks Used in Ultrasonic Testing《超声波校准用金属非铝基块的制造和控制的标准实施规程》.pdf
  • ASTM E428-2008(2013) 8125 Standard Practice for Fabrication and Control of Metal Other than Aluminum Reference Blocks Used in Ultrasonic Testing《超声波检验用除铝标准块之外的金属标准块的制造与控制的标准实施规程》.pdf ASTM E428-2008(2013) 8125 Standard Practice for Fabrication and Control of Metal Other than Aluminum Reference Blocks Used in Ultrasonic Testing《超声波检验用除铝标准块之外的金属标准块的制造与控制的标准实施规程》.pdf
  • ASTM E430-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Gloss of High-Gloss Surfaces by Abridged Goniophotometry《用简化滤色测角光度计测定高上光表面光泽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E430-2005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Gloss of High-Gloss Surfaces by Abridged Goniophotometry《用简化滤色测角光度计测定高上光表面光泽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E430-2011 5000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Gloss of High-Gloss Surfaces by Abridged Goniophotometry《用简化滤色测角光度计测定高上光表面光泽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ASTM E430-2011 5000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Measurement of Gloss of High-Gloss Surfaces by Abridged Goniophotometry《用简化滤色测角光度计测定高上光表面光泽度的标准试验方法》.pdf
  • ASTM E431-1996(2007) Standard Guide to Interpretation of Radiographs of Semiconductors and Related Devices《半导体器件及有关器件的X射线照片说明的标准指南》.pdf ASTM E431-1996(2007) Standard Guide to Interpretation of Radiographs of Semiconductors and Related Devices《半导体器件及有关器件的X射线照片说明的标准指南》.pdf
  • ASTM E431-1996(2011) 1875 Standard Guide to Interpretation of Radiographs of Semiconductors and Related Devices《半导体器件及有关器件的X射线照片说明的标准指南》.pdf ASTM E431-1996(2011) 1875 Standard Guide to Interpretation of Radiographs of Semiconductors and Related Devices《半导体器件及有关器件的X射线照片说明的标准指南》.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