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基础梳理,考点清单,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1.背景 (1)国际环境:二战后,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以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2)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新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3.基本方针,(二)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 家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 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
2、53年,中国政府在与 印度 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 题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在措辞上作了修改,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意义:标志着我国 外交政策 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 题的基本准则。,3.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从而结束 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 世界五大国之一 的地位参加的重要
3、国际 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参加万隆会议 (1)时间: 1955 年。 (2)内容: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3)结果:周恩来提出的“ 求同存异 ”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 功。 (4)意义:是第一次没有 殖民主义 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 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 外交关系。,考点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在美国阻挠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 非法占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 广大发展中国家 要求恢
4、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经过:1971年,第 26 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 (1)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利用中国牵制苏联。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牵制和应对 苏联 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 2.进程 (1)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 乒乓球队 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 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 基辛格 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3)1972年2月, 尼克松 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 报,两国关系开始走
5、向正常化。,(4)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政府承认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5)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三)中日建交 1.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 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1972年秋,日本首相 田中角荣 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 的联合声明。 (四)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 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 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3.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
6、的历史,揭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 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延伸 中美关系发展,考点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全方位外交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经济 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外交政策的目标:反对 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3.表现 (1)开展以 联合国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4)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4.影响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 布局。 (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重难突破 一、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1.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且两国的社会制度 相同。 3.新中国为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打破孤立,争取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和新时期的战略调整,三、新中国外交的阶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