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13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解体 (2)洋务运动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晚清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1)“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地 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2)社会生活与习俗,考纲要求,考纲呈现,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考点二 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三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兴起,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自主学习,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 4.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 、 李鸿章 、左宗棠、张之洞。 5.活动 (1)创办近代工业。,(2)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3)兴办近代教育:创办 京师同文馆 等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 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6.结局: 甲午中日战争 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7.影响 (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 中国 资本主义 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
3、的瓦解 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材补遗 洋务运动的指导机关总理衙门 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总署”或“译署”),作为应付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大臣由一亲 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 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总理衙门建立之初,咸丰帝 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 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达十多人。章京分为四级,从内 阁、部院、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八人,以后人数逐渐增 加。 总理衙门下
4、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南洋通商 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北洋 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驻天津。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包括办工厂、修铁 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 决策机构。总理衙门实质上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 机构。,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误区警示 (1)“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 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 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
5、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近代化不等同于工业化。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还包括经济 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的变革。其核心是经 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归纳总结 外国经济势力入侵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 是欧风美雨的阻碍作用,但它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造了 条件,如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刺激了 一些中国人投资于近代企业,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图解历史 1.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示意图,2.近代中国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主题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及对其的认识,合作探究,史料呈现 史料1 18381
6、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整理,史料2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 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 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 (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 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 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史料3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 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
7、大贾 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 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 心种菽粟。,读史指导 (1)从史料1看,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从第一个时间段到第二个时间段呈增 长趋势。但从第二个时间段到第三个时间段则呈下降趋势,说明其销售 情况受阻。 (2)史料2中的表明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中国的传统纺织业 受到巨大冲击。 (3)史料3中的表明上海开埠通商后,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 的经济结构。,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分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 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呈现下降趋势与自 然经济对商品经
8、济的本能抵制有较大关系。,(2)根据史料2、3,结合所学知识及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 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提示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 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史论归纳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特点及影响 1.含义: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即“纺”与“织”分离,“耕”与 “织”分离;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2.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和西方的经济侵 略。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 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9、,自然经 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其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3.影响 (1)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着封建统治的基础。 (2)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准备了市场 和劳动力条件。,主题二 洋务运动的特点与评价 史料呈现 史料1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 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 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史料2 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通盘熟算,如学习外
10、国语 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折 读史指导 (1)史料1选自曾国藩的奏折,说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属 于器物层面;则说明了其目的镇压农民起义。 (2)史料2出自奕的奏折,叙述了洋务运动学习的内容和目的。说明 洋务派学习西方主要是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问题思考 (1)史料1反映了洋务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提示 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 事实,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通过一系列活动谋求自强。,(2)根据史料2说明洋
11、务运动的本质特点。 提示 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 的目的。,(3)两则史料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 提示 中体西用。,史论归纳 洋务运动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 (1)从目的上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 护封建统治。 (2)从内容上看,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结局上看,由于内外因素,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 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评价 (1)进步性: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 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 扩张;诱导和
12、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 度上打开了缺口。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局限性: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 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 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1.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 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 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 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13、所雇洋匠皆为外行,考点集训,B,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封建性质的官督商办企业, 其生产技术大权被洋人操纵,甚至出现不懂技术的洋匠招摇撞骗的情 况,这表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故选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洋 务企业管理的不合理之处,过度依赖洋匠,排除A项;洋务企业并不是外 资企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个别洋匠属于外行,而非全部,排除D 项。,2.(2019辽宁锦州模拟)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 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 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 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
14、外,家庭纺织 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 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D,解析 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耕”与“织”的分离、“纺”与 “织”的分离,由题干材料中“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 洋货”“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A 项只是自然经济瓦解的部分征象;解读题干信息可知 B、C两项并不能 体现自然经济的瓦解。,3.(2017课标)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 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
15、税金达1两以上, 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 钱。这一举措 (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A,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土煤缴税比洋煤 多20余倍,后经李鸿章奏准减少10多倍,税收的大幅减少增强了洋务派 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 减轻税收无法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况下 不可能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故C、D两项错误。,考点二 近代前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迁,自主学习,1.原因
16、 2.表现 (1)服饰: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 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宅:鸦片战争后,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 的豪宅。,二、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3.大众传媒:1872年创刊的 申报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 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归纳总结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 活 (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 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通讯工
17、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图解历史 社会生活的变化,主题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史料呈现 史料 近代汉语中引入的部分外来词 德律风(电话,英语telephone) 咖啡(英语coffee) 马达(英语motor) 荷尔蒙(英语hormone) 逻辑(英语logic)芭蕾(英语ballet) 据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合作探究,读史指导 史料出处中的“外来词”说明该史料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关,史料中 等外来词语,都来自西方国家,说明西方的事物传入中国。,问题思考 史料说
18、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史论归纳 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影响及认识1.特点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3)发展不均衡。从空间看,近代社会生活城市变化较农村显著,沿海地 区变化较内地显著。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呈现出既追新 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影响 (1)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文明的进步。 (2)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色 彩。,3.认识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
19、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 进步。 (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一定的稳定性,有些东西根深蒂固,很难一下 子完全根除,特别是在偏僻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另外,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1.(2019河南郑州模拟)西餐宴席男女主人同时入席,餐桌上男女平等甚至 女子地位要比男子高。1878年,我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郭嵩焘在伦敦公使馆 “仿行西礼,大宾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 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 稀松
20、平常的事。这反映出 ( ) A.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 D.洋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考点集训,A,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1878年时,郭嵩焘携夫人参加宴会事件在国 内引起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 为稀松平常的事”,这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礼俗形成冲击,故选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仅从材料信 息无法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 及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2.(2018辽宁大连模拟)“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 益。至其
21、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金制价较昂贵,最觉灿然可 观,于是此风盛行,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这种 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 )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A,解析 依据材料“金制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可得出社会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镶牙这种现象,没有反映出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也没有反映出全盘西化,故B、D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3.(2018湖南常德模拟)申报创办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开办之 初,即反
22、复申明其与京报的区别:“新报是合朝野之新闻而详载之, 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焉。”此后朝廷要员也曾在奏折中 引用过申报文章。这说明申报 ( ) A.是服务于外商意愿的经济类报纸 B.具有广开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 C.是民办报纸,缺乏舆论监督作用 D.符合民众需求并且宣传民主思想,B,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申报服务于外商和宣传民主思想等内 容,故A、D两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错误,报纸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考点三 “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兴起,一、地主阶级“师夷长技”思想,自主学习,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2.魏源在其编撰的 海国图志 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迈
23、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误区警示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 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归纳总结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器物。 两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 第一步,图解历史 中体西用,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 资本主义 的产生,出现了一批 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1)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 商战 。 (2)政治:主张革新,实行 君主立宪 制度。 (3)文化
24、: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 知识。 4.局限: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行动。,教材补遗 “西学东渐” 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通常而言 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国家或地区 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 影响。,主题 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史料呈现 史料1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 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 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 称之曰夷狄乎? 魏源海国图志,合作探究,史
25、料2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 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 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读史指导 (1)史料1选自魏源的海国图志,体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思想主张, 反映了其倡导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主张。体现了魏源对世界其他 国家和地区的认识。 (2)史料2摘自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著作,该史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的思想,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异 同点。 提示 相同点:洋务思
26、想是对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根本目的上,都是要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名教。 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 结果上,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 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不同点:首要目的不一样。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 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 人民起义。方法和步骤的不同之处是魏源等人的主张只停留在“知 夷”的层面上,而没能付诸实践;而洋务派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 想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2)综合以上史料,说明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
27、局限性。 提示 停留于物质(器物)层面,没有认识到学习政治制度的重要性。,史论归纳 用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的立场,主张“中体西用”的目的 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冲击了重农抑 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 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 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 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
28、与西方文明 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 毕竟承认了中学有不足、西学有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 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1.(2019安徽合肥模拟)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 “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 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考点集训,A,解析 从事洋务的官员遭到蔑视和嘲讽,说明洋务派的活动还未得 到认可,体现的是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A项符
29、合题意。洋务运 动奉行“中体西用”,并非崇洋媚外,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一种 保守思想,而非主张改变制度的先进思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对 西方列强侵略的态度,D项错误。,2.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 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 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A,解析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材料中“寻求经 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
30、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 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 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3.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 容 (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A,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 会生活、军事、经济、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 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 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
31、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现的西 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记知识结构,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 (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 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 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 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诱导之下,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 七十年代产生。,(4)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32、,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在衣食 住行等方面出现了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现象,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 化。 (5)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 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6)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 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专题总结提升,知识框架,一、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对比,中西链接,跟踪训练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 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 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 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
33、海以来已见端倪了。”该观点认为 ( ) A.早就在郑和航海时期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各方面基本处于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D,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陈旭麓认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 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中西方政策差异导致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方 向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二、中西近代工业化的差异,跟踪训练2 (2018广西柳州模拟)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 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 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中国觉 醒”的主要含
34、义应是 ( )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 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 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C,解析 A项只是体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没有体现学习带 来的影响,排除;洋务运动是由少数地方实力派官员推动的,遭到顽固派 的强烈反对,而且政府对洋务运动的支持有限,没有意识到发展工业的 必要性,排除B项;D项错误,这种觉醒没有体现出抵制外来侵略。,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核心突破,1.从发动者上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西侧转移的变化。 2.从列强侵华
35、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3.从结果上看:除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这说明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上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 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 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 代社会的进步。,跟踪训练3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 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 ) A.报复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C.打开中国市场 D.建立租界 解析 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满足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要求。故选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