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1110465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主要表现】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代表阐发不同的治国主张,思想界百家争鸣;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儒、佛、道相互辩驳、吸收,三教合一的潮流兴盛;两宋时期,理学形成,儒学更加哲理化、思辨化,成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继承、批判传统儒学,倡导求实精神,使传统文化重

2、新焕发生机。,(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体现出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多元一体、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社会风尚和作者心声。,第8讲 百家争鸣,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百家争鸣”出现 1.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 逐步形成。 (1)经济:

3、井田制崩溃, 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瓦解。 (3)阶级关系:“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 ,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封建制,土地私有制,分封制,士,私学兴起,2.流派:主要有 、道家、 、墨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法家,思想解放,二、内容,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理想化,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礼法,并施,性恶论,无为而治,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尚贤,重理解,1.先秦儒家思

4、想的理性精神 (1)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 (2)“仁”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从孔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

5、。,(3)从孔子的重“礼”到荀子的礼法并用,反映了儒家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

6、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礼崩乐坏的世界百家争鸣的背景,材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淮南子俶真训 材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解析】据材料一,可知当时周王室衰微,等级制崩溃;据材

7、料二可知士阶层崛起,材料三表明学术下移。这一切说明当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社会根源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等级制崩溃;摆脱等级秩序束缚的“士”追求思想自由;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学术下移。 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冶铁和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问题】归纳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深化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

8、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 建立。 3.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文学艺术,百花争艳;传统科技,世界领先。,主题二,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材料一 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

9、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解析】材料一体现孔子“仁”“礼”思想,“仁”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礼”体现在“贵贱有等,上下有序”。材料二体现墨子节俭、兼爱、非攻等思想。两家思想均为挽救当时失坠的社会秩序而提出,但因与时代不符难以实现。 【参考答案】方案:孔子主张“仁”“礼”结合;贵贱有序、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理想政治的标准和基本原则

10、;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问题】依据材料,说明儒墨两家治理社会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深化拓展,一、仁和仁政、礼和礼治 1.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11、2.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 “礼治”就是要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礼治就是人治,即仁治。,二、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帝道”。,主题三,吸收借鉴、融合创新百家

12、争鸣的特点,材料 公元前4世纪中叶,田氏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筑起了高门大屋,广延天下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参议国政,使这里迅速成为列国学术文化中心,史称稷下学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在稷下都发生了分化。同以往那种“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一个学派内部在传承中发生的自然分化不同,稷下的学派分化主要是不同学派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吸取而产生的,形成了很多犹如现代科学所谓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例如,道家的黄老之学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在政治上主张法治,吸收融合了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学术思想,集各家学说的优势于一身。再如,稷下儒家大师荀子吸取了道家黄

13、老之学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礼与法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 白奚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启示,【解析】材料体现稷下讲学中各派思想诘难辩驳,融合吸收,产生了新的学派分化与治国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参考答案】 特点:相互诘难、相互吸收借鉴、分化创新。 意义:推动学派分化与创新,产生新学派和新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

14、争鸣的意义。,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儒学的思想渊源 【典例1】 (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试题分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由孔子在古代文化典籍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植根于文化典籍。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体现了儒学思想植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

15、孔子整理了“五经”,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对儒学来说是个灾难,但儒学传统并未断绝,D项错误。 答案:C,角度二 孟子的主张及其评价 【典例2】 (2016海南卷,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儒家“内圣”的主张,强调个人要不断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非坚持个人

16、独特性格,故A项正确,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主张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孟子提倡养“浩然之气”,主要目的是培养个人品德,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统治,与反抗专制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教材补缺】 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 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7、,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 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角度三 儒家的理想政治与社会追求 【典例3】 (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18、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试题分析】儒家学者在批评现实政治时,以夏、商、周三代“圣世”作为对现实的评判标准,以尧、舜作为专制君主的榜样,但儒家的精神实质并非返古,而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政治与社会的追求,这影响了后世儒者的价值观念。故C项正确,D项错误。儒家学者的上述主张虽然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但他们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社会变革,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A、B两项错误。 答案:C,【教材补缺】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家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

19、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角度四 儒家与法家

20、思想的比较 【典例4】 (2015海南卷,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比较分析能力。先秦诸子百家本质上都是治世之学,都是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所不同的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仁和礼,法家主张君主专制,强调法治,B项正确。重农抑商在先秦时期是法家的主张,A项错误。厚古薄今是儒家的历史观,是法家极力反对的,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并不重视,D项错误。 答案:B,【教材补缺】 儒、墨、道、法的救世方案 1.孔孟

21、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 2.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 3.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地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

22、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4.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国。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地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角度五 法家的思想主张 【典例5】 (2014海南卷,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试题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史料的能力。“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的意思是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生产(耕作),可知材料体现出统治者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强调“民”对“君”的绝对义务,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思想,B、C两项属于儒家思想,故均与题干内容不符。 答案:D,角度六 墨子思想的特点 【典例6】 (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

24、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墨子内容的历史解释。墨家是诸子百家中唯一代表着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流派,从材料的内容看,其记载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智慧,C项正确。墨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思想与贵族阶层的旨趣有质的差异,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实用科技一直为士大夫阶层所鄙弃,不可能汇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A、D两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属于实用科技,缺乏理论分析,没有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 答案:C,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2018山西太原二模)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

25、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解析:C 据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是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故A项错误;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项错误;士阶层是分封制的产物,士阶层出现分化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故D项错误。,2.(2018江西九校联考)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

26、根本,这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主张均反映出( ) A.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B.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C.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D.儒家实现了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解析:B 材料中“孝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是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A项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是掩盖,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采纳,不可能实现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故D项错误。,3.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

27、“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解析:A 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这与题干材料中“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及“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相对应,因而该思想家应为孟子,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儒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而非“仁政”学说,故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主张为“理学”而非“仁政”学说,故C项错

28、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为“心学”,故D项错误。,4.(2018湖北武汉调研)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 A.墨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解析:A 据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可知是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其余三人思想主张皆与“尚贤、尚同”无关,排除。,5.(2018河北衡水调研)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

29、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提倡仁爱,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因此在民间受到较大的支持。但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相较于春秋时期更加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需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因此,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为应对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故C项正确。,6.(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孔子提出“

30、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解析:A 材料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指少数民族不得干预华夏民族的事务,“内诸夏而外夷狄”指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内外措置,这两句明显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同华夏的区别,以及深刻的防蛮夷、卫华夏的思想;孟子从华夏族文化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华夷之辨超脱了血缘、地缘标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杂处、交流的结果,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故A正确。儒家一直未放

31、弃夷夏观念,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劣,故C错误。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而非背离,故D错误。,【新知生成】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别华夏与蛮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每当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遭遇危机之时,华夷之辨就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遇到了全面危机,华夷之辨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现代以来产生的“中华民族”观念是对“华夷之辨”的转型和超越。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礼义,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义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ISO IEC 11578-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联 远程规程呼叫(RPC)》.pdf BS ISO IEC 11578-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Remote procedure call (RPC)《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联 远程规程呼叫(RPC)》.pdf
  • BS ISO IEC 11586-1-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Overview models and notation《信息技术 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上层安全性 综述、模型和表示法.pdf BS ISO IEC 11586-1-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Overview models and notation《信息技术 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上层安全性 综述、模型和表示法.pdf
  • BS ISO IEC 11586-2-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Security exchange service element (SESE) service definition.pdf BS ISO IEC 11586-2-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Security exchange service element (SESE) service definition.pdf
  • BS ISO IEC 11586-3-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Security exchange service element (SESE) protocol specifica.pdf BS ISO IEC 11586-3-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Security exchange service element (SESE) protocol specifica.pdf
  • BS ISO IEC 11586-4-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Protecting transfer syntax specification《信息技术 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上层安.pdf BS ISO IEC 11586-4-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Protecting transfer syntax specification《信息技术 开放式系统互连 一般上层安.pdf
  • BS ISO IEC 11586-5-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Security exchange service element (SESE) protocol implement.pdf BS ISO IEC 11586-5-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Security exchange service element (SESE) protocol implement.pdf
  • BS ISO IEC 11586-6-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Protecting transfer syntax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conforma.pdf BS ISO IEC 11586-6-1997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Generic upper layers security - Protecting transfer syntax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conforma.pdf
  • BS ISO IEC 11587-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Application context for systems management with transaction processing《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带事物处理过程的系统.pdf BS ISO IEC 11587-1996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Application context for systems management with transaction processing《信息技术 开放系统互连 带事物处理过程的系统.pdf
  • BS ISO IEC 11693-1-2012 Identification cards Optical memory card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识别卡 光学存储卡 一般特性》.pdf BS ISO IEC 11693-1-2012 Identification cards Optical memory card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识别卡 光学存储卡 一般特性》.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