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10472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商业发展历程 1.商朝: 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2.周朝:实行“ ”政策。 3.春秋战国: 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4.秦汉魏晋: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5.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 和飞钱相继问世。,职业商人,工商食官,官府,柜坊,6.宋元 (1)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市镇兴起。 (2)

2、元代:广泛流通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 (1)商业繁荣,大量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3)区域间 贸易发展较快, 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4)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6)劳动力成为商品。 (7)钱庄兴起。,交子,纸币,农副产品,长途贩运,白银,商帮,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民居,市令,坊,市,经营时间,专业性市场,直接监管,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 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

3、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海上两条 ,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 专门管理外贸。,大运河,丝绸之路,市舶使,(3)两宋: 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府只开 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以 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海外贸易,广州,十三行,朝贡贸易,重理解,1.

4、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还出现纸币。 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域组织即商帮。 经营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2)影响 经济: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工商业发展,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社会

5、阶层:新兴的市民阶层崛起(商人、百工和城市平民为主体)。 风俗文化:市民的生活发生变化,通俗文化兴起,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传统义利观的变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3.宋代在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的原因 (1)宋代是实现对外贸易重心转移的时期。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

6、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2)宋代巩固了中国在海上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宋代以前,从事中外贸易的主力军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3)宋代是贸易制度和航海技术创新的时期。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并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4)宋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基本范围,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在这一范围内。 4.明清时期

7、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分类及影响 (1)特点 “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 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的联系。,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 有的市镇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种行业著称;有的是农村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等。如吴江的屯村市是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这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的形式,反映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

8、大,也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工商业巨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 (2)分类:明清时期大量涌现的市镇基本上可分为三类:手工业市镇、商业市镇、交通市镇。,(3)影响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市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都市化进程;市镇经济的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产生冲击。封建社会后期市镇的发展应该说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基

9、础上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市镇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商品生产和商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5.明清时期钱庄的兴起 (1)明清之际,钱铺业发展出了以存放款和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钱庄。 (2)钱庄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尤以开埠通商以后的上海为盛。钱庄的庄票,实际上就具有了货币的性质。,6.明清时期工商业者受到的封建束缚 (1)苛税差役沉重,人身自由受到控制。 (2)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一直受到专制政府的歧视。 (3)工商业者行会一般需要得到官府批准才能成立。 (4)绝大多数工商业者没有政治地位,也没有自由发展、自主经营的权利,受官府的严密控制。 (5)城市是专制集权统治的政治堡垒,政权始终在封建

10、政府的牢牢控制之下。,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传统经济的新异变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材料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

11、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 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 评述: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农业生产商品

12、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深化拓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基础与经济结构的变化 (1)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结构性变异 商品性农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引起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异。如16世纪开始推行的以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押租制和永佃制,不仅使佃农有完备的经营自由,并可出卖田地,导致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分离。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异促使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出现,自由雇佣

13、出现,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手工业的历史性变革与发展 如官营手工业向商品化和民营化转变;新兴手工业勃然兴起并占据生产主导地位;形成苏杭丝织业、松江棉纺织业、芜湖浆染业、佛山矿冶业、景德镇制瓷业等著名手工业中心;民营手工业的新发展有力推动了商业繁荣、市场扩展进程;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最初阶段的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或包买商。这些在江南集中体现为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3)赋役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 明中后期不仅开始赋役货币化和货币以银为本位,而且白银流通量和储存量剧增,货币权力空前增大;从事货币兑换、汇兑和保存的货币经营业应运而生;信用借贷需求旺盛,不仅生息资本剧增,借贷利率下降趋

14、势出现,而且农业生产性借贷增多、生息资本与商业资本结合、部分生息资本向手工业资本转移;赋役、财政白银化导致隆庆开放海禁后大量白银内流,推动了货币经济发展。,(4)地域性商帮、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以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市场活跃,如商品种类增多,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人势力空前壮大与社会地位提高;商人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长途贩运和从事进出口的国际贸易;一些商帮实施自由雇佣制、合伙制、伙计制等新的经营方式和劳资关系;部分商人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经营手工业或商品性农业。 (5)资本主义萌芽与早期市场化进程开启 苏杭的丝织业、广东佛山的冶铁和铸造业、浙江崇德的榨油业以及江西铅山的造纸业

15、中已有10人以上的工场手工业出现。以往延续下来的城市、市镇与集市,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工商业繁荣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工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功能明显上升;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表明江南早期市镇化进程已开启。,2.社会风气的变化 (1)轻本重末和弃学经商风气的形成 以徽州府而论,弃农经商的风气自正德末、嘉靖初年开始形成,至万历年间进而出现了“轻本重末”“以贾代耕”的局面。在社会下层舍本逐末的同时,社会上层知识分子也开始弃儒业贾和弃学经商。 (2)价值取向变化 如一些文人喊出“治生尤切于读书”的口号,将读书、治生相结合,追求名利双收的人生。 (3)重商思潮出现 如王阳明提出“四民同道而

16、异业”的“新四民论”,李梦阳提出“士商各守其业,异术而同心”的理论,李贽论证重利求财是人的本性,张居正提出“厚商”“资商”主张,最后到黄宗羲那里便形成了“工商皆本”的思想。,(4)思想观念的变化 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在充分肯定自我与人的欲望的前提下,伦理观、财富观、权威观与政治观都在发生变化,呈现着近代人文主义色彩。 (5)文学艺术的变化 以小说、戏曲和市井民歌为主要形式的反映城镇商业手工业繁荣,反映市民阶层和广大民众、下层知识阶层生活及思想情绪、审美观念的市民通俗文学构成了明后期文学艺术的主要特

17、色。徐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与冯梦龙等文学巨匠提出了具有近代人文启蒙性质的文学理论,反对传统礼法束缚,宣扬人的个体价值,鼓吹人性解放与个性自由;追求“本色”“率真”与自然,反对伪饰矫作和刻意模拟古人;推崇新奇,不拘格套,开创积极浪漫主义新风。,主题二,中西方沟通的桥梁丝绸之路,材料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架起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桥梁。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取每位学者的观点,学者1的观点可概括为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学者2的观点可概括为丝绸之路上有多种往来人员,学者3的观点可概括为

18、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学者4的观点可概括为丝绸之路有多种功能。其次,把握两位学者观点的联系,如:学者1和学者3的观点可以从丝绸之路的路线的角度归为一类。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问题】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对其研究角度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要求:归类时每类需包含两位学者的研究角度),【参考答案】学者1: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 学者2:丝绸之路上有多种往来人员; 学者3: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者4:丝绸之路有多种功能。 归类:学者1、3是一类,理由:以丝绸之路的路线为研究角度。 学者2、4是一类,理由:以丝绸之路的功能(交流内容)为研究角度。,深化拓展

19、,古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东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3.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4.汉代至宋代,丝路贸易发展的特点 (1)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20、(2)汉代以陆路为主,宋代以海路为主,唐代陆上、海上并举。 (3)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5)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商业发展与区位条件 【典例1】 (2017全国卷,24)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试题分析】题干中“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强调了经商的地域性。曹国、鲁国都是诸侯国,均位于

21、黄河下游地区,经济发达,交通尤其是水运便利,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不仅仅是曹鲁地区的事,不能说明范蠡、子贡二人在此地区经商成功的原因,故B项不正确;交通条件影响地方经济和商业发展,但不是决定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城市规模扩大与商业繁荣的关系,且当时城市的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故D项不正确。 答案:A,角度二 宋代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典例2】 (2018海南卷,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

22、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试题分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店主得到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中店主得到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D,【教材补缺】 宋代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1.城市内部:在城市建设上,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出现了临街设店的景象;而在商品流通上,产生并逐渐推广了“交子”(纸币);在赋税制度上,开始征收商税。 2.出现工商型城市、

23、商业型城市和手工业型城市三种经济城市类型。 3.农村商品经济发达,“草市”逐步演化为商业性集镇并进一步向手工业专业城镇转化。 4.海外贸易空前发达,港口城市大量出现。,角度三 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 【典例3】 (2014全国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试题分析】纸币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出现的,类似于现在的“汇票”,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交子产生于前,贸易纠

24、纷产生于后,故B项错误;因为富商“不能偿所负”,所以对富商的信用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交子的产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而非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教材补缺】 唐宋变革论在经济上的体现 1.农业 (1)所有制的发展 宋以来, “田制不立”,私有制有了充分的发展;以地契为凭据,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承认。 (2)劳动者地位的变化 唐中叶以前,依附关系占据统治地位;唐中叶之后,尤其是宋代以后,依附关系发展为契约关系,主客户之别不再明显。 2.手工业:从官营手工业的绝对地位,发展到了民营管理,具有雇佣性质。 3.商业:宋代的商业发展,突破了唐代及唐以

25、前市、坊的局限;观念上由重农抑商转变为农商并举。 4.货币流通:唐代为“钱帛并用”,宋代开始纸币和铜钱并用。,角度四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等级秩序的冲击 【典例4】 (2017全国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试题分析】玉器在中国一直是稀缺之物,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明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制作量相对增加,玉器逐渐从帝王的象征变为官员和富有人家的使用之物,B

26、项正确。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臣下应该不敢违规僭越,A项无法解释材料中的现象。市民兴起、低级官员使用玉器都仅仅解释材料的部分信息,从逻辑上就可以排除,C、D两项错误。 答案:B,角度五 明代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典例5】 (2015全国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试题分析】明成祖朱棣将都城从地处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地区的南京迁到当时相对落后的北京,需将大量物资由南方输送到北方,客观上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为

27、区域性商帮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符合题意,C项错误。迁都是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A项错误;迁都并没有改变南方作为经济文化重心的地位,D项错误。 答案:B,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 ) 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解析:C 材料表明,西周的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类,对各类市场的贸易人员、开市时间都有规定,说明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28、故C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导致后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B、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且本身表述错误。,2.(2018河南洛阳二模)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 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 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解析:B 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子贡作为个体商人,因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并受到诸侯的重视和礼遇,诸侯与之不行君臣礼,只行宾主之礼,体现工商食官局面

29、被打破,私商兴起,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故B项正确。A、C两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故排除D。,3.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衰落 D.民间手工业成为主导,解析:A 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建立“书市买牌”制度来规范政府采购交易,这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公平竞争,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规范商业交易,故B、C、D三项与材料无关。,4.(2018山东日照二模)清前期,银两和制钱

30、(官方铸行的钱币)都是法定货币,在市场上同时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形状、名称、纯度不一,银钱比价混乱。这种状况( ) A.便利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 B.加剧了中国白银外流的局面 C.阻碍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 D.反映了中国市场秩序的混乱,解析:D 材料反映了中国货币的落后与混乱,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扰乱了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货币的落后与混乱不利于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A项错误。清前期的正当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是大量银元流入中国而非中国白银外流,B项错误。阻碍中西经济贸易的是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而非混乱的币制,C项错误。,5.(201

31、8天津一模)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解析:B 据材料可知,宋以后商业中心市的设置范围更广泛,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中心”,故A项无法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D项错误。,6.(2018河北衡水二调)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清代20

32、0余年的外贸路线。这反映出晋商( ) A.迫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主要业务是经营对外贸易 C.具有逐利与进取的双重品格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C 据材料可知,晋商开辟了自中国南方到北方,并直通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路线,此即后来所说的“万里茶道”,这一方面是晋商逐利的体现,另一方面更体现了晋商克服困难,敢于冒险的开拓进取精神,C项正确。明清政府加强而非放弃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B项错在“主要业务”,晋商属于明清崛起的区域性商帮中的佼佼者,其主要业务是国内的商业贸易。近代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项错误。,【新知生成】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 760千米,其中水路1 480千米,陆路3 280千米。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 000千米之多,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