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1110493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34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主题线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20世纪6080年代:西欧、日本、中国崛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多极化趋势出

2、现,冲击了两极格局。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西欧走上一体化道路,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苏联解体后,市场经济被更多国家接受,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方向 发展。,第34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 的框架。 (

3、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和日本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两极格局,西欧,美国,苏联,(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国家利益,冷战,资本主义制度,苏联,西欧经济,1949,军事政治集团,资本主义阵营,军事政治,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 交替。 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 .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

4、人民共和国;1950年, 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 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核对峙下的。,热战,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朝鲜战争,和平,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原因 现实: 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外部: 的影响。 直接: 的和解。 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思想:源远流长的 思想。 (2)过

5、程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西欧,美苏争霸,法德,欧洲统一,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 (3)作用 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政治:开始摆脱 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世界格局:冲击了 ,使世界政治格局向 方向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 进行 ,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欧洲共同体,美国,两极格局,多极化,民主改革, 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6、 爆发后,美国在日本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 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美国,朝鲜战争,政治大国,民族解放运动,美苏,(2)标志: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 的政策

7、;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 推动了 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广大 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1961,不结盟,民族解放,发展中国家,两极格局,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两极格局结束 (1)东欧剧变 原因:受 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 实质: 发生根本性变化。 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年,民主德国并入 ,德国统一。 (2)苏联解体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

8、(外部原因)。 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影响:苏联不复存在, 随之瓦解。,苏联,社会制度,1990,联邦德国,和平演变,两极格局,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原因 “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族、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 (2)表现:1999年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欧洲:1993年 正式

9、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特点:世界格局 进一步发展。 (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欧洲联盟,国际政治新秩序,多极化趋势,重理解,1.美苏“冷战”的表现 (1)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在欧洲进行争夺,结果在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被苏联控制。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 (2)争夺新兴独

10、立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崩溃,美苏两国积极争夺对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争夺经济主导权: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苏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也是最终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4)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航天、航海、生物、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一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斗争

11、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

12、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核阴影下的争夺美苏“冷战”,材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下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

13、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材料二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到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美国政府未来的援助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度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

14、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解析】第(1)问,“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的不同,可从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代表的角度思考;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 【参考答案】(1)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电影和

15、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解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作答。 【参考答案】(2)共同目的: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苏反共;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解析】第(3)问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 【参考答案】(3)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

16、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深化拓展,一、“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冷战”的基本原因是美国的全球扩张主义;反苏的意识形态使其把苏联的对外政策看成是谋求扩张;美国实力的膨胀刺激了它的扩张欲望和抑制苏联的自信;苏联对西方的不信任和战时的矛盾妨碍了苏联争取和平共处的努力;苏联在波兰问题上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刺激美国政府的反苏情绪;在黑海海峡上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做法成为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的诱因。 2.“

17、冷战”深深根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抗争,直接产生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与美国全球战略的碰撞,原子武器的出现增强了美国的实力,加速了“冷战”的爆发,而英国则起了推波助澜的 作用。,3.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地缘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差异形成战略对峙;美苏在意识形态信仰上的对立和国家利益上的相悖,使得两国在上述国际环境中迎头相撞,冲突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或者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冷战”的爆发。 4.“冷战”的产生并不是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诸多因素和条件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国家利益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关系态势起着根本作用。在东西

18、方的对峙中,意识形态和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全面评价美苏“冷战”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却使大国行动时有一定的 约束。,(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消极影响 (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 主义。 (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

19、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3)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4)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主题二,充满变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材料一,19451975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材料二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

20、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 地位”。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国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即可。 【参考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1、【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背景和带来的 影响。,【解析】第(2)问,“原因”概括材料二作答,“影响”从对美国、对中国、对世界几个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2)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影响: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新高潮;有利于减轻美苏争霸给美国带来的压力;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深化拓展,1.第一

22、次变动:两个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进入两个阵营的“冷战”时期,一方是以苏联为核心的除西欧之外的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阵营。欧洲大陆国家被一分为二,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加入资本主义阵营,从民主德国到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加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朝鲜与中国一起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韩国、日本等则与美国捆绑在一起。中国在远东地带顶住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封锁的同时,也帮助朝鲜和越南打败了美国的军事侵略。 这样的力量平行对峙持续了大约十年,也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均势的时期。,二战后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2.第二次变动:西

23、方“不战而胜”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欧亚大陆中心的政治板块开始松动,其特点是排列于苏联西东两端的东欧国家和中国在苏联霸权主义的高压下与苏联关系日益疏远并向边缘海洋国家倾斜。1968年苏联出兵进入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压制了那里的脱离苏联的运动,加剧了苏联周边大陆国家尤其是中国向海洋边缘国家倾斜。1972年中国和美国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加入海洋边缘地带,打破了大陆中心地带的平衡。1980年至1981年波兰发生工人大规模的抗议、罢工运动,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主动放弃了二战以来斯大林时期为苏联获得的地缘政治利益,其结果是苏联在外诱内推中于

24、1991年解体。,3.第三次变动:美国“单边主义”衰落 苏联解体后,美国政治家们再次有了二战胜利初期的骄狂,1991年、1999年及2001年,与北约一起连续通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伊拉克战争,在海湾地区、巴尔干地区及中亚地区插入其军事力量,全面回收苏联地缘政治遗产,并退出反导条约,打破原有的战略武器平衡。就在美国军事力量在中亚大规模推进的同时,其国力也在严重透支,结果重蹈越战覆辙,2008年美国国力大幅缩水,国运开始出现颓势。,主题三,历史渊源与现实需要的产物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材料一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指出:“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

25、助。”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材料二 1950年法国计划委员会主席让莫内提出首先建立超国家的欧洲机构,统一管理西欧国家的煤钢工业,然后逐步将其扩大到商业和农业领域,再扩大到政治领域,最后导向一个经济、政治统一的欧洲。他认为解决德国钢铁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控制德国钢铁方面符合法国的利益,而且在发展欧洲政治机构方面也存在着一致的利益。让莫内的建议得到了法国外交部长舒曼的赞同,两人共同策划出台了“舒曼计划”。该计划也得到了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的欢迎。在法德的共同推动下,

26、欧洲朝着联合的方向迈进。 关于欧洲联合思想,【解析】据材料中“欧洲”“联合性质的计划”“法德的共同推动”及所学的此时美苏冷战背景、西欧衰落的史实作答。 【参考答案】马歇尔计划客观上推动了欧洲走向一体化;推动欧洲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德和解;对抗美国控制和苏联威胁的需要。,【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深化拓展,1.原因 (1)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 (3)外部因素是美苏的威胁。 (4)直接原因是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条件 (1)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差异,经济联系也比较密切。 (2)都

27、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 (3)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5)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全面认识欧洲走向联合,3.发展趋势:由欧共体到欧洲联盟,体现出由经济联合到逐步走向经济政治联合的趋势,合作程度不断加深。 4.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领域合作扩展。 (2)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5.影响 (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发展。 (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

28、向发展。 (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阔的商品市场。,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典例1】 (2017全国卷,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试题分析】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水力发电站”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

29、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英美等国气急败坏,二战后,美苏“冷战”,美国企图实行遏制政策限制苏联发展,D项正确。 答案:D,角度二 美苏在非洲的争夺,【典例2】 (2016全国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试题分析】美苏争夺不仅仅在政治、军事领域,也包括经济、文化领域,这是能够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中美国所作

30、所为的目的是展示美国文化的优越性,利用黑人演唱家来拉近与非洲的距离,结合美苏“冷战”的背景分析,D项正确。从材料中“非洲等地”可以看出当时美国争取的不是国内的黑人选民支持,A项错误。爵士乐展示的是美国的文化实力,不是经济实力,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C项错误。 答案:D,【教材补缺】 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 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

31、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 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角度三 欧洲联合的原因,【典例3】 (2013全国卷,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共体建立的原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制度相同、发展水平相近有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但并不是联合的直接原因,故排除B、C两项;欧洲国家在近代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D项表述不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屡遭战争重创成为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A项符合题意。 答案:A,角度四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典例4】 (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

33、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试题分析】材料中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加强合作,反映出两极格局下法国在外交上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法国与中国建交、与苏联合作,没有反映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无法体现出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出现在1991年底两极格局瓦解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法国“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法国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仍然是为了维护欧洲及本国的利益,没有发生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A,角度五 美苏冷战中

34、的缓和,【典例5】 (2016海南卷,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美国政府采取新遏制战略,“以实力求和平”。1982年,美苏开始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但因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而中止。1985年,苏联着手调整外交政策,美国推行新的缓和战略,双方重开谈判。1988年底,美苏达成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初步协议。 1991年7月,历经9年谈判,美苏签订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 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 据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试题

35、分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主要有双方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等。 答案:(1)缓和双边关系,确保核安全,减少核战争的危险;美国要保持核优势;苏联欲减少因军备竞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原因。,【试题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规定双方削减核力量的1/3,各拥有1 600件战略武器运载工具,苏联要从现有导弹中减少36%,美国减少29%;苏联减少现有弹头的41%,美国减少43%”可概括得出,双方基本上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了核垄断地

36、位,并且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 答案:(2)基本达到各自的战略目的,维持核垄断地位;减少两国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稳定国际局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影响。,【教材补缺】 美苏“冷战”中的缓和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20世纪60

37、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苏联对欧洲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总之,美苏之间的缓和既是两国试图合作称霸世界的体现,又是根据两国实力变化采取的斗争手段,缓和只是美苏“冷战”的插曲,某种程度上是“冷战”斗争的新形式。,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2018湖北八市联考)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垄断的发展 B.国

38、家实力的变化 C.国际形势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调整,解析:C 材料中美国对欧洲态度的变化,要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考虑。1947年,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提出复兴欧洲计划,目的是控制西欧国家,对抗苏联,C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发展迅速,到20世纪70年代有所减弱,不是材料中变化的原因,A项排除;这段时期美国的实力没有明显变化,B项错误;题干本身就是政策的调整,题目要求回答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2.(2018广东汕头一模)战后,美国加强了广播宣传。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有58%的美国人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48年有83%的美国人主张停止同苏联贸易,而到了1950年认为苏

39、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的美国人已达81%。美国此举( ) A.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对立 B.遏制了苏联向东欧的扩张 C.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D.维护了世界贸易中心地位,解析:A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材料表明美国积极地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加剧了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的猜疑和不信任,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美苏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A项正确。美国的宣传并未遏制苏联向东欧的扩张,也没有冲击苏联的意识形态,B、C两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贸易问题,D项错误。,3.1943年,后来被誉为“欧洲之父”的让莫内在提交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欧洲各国如果

40、只是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各自的政府,强权政治和经济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欧洲就无和平可言。”据此,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是基于( ) A.恢复欧洲应有的国际地位 B.欧洲统一的思想由来已久 C.“冷战”格局威胁欧洲的安全 D.对欧洲国家之间战争的反思,解析:D 根据材料“1943年只是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各自的政府欧洲就无和平可言”,可知作者认为过于强调民族独立(即欧洲各个国家过于强调民族主义)会导致欧洲的和平无法实现,即强调欧洲需要和平。据此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所述欧洲成为一个共同的经济单位是基于对欧洲国家之间战争的反思。答案为D。,4.(2018山东潍坊二模)1970年,尼克松在向

41、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这说明美国( )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解析:D 联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侵朝、侵越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引起国内不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与西欧、日本矛盾加深;第三世界力图摆脱超级大国的控制,中苏关系恶化)可知,美国“新和平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从实力地位出发,通过对话和谈判稳住苏联;承认西

42、欧、日本同美国的平等地位,即“伙伴关系”,来获得盟国的支持,牵制苏联,达到战略收缩的目的;同时利用中苏矛盾,制约苏联,使美国在外交上有更大的主动权,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美国的战略目标一直是称霸世界,B项错误。美国的对外战略服务于国家利益,C项错误。,【新知生成】 尼克松主义,又称“关岛主义”,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调整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的主张。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实力在侵略越南战争中遭到很大的削弱,在国内陷入空前的经济、金融和政治危机。尼克松就任总统后,针对上述情况决定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即美国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5.

43、(2018广东广州二模)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 A.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C.亚非国家联合自强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解析:C 据材料可知,亚非国家反对组建以“集体防御”“集体自卫”为名的军事集团。结合当时的史实,可知是反对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通过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来共同抵御美苏两国的殖民霸权,C项正确。亚非会议参与国并未组成区域集团,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美苏矛盾,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求同存异”的方针,D项错误。,6.(2018广东汕头二模)1991年12月,联合国解决了3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12国加入联合国。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 B.第三世界国家力量逐步壮大 C.战后世界政治体系崩溃 D.联合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解析:C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原先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所以才会有很多这时加入联合国的成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战后世界政治体系崩溃,C项正确。两极格局结束后,出现了多极化加强的趋势,但材料未体现此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第三世界国家,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联合国发挥的作用,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