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卷文(含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11624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卷文(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卷文(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卷文(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卷文(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卷文(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天水市一中高一年级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段中考试生物试题(文)一、选择题1.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只能适用于下列哪些生物( )噬菌体 乳酸菌 酵母菌 蓝藻 蘑菇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

2、此只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3、按遗传基本定律遗传的基因,均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均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规律。【详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只有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真核生物,其细胞核遗传才遵循遗传定律。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能适用;乳酸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适用,酵母菌、蘑菇属于真核生物,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适用。所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只能适用的生物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

3、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C.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D.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答案】C【解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不不干扰的,A 项正确;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B 项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

4、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名师点睛】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

5、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如图是某一动物体内 2 个不同时期的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B. 乙细胞内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配对,有 4 个四分体C. 乙细胞内可能会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D. 甲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答案】C【解析】【分析】3分析图解:图甲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甲细胞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第一极体,A 错误;乙细胞内同

6、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了 2 个四分体,B 错误;在乙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可能会交叉互换,从而发生基因重组,C 正确;甲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细胞,无同源染色体,D 错误。【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细胞分裂图像辨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4.在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过程中,科学发现与使用研究方法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下列发现与方法配对正确的是1866 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规律1903 年萨顿研究蝗虫的

7、减数分裂,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1910 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 假说一演绎法 假说一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B. 假说一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 假说一演绎法C. 假说一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法D. 类比推理法 假说一演绎法 假说一演绎法【答案】B【解析】德尔遗传规律的提出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法;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所以正确答案选 B。5.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 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

8、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自由组合C. 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 稳定的形态结构【答案】C4【解析】【分析】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详解】基因和染色体,在体

9、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A 不符合题意;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这也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B 不符合题意;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 DNA 或两个 DNA 分子,一个 DNA 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 DNA 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个基因,但这不属于萨顿的假说,C 符合题意;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这体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D 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

10、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断,但要考生明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还需要实验验证。6.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并不总是和性别相关联B.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C. 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由母亲遗传D.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XY 型,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答案】C【解析】【分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2、伴 X 性显性

11、遗传病特征:人群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前者病情常较轻;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名是该病患者;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女性患者(杂合子)的子女中各有 50%的可能性是该病的患者;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5传递现象,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3、伴 X 性隐性遗传的遗传特征:人群中男性患者远比女性患者多;双亲无病时,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母亲肯定是携带者,女儿也有 1/2 的可能性为携带者;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如果女性是一患者,其父亲一定也是患者。【详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所以伴性遗传一般都和性

12、别相关联,A 错误;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显性遗传病,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B 错误;色盲是由 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而男性的 X 染色体来自于母亲,所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C 正确;人类和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都是 XY 型,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概念,伴 X隐性和显性遗传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7.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ZZ 为雄性,ZW 为雌性) 。芦花鸡羽毛有黑

13、白相间的横斑 条纹,由位于 Z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 决定,当它的等位基因 b 纯合时,表现为非芦花,羽毛无横斑条纹。下列哪个杂交组合,能对早期的雏鸡根据羽毛特征区分雌雄( )A. ZbZbZBW B. ZBZbZbW C. ZBZbZBW D. ZbZbZbW【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即母鸡为 ZW,公鸡为 ZZ。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 Z 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用 B 和 b 基因表示,母鸡基因型为:ZBW(芦花) 、Z bW(非芦花) ;公鸡基因型为:Z BZB(芦花) 、Z BZb(芦花) 、Z bZb(非芦花) 。【详解】分析

14、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从子一代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雄、雌区分开,因此雄、雌个体的表现型应该不同,且雌性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所以亲本雄鸡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是一种,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应该是 ZBZB或 ZbZb,如果是 ZBZB,不论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如何,后代雌、雄个体都表现为芦花,如雄性亲本基因型为 ZbZb,雌性亲本基因型为 ZBW 时,子代的基因型为 ZBZb、Z bW,前者是雄性芦花,后者是雌性非芦花,可以通过羽毛的特征把雄、雌区分开。故选:A。8.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6A. 基因在染色体呈线性排列B.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15、C. 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D. 白眼基因与朱红眼基因是一对非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等位基因的概念、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规律、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等知识,要求考生明确等位基因的概念,知道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属于非等位基因,这些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线性排列;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研究对象,明确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详解】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控制多个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 正确;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基因位于 DNA 上,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B 正确;据图可知,朱红眼基因和

16、深红眼基因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 错误;据图可知,白眼基因与朱红眼基因是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D 正确。9.等位基因 A 与 a 的最本质区别是( )A. 基因 A 控制显性性状,a 控制隐性性状 B. 两者进行减数分裂时的分离方式不同C. 两者的碱基序列不同 D. 两者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这是不同基因的本质区别。据此答题。【详解】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基因片段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17、的差别,即碱基序列不同。7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等位基因的概念,明确等位基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序列不同,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10.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就是基因B.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 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 DNA 结构时利用了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D.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A【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

18、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遗传因子传递规律,但没有证实遗传因子的本质就是基因,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这样 DNA和蛋白质彻底分开,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B正确;沃森和克里克在探究 DNA 结构时利用

19、了物理模型构建的方法,C 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D 正确。11.如图所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 R 型细菌的 A、B、C、D 四支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 S 型细菌中提取的 DNA、DNA 和 DNA 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 R 型细菌转化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8试题分析:A、S 型菌的 DNA 分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A 正确;B、S 型菌的 DNA 分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但 DNA 酶会将 DNA 水解,因此不会出现 S 型细菌,B 错误;C、S 型细菌的蛋白质分

20、子不能将 R 细菌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C 错误;D、S 型细菌的多糖不能将 R 细菌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D 错误故选:A1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用 DNA 酶处理从 S 型活菌中提取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 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 R 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A. 证明了 R 型菌生长不需要 DNAB. 补充 R 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 直接证明 S 型菌 DNA 不是促进 R 型菌转化的因素D. 与“以 S 型菌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答案】D【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21、,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S 型菌的 DNA 分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因此加入 S 型菌 DNA 分子后会出现 S 型细菌;DNA 酶会将 DNA 水解,因此将从 S 型活细菌中提取的 DNA 用 DNA 酶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 DNA 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不会出现 S 型细菌,这与“以 S 型细菌的 DNA 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证明 S 型细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故选:D。13.下列实验中,不符合“将各种物质分

22、开,单独地、直接地研究其在遗传中的作用”这一实验思路的是( )A.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B.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C. 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 D. 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答案】A【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将 S 菌或者 R 菌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并没有将 S 菌9的 DNA 核蛋白质分开来做实验,A 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利用了分离与提纯技术,将 S 菌的 DNA 和蛋白质、多糖等成分分开,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B 正确;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分别用 32P 和 35S 标记 DNA 和蛋白质,单独观察各自的作用,C 正确;烟草花叶病毒浸染烟草实验,用其

23、 RNA 和蛋白质单独侵染烟草,观察各自的作用,D 正确。14.在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对噬菌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它与下列哪结构相类似A. 核糖体 B. 中心体 C. 线粒体 D. 染色体【答案】D【解析】噬菌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核糖体由 RNA 和蛋白质组成,A 错误;中心体主要由蛋白质组成,B 错误;线粒体含有 DNA、蛋白质、磷脂等多种成分,C 错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D 正确。15. 下列关于“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 DNA,细胞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 RNAB.

2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D.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遗传物质都是 DNA,A 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多糖、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 错误;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如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25、RNA,C 正确、D 错误。点睛:对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需要注意的是:此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巧妙地将噬菌体的和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两者在遗传上的作用;因噬菌体蛋白质含有 DNA 没有的特殊元素 S,所以用 35S 标记蛋白质;DNA 含有蛋白质没有的特殊元素 P,所以用 32P 标记 DNA,因为 DNA 和蛋白质都含有 C、H、O、N 元素,所以此实验不能标记C、H、O、N 元素。1016.下图表示 DNA 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碱基对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 B. 连接碱基 A 与 T 的是氢键C. 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D. 由两条同向平行的链

26、组成【答案】B【解析】磷酸、脱氧核糖交替链接构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A 项错误;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连接,B 项正确;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 项错误;由两条反平行的链组成,D 项错误。17.某 DNA 分子中 A+T 占整个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44%,其中一条链(a)上的 G 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21%,那么,对应的另一条互补链(b)上的 G 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是A. 35% B. 29% C. 28% D. 21%【答案】A【解析】已知 DNA 分子中 A+T 占整个 DNA 分子碱基总数的 4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所以 A=T=22%,则 C

27、=G=50%22%=28%。又已知一条链()上的 G 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21%,即 G1=21%。在双链 DNA 分子中,G=(G 1+G2)/2,则 G2=35%。18.下列关于 DNA 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每个 DNA 分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且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B. DNA 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C. DNA 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而成双螺旋结构D. G 和 C 的含量越高,则 DNA 的稳定性就越高【答案】B【解析】【分析】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

28、DNA 分子的 2 条脱氧核苷酸链是反向平行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11DNA 分子的骨架,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 A 与 T 配对,G 与 C配对的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数目相同。【详解】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个 DNA 分子中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1 分子脱氧核苷酸由 1 分子碱基、1 分子磷酸和 1 分子脱氧核糖组成,因此 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A 正确;通常情况下,DNA 分子中,在中间的每个脱氧核糖上连接 2 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位于两条链两端的脱氧核糖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含氮碱基,B 错误;从空间上看,DNA

29、分子的两条单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C 正确;A 和 T 之间有 2 个氢键、C 和 G 之间有 3 个氢键,所以 DNA 分子中 G-C 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的稳定性相对越大,D 正确。【点睛】对于 DNA 分子结构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表示 DNA 分子复制的片段,图中 a、b、c、d 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下列各项正确 的是( )A. a 和 c 的碱基序列互补 B. 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C. DNA 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a 链上碱基 A=T,C=G【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 复制的特点

30、是半保留复制,b 链是以 a 链为模板合成的,a链和 b 链合成一个子代 DNA 分子,a 链中(A+T)/(G+C)的比值=b 链中(A+T)/(G+C)的比值。【详解】从图可知 ad 是互补的两条模板链,b 是以 a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子链,c 是以 d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子链,因为 ad 链互补,所以 ac 链相同,A 错误;该过程属于 DNA 的复制,需要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B 错误;DNA 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同一条 DNA 链上 A 与 T、C 与 G,不一定相等,互补链之间 A=T,C=G,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 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碱

31、基互补配对原则,利用 DNA 分子12中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20.下列有关 DNA 复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DNA 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B. 复制的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和酶C. DNA 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D. DNA 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前期【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 DNA 复制过程和特点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详解】从过程看,DNA 是边解旋边复制的,A 正确;DNA 复制的四个基本条件是模板、原料、能量和酶,B 正确;DNA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的进行,C 正确

32、;细胞分裂过程中,DNA 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 错误。【点睛】DNA 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分裂期内无 DNA 的复制。21.DNA 分子的复制方式是( )A. 全保留复制 B. 半保留复制 C. 边解旋边复制 D. 弥散复制【答案】B【解析】【分析】DNA 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 复制条件:模板(DNA 的双链) 、能量(ATP 水解提供) 、酶(解旋酶和 DNA 聚合酶等) 、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 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 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DNA 复制结果:一条 DNA 复制出两条DNA;DNA 复制意义:通过复

33、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详解】DNA 复制时,解旋后 DNA 分别以两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所以子代 DNA 分子中一条为母链,一条为子链,为半保留复制。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 DNA 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复制的场所、条件、过程、产物等基础知识,明确 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查识记层次的考查。22.一个 DNA 双链被 3H 标记的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复制 5 次后,放射性 DNA 所占比例为13多少A. 1/4 B. 1/8 C. 1/16 D. 1/32【答案】C

34、【解析】一个 DNA 双链被 3H 标记的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复制 5 次后,一共形成了 25=32 个 DNA,根据 DNA 分子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其中含有放射性 DNA 只有 2 个,所占比例为232=1/16,故选 C。23.科学研究发现,小鼠体内 HMIGIC 基因与肥胖直接相关。具有 HMIGIC 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与作为对照的正常小鼠吃同样多的高脂肪食物,一段时间后,对照组小鼠变得十分肥胖,而具有 HMIGIC 基因缺陷的实验小鼠体重仍然保持正常,这说明A. 基因在 DNA 上 B. 基因在染色体上C.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D. DNA 具有遗传效应【答案】C【解析】该题干

35、中没有涉及基因和 DNA 的关系,A 错误;该题干没有涉及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B 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肥胖这一性状是由 HMGIC 基因决定的,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具有遗传效应,C 正确;该实验中涉及性状表现与 DNA 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 DNA 具有遗传效应,D 错误24.如图所示的四个遗传图谱中,不可能是伴性遗传的一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无中生有”可判断 A、B 系谱中致病基因为隐性。假设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则A 中父亲应为患者,与系谱矛盾;A 系谱中患者为女性,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 Y 染色体上,A 不可能是伴性遗传。选 A。25.以下有

36、关探索遗传物质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若给小鼠注射 S 型细菌的 DNA,会使小鼠死亡B. 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繁殖所需要的原料、ATP、酶、场所均由细菌提供14C. 同位素标记技术是艾弗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方法之一D. 欲获得 32P 标记的噬菌体,可以将其放入含有 32P 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答案】B【解析】单独给小鼠注射 S 型细菌 DNA,小鼠体内不会产生 S 型活细菌,小鼠不会死亡,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即所需要的原料、ATP、酶、场所均由细菌提供,B 正确;艾弗里及其同事进行的是肺炎双

37、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标记技术,C 错误;噬菌体是细菌病毒,营寄生生活,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只能利用活细胞来培养噬菌体,D 错误。26.下列图示某同学制作的脱氧核苷酸结构模型(表示 脱氧核糖、 表示碱基、 表示磷酸基团),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且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其中磷酸和含氮碱基连接在脱氧核糖体上,且两者的连接位点之间应相隔一个 O 原子。据此答题。【详解】DNA 分子中不含碱基 U,A 错误;磷酸和含氮碱基都连接在脱氧核糖上,且位于脱氧核糖的两

38、侧,B、C 错误;由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和连接方式可知,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选项 D 中各部件之间连接正确,D 正确。【点睛】本题结合模型图,考查 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的基本单位,掌握三种分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准确判断各选项选出正确的答案。27.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 1:,原因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B. 含的配子:含的配子:15C. 含的精子:含的精子:D. 含的卵细胞:含的卵细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为 XX,产生的卵细胞只有 X 这一种;雄性的性染色体为 XY,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含 X

39、 的精子数含 Y 的精子数11。用下图表示可知:P: XY XX 配子: 1/2X 和 1/2Y 1X后代: 1/2XY(男性) 1/2XX(女性)性别比例为 11,原因是含 X 的精子数含 Y 的精子数11,答案选 C。考点:考查性别决定的知识。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28.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设眼色基因为 A、a, 翅形基因为 B、b,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雌蝇3 1 0 0雄蝇3 1 3 1A. AaXBXb、AaX BY B. AaBb、AaBb C. BbX AXa、Bb

40、X AY D. AABb、AaBB【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16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详解】因为亲本均为红眼长翅,而子代中出现白眼和残翅性状,则说明红眼、长翅是显性。子代的雌蝇无白眼,而雄蝇有白眼,眼色基因为伴性遗传,白眼为隐性,则亲本眼色基因型分别为:X AY、X AXa。而后代中长翅与残翅的比例为 3:1,则长翅为显性,根据分离定律,亲本翅型的基因型均为:Bb、Bb。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BbXAXa、BbX AY。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29.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

41、可以准确地复制 B. 基因能够储存遗传信息C. 基因的分子结构稳定 D. 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小鼠体细胞内不能表现出发荧光的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一个基因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储存着遗传信息。【详解】基因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地复制,A 正确;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能够储存遗传信息,B 正确;DNA 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 DNA 分子的稳定性,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因此基因

42、的分子结构稳定,C 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能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表达,因此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小鼠体细胞内能表现出发荧光的性状,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及特点。30.DNA 复制时,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的酶是( )A. DNA 连接酶 B. DNA 酶 C. DNA 解旋酶 D. DNA 聚合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着重考查了 DNA 连接酶、DNA 酶、DNA 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的作用区别,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区分能力和理解能力。17【详解】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 DNA 片段,而 DNA 复制过程中是将

43、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上,A 不符合题意;DNA 酶能够将 DNA 分子水解为脱氧核苷酸,破环磷酸二酯键,B 不符合题意;解旋酶的作用部位是氢键,而不会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C 不符合题意;DNA 聚合酶能够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脱氧核苷酸链上,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D 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总结常见与 DNA 有关的酶的区别:“解旋酶”是 DNA 分子复制时使氢键断裂;“限制酶”是使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DNA 聚合酶”是 DNA 分子复制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使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成脱氧核苷酸链;“DNA 连接酶”是将两个 DNA 分子片段的末端“缝合”起来形成磷酸

44、二酯键;“RNA 聚合酶”是 RNA 复制或 DNA 转录时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单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 RNA 链;“逆转录酶”是某些 RNA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脱氧核苷酸合成 DNA 的一种酶。31.1928 年,英国细菌学 家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关于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第 1 组 第 2 组 第 3 组 第 4 组实验处理注射活的 R型菌 注射活的 S 型菌注 射 加 热 杀 死的 S 型菌注射活的 R 型菌与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实验结果 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 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 S 型活细菌A. 此实验说

45、明“DNA 才是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转化因子”B. 此实验说明“RNA 才是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转化因子”C. 该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D. 第 4 组实验中只能分离出 S 型细菌,不能分离出 R 型细菌【答案】C18【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中,S 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死亡,而 R 型细菌没有毒性,不能使小鼠死亡。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接下来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转化因子。【详解】此实验说明 S 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菌转化为 S 型

46、菌,而不能证明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A、B 错误。该实验的设计遵循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C 正确;第 4 组实验中可分离出 R 型和 S 型菌,D 错误。3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 35S 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不充分搅拌、32P 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 )A. 甲组沉淀物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B. 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弱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弱放射性C. 甲组沉淀物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不会出现放射性D. 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不会出现放射性【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

47、细菌的实验,对于实验侵染过程是把握的重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和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 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如果对 35S 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就不能从细菌表面脱落,离心后蛋白质外壳随细菌到沉淀物中,导致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如果对 32P 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到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故

48、选:A。【点睛】探究结果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1)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 35S 的噬菌体吸咐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2)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保温19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33.检测某生物样品中碱基比例,其嘌呤含量不等于嘧啶含量,则该生物样品不可能是( )A. 大肠杆菌 B. 烟草花叶病毒 C. T 2噬菌体 D.

49、 人体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DNA 与 RNA 的判定方法:(1)若核酸分子中有脱氧核糖,一定为 DNA;有核糖一定为RNA。 (2)若含“T” ,一定为 DNA 或其基本组成单位;若含“U” ,一定为 RNA 或基本组成其单位。因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可探知 DNA 或 RNA,若细胞中大量利用“T” ,可认为进行 DNA 的复制;若大量利用“U” ,可认为进行 RNA 的合成。 (3)当 TA 或嘌呤不等于嘧啶,则为单链 DNA,因双链 DNA 分子中 A=T、G=C、嘌呤(A+G)=嘧啶(C+T) 。 (4)若嘌呤不等于嘧啶,则肯定不是双链 DNA(可能为单链 DNA,也可能为 RNA,还可能含有两种核酸) 。【详解】大肠杆菌细胞含有两种核酸,即 DNA 和 RNA,其中 D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