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成功【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赅、焚、兀、晷。同时学习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2理解作者引用的典故和语句的意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成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渴望的,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创造机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季羡林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 生,山东清平人。1930 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 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 年秋进入德国格延
2、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 1983 年);1978 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 年离职。1956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 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时注意以下要求: (1)
3、将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加上拼音。 (2)作者是怎样谈成功的?请找出作者的观点。 读完教师强调赅()、焚(fn)、兀(w)、晷(gu)等字的读音和写法。同时让同学们明确作者的观点: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2.把握观点,小组讨论,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 1 层(1):借助字典,诠释“成功”,引出论题。 第 2 层(2-4):用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第二部分(5-10):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勤奋”是决定因素。第 1 层(5-8):具体
4、分析公式中的“天资”、“机遇”、“勤奋”三个因素。 第 2 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所以学生们在列段落层次提纲时,也就理清了作者论证的思路。 -2四、细研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独立思考) 归纳: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谈到成功之道,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啰唆。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 2.提问:作为学者,作者学识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
5、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作出解答。) 讨论并归纳: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用“学术界艺术界自命天才的人”说明自己的天资要实事求是一点好。引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及韩愈”的故事说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机遇有时很重要。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成功必经的三种境界的阐释,指出其疏漏,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这些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通过教师提问引领学生们注意: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应该选取大量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来说理。) 3.提问:作者认
6、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独立思考,也可和同桌商量。) 归纳:“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就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其实是在偶然中蕴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天资是由天来决定,但我们可以利用勤奋来弥补。完全可以寻找和创造机遇,怎么能说是无能为力呢?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自己的评价。这一步的
7、设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评价。) 4.反复诵读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它在文中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查阅工具书,然后小组讨论作答。) 讨论并归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写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应高瞻远瞩,选定目标。这是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为了成功吃尽苦头,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伊”指的是自己的预期目标。为了成功吃再多的苦也不后悔。这是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是寻寻觅觅,经过千辛万苦,成功却悄然而至,令人欣喜无比。这是第三境。 作者引
8、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 (设计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了“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5.摘抄本文引用的古代学者治学的名言,课外再收集一些,制成读书卡片。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9、灯火阑珊处。 五、写法举要 (请同学们互助合作,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1.结合实例逐一剖析。作者先谈“天资”问题,接着肯定勤奋的作用,然后说“机遇”。这样层层深入,旁征博引。 2.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小题大做,要言不烦。 3.以谈话的方式论述问题,举重若轻,却并不随便。 六、小结 本文阐述了成功与天资、勤奋、机遇的关系,指出勤奋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本文说理充分,逻辑紧密,语言准确,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对名言的理解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的理解:高瞻远瞩,选定目标。 季羡林的理解:预期 我的理解: 。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的理解: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季羡林的理解:勤奋。 我的理解: 。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理解:豁然开朗,妙手偶得。 季羡林的理解:成功 我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