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133419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规范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6-19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7河南安阳调研)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使用,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故 A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动荡,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战国与春秋相比水利技术的进步,故 C 项错误;水利工程建设是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原因,不是小农经济推动水利建设,故 D 项错误。【答案】 A2(2017山西临汾三模)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2、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解析】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 A 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 “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 D 项正确。2【答案】 D3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

3、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 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 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 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 B 项正确。【答案】 B4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A在元朝

4、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解析】 曲辕犁是在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 “只”字绝对化,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故 C 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 D 项错误。【答案】 C5(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

5、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当时荆襄地区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 项正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材料无体现,A、C 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 项错误。故选 B。【答案】 B36(2018江苏南京调研)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

6、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 A 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 B 项错误;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 C 项正确;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 C7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

7、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 上述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答案】 C8(2017湖南益阳调研)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解析】 据所学可知,我国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非发达,故 A 项错误;图中只能看出家庭手工业,并不能代表古代手工业,故 B 项错误;从图中可知男耕女织,这是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故4C 项正确;图中男女都在劳作,看不出他们的社会地位,故 D 项错误。【答案】 C9(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

8、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 ,“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以发展小农的家庭副业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题不符;C、D 两项材料均不体现。故选 B。【答案】 B10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

9、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解析】 小农经济靠天吃饭,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可以通过简单的劳动工具就能够组织生产,体现了其顽强生命力,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的软弱性,故 C 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简单是材料的表象,而非实质,故 D 项错误。【答案】 B11(2018河南八市联考)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

10、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 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 C 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 D 项错误。5【答案】 B12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

11、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 题目中强调的是京杭运河对北宋朝廷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材料说京杭运河是北宋朝廷的生命线,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并没有体现京杭运河是交通枢纽,故 B 项错误;京杭运河属于水利工程,不属于都城防御,故 C 项错误;北宋时,北方的京师依赖南方的粮食,表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 D 项正确。【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

12、书文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 遣使者赈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6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

13、制度:一个长期视角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解析】 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格的“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答

14、案】 (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7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14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至少提取两项)材料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解析】 本问需要研究材料图表,选取说明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材料汉代图和唐代表格可知汉、唐时期水利灌溉事业不断发展,联

15、系所学知识可知,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其次,据材料汉代图可知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材料唐代表格可知唐代在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工程大幅增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再次,根据唐代表格可知,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灌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的灌溉工程数8量大幅增长。说明:从汉到唐随着江南的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二:信息:从汉到唐灌溉水利事业不断发展。说明:农耕经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不断发展。示例三:信息:中唐前后江北和江南灌溉工程数量变化对比明显。说明: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