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作者简介:常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曾任过盱眙(xy地名,现江苏)小官.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有常建集。,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清晨来到古寺,初升的太子时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径直通幽静的后院,僧人的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美丽的山光使鸟儿们鸣啭欢腾,清澈的潭影澄净了人心。,自然界的一切声响都消然寂静,只能听到寺院里的钟
2、磬声。,理解此诗的意境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3、“山光
3、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四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
4、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1、本诗描写了什么析的景致,表现了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倾向?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2、诗中交待出游的时间和地点的诗句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3、描写通向后禅院曲折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诗中被后世广为传诵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问题:,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公认为千古名句
5、,说说你理解。这两句引发人丰富的联想和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6、全诗的主旨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7、诗中将自然之趣与人心愉悦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和谐而完美的交响乐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本诗的哪一句: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9、诗的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清幽/幽美,10、诗的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11、“万籁此俱寂”与“惟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都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之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一刹那成为永恒。 12、华夏文化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本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种美学思想,它们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3、诗中写环境极美极静,体现诗人内心旨趣的两句是: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欢悦,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