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第二节 商鞅变法,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 1秦长期居于西陲之地,与 、狄等民族杂处。 2秦襄公因护送平王迁都洛邑,被封为 ,并得到被戎、狄占领的岐山以西的土地。 3秦穆公时,秦国成为一个诸侯大国。秦国向东发展的势头受挫,转而向西发展。,戎,诸侯,4秦献公即位后,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宣布“ ”,废除落后的人殉制度,重新编制户籍,并将都城迁至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便于向东拓展。 5秦孝公为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发出 ,将商鞅从魏国招到秦国。,止从死,求贤令,二、商鞅第一次变法 1时间:公元前 年。 2特点:以 为主,辅之以相应的经
2、济改革。 3主要措施 (1)颁布法律,制定 。 (2)奖励军功,建立 等爵制。禁止私斗,私斗者将受到惩罚。 (3)重农抑商,奖励 。 (4)“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整顿吏治。 4作用: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356,政治改革,连坐法,二十,耕织,三、商鞅第二次变法 1时间:公元前 年起。 2特点:以 为主,辅之以相应的政治改革,把变法全面引向深入,加快富国强兵的进程。,350,经济改革,3主要措施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2)改革赋税制度,不按土地亩数而按户口征收 和口赋。目的是鼓励发展个体
3、小农经济,奖励开垦荒地,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3)统一秦国的度量衡。,户赋,(4)普及 。县级官吏统一由朝廷任命,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是此后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的开端。 (5)改革秦国风俗。以中原的华夏风俗教化秦人,“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实行 。 4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东方六国的兼并战争。,县制,男女别居,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内容上: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增强了他们的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商鞅变法体现了新
4、兴地主阶级的意志,(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特别提醒】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表现在其变法内容上,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典例1】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
5、作用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1.变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促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商鞅是法家思想代表,变法贯彻了法家治国主张。 3变法积极倡导重农抑商政策。 4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商鞅变法的特点,【特别提醒】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一切政策都是为了提高秦国的经济实力和战斗力,巩固统治和扩张领土,所以有些举措不免过于严厉。商鞅变法为秦国的统一霸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过激的措施也为
6、秦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典例2】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规定( ) 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 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 A B C D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项都符合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故选A项。 答案: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
7、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衡。第(2)问,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即可。,探究结论 (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3)标准: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不同意。原因: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仅要看其人品,更重要的是依据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即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