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鼎湖山听泉,1、了解写景散文的有关知识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3、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 4、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教学目标,自学提纲,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解决难写难读的字词。 你看出文章写了哪些景物?(用简单的词语概括)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按照怎样的顺序?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 作者听到了怎样的泉声?又听泉而生了哪些感悟?(从文中有关的语句中寻找答案) 你发现作者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吗?,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鼎湖山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生态环境优美,可写之景很多,作者却着重抓住“泉”来
2、写,在表达方式上又以“听”组合材料,揭示了从泉水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历史生生不息,美感充满生机。,课堂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楹联( ) 泠泠( ) 淙淙( ) 汩汩( )古刹( ) 怅wn( ) 污u( ) p提树( ) xi( )想 2、解释下列词语。 拾级: 盎然: 迥然: 万籁俱寂: 3、名句集锦:描写泉的古诗句: (作者) (作品),课外作业,找出你认为的美词15个左右 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美句,说出理由。 推荐你认为最美的一个段落,做两三点分析。,教学目标 第二教时,1、继续朗读课文,做到能读出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2、理解作者有详有略、手法多样组合材料的写作方法和从不
3、同角度描摹景物的方法。3、品味本文典雅凝重别致的语言,并能做一些词句的积累和运用。,自学提纲,1、阅读课文,作者在写景中,有详有略,找出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想一想原因。 2、写亭前远望和殿前散步是不是偏离了中心“听泉”? 3、品味语言:积累15个左右的美词;找出你最喜欢一个美句,说说理由;推荐你认为的一个美段,作两三点分析。(课后预习内容) 4、探究:文中说,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1、阅读课文,作者在写景中,有详有略,找出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想一想原因,进山之后、亭前仰望、寺中庭院散步和借
4、宿听泉写的较详细、开头游七星岩、岸边和庆云寺的历史写的较略。,2、写亭前远望和殿前散步是不是偏离了中心“听泉”?,作者的用意是:一、是蓄势。就像登山运动员想顶峰冲刺前积蓄体力一样,准备一鼓作气冲上去。二是赋予作品时代意义。从前人们从泉水中听到佛音,而作者听到的是生机万类的带有时代的色彩的泉声。从鼎湖山的变迁中写出作者独特的感受,3、品味语言:积累15个左右的美词;找出你最喜欢一个美句,说说理由;推荐你认为的一个美段,作两三点分析。,4、探究:文中说,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当堂练习,背诵文章要求的第8段的一
5、部分。看谁背得最快。,巩固作业: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 感受 。,例如:,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贝多芬的曲子般清脆美妙,我好像进入仙境,陶醉在雨水的歌唱之中。 雨是大自然孕育的小精灵,你听,滴滴嗒嗒的雨声,汇成一曲奇妙的钢琴曲,在这曲子之中,灵魂得到洗礼,得到升华,清新柔美的感觉遍布全身。 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像一曲轻音乐,让人陶醉,引人遐想,它荡涤了人的心灵,净化了万物,还我们一个清新美丽的世界。,结构层次: 一、(第1段)雨意尚未全消时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 二、(第23段)进山以后,见泉引发联想,爱上山泉。 三、(第47段)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庭院漫步。 四、(第810段)借
6、宿僧寺,如枕泉而眠,在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认识感悟/,朗读第三部分,思考,1、这一部分除了很少的内容写了泉声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以上内容似乎与听泉无关,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1、庆云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状况,当年的僧人之众和佛事之盛。 2、漫步所见庆云寺的现状。 3、从树木谈到鼎湖山的变化。,作用: 1、为下文听泉的感悟蓄势 2、给作者的感受赋予时代特色。(从鼎湖山的变迁写出作者的独特感受),朗读第四部分,用文中的语句填充 1、泉声的特点: 2、想象的具体情境:3、感受:4、过程:,柔曼、清脆、厚重、雄浑,草丛中淌过的小溪、石缝间漏下的滴泉、细流汇于空谷、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相似点,本体,喻体提琴、弹拨、倍司、铜管,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听到孕育生机,滋润万物,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人生哲理: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孕育生机的。),是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是一次心灵之旅,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能听出这样丰富的内容?,(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对话),课外延伸:议一议 从本文对庆云寺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这一问题的揭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认为开发旅游促进经济发展重要还是保护自然环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