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分析题_因事见理体情悟志课件.ppt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1154463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7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分析题_因事见理体情悟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分析题_因事见理体情悟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分析题_因事见理体情悟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分析题_因事见理体情悟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3散文阅读题点3概括分析题_因事见理体情悟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题点3 概括分析题 因事见理,体情悟志,在散文阅读中,概括分析包括对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对主题、标题含义的概括,对形象特点及作用的分析概括,对特定指向信息的概括。其中“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对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此类信息的概括最能考查考生的思路梳理能力和细心程度,是阅读能力考查的一种理想题型。,-3-,-4-,一,二,三,一、概括内容要点 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直接提取即可;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中心句或结论句的,对此,首先要确定本段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提取各层关键词或把

2、层意相加即可。当然,更要注意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但也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5-,一,二,三,二、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对于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对于景物的色彩、姿态、气味、特点的相关内容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

3、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6-,一,二,三,三、概括情感主旨“四法” 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抓关键词法。很多抒情性文章,有显示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句,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关键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要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其他说

4、明性文字。,-7-,一,二,三,4.区分文体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有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8-,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总有一天会空缺田 鑫 玉米秧子被牛踩了一脚之后,它站过的地方就陷了下去,空出一棵玉米秧的位置。我盯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坑,那棵玉米秧子紧贴着地面,没有一点要站起来的意思。 我总觉

5、得,指甲长了剪短又长上来,韭菜割了过些日子又是一茬,树叶黄了会绿,竟然有些东西空缺了就再也不回来了。我越想越失落,并且有一种顿悟了的感觉,才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像被踩进土里的玉米秧一样,总有一天会突然空缺。并且这种空缺,谁都会遇得到,甚至还会伴随一生。,-9-,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我从童年开始,就在经历各种空缺,并记住它们所带来的滋味和创伤。 小时候寡言,我整天闷不吭声,这种情况直到遇到堆金才得以缓解。他和我相反,一上课就想说话,每一任同桌都受不了他,老师觉得我不说话,堆金要是坐我身边想说话也没得说,没想到弄巧成拙,堆金竟然打开了我这把生硬的锁。 他竟然成了我遇到的第一个突

6、然消失了的人。他将一瓶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从此,教室里那张课桌的一边就空出一个十二岁孩子的位置,我坐在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10-,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了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但是母亲的离开,却让我理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毫无征兆,我在放学回家的途中被截住了,来接我的人说你母亲出事了,得赶紧去看看。其实我对“出事”毫无概念,就跟在他身后。跑到山坡上的时候,一车土豆翻在路上,母亲躺在父亲怀里,软软的,看见我就流起眼泪。我别过头,想把泪水憋回去,可是无济于事。她被送到医院前眼睛还是睁着的,送回来就一直闭着眼睛。那个傍

7、晚,在和亲人们一一告别之后,从此家里的院子里、炕上、饭桌上就空出母亲的位置。父亲和他的几个孩子守着母亲留下的空缺,度日如年。,-11-,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三年前,祖父去世,这个四合院里又一次出现了让人悲伤的空缺。我们把祖父埋到了埋着母亲的那块地里,从此,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作为祖父的身份,就永远地空缺了下来。大家尽量把悲伤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吃饭的时候,先给祖父盛一勺,放在供桌上,估摸着他动筷子了,我们才搛菜。事实上,我们就当他从来都没有离开。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父亲被我带进城。父亲走了,村庄里就空出了他的位置。我像移走一棵树一样,硬生生把父亲连根拔起,让他带着原土来到这座

8、城市。这个走路佝偻着背的小个子男人,一张嘴就露出两排黄牙,不用说话就知道方言一定带着土味。这个在村庄里无比威严的父亲,没有了在田间地头的神气,没有了喝酒打牌时的狡黠,面带怯色,悄悄地活着。,-12-,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今年清明节,陪父亲回了趟村庄给先人们上坟。两个空缺者回到村庄,跪倒在坟地里,疯长的野草把每一个坟堆盖得严严实实的,父亲清理完他的父亲身边的草,又清理了我的母亲身边的草,然后在两座坟之间,清出一块空地。 离开的时候,我回了下头才看清楚,原来祖父和母亲的坟地之间,恰好留出一座坟的位置。父亲不说,我心里明白,这块空地,是他留给自己的,这时候把它空出来,是想着在村庄里早早

9、选下一块空地方,安放这些年的空缺,以及多年后将永远空缺的自己。 (有删改),-13-,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典题】 文中多处写到“空缺”带给“我”的感受,请列举三处加以简要概括。(6分) 解题思路 1.审题目要点 文中多处写到“空缺”带给“我”的感受,请列举三处加以简要概括。,题目指向信息,答题方式,考查点,-14-,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2.找答题依据 解答此题,要先划分层次,看文中依次写了哪些“空缺”,思考这些空缺给作者带来的感受,然后再分类概括。,玉米秧子被牛踩进土里,就会留下空缺。让“我”明白“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总有一天会突然空缺”。,小时候的同桌堆金,将一瓶

10、劣质白酒灌进自己十二岁的身体后,就再也没有醒来,“我”坐在他座位的旁边,守着一个巨大的空洞。堆金的离开让“我”明白:“人有一天也是会突然空缺的”。,母亲突然离世,让“我”理解了空缺带来的痛到骨子里的悲伤。,-15-,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祖父的离世,让“我”学会了平静地面对永远的空缺。,父亲被“我”带到城里,就像从乡下移走一棵树一样,故乡出现了父亲的空缺。,父亲回乡下上坟,在祖父和母亲的坟中间的空缺处,清出一块空地,暗示这是留给自己的“空缺”,让“我”明白:“人总有一天会空缺”。,-16-,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3.用模板答题 这类题目要分点作答,各要点一定是各个角度、

11、各个侧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概括,不能是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同一情感)的内容。 4.答案整合,答案,-17-,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概括标题内涵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缸里的文学 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

12、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18-,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19-,热点题型

13、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

14、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20-,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

15、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21-,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22-,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

16、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

17、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23-,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

18、散文),-24-,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典题】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解题思路 1.审题目要点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标题意蕴,理解分析,标题作用,2.找答题依据 解答此题,可以采用从文中找出与“水缸”“文学”相关的具有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然后概括分析。表达效果主要从标题的形象性、对读者的作用、艺术手法、主旨表达等角度考虑。,-25-,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水缸是“我”文学梦的发源地。,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

19、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水缸”是“我”文学创作的力量源泉,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26-,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3.用模板答题 概括分析文章的标题意蕴,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内涵,找出它在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再概括分析。标题的内涵一般不止一个方面,因此要找全找准,并根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作答。 4.答案整合,答案,-27-,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地 窝 子宁新路 地窝子在大山深处,那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 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被一辆卡车拉到了贺兰山的一条深山沟,执行开掘隧道的国防施

20、工任务。 这里山很高,沟很深,咆哮的狂风裹着沙石飞奔着,吹打得山石“啪啦啦”作响。山上没草,也没树,新兵们望遍大山,见不到一砖一瓦的建筑。营房在哪里?连长说,就在这沟里,就在你们的脚下,但得你们亲手去盖。,-28-,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纳闷,这大沟两面是山,山上是石,没有一块平地,怎么盖房子?我们正困惑,连长带着几个腰粗背圆的老兵走了过来:“你们看着,房子就在这铁锹下!”连长的话刚落。老兵的锹就把尘土扬上了天。他们三下两下,便在山坡上挖掘出一个3米多深、20多平方米的大坑。坑在这些五大三粗的老兵们的手下,拓展得很快,一会儿工夫,坑壁就被修打得平平整整,地上还铺上了五花石。接下来的

21、活,他们手脚更麻利。他们在大坑的上面搭上椽子或者木板,在椽子上面铺上油毡,再在油毡上面抹上泥巴,最后用木条和油毡钉一扇门安上。这样,一个能住十多个人的地窝子,仅用三五个小时就盖好了。有新兵问,这“土坑”能住人吗?老兵脸一沉,扯起了嗓门:这哪叫土坑,叫地窝子,记住!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的地窝子。地窝子,好形象的名字!我们如法炮制,很快,大山深处就出现了一溜儿的地窝子。,-29-,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已到炎热的夏季,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的大山,被炎炎的赤日和来自腾格里沙漠的热浪,晒烘得山石欲燃,四处生烟。那厉风,那烈日,无遮无挡,扑面而来,吹烤得兵们皮肉钻心似的疼痛。不到一天

22、,那一个个赤露白嫩的胳膊上,就被揭掉了厚厚的一层皮。 大山的石虽然是滚烫的,沟虽然是燃烧的,但有让兵们慰藉的地方,那就是地窝子。一钻进地窝子,就会把烈日酷暑、狂风飞沙关在外面。地窝子虽然有点阴湿,有点昏暗,还有被狂风刮进来的浓浓的呛人尘土,但兵们不在乎这些。因为它湿中透着凉爽,与恶劣的外面相比,那就是“天堂”了。尤其是在炎炎赤日的中午,从热浪里钻进地窝子,清凉扑面而来,抚你的肤,抚你的心,顿时赶走你身心的闷热和烦躁。这时,如若躺倒在铺,便能很快入睡,大解困乏。,-30-,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如果雨下得猛,下得连日不停,房上的泥巴就会被雨水泡透。这样就成了天上

23、下大雨、地窝子里下小雨了。这种情况发生在白天还好,如果发生在晚上就惨了。有一次,一连下了四天雨,雨水把房上的泥巴泡透了,这儿漏,那儿滴,被子浸透了,褥子也湿了。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待雨停了,天也亮了。这一夜,兵们就光听老天下雨,忙着“接”雨了。 刚有秋意,贺兰山就寒风如刀了。大风吹打在人脸上,如针刺刀割。那年,兵们要在大山里过冬,但谁也没有惧怕,因为有地窝子。寒冬的地窝子,是让兵们感到欣慰的地方。外面虽然冰天雪地,寒风袭人,地窝子里却温暖如春。钻进地窝子,那被冻了一天的身体很快就暖和了过来。一夜过去,个个感觉浑身舒展,筋骨生热,满身添劲。,-31-,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大山的

24、环境虽然艰苦,但兵们的欢乐一点也不少。老班长能歌善舞,他组织了一个地窝子演唱队,一有空就编小歌舞、小演唱。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连里的人、身边的事。演唱队每月有两次晚会演出,不长时间,他们竟把全连的官兵从头到尾演唱了个遍,把有意思的事儿唱了个遍。记得老班长有一个自编词演唱得很棒,听了让我至今难忘:“咱文书,个子不高身体小。身体小,别小瞧,吃得一点也不少,一顿能进十蒸包。十个蒸包不白吃,扛上石头不惜力,脚下生风快如兔”词编得顺溜,加上他那夸张的表演,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那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想起那响彻大山的笑声。,-32-,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1.(概括形象特点

25、)什么是“地窝子”?它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 “地窝子”指的是贺兰山开掘隧道的官兵在山坡上挖掘的、稍加整修后可作为营房的大坑(或土坑)。特点:挖掘方便但条件简陋;冬暖夏凉但有点阴湿、昏暗;怕雨,房上的泥巴容易被雨水浸透。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散文的形象特点。从文章开始处,老兵们“三下两下,便在山坡上挖掘出一个3米多深、20多平方米的大坑”可知什么是“地窝子”。地窝子的特点,可以从文中“仅用三五个小时就盖好”“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的地窝子”“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等关键词句概括即可。,-33-,热点题型1,热点题型2,即学即练,2.(特定指向信息概括分析)为什么说地窝子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地窝子伴“我”度过十八九岁的青春岁月;地窝子在艰苦的环境中供“我”栖息,给“我”慰藉;地窝子曾见证官兵们的欢乐,留下官兵们的笑声。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就说“那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然后依次写了自己十八九岁时走进贺兰山深处,接触地窝子,地窝子对“我”的庇护,连队生活带给“我”的欢乐等。据此可以概括分析作者对地窝子的“难忘”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