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 T 2273-201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16607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9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 T 2273-201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B21 T 2273-201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B21 T 2273-201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B21 T 2273-201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B21 T 2273-201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080 Z05 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 21/T 2273201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 Compiling guideline for 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2014 -04 -02发布 2014 -06 -02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 发布 DB21/ T 22732014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原则.2 5 要求.2 6 资料收集与环境调查.4 7 生态风险与修复目标.4 8 技术要求及目标可实

2、现性分析.4 9 制定生态修复技术方案.5 10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报告编制.6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及特点分析.7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报告编制大纲 .9 DB21/T 22732014 II 前 言 起草规则依据GB/T 1.1-2009。 本标准由辽宁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巩宗强、李晓军、李锐、张巍、徐本良、王蕊、李国军、高奇星、褚阔、何爱玲、聂佳妍。 本标准由辽宁省环境保护厅解释。 DB21/ T 22732014 1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规范 1

3、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生态因子调控、发挥生物净化功能并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的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不适用于为二次开发而进行的工业企业污染场地修复,不适用于放射性污染和致病微生物污染土壤修复。 本标准包括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中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和技术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415-2008 环保用微生物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 HJ 588-2010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4、 HJ 624-2011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HJ/T 651-2013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土壤污染 soil contamination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过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性状变化,构成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威胁。 3.2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综合应用生物修复(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及二者联合修复)和生态因子调控(如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酸碱度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等措施,使土壤

5、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保持稳定,维持土壤生态功能,一般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 3.3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 standard for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为恢复土壤的特定用途,对土壤中相关污染物或者化学品设立的数值上的限值。 DB21/T 22732014 2 3.4 修复可行性 remediation feasibility 从技术、条件、成本效益等方面对可供选择的修复技术进行评价。 4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原则 4.1 技术性原则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应考虑生态修复和环境管理的可持续性,以生态因子调控、发挥土壤自净功能、生物修复、维持土壤生态

6、功能等特点为基础,合理选择修复技术,具有可行性。 4.2 安全性原则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实施应注意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人群健康产生危害。 5 要求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按照图1的工作程序进行。 DB21/ T 22732014 3 图1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制的工作程序 DB21/T 22732014 4 6 资料收集与环境调查 6.1 资料收集 收集关于污染土壤的所有信息资料,包括当前信息和历史信息资料,用这些信息资料评估存在的污染物类型、地点及有效性,为制定现场监测方案提供帮助。 6.2 现场查勘与调研 资料收集之后进行现场查勘,确定需要开展现场查勘的区域;开展调研证实

7、或增加资料收集和现场查勘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调研时询问的问题应该与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活动和事件有关。 6.3 采样分析 设计采样方案,确定田间样点筛选方法,确定详细的采样和分析位点;通过采样分析确定污染物赋存状态,了解污染物的属性(例如位置、数量和迁移方式),掌握更多有关污染土壤的信息(例如土壤类型、地下水流、暴露途径),采样应符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取样和测量方法由污染物类型及浓度、样本介质、预算和工作范围等因素决定。 6.4 调查总结 根据资料收集与环境调查结果总结污染土地特征信息,主要包括污染土地位置、面积、地形、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植被覆盖特征、土地边界条件和土地利用

8、规划等;总结土壤特征信息,主要包括土壤类型、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层深度和异质性等;总结关注污染物的特征信息,包括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存在形态及在土壤胶体、孔隙水、气相中的分布、理化性质,以及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土壤特征信息。 7 生态风险与修复目标 7.1 生态风险 以文字/图表等方式描述污染物来源、暴露途径及受体,确定关注污染物及浓度水平和影响的介质,应根据土地使用类型和暴露情景确定风险可接受水平。 7.2 修复目标 确定是否有关注污染物的生态修复标准,有标准应以现有标准为修复目标;如果尚无修复标准,应根据土地使用类型、风险可接受水平和暴露情景确定每一种“污染源-暴露途

9、径-受体”联系的关注污染物的目标浓度水平或范围,并通过函审/会审的形式确定修复目标;确定是否存在关注污染物以外的其他修复目标,如水、大气环境质量、植被特征、土壤特性和土壤生态功能等要求。 8 技术要求及目标可实现性分析 8.1 技术要求 确定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要求,包括污染物去除或控制、修复技术的成熟度、成本与效益合理性、修复时间周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生态修复原则等。 8.2 技术分析 DB21/ T 22732014 5 提出可以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评价各种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特点,探讨组合、集成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8.3 目标可实现性分析 通过与类似成功案例的对比,可以确定污染

10、土壤生态修复目标的可实现性,要求成功案例与目标项目具有相似的区域环境特征、土壤特征以及污染物种类和浓度;请专家根据污染土地区域环境特征、污染物特征及修复标准与目标值进行评估,也可以确定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目标的可实现性。 9 制定生态修复技术方案 9.1 修复范围界定 当土壤中污染物浓度超过土壤生态修复标准或目标值,应实施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界定程序,确定水平和垂直尺度上污染物浓度超过土壤生态修复标准或目标值的范围,界定结果可以帮助确定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管理模式。 9.2 分区修复 对于面积较大、异质性强的污染区应该进行分区修复,根据各分区污染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分别设计修复方案。 9.3 工程部署图件

11、以图件反映污染生态修复工程的责任范围分区、工作部署等,内容包括地理要素(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水源地等保护区;对主要工程部署及手段等插入放大的专业附图;对重要工程部署加以附表说明,包括分布、面积、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影响程度和修复措施等。 9.4 修复技术集成 当污染状况及社会因素复杂,单一技术无法解决土壤污染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应根据污染土壤的复杂性和污染程度水平集成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根据污染土壤的特点可以制定分区修复方案,进行多种技术组合,可供使用的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见附录A。使用的技术应符合环保用微生物

12、菌剂环境安全评价导则(HJ/T 415-2008)、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HJ 588-2010)、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624-2011),涉及矿山土壤生态修复的应符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HJ/T 651-2013 )。技术集成应经过专家审定,不得随意更改。 9.5 修复工艺参数 修复技术的工艺参数一般通过可行性实验确定,可行性实验的次数、层次和参数应根据各修复技术和各地区同类技术应用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根据可行性试验结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修复技术或集成技术,确定工艺参数,优化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 9.6 预期修复效果 为确保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可行性及

13、效果,在工程开展前应有小试及中试工程,在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报告编制中应对小试和中试工程效果进行阐释,确保上述结果具有推广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期效果。 DB21/T 22732014 6 9.7 修复过程生态评价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过程应该具有如下属性:维持土壤原有的生态功能,适合规划土地利用类型,一般不影响植物的生长;不明显改变土壤性质,土壤污染物生态风险明显降低;修复过程不影响周围环境,不影响其他环境介质,不破坏生物栖息条件;修复过程经济实用,社会环境效益明显。 9.8 进度安排 制定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监测、实施、验收等阶段的时间安排表。 9.9 监测与维护方案 为了解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14、技术实施过程中的修复效果,应确定修复实施节点,制定修复过程监测计划。监测计划应包括但不限于:监测项目、进度安排、工作步骤等,应制定详细的监测时间表,给出监测的时间节点和频次等。生态修复方案中还应包括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结束后的维护方案及长期效果监测方案。 9.10 经费分析 根据污染生态修复工程部署、工程量及工程技术手段,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经费分析,费用包括基本建设投资、设备费、材料费、监测费、人力资源费用、运行与维护费用、勘察、设计与监理费用等,有分区修复的应分别阐述各分区的经费使用情况;对可行性研究、修复监测、修复工程设计、修复工程实施、健康安全保护、二次污染处理等每部分成本进行分析。 10

15、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报告编制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报告书内容结构参见附录B,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编写大纲,可以根据实际适当增减有关内容。 DB21/ T 22732014 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及特点分析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为主体,其他技术还包括土壤生态因子调控、整地与覆土、植被重建等,可以根据污染土地特征、污染土壤特征、污染物特征以及生态修复目标选择恰当的生态修复技术。 A.1 生物修复 A.1.1 植物修复 植物修复可以具体分为植物提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植物过滤、植物加强的降解作用等修复技术,植物修复主要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提取是种植一

16、些特殊植物,利用其根系吸收污染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并运移至植物地上部,通过收割地上部物质带走土壤中污染物的一种技术。 A.1.2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过程包括自然净化、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微生物修复主要针对有机污染土壤。自然净化利用土著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工程一般采用有降解能力的外源微生物,用工程化手段来加速生物修复的进程;生物刺激技术需要提供满足土著微生物生长的条件,诸如提供电子受体、供体氧以及营养物等;生物强化技术需要向污染环境投入外源微生物、酶、其他生长基质。 A.1.3 强化生物修复及联合生物修复 强化生物修复及联合生物修复主要包括以植物修复为主体的植物修复-化学强化或生物化学强化,植

17、物修复-物理化学强化、植物修复-酶学强化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修复;以微生物修复为主体的微生物修复-化学强化或生物化学强化、微生物修复-物理化学强化、微生物修复-酶学强化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修复;以植物和微生物为共同主体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A.2 生态因子调控 A.2.1 使用抑制剂或改良剂 根据土壤评估在表土层使用有机材料、覆盖物、pH值调节剂、化肥、抑制剂和其他土壤改良剂。轻度污染的土壤施加某些抑制剂,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促进某些有毒物质的移动,淋洗或转化为难溶物质而减少作物吸收。 A.2.2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 加强稻田的水灌管理,控制水稻田的氧化还原状况,控制水稻田中重金属的迁

18、移转化,减少重金属的危害;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砂性土壤,促进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作用,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自净能力;改变耕作制,改变土壤环境条件,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 A.3 回填与覆土 DB21/T 22732014 8 A.3.1 回填 对采矿坑区污染土壤进行回填,生态修复技术方案中确保回填材料结构合理和稳定。回填应考虑的因素包括清除并妥善处置污染物质和固体废物、预防回填材料的沉降、回填土壤安全无污染、回填对于将来土地利用的影响。 A.3.2 覆土 覆土主要应用于矿区、林区等非农田土壤。对污染土壤进行表土覆盖应开展如下工程:表层土壤深度应足以维持植物根生长和营养需求;进行表层土壤和深层

19、土壤的混合,确保适当的微生物种群及营养缓慢释放;采用推土设备进行松土和翻动,防止土壤被过度压实;建立适当的修复区排水方式,防止植被重建区和其他修复区受到积水的侵蚀;对表层不稳定的污染土壤需要进行表面工程防护后才可进行生态修复;用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建立快速覆盖,为植被演替提供土壤营养。 A.4 植被重建 覆土主要应用于矿区、林区等非农田土壤。植被重建计划应模仿周围未受扰动的生态系统,结合本地和非本地物种,整合自然和人为管理生长方式,建立特定生态系统。这种方法被称为演替性生态修复,它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 植被重建方案中应考虑下列因素:未来的土地利用或土地覆盖、与当地景观相和

20、谐的地形模拟、水体、湿地、敏感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特殊条件、水土流失防治的必要性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适当的排水措施、需要进行植被重建的土地面积和相关材料用量、自然植被重建的可行性和存在的物种、进行植被重建的植被材料获取途径、结合发芽和土壤翻动确定最佳播种时机、相应添加剂等影响植被重建的因素。 植被重建方案设计还需要依据气候条件(包括日平均气温、无霜期、生长季节、降水量和时间、盛行风)和土壤特性(包括土壤质地、pH值、水分、可溶性盐类、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等)。 DB21/ T 22732014 9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报告编制大纲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方案报告应根据污染土壤所

21、在地的区域环境特征和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的特点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 B.1 总论 包括项目概要、生态修复方案研究的结论、存在问题及建议等内容。 B.2 项目背景 B.2.1 任务由来 说明方案编制任务的由来、相关背景资料等。 B.2.2 必要性和意义 阐述方案编制的政策符合性,论述方案的实施对修复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环境治疗,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B.2.3 编制依据 国家、地方、部门、行业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性文件等。 B.2.4 污染区概括 简述污染区经济概况、地质条件、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等。 B.2.5 方案范围及实施年限

22、阐述方案所涉及的污染土地,与整体污染区的关系,计划实现年限,实现年限与土地利用规划应一致。 B.3 污染特征 B.3.1 污染土地特征 主要包括污染土地位置、面积、地形、周边生态环境状况、植被覆盖特征、土地边界条件和土地利用规划等。 B.3.2 污染土壤特征 主要包括土壤类型、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土壤层深度和异质性等。 B.3.3 污染物特征 DB21/T 22732014 10 包括污染物种类、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存在形态及在土壤胶体、孔隙水、气相中的分布、理化性质,以及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土壤特征信息。 B.4 污染生态风险 描述污染物来源、暴露途径及受体,根据土地使用类型和暴露情景

23、确定风险可接受水平。 B.5 生态修复目标 依据现行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政策,结合污染土壤特点,明确规定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应达到的总体目标与指标;结合修复技术特点,明确生态修复不同阶段目标,建立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综合评价体系。 B.6 修复技术分析 B.6.1 分区修复 根据土壤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风险和技术要求等对目标污染区进行分区划分,分别设计修复方案。 B.6.2 技术集成 综合分区修复方案,进行多种技术组合,发挥生态修复的最大潜力,实现效果与经济性的统一。 B.6.3 工艺参数 根据集成技术特点,提出工艺参数,完善修复方案。 B.7 可行性分析及预期修复效果 B.7.1 可行性分析

24、 从技术、组织管理、资金等方面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 B.7.2 预期修复效果 阐述生态修复完成后预计土壤污染物浓度或风险的降低程度,评述污染土壤生态功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B.8 工程部署图表 以图表反映污染生态修复工程的责任范围分区、工作部署等。 B.9 监测与维护方案 应确定修复工程实施节点,制定修复过程监测计划。生态修复方案中还应包括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工程结束后的维护方案及长期效果监测方案。 DB21/ T 22732014 11 B.10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 提出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措施,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 B.11 进度安排 提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监测、实施、验收等阶段的时间安排。 B.12 经费估算 根据生态修复工程部署、工程量及技术手段,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经费估算。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