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5篇 小石潭记考情搜索:近7年42卷中,2017邵阳与内容相关的课外诗对比考查;2015娄底单篇考查全篇。原文呈现 词句段精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为屿(y),为嵁(k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第一段:写潭,写树。写出潭水之奇,潭石之怪。“闻水声,如鸣佩环”:绘声,采用比喻,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全石以为底”:绘形,写出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及潭石千姿百态的特点。“青树翠蔓”:绘色,近义词直接着色,“青”“翠”皆有“绿”意,交错使用,避免重复,
2、写出树木的青翠葱郁。“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动静结合,生动传神地写出潭边树木的形态。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然不动;俶(ch)尔远逝,往来翕(x)忽,似与游者相乐。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虚实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写水。“似与游者相乐”:绘神,写出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互,不可知其源。第三段:写源头和岸势。“斗折蛇行”:比喻溪身的形状和水流动的姿态。“犬牙差互”: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岸势曲折、交错互杂的特点,为下文写“其源”埋下了伏笔。坐潭上,四面
3、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su)。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四面竹树环合”:点出潭中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高度概括潭的奇特氛围,寄托了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第五段:交代同游的人。【全文中心】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文中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渲染了凄寒幽怆的气氛,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写作特色】(1)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绘声、绘色、绘形、绘影、绘神”的描绘。(2)课文多角度描绘景物,精美异常,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远近交错、动静互衬、虚实相生。(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石潭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4)课文行文的照应,既使全文结构紧凑,又令景物特征鲜明。行踪来去的照应、方位上下的照应、景物分合的照应、环境明暗的照应。(5)语言自由灵活,读来“如鸣佩环”,极富音乐的美感。这种乐感的形成源于句子的整散相糅,长短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