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1198790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PPT 页数:193 大小:1.9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3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3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3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3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一、(2018衡阳,912)阅读强项令,完成14题。(14分)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 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 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 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 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 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

2、笑 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 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 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A组 2018年湖南中考题组,五年中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后特征为洛阳令 (2)大言数主之失 (3)使宣叩头谢主 (4)臧亡匿死 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以刀画地 B

3、.宣悉以班诸吏 C.葬以大夫礼 D.以宣尝为二千石 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 4.文章两段分别表现了“强项令”怎样的性格品质?这两段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一、 1.答案 (1)特别征召 (2)列举(罪状或过失) (3)认错 (4)通“藏”,隐藏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在文言文中,一般来说,每一个字对应一个意思,如对 “特征”的解释,“特”和“征”各有各的意思,不要与现代汉语相混淆。 2.答案 D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例句中的“以”是连词,意思是“因 为”,D选项与之同。A.介词,用。B.介

4、词,把。C.介词,按照。 3.答案 (1)将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 (2)只看见布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以”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宾语前置结 构,“何以”应调整为“以何”。(2)注意重点词“唯”“布”“妻子”的翻译。 4.答案 第段表现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品质。第段表现了董宣的廉洁品 质。第段是详写,第段是略写(或者第段以正面描写为主或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段 以侧面描写为主)。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第段详细叙述了董宣在光武帝面,前据理力争,陈述“格杀”公主家奴的理由的过程,并正面描写

5、“以头击楹”,最后“强使顿 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的情景,充分表现了他刚正不阿的品质及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精 神。第段略写了董宣去世后家中贫苦的境况,从侧面体现了董宣廉洁奉公的精神。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来(董宣)又被特地征召为洛阳令。当时 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 当随从。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列举公主的 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然后就杀了他。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 想要将他用鞭子打死。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

6、说:“想说什么?”董宣 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拿什么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被鞭杀,请让我自 杀。”于是立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 宣不听从,宦官强迫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 私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严竟然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 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下令:“硬脖子的县令出去!”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 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

7、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下诏派使者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看见布 做的被子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和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 悲伤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为董宣曾担任过年俸二千石粮食的官 员,(所以皇帝)赐给他系印纽的绿色丝带,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二、(2018湖南长沙,121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2分)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 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

8、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 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 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 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卫指挥佥事:官名。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 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慓悍:矫捷勇猛。薮泽:湖泽。审步伐 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飚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 猛。并著声

9、:都有突出的声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通经史大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B.乃因地形制阵法/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赏罚信/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D.名更出大猷上/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B.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

10、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4.“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5分),二、 1.答案 A A.通晓。B.制定/规模。C.讲信用/相信。D.超出/说出。 2.答案 A 例句中的“之”用作人称代词,A项与之相同。B.结构助词“的”。C.音节助词, 无实义。D.指示代词,这样的。 3.答案 (戚继光)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 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共3分,采分点为“教以击刺法”“迭用”“由是”)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注意重点词“击”“刺”“迭”“由是”的翻译;省略 的主语“戚继光”需要补上;倒装句式

11、需要还原后再翻译。 4.答案 原因:教授战法,因地形制阵法,更换武器装备(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作战勇 敢。(写出三点即给2分,意思相近便可) 特点:善于治军,果敢,刚毅,善于用兵,战功显赫(声名远扬)。(写出三点即给3分,意思相近便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表述,加以概 括。如:“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 求而更置之”体现戚家军战术灵活、武器装备精良;“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体现戚家军号令严明;“在南方战功特盛”体现戚继光战功显赫;等等。 参考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

12、家中历代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家穷,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 戚继光到浙江时,见卫所的军队不习惯战斗,而金华、义乌人素有矫捷勇猛之称,于是(戚继光) 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 特别精良。又因为南方沼泽地很多,不利于骑马追逐,便按照地形制成阵法,从行进便利的角度 考虑,所有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担任将领军令严明,赏罚言出必行,将士没有不听从命令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当时 的名将,(戚继光的)品行不如俞大猷,但果敢坚毅超过俞大猷。俞大猷是老将,做事稳重,戚继光 做事雷厉风行,多次打败倭寇

13、,名声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先后任职南方北方,都有突出的声誉。在南方的战功特别大,在北方则专心致力于防 守。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论军事的人都遵从运用。,三、(2018怀化,1216)文言文阅读。(17分)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

14、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 ,不鼓不成列。” 注 宋公:宋襄公。泓

15、:泓水,河流。既:尽,全部。济:这里指渡过泓水。司马:统率军 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门官:国君的卫士。重(ch 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禽:同“擒”。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 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牺牲玉帛: (2)肉食者鄙: (3)门官歼焉: (4)公伤股: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

16、.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三、 1.答案 (1)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猪牛羊等 (2)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3)被杀死 (4)大腿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课内文言文要注意平日的积累;课外文言文要注意知 识的迁移,如“股”,可以联系“悬梁刺股”“两股战战”,得出其是“大腿”的意思。 2.答案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这是一个单句,在主谓之间停顿即可。“宋

17、公 及楚人”是主语,“战”做谓语,“于泓”是状语。 3.答案 (1)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 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重点字“一”“再”“三”的翻译,省略的 部分要补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注意重点字“彼”“寡”“及”“既”“济” 的翻译。除语气词不翻译,一般一个字对应一个意思。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

18、成列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1)结合上下文,从原文中找答案。原文“曹刿请见”之后, 就是曹刿和乡人之间的对话,乡人提出疑问“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给予回答“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是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回应。(2)原文 中,子鱼两次提出进攻,“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提炼整 合,得出答案。 5.答案 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 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 机,因此失败。 解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19、情”,说明鲁庄公意识到要取信于民;战争中,鲁庄公听取曹 刿的意见,在恰当的时候出击,说明鲁庄公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能够把握战机,所以取得最后的 胜利。子鱼两次劝宋襄公出击,宋襄公却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为由拒绝,最后导致失败,可 见他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不能抓住战机,所以最终失败。,参考译文 乙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 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 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但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 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

20、后,宋军才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 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也被杀死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 负伤的敌人,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的用兵之道,不靠险阻取胜。我虽然是已经亡 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四、(2018岳阳,182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16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

21、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 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1)七里之郭( ) (2)委而去之( )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4)天下顺之( ) (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6)使者不说( ),2.用“/

22、”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天 时 不 如 地 利 (2)岁 亦 无 恙 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4分)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 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 、 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 句,语气强硬,不容 置辩。,四、 1.答案 (1)外城 (2)离开 (3)限制 (4)归顺,服从 (5)派,派遣 (6)说,通“悦”,愉快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解释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并学会知识迁移,如 “使者不说”中“说

23、”的解释可以联系“不亦说乎”得出。 2.答案 (1)天时/不如地利 (2)岁/亦无恙耶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题目要求标出一处停顿,可考虑主谓之间的停 顿,分别找到这两个句子的主谓成分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 少。 (2)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会有国君?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重点词“得”“道”“失”“寡”的翻 译。(2)注意重点词“苟”“何”的翻译。 4.答案 以民为本 排比 对偶 问(答“反问”亦可) 解析 甲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中的“苟无岁,何有民

24、?苟无民,何有,君”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甲文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是排比句;“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是 对偶句。乙文中“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都是问句。 参考译文 乙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 姓安乐吗?你们大王身体还好吧?”使者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 我们大王的状况却先打听年

25、成、百姓的状况,难道能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 吗?”赵威后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好年成,百姓靠什么生活呢?如果没有百姓,怎么有 国君呢?哪有撇开根本而先问枝节的呢?”,五、(2018郴州,1214)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 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 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

26、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 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 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 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 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注 禄秩:俸禄秩爵。规:贪求。公仪休:战国时鲁相。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 之事

27、。元龟:本指大龟。 这里引申为“可作借鉴的例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 ) (2)今齐地方千里( ) (3)性嗜鱼( ) (4)秦师随而伐之(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3.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4分) 4.请根据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从两文中分别获得的启示。(4分),五、 1.答案 (1)偏爱 (2)方圆 (3)特别喜欢 (4)攻打、讨伐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课内文言文要注意平日的积累,课外文言文要注意知 识迁移。“嗜”的意

28、思可以联系“性嗜酒”得出,“伐”的意思可以联系“齐师伐我”得 出。 2.答案 (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2)国君贪婪,必定亡国;臣子贪婪,必定丧命。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重点词“观”“蔽”“甚”的翻译。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注意重点词“贪”“必”的翻译。 3.答案 甲文中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陈述妻、妾、客赞美自己的不同目的,将家事、国事进 行类比,由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而自身被蒙蔽,推知王亦受蒙蔽,更具说服力。乙文中唐太宗 以蜀人贪财最终导致亡国、大司农田延年接受贿赂三千万最终自杀身亡为例,有力地论证了 从君王到臣子都不

29、可贪财。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写作手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服务主旨中心的表达。邹,忌以自身设喻就是为了告诉齐王要虚心纳谏,唐太宗举出实例就是为了论证“为主贪,必丧其 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4.答案 (示例)从甲文中获得的启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从而完善自我。从乙文中获得 的启示:钱财是身外之物,要清心寡欲,不为钱财所累。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从文中获得的启示,要在把握文章中心主旨的基础上 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乙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曾经说过,贪婪的人不知道如何爱惜财物。像五品以上 的官员,他们高官厚禄,一年所得的财物,数目非常大。如果接受别人的贿赂,数

30、目不过几万。 然而,一旦丑行暴露,就会失去官职和俸禄,这样做,哪里是爱惜钱财呢?他们是因小失大,得不偿 失。过去,鲁国的丞相公仪休很喜欢吃鱼,但从不接受别人进献的鱼,因此他得以长期享受鱼的 美味。国君贪婪,必定亡国,臣子贪婪,必定丧命。诗经上写道:大风刮得迅猛,贪心的人 败坏家族。所言不虚啊!过去,秦惠王要攻打蜀国,但不熟悉蜀国的道路,于是他叫人刻了五 头石牛,并把金子放在石头身后。蜀国人看见了,以为石牛可以屙金子。蜀王便叫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到蜀国去,由秦入蜀的道路就这样开辟出来了。秦国大军尾随而至,攻打蜀国,蜀国就 灭亡了。汉代大司农田延年接受贿赂三千万,事发之后他自杀身亡。这样的例子不胜

31、枚举。 我现在以蜀王为可作借鉴的例子,你们也要把田延年当作前车之鉴。”,六、(2018邵阳,914)文言文阅读。(16分)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 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

32、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 任也。,乙 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注 广才:增长才干。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意:意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后值倾覆(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

33、静以修身( ) (4)悲守穷庐(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咨 臣 以 当 世 之 事 (2)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 4.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 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 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

34、一封语言质朴的 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显贵。 D.由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 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 “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 6.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 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2分),六、 1.答案 (1)遇到,正好碰到 (2)比喻奔走效力 (3)用来 (4)穷困之人居住的房屋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注意平日的积累。“驱驰”是同义复合词,不能单纯地

35、解释 为驱赶奔跑。 2.答案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重点词“受任”“奉命”的翻译,“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应调整为“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 命”,省略的主语“我”要补出。(2)注意重点词“学”“志”“无以”“广才”“成学”的 翻译。 3.答案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的能力。题目要求标出一处停顿:(1)中“以当世之事” 是介宾短语,应放在一起;(2)中“

36、险躁”是陈述的对象,在其之后停顿。 4.答案 C 乙文表明作者希望孩子能注意个人修养“修身”“养德”“淡泊”“宁,静”“广才”“成学”,并非“望子成龙,愿其显贵”。 5.答案 “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 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在翻译的基础上,结合“诫子”进行理解赏析即可。 6.答案 (示例)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现 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诸葛亮爱 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 解析 归纳诸葛亮的品质,可从文本中找

37、依据,“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体现了诸葛亮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则汉室之 隆,可计日而待也”体现了诸葛亮心怀天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现了诸葛亮教子重视个人修养德行。围绕诸葛亮的品质,联系实际 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七、(2018益阳,12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17分)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

38、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 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 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 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黄生借书说) 1.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至

39、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B.媵人持汤沃灌 赴汤蹈火(成语) C.故有所览,辄省记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D.为一说,使与书俱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当余之从师也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代汉语。(8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

40、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3分),七、 1.答案 B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A.学舍/舍弃。B.热水。C.记/反省。D.写下/当 作。 2.答案 C 本题考查把握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 承接。C.用/凭借。D.既然这样,那么。 3.答案 (1)(我)住在旅舍里,主人每天供应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2)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啊!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逆旅”“日再食”“鲜肥”“滋味”的 翻译,省略的主语“我”需要补出。(2)注意重

41、点词“然后”“为”“可惜”的翻译,省略的主 语“我”需要补出。 4.答案 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甲文重点将从师学习时自己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 奢华作对比;(1分)乙文既有“我”借书读之专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 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1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分层概括大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写作,手法。甲文中,“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阐述的是“我”的求学经历,“同舍生 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阐述的是“同舍生”的奢华,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乙文中,第一 段写“我”幼时借书读,读得很专心,做官后藏书多了反而读书少了;第二段写黄生与“我

42、”在 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的遭遇。 参考译文 乙 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里藏书很多,(我)到 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 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 屋里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多么用心专一,而 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 慷慨出借和姓张的人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实在不

43、幸而遇 到了姓张的呢,还是姓黄的年轻人实在幸运而遇到了我呢?(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 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我)写下这篇论说,把 (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八、(2018张家界,111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 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 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

44、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 略池,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 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高起:高祖臣子。略:攻占。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子房:西汉谋士张良。连:率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悉: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晓: (3)战胜而不予人功

45、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2分)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2分)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 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 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 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 们

46、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八、 1.答案 (1)都,全部 (2)通晓,知晓 (3)给予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课内文言文要注意平日的积累;课外文言文要注意知识 的迁移。 2.答案 (1)先帝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 (2)项羽有一个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注意重点词“称”“能”“举”的翻译,“是 以”是宾语前置,还原后再翻译,应调整为“以是”。(2)注意重点词“而”“所以”“擒”的 翻译。 3.答案 C 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

47、中”之事,向宠管理“营中” 之事。 4.答案 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 性。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时,强调他们,“良实”“志虑忠纯”,举荐向宠时,特别指出其“性行淑均”。刘邦突出的是张良的决策才 能、萧何的管理才能和韩信调兵遣将的才能。 参考译文 乙 汉高祖刘邦说:“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等人 回答说:“您派人出去攻城占地时,谁获得了什么,您就顺势赏给他,这叫与人同利。而项 羽则嫉贤妒能,打了胜仗的人他不奖励,得了土地的人他不赏赐,这就是他丢失天下的原因。”

48、刘邦说:“要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要讲镇守后方,安抚百姓,给前方运粮草,保证供 应不断,我不如萧何;要讲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 能够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一个谋臣范增他却不重用,这就是他被我 擒住的原因。”,一、(2017怀化,1316)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 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 如太行、 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 隐

49、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 寒暑易 节, 始一反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 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 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 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 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第:房屋、宅子、家。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曩:以往, 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