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1207320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sh,酌,kn,譬,ln,赘,t,ti,j,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4分) 丁卯 别纽 修润 感概 颠沛留离 付之一笑 一以惯之 宽厚待人 学而不厌,纽,扭,概,慨,留,流,惯,贯,【解析】“不耻下问”意思是向地位比自己低、 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分) 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 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解析】A项“只要”改为

2、“只有”; B项在句末加“的篇章”;C项删去“能否”。,D,5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沉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叙述,以小见大,突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B,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挚。 【解析】

3、本文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6俗话说“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方方面面的,下面这些名言都是论述习惯的。请选择正确答案填空。(只填序号)(5分) 其中论述“修身养性”方面的有( ) 论述“读书学习”方面的有(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吾日三省吾身。,7学完本文之后,七(2)班同学准备开展一次“走近叶圣陶”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0分)(1)为了传承叶圣陶办报的编辑理念,同学们准备办一张“走近叶圣陶手抄报”,你准备设计哪两个

4、栏目?(6分) _。,作者简介、佳句摘抄、作品人物、轶闻趣事、作品感受,(2)叶圣陶不仅是一个作家、编辑,还是语文教育家。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对你改进学习方法有何启发。(4分) 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在学习中要能够举一反三,从例题出发引发思考,扩散思维,而不是死扣教材,或无端地空想,要把学与思、练结合起来。,(一) 阅读课文六至八段,回答问题。 8第六段开头一二句的作用是什么?(3分) _。 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3分)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

5、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承上启下,1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_, 意思是_; _。(3分) 11在作者眼中,叶圣陶是怎样的人?(3分) _。,论语雍也,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12学习本文后,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4分) (1)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2)写文章,语言要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3)用语要力求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4)文章写好后要读给别人听,然后虚心加以修改。,(二)(河北中考)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

6、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

7、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

8、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

9、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是音意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

10、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13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4分)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之间的几件事。 14选文第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 “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4分) 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 15从选文第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5分) 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

11、强。,16选文第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5分) 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17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6分) “我”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而不署主编之名。,18【以小见大】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如第三段写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写“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第四、五段中写到“我”与叶圣陶先生的日常交往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的过人品行。,【技法点拨】“以小”是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描写的焦点。“大”是文章

12、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写出具有深邃隽永的意义,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作者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中突出人物性格,从而揭示文章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片段仿写】请你回忆与父母相处的一件小事,表现父母对子女的爱。(150字左右) 【例文】周日我吃完晚饭便要回学校。父亲说要送送我,我说不必了。他一笑,说他去散步。这种骗小孩的把戏

13、,怎能蒙得了我?我不小了,还玩这个我拉着箱子,快步走了。父亲站在不远处,双手背在后面,没有看我,而是看天。我继续向前走。父亲在后面跟着,步子迈得很慢。这时,我发现父亲老了,虽然我知道他可以走得更快些,但是此时,跟着儿子的他的确老了。,父亲在后面跟着,不能太近,太近会伤害我的自尊;不能太远,太远就看不到了。就这样,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中学生在忙碌的大街上走走停停忽然,我扭过头,却没有看见父亲的身影。我有些心慌,用双眼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寻找父亲的身影。终于我也放慢了步子,希望父亲能跟上我。不能太慢,太慢会失掉自尊;不能太快,太快就看不见父亲了。父亲在后面跟着我,却又像是我在跟着父亲。我们俩都跟随着自己的目标。我们俩都跟着爱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