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突破五 赏析表达技巧 答准技巧,夸尽效果,第三部分 专题十七 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理解必备知识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艺术,掌握关键能力 技巧判断准确、全面,效果分析具体、实在,练就学科素养 赏析表达技巧,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方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
2、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散文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表达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一、修辞方法 散文常用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教材助解1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案 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方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3、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答案 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方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方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方法。,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教材助解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4、目。 甲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节选自老舍想北平),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
5、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运用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 甲文:直抒胸臆,表明对北平深深的爱,如“可是,我真爱北平”。类比抒情,把爱北平和爱母亲类比,表达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 乙文: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作者因荷塘四周朦胧的景色而内心
6、得以宁静,又因无精打采的路灯光而使自己内心的宁静被打破。运用衬托手法,以蛙声、蝉声的热闹衬托内心的孤寂。动静结合,写荷塘四周树木等为静景,蛙声、蝉声为动景。,三、表达方式 散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很多,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重点是记叙和描写。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代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过程的表达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材助解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
7、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
8、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节选自韩少功我心归去),在第二段中,作者使用了第二人称叙述,有何表达效果?,答案 第一段用第一人称叙述,第二段改用第二人称叙述,加重了初到法国的陌生感,而且把读者带进去,同作者一同感受那份陌生和孤独。运用第二人称营造了直接与人交流的氛围。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的同时,表现自己寂寞得恨不得与读者交流的无奈与焦灼,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2.描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它是
9、散文的主要表达技巧。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1)人物描写 散文的人物描写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有多方面的作用。,教材助解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节选自汪曾祺金岳霖先生),请赏析该段的描写技巧。,答案 该段运用了动作(行为)描写和侧面描写(对那只鸡的描写),
10、充分表现了金岳霖先生的赤子之心。,(2)景物描写,注 描写方法可以把修辞方法考虑进去,个别情况可以考虑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教材助解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11、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请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答案 该段描写紧紧扣住景物特点,由静到动,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香之美。,四、语言艺术 品味语言艺术重在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咀嚼语言的韵味。,教材助解6 请从语言的角度对荷塘月色第四段(原文见“教材助解5”)进行赏析。,答案 该段语言生动形象,描绘细致,用词准确。使用了叠字,使语言具有音乐美;使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使景物描写更为生动逼真,引人入胜。,一、综合多向赏析题 赏析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的一个重要设题点。赏析的对象可
12、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从命题实践看,多集中在一两处句子或者一个语段,而且这些句、段多是描写性的,要求多向(不定向)赏析。因此,句段的赏析应是训练的重点。然而,从考生答题实际情况看,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答题没有明确的思考方向;二是赏析角度不准确、不全面;三是赏析效果答得空泛无物,不会结合文本。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精做试题,好好揣摩体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 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
13、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了。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
14、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 (选自李天斌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有删改),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案 将老墙拟人化,老墙化身为一个生命体,在与父亲的对视和凝望中共同品味孤独,使“衰老”“孤独”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将抽象的孤独具象化为丝丝缕缕的“棉线”,可以丈量心与时间的距离,更能引发人的共鸣与深思。 “一丝丝一缕缕”反复出现,突出了孤独的绵长与难以逃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有张小小的书桌。它又窄又矮,破旧极了。在外人眼里简直不成样子。上边的漆成片地剥落下来,残余的漆色变得晦黯发黑,连
15、我自己都认不准它最新是什么颜色。别看它这副模样,三十年来,却一直放在我的窗前,我房间透进光来的地方。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几件家具,但从来没有想到处理掉它 桌面上净是些小瘪坑。有的坑儿挺深,像个洞眼,蚂蚁爬到那儿,得停一下,迟疑片刻,最后绕过去细细瞧吧,还满是划痕呢!横竖歪斜,有的深,如一道沟;有的轻浅;还有的比蛛丝还细。这细细的印痕,是不是当初刮铅笔尖留下的?那一条条长长的道道儿,是不是随意用指甲划上去的?那儿黑糊糊的一块,是不是过年做灯笼,烤弯竹条时碰倒了蜡烛烧的?分辨不清了,原因不明了,全搅在一起了;这中间还混着许多字迹。钢笔的、铅笔的、墨笔的,还有用什么硬东西刻上去的。也有画上,去的形象,
16、有的完整,有的破碎一只靴子啦,枪啦,一张侧面脸啦,这是不是我的自画像?年深日久,早都给磨得模糊一片。痕迹斑驳的桌面,有如一块风化得相当厉害、漫漶不清的碑石。 但我从中细心查辨,也能认出某些痕迹的来由,想起这里边包含着的、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并联想到与此有关或无关的、早已融进往昔岁月中的生活。 (选自冯骥才书桌),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案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书桌的斑驳、陈旧和漫漶不清。 通过连续设问和揣测的语气,暗示了书桌历经沧桑,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是自己往昔岁月的见证和记录。 为下文张本,通过对桌面的详细描写,引出下文有关书桌的故事和往事的回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7、。 还有台南的大天后宫,那密密稠稠的烛火,且是象征大众的祈愿。都是微小的、贴己的愿望,可集在一起,却是壮丽。这些烛火挤得都能听见嘁嘁嚓嚓的声响了,五色的缎带也在风中切磋出寒牢声响,在虚空里盛满着热闹的人心。那热闹的缝隙里面,虚空穿墙而出,可就是“小众”?他们的清寂面容,映在烛火的溶溶光影。在那些结实、平俗,甚而难免粗粝的祈祝里面,是否寄寓着他们乖决的性情?给这热闹里注进一点警醒。,我猜想,“小众”大约就是这样包在大众里面的。在台湾仅去过一家书店,就是诚品书店。书店外车流滚滚,门口的小吃店前也是排着长队,热闹非凡,但是一推门进店,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然是很多人,但听不到任何声音。他们或站,或倚
18、,或坐,或凝眉,或微笑,或冥想书店隔绝了闹市。他们每个人也隔绝了彼此,将自己关在大漠雄关的古战场,关在才子佳人的温柔乡,关在诗词歌赋的韵文里,关在诸子百家的思辨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真实,我感觉看到了渐渐渗进大众之中的“小众”。 那么说,“小众”分明是布在大众里面了。那摩托车流,玩具铅兵一样置在掩护下的脸上,是什么样的神情?他们急骤地掠过,掠过,力不可挡,在那行动的身体里,有着如何的内心?是一个大秘密。 (选自王安忆台湾的小众,有删改),3.赏析画线的句子。,答案 通过动作与神态描写,想象书店中的人们陶醉在各自的阅读中,作者由此领悟到了“小众”的内涵。 与外界的喧闹形成对比,突出了“小众”陶醉在
19、各自阅读中的静谧。 从句式上来说,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运用了排比手法,既列举了“小众”在诚品书店看书的状态,也写出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内容丰富充实。,1.赏析的前提定点精读 所谓定点精读,就是对给出的句、段进行精细阅读。精细阅读要把握“四问”:该句段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对象有什么特征,描写内容涉及的时间、地点。对重点语句做到四个“关注”:关注句中重要词语、结构关系、句间关系、句子位置。还要关注语言,要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字尽其妙,字尽其巧,一句一段牵连内涵,力透纸背。 当然,个别手法的判断如果仅读已确定了范围的文字是难以进行的,须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说,要适当延展阅读范围,延
20、读其上下文。如衬托、想象、侧面描写的判断,就需要定点精读与延展阅读相结合。,读答点拨,定点精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描写对象及其特点,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还是兼而有之,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赏析的方向;二是充分感知画线句子的精妙。 其实,不少考生答不好这类题目,不是积累不够、掌握不牢,而是没有潜下心来静读文字;只要读了,那些美妙的文字就会唤起你的想象,激活你的积累。,2.赏析的关键准确、全面 既然是综合多向赏析,就存在两个问题:从哪些角度思考?哪个角度优先切入?为此,首先要弄清描写对象。若是景物描写,就要顺着景物描写的赏析路子走;若是人物描写,则要顺着人物描写的方法走;若是兼而有
21、之,则要两路并行。其次要多角度切入。优先从修辞方法角度切入,再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后从语言和结构角度切入。如果文字篇幅较大,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切入。当然,这里的“角度”又包含着小角度。如修辞方法角度,也有个综合运用问题;写人手法中又包含着多种写人方法问题。这里都需要再细化角度。最后要结合画线句子的上下文来判断。如联想想象、衬托等手法有时要兼及上下文才能判断出。 另外,在判断技巧时总会遇到“陌生”的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对此,最关键的还是对所给句段进行细致、反复的阅读,并兼顾上下文,调动你的审美积累与想象。,上面说的是对局部文字的赏析。如果是对全文的表达技
22、巧(艺术特色等)的赏析,则要结合散文的具体文体,优先考虑选材、组材、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赏析的重点具体、实在 赏析赏析,既赏又析,重在分析表达效果。分析包括四个方面: (1)写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所谓对象,就是描写或叙述的主体。 (2)怎样写出或者说写得怎样。这一点一般与技巧自身的效果有关。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方法上要注意两点: 一是必须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要善于从所给文字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引述于分析中。 二是答表达效果时,一要全面,因为技巧不止一种,效果也不止一种;二是可以综合表述,也可以分类表述,不必把技巧与效果一一对应起来。 (4)在结构
23、方面的作用。,二、精准定向赏析题 (一)语言赏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读上海文汇出版社朱耀华老师向我推荐的凭什么。我孤陋寡闻,对作者王小龙,也是中国口语诗的先驱王小龙一无所知,而朱老师,那种让人稀罕的老派编辑的激情在暗流涌动,期待我读出某种呼应。 初读一千字,顿时惊呆,以为是一部精彩长篇小说的开头。作者的笔触有一种不凡不羁的才子气,他要驾驭记忆,驾驭苏州河边驳杂的光影,驾驭流浪和饥饿。 1962年,那个著名的年份,我未曾经历过。要10年后,我才初尝这个世界的滋味。但是王小龙笔下妈妈们走来走去的纱厂,准确击中了我的童年记忆。,王小龙笔下那个跳入苏州河的“小瘪
24、三”男孩,我应该也认识。他就是我街坊。曾经对他做过恶,不想跟他玩,就把他一把推下了运河河滩,然后因闯大祸得到一顿暴揍。我8岁,镇上时常有游行队伍敲锣打鼓地经过,那翻天覆地的热闹与欢腾,仿佛明天就会实现四个现代化。一个中午,我听到游行队伍的锣鼓声,端着饭碗就箭一样射了出去,热闹没看成,我摔倒在门槛上,缝了八针,手上留下永远的伤疤。 原来我与素不相识的王小龙,还有如此隐秘、相通的记忆:关于热烈激情的游击队伍、古巴糖、腌咸菜、江南最冷冬天瓦檐上挂着的冰条以及开春前奇痒难忍的脚后跟等等。(选自萧耳一言不发就各奔东西,略作改动),4.作者的“惊呆”在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答案 用词上,“翻
25、天覆地的热闹与欢腾”“奇痒难忍的脚后跟”体现夸张,整体上用词朴实,有一种口语化的絮絮叨叨之感。 句式上,长定语的运用让句式发生变化,语言表达活泼而自然。 修辞方法上,运用比喻,“就箭一样射了出去”表现出急切感。 表现手法上,场景突转,热闹没看成摔倒在门槛上,缝了八针的伤疤和想看热闹的急迫构成反差;细节列举,游行队伍、古巴糖、腌咸菜、冰条、脚后跟等,说明记忆犹新,“惊呆”于记忆和文章的贴切。,语言赏析可以放在前面的综合多向赏析题中考查,也可以单独考查。单独考查一般在题干上明示“语言”关键词。其命题角度多为局部,也有从整体上考查的。局部语言赏析题从词语选用(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文言语,是用成语还是引
26、用古诗文)、句式选用(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陈述句与感叹句、反问句)、修辞方法(主要角度)、语言特色四个角度切入。不过,还有一个角度虽不常见,但须关注,即语言之美。可考虑汉字声调的平仄相间,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叠词、单音词的妙用及押韵等问题。当做到以声传情时,语言就具有了声韵美和情韵美。文章整体语言的赏析虽也从上述方面切入,但更多的是从语言风格角度切入,如生动形象、质朴平易等。 另外,如针对语言风格及其形成要素考查,具体可见小说部分核心突破四“赏析语言艺术”部分。,审答点拨,(二)叙述人称赏析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
27、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
28、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陈世旭守望心灵的高地),5.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答案 运用第三人称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 由第
29、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使行文富于变化。 最后交代“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加强了强调的意味,更能表达“我”被北方原野激发出的充满力量的主观感受。,对于这种定向赏析题,当然首先要熟悉各类人称的作用。只是这类题通常考查的是人称变换的好处,因此,还要关注它是在何时变换人称的;变换人称后所写的内容是什么。弄清这两个问题再去思考其好处,就容易多了。关键在“变换”“交替”的文字上深阅读、精思考。另外,平时在这方面多积累,因为这类题需要极高的专业鉴赏水平。,答题点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
30、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
31、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选自贾平凹明月清泉自在怀),1.赏析第二段画线部分。,答案 (1)引用。引用“明月松间照”和“为赋新词强说愁”,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韵味。 (2)比喻(象征)。用“浮雕”比喻青年时代的特有的情状:较之少年时代的虚饰、做作多了些人间烟火,但较之成年的厚重又显得轻浮。(或:用“
32、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比喻人的心灵不能没有对于澄明与清洁的追求) (3)对比。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比,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的对比,指出人不能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应始终保持高洁的心灵和淡泊的情怀。(或:以成年后的阅尽人间事相对比青年时代的浅薄浪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四方城 贾平凹 今冬无事,我常骑单车在城中闲逛。城市在改造,到处是新建的居民楼区,到处是旧建筑被拆除后留下的废墟,我所熟悉的那些街,那些巷,面目全非,不见了那几口老井和石头牌楼,不见了那些有着砖雕门楼和照壁的四合院,以及院中竹节状的花墙和有雕饰的门墩。怅怅然,从垃圾堆里寻到半扇有着菱花格的木窗和一个鼓形的柱脚石,往回走
33、,街上又是车水马龙,交通堵塞,真不知是该悲还是该喜?,天黄昏到家,胡武功却在门口蹲着。问:找我吗?他说找你。入屋吃酒,他从皮夹克衫里往外掏东西,他的夹克衫鼓鼓囊囊,竟掏出百余幅的照片来要我看。原来武功他们同我一样,是这个城的闲人,有兴趣在城里闲逛,而且多年前就这么闲逛了。但是,我闲逛了也就闲逛了,他们闲逛了却抓拍了这么多照片!于是我便兴趣了他那夹克衫,探手再去掏,果然又掏出一个照相机来。我说你们做了布袋和尚嘛!,照片全摊在床上,一瞬间时间仿佛凝固,西安城的巷巷道道,人人事事,一下子平面摆在面前。我嗒然忘失自我,也不知在了何处。片刻,扭头看窗外,窗前老槐上正有寒鸦,拍窗它不惊,开窗以酒盅投掷,仍
34、也不起,疑心它必在偷看我们,是痴是僵。我对西安是熟知的,一张张看着,已不知今夜是从四堵城墙的哪一个门洞进去,拐过了几街几巷,又要从哪一个门洞出来?只急急寻找四合院中四分五裂的隔墙和篱笆中的人家,那早晨排队而入的公厕呢?那煤呢?那盛污水的土瓮呢?老爷子的马扎凳、小孩子的摇篮车呢?小小的杂货店里老板娘正在点钱,蹬三轮车的小贩在张口叫卖。巷口的谁家有了丧事,孝子贤孙为吹鼓手的耳上夹烟。城墙根织沙发床的人回过头来,一脸惊恐,原来是不远处爆玉米花的人又爆出了一锅。风雨中红灯一片的夜市上,手持大哥大的小姐与收破烂的民工同坐一桌吃起饺子了。,来去匆匆的上班人群中,有老头坐在隔离礅上茫然四顾。那放风筝的孩子,
35、风筝挂在了树上,一脸无奈。那电杆下扎堆的人指手画脚,观棋而语一定不是些君子。挂满广告条幅的商场门口,是谁摸奖摸中了,一人仰笑,数人顿足。坐在时装店塑料模特脚下的艺人拉二胡,眼睛闭着是自己陶醉,还是原本就是瞎子?擦皮鞋的老妪蹲在墙角,牵长毛狗的小姐一边走一边照镜。从仅容一身的巷道里跑过来的是谁?镜糕摊前那位洋人在说什么?股票交易厅外又是拥满了人,邮局门口代书写信件、状词的三张桌子怎么空了一人一座转型时期中的古城里,芸芸众生在生活着。生活中有他们的美丽和丑陋,有他们的和谐与争斗。我看了这张又急切翻看那张,喃喃地问:我在哪儿,哪一张有我呢?,举起杯来,向胡武功敬酒。我说,以这么大的热情和朴实无华的镜
36、头,这么真实地记录一个城市的百姓生活,在中国摄影史上还并不多见吧。而在这些作品中,从人与城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和城与时代的关系里,你们竟能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性、哲理性和艺术性! 我们都是西安城的市民,我们荣幸生活在这个城里又津津乐道这座城,但正如河水,看到的河水又不是了看到的河水,在这瞬息万变的年代,谁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安记录员呢?摄影是一门能将复杂处理成简单,而又能在简单中透出复杂的艺术,如果这批照片结集,最能清点二十世纪末的西安的面目。今天的西安人或熟知西安的人,我们同历史将从古城走出去,明天的人或不熟悉这个时期西安的人又将会凭此集再走回古城啊!(有删改),2.赏析文章第三段的铺陈手
37、法。,答案 (1)通过一张张照片,表现了照片拍摄角度的多样与内容的丰富。 (2)将许多生活镜头剪接在一起(或“巧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现了西安古城里丰富生动的市井风情(或“呈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烟火味”)。 (3)善于捕捉典型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画面感强,给读者真实的阅读体验,具有感染力。 (4)用连续发问的方式,既将读者领入一个个原生的、未加修饰的生活场景,又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寻找之急切,以及对古城生活的热爱。,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我看
38、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我还看见羊只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它们真使我惊异呢。它们有一张怎么样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啮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羊们真令我惊异呢。,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的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坡上呈现一个“之”
39、字形。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带头的羊走在前面,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或者,关于天山,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是我们心目中柔
40、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彻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上了风衣或毛线衣。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刺间悠然步行,安然渡过。 (西西羊吃草,一九八一年十月),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案 (1)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2)运用比喻,将羊喻为“白花”,写出了动态感,形象生动。 (3)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3,4,4.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 (1)视角更丰富。以多种视角去关注羊吃草,表达自己的赞叹。 (2)思考更
41、深入。由个人的思考推及全人类的关注和思考。,3,4,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万鞋墙 梁 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 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
42、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中华
43、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
44、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
45、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布,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
46、针。你猜多少?2 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 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鞋墙不朽。(有删改),5.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借物抒情。 (2)通过鞋墙引起的关于鞋的一系列联想,表达出对布鞋的由衷敬仰,抒发了作者对像纳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5,6,7,8,9,6.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 (1)采用“抑”的手法,描写布鞋的平常、贫贱和渺小。与后文的“扬”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万鞋墙的赞美取得抑扬有致的效果,还为下文的联想埋下伏笔
47、。 (2)语言上,口语与文言交替,使语言变化多姿。,5,6,7,8,9,7.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 运用引用、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做鞋针数繁多,艰苦曲折,深刻地表达了对慈母辛勤劳动的赞美。,5,6,7,8,9,8.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试结合文中画波浪线段落加以赏析。,答案 (示例)(1)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因为“鞋”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2)语言凝重。作者说“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举的例子如巴黎公社墙等,鞋与之一样都容易让人们勾起痛苦的回忆。 (3)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如“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 (4)关联词语运用完整、准确。如第一句中的“虽但”,第二句中的“如还有但还是”,第三句中的“虽却也”。,5,6,7,8,9,9.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答案 (1)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 (2)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 (3)这些联想和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