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212805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4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二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群文通练二 大数据(非连续性文本)主题解说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大数据”这个词语,可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有怎样的作用?它又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下面四篇文章,会为你解开疑团。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2017 年 3 月,由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与搜韵网站共同打造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正式上线,仅两天,网络点击量就达 220 万次。登录平台,点击诗人名字,即可看见他一生行迹的文字版和路线图,点击路线图中的任一个地点,能看到他在这里的生活轨迹,留下的作品,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之前,文学研究几乎没有利用过大数据,

2、该地图第一次打通了历史的时空隔阂,将唐宋诗人请出了“格子间” 。这并非王兆鹏第一次将大数据和文学连接在一起。上世纪 90 年代,他就利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结果遭到一片骂声,但王兆鹏却还是选择相信数据,他觉得在将来的文史研究中,作品的好坏评价“必须要有数据作支撑” 。该地图还引起了海外研究者的关注,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也发来邮件,希望合作共享数据。(摘编自翁佳妍用一张地图,将唐宋诗人请出“格子间” )材料二:我们生活在一个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越多,人们做出的分析就越多;人们分析得越多,制造的烟幕弹也就越多。因此不能单看数据的表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美国交通部关于对阿拉斯加

3、航空公司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的飞机晚点率统计分析为例:2自 1987 年起,美国交通部就要求航空公司上报每个月的晚点记录。在最近的报告中,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是表现最好的一家,晚点率最低。在竞争对手纷纷倒闭的情况下,形势一片大好。但 1991 年的夏天,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却宣布破产,这与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有关。分析人员统计分析时只关注四个对象:客机、到达机场、客机数量和晚点频率。而忽视了天气条件、载客率等,又加之在统计平均数时,对某些指标进行过度加权后,两个公司的平均晚点率就完全走向了反面。(摘编自美国冯启思对“伪大数据”说不:走出大数据分析与解读的误区)注 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为了

4、考虑到每个数量在总量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同可以给予不同的权数,这样的做法就叫加权,即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材料三:近日, 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据介绍, 方案旨在运用大数据概念和技术创新农业监测统计工作的思路和办法,推动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的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试点省份包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新疆,当前农业数据的共享开放不足,导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数据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大量存在。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

5、王小兵认为,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农业生产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摘编自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公布:打破信息孤岛共享涉农数据)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 1 数据支持以下结论:整体上,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正点到达的表现要胜过阿拉斯加航空公司。B.图 2 数据支持以下结论:美国西部航空公司在每个机场的正点到达率均低于阿拉斯加航空公司。C.美国西部航空公司最终走向了破产,这与分析人员所关注的评价对象不够全面有着一定的关系。3D.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否则统计结果会有偏差。2.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打造了一张“文化版”中国地图,这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首次利用大数据的个案。B.王兆鹏的研究引起了哈佛大学相关项目组的关注,这说明海内外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大数据的利用还是有一些共识和期待的。C.从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的试点省份分布来看,我国当下利用大数据推进农业发展的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D.大数据的使用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使得一些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因此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在信息化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对待大数据研究。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采

7、用所有数据而不是样本数据,增加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甚至挽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数据的最大弊端就是隐私。Google、Yahoo!、微软搜索以及其他许多搜索引擎,使得所有人仅在搜索框中键入一两个关键字就能访问这些网页。然而在不经意间,搜索引擎记住了许多,比网上发布的信息多得多。Google 能识别出我们每个人在什么时候搜索了什么,以及我们可能觉得足够准确并点击进去的搜索结果是什么。毫不夸张地说,Google 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能够记住的还要多。他们得到了我们如此之多的隐私(并非我们自愿给予的),我们完全处于赤裸的状态(虽然 Google

8、等都对他们存储的信息进行定期的删除)。我们的隐私不再是隐私。大数据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我们埋下了巨大隐患。(摘编自张坤芳论大数据时代的利与弊)材料二:在当下中国,对个人信息的各种商业利用已远远走在了隐私保护前面。登录电商网站,推荐商品多是依据浏览痕迹;打开微博微信,广告投放定向植入;打开理财客户端,首页也因人而异通过对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4能力等信息,被不少企业视为理所当然的商机,然而在隐私保护方面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这无疑潜藏着巨大的风险。隐私保护的粗放滞后,与我国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现状显然是不匹配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

9、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跑,如果任由信息流像脱缰野马一样,迟早会对公民个人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目前流行的“个人许可”监管模式,搜集者的责任仅限于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并告知用途,而许可者无法确认信息的最终流向,权利和责任是失衡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隐私条款专项工作的意义,不只是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更重要是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摘编自让隐私保护跟上大数据时代 ,2017 年 8

10、月 3 日人民日报)材料三:360 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指出,大数据时代可以不断采集数据,当看起来是碎片的数据汇总起来, “每个人就变成了透明人,每个人在干什么、想什么,云端全部都知道” 。他据此提出了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三原则。第一,虽然这些信息储存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但你们觉得这些数据的拥有权究竟属于这些公司还是属于用户自己?在他看来,这些数据应该是用户的资产,这是必须明确的,就像财产所有权一样,以后个人隐私数据也会有所有权。第二,利用万物互联技术给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公司,需要把搜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安全存储和传输,这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如果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11、,所谓“平等交换、授权使用” ,泄露用户数据甚至牟利,不仅要被视作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非法行为。(摘编自白雪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 ,2014 年 9 月 25 日中国青年报)4.下列关于大数据时代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的魅力在于它采用的是所有数据而非样本数据,这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和能力,甚至挽救或者延长了人的生命。B.在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个人信息的商业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不同步,其中隐私保护相对粗放滞后。C.中国在智慧物流、移动支付等垂直领域全球领先,是世界上产生和积累数据体量最大、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D.约定俗成的自律对个人信息保护

12、已经没有用处,只能依靠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个人信息保护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A.大数据最大的弊端在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运营商高度重视,其中 Google 已采取措施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了有效保护。B.很多企业重视通过对人们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性别、职业、喜好、消费能力等商机信息,然而对个人信息的隐私保护却缺乏关注。C.在具体政策层面上要进一步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要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要在个人生活、商业利益、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可能的平衡。D.如果企业要使用用户的信息,一定要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要“平等

13、交换、授权使用”,不能泄露用户数据,也不能用之谋利。6.你认为怎样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有效保护个人隐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大数据将帮助静态的城市管理体系向动态的生态系统转型。人口管理政策也可以采用更具灵活性的政策工具集,为人口生命周期内的自由流动服务。我们可以观测到北京人口的实时变动情况,跟踪人口的流向,观察京津冀三地间人口流动趋势变动,通过对人口的全面、动态地监测,提供弹性、及时的设施配套和其他服务。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城市群的大空间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城市群内部的部分城市人口减少,但整个城市群的人口空间分布会得到优化。除了人口

14、之外,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定量化、精细化、全面感知的技术手段,来分析检测各种真实要素流动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全面、立体、实时地识别城市群的问题,进而促进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通过对城市群内部经济流的深度分析,可以明确不同城市、不同产业间的关联和量化关系及产业演进路径,为各城市在城市群层面的精准招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持。多源、多维度大数据的综合,可以实现对多重要素的叠加分析,帮助城市群实现人口、产业和环境在城市群层面的合理匹配,优化城市群的布局和空间形态,提升其发展效率。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而城市群作为城市的集合,生命体征的复杂度更是以指数增长。如果说传统的统计数据像传统医学一般,根

15、据经验为城市群的发展开药方,那么,大数据则会像新兴的精准医学那样,通过对城市群体征的全息检测,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和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城市管理部门来说,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城市群协同发展、智慧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大数据为6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智能支撑,支撑区域政策的制定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而对于开发商来说,随着城市群发展与区域联动的进展,以及我国大都市郊区化和要素外溢,各大城市的外围辐射区域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开发新的增长点。大数据可以帮助开发商精准研判城市群价值空间特征,寻找城市群核心城市外围辐射区域的价值潜力。通过构建全周期

16、、集成化、定量化、智慧化的城市开发和资本运营平台,优化投资和开发效绩。公众亦在大数据介入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获益。事实上,各种人流、车流、信息流等大数据,均来自公众的时空活动行为。每个人都在以“用脚投票”的方式,为城市群的全息观测和研究提供了行为样本。基于大数据的人口监测将促进人口的有序流动,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为城市群发展的核心主体居民们提供更完善的福祉。以往的智慧城市都是单一城市的发展路径,如今大数据与城市群发展的融合,将实现多个城市的“群体智能” 。最新的大数据、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新 IT 时代”的技术,将在新时代的城市群发展和运营中全面、综合、动态地实现数据价值,为

17、城市问题提供与时俱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摘编自李昊大数据激发城市群的“群体智能” )7.下列关于大数据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通过对人口的全面、动态地监测,优化了京津冀三地的人口管理。B.大数据为促进城市群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手段。C.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是以数据为基础,构建动态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D.因为大数据可以帮助开发商寻找城市群核心城市外围辐射区域的价值潜力,所以开发商可以借此优化投资和开发效绩。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城市群层面的精准招商、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来说,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智能支撑。B.基于大数据的人口监测让公众在

18、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获益。C.公众“用脚投票” ,为城市群大空间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提供了可能。D.大数据与城市群发展的融合,将使“智慧城市”告别以往单一城市发展的路径。9.大数据在城市管理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 ,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 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7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

19、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个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

20、为对诗词的解构。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

21、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庄子天地篇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被遮蔽。(摘编自文汇网)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显现出作者的人格。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

22、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个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8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12.作者对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古典

23、诗词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答: 9答案精析1.D “我们不能够在加权后进行平均数的统计”错,原文的意思是不能过度加权。2.B A 项“首次利用”错,上个世纪 90 年代王兆鹏就用大数据给唐诗宋词排名次。C 项“侧重点应该放在西部地区”于文无据。D 项“利用大数据是行业发展的前提”过于绝对。3.依托大数据,对社会各行业进行更科学、有效的研究,合作共享,争取更大的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大数据隐藏的烟幕弹仔细辨别,不能盲目相信“伪大数据” 。4.D 范围扩大,材料二原文是“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约定俗成的自律” ,并非“已经没有用处” 。5.C A 项“已采取措施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了有效保护

24、”错,材料一中说 Google 定期删除用户存储的信息,但没有说达到了有效保护个人隐私。B 项材料二原文是“鲜有人投入同等的关注” ,并非“缺乏关注” 。D 项偷换概念,原文是“牟利” ,指非法经营获利;而“谋利”是“合法经营获利” 。6.政府明确保护个人隐私数据的所有权,让用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明确对数据搜集使用者的监管,完善隐私保护的政策框架,安全存储和传输用户数据。7.B A 项张冠李戴,优化京津冀三地人口管理的不是“大数据” ,而是“城市管理体系” ;原文是“有可能在城市群的大空间尺度上,实现更加人性化的人口管理” ,选项表述为“优化了” ,把或然说成了已然。C 项扩大范围,原文为“是

25、现代化城市群治理体系的一部分” 。D 项强加因果。8.A 于文无据,原文没有“最重要”的表述。9.利用大数据可以观测人口流动趋势,以实现更加人性化的流动管理;利用大数据可以促进城市群中多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利用;大数据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智能支持,使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10.C A 项“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 。B 项“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错,表述绝对,原文强调的是“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 , “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但不能说是唯一的方法。D 项“只能获得理性认识”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用大数据研究诗词获得的是“外在印象” “粗浅认知” ,而不是“理性认识” 。11.B “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说法绝对。读者是可以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起自己对诗人的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的,原文中有“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感知力和理解力”的提示。12.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大数据在诗词方面确有探索、统计、定位之作用,但无法让小学生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旨,无10法感受完整的意境。不要让技术遮蔽小学生的蓬勃诗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