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二Ⅲ群文通练三乡村振兴(含解析).docx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1212875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5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二Ⅲ群文通练三乡村振兴(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二Ⅲ群文通练三乡村振兴(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二Ⅲ群文通练三乡村振兴(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五章论述类阅读专题二Ⅲ群文通练三乡村振兴(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群文通练三 乡村振兴主题解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宜居乡村,发展绿色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内外经验可供参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

2、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

3、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

4、要求发生转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 ,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

5、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C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以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C文章第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D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

6、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实现乡村宜居。C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利于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

7、化的振兴。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

8、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3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

9、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摘编

10、自王晓毅 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C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D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B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C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

11、村文化的不同。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B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理论视野。C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D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4答案精析1A B 项“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错,文中并未说农业产业不需要创新。C 项混淆概念,应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基础上推动的龙头企业集群,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

12、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D 项“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于文无据。2D “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错,应是论述了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3C C 项说法绝对。另外,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不仅仅是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建设。4D “必须经历”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 ,而不是“必须经历” 。5C “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错,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作者意在说明“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6A 无中生有。 “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主观臆断,文中没有依据。文中只提到“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 “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 ,据此不能推出选项中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