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部分 专题十二 古诗词鉴赏, 读懂古诗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
2、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古诗呢?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文本。,理解必备知识 古诗基本常识,掌握关键能力(一)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掌握关键能力(二) 题材入手,由类及篇,合理猜想,知识储备 读懂诗歌中需要注意的特殊词语,一、古诗类别,理解必备知识,附:诗体解释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
3、等,规矩很多。,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2.结构特点,古体诗
4、: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诗,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 抒情(主),一、读出标题信息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 2018年全国卷诗歌标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浙江卷“送王昌龄”,都对诗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作了提示或概括。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
5、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关键能力(一),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耀自
6、己。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目的的关键词语细细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砦”“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
7、”“石灰吟”“海棠”“子规”等。,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摹写物态、托物寄兴的。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重点。 (3)以人物为标题 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施”“王昭君”“息夫人”“贾生”“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抒身世之感。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 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
8、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一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塞”“塞下曲”“关山月”“青楼曲”等。,边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1)早上五盘岭 答案 诗的中心事件。 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采地黄者 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
9、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3)惜牡丹花 答案 咏物诗。 情态是“惜”。,(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二、细读正文内容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结构 把握古诗常见结构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对于近体诗来说,有两类结构特点要予以关注: (1)起承转合 “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
10、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
11、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a.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
12、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
13、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
14、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
15、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2)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
16、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二)品读语言 读懂诗词,最大的障碍就是它的语言,因为它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更不同于现代散文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富于跳跃与省略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
17、的策略。 1.推测难字,突破障碍 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推断实词的方法详见文言文部分,这里不再赘述。)要特别注意两类疑难词语。一是古今异义词。如元白珽余杭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二是古诗中的特殊词语。如2015年全国卷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岂敢”,而不是“敢”意。这样的词语还有“肯”“可”“那”等。(特殊词语详见本专题“知识储备”),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古诗创作,有时为了符合声律要求,或出于表意需要,不得
18、不在语序安排上作些变通。这就使得古诗出现了语序颠倒、词语错位的现象。这也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若要准确理解诗意,那就还原颠倒的语序。,教材助解1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平仄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 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3.注意省略,填补空白 因为诗词都讲究格律,每一句话用字的多少都有严格
19、的规定,对于创作者来讲,为了使作品意蕴更为深厚,他当然能省则省,能跳就跳,这就使得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也给我们理解带来难度。阅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只能运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和跳跃,才能完整地理解诗意。,教材助解2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省略谓语。“争”后省略“送”字。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答案 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4.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
20、反复咀嚼。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 “喜”“乐” “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
21、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能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22、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这样的句子通常放在结尾。,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四百州”。,(1)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_字。 (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 答案 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
23、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心情。,望,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
24、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
25、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注 杜 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 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鉴赏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从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从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
26、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
27、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
28、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请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答案 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2017年浙江卷第19题填空后面的“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
29、实”,已告诉考生诗的内容和主旨了。,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即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掌握关键能力(二),一、山水田园诗,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
30、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 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裴迪相酬为乐之作。接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这里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先生”自比。,鉴赏 诗的首联和颈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潺湲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孤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诗的颔联和尾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
31、的情致,写得生动形象;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晚风、暮蝉、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诗人来说,模仿陶渊明,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诗的首联和颈联描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主要采用_的手法,勾勒出一幅_的山水画。 (2)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 抒发了闲居之乐。颔联,诗人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安逸潇洒。尾联以陶渊明自况,表达了超然物外的情致和闲居的乐趣。 表达了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诗人将友人比作接舆,醉
32、酒狂歌,高度赞扬了裴迪的狂士风度。,幽静而富有生机(和谐静谧),动静结合,二、边塞军旅诗,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鉴赏 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此
33、词当是词人前往椤龙途中,见到塞北边地风物,慨然有怀而引发的历史古今断想。词的上片是对沧桑兴亡的深重悲悯,下片是对卷入其中的女子的深情怜惜。因兴亡无定,献身江山的女子更惹人怜惜;铁马金戈卷入红颜,沧桑兴亡更让人悲悯。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映衬。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一个“情”字,显出纳兰性德多情公子的深情本色,也显出纳兰词“以情为词”的基本风格。,(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案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 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34、三、怀古咏史诗 1.典型特征,2.历史演变,边练边悟3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注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答案 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2)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 答案 “一片伤心”是抽象
35、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写;但是这六幅图通过老木寒云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画”出了伤心之情。 (3)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 答案 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了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四、托物言志诗,边练边悟4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状态的植物,均以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由两首诗的题目
36、中的“未展”“未开”和两首诗中共同出现的“芳心”这个词可以得出答案。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歌所运用的手法,在这两首诗中,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上。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还未展开,芳心,五、羁旅思乡诗,边练
37、边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注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1)此诗颔联以_和_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白居易,屈原,(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案 内容:漂泊的旅思; 谪官的愁思; 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年华易逝的伤感; 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 以“羁绪”领起全篇。,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
38、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诗人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诗人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六、送别怀人诗,边练边悟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鉴赏 此诗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尉时。 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
39、主题。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醉别江楼橘柚香”写送别魏二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在靠江的高楼上设饯宴,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眼前的景物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暗含离别后物是人非之意。这里叙事写景已暗含依依惜别之情。“醉”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 “江风引雨入舟凉”,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里的感受。“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
40、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吟咏。,“忆君遥在潇湘月”,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领起,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愁听清猿梦里长”,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中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1)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七、爱情闺怨诗,边练边悟7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恨极在天涯”中的“恨”指的是_之情。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答案
42、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八、其他类诗词 1.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类诗词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2.隐逸诗 隐逸诗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因对封建统治不满而归隐田园生活,或者描绘田园自然风光,或者描绘一些隐者人物形象,以隐居生活为题材的一类诗词。这类诗词中有对秀美风光的描写,也有对时代的不满,还有表现抑郁不得志的情怀。,3.民生诗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关注
43、民生就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古代不乏关注民生的诗人,从他们的诗句中能看到诗人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怀。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说明: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抒怀诗”。因此,这里不再单独列出。),1.不那 同“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n s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44、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又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知识储备,3.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4.将 (1)助词,用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白居易长恨歌) (2)读qin,意思是“请”。如:岑夫子,丹丘
45、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将进酒),5.可、可堪 可:有时不作“可以”讲,而作“岂”“哪”讲,表反问。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可堪:岂堪,哪堪。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 (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
46、易长恨歌) 7.肯 (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8.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9.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漫 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11.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2.凭 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
47、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又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13.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 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4.却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15.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16.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
48、,看杀玉人浑不知。 (孙元晏晋卫玠) 17.煞 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18.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19.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如:锦瑟无端五十弦。(李商隐锦瑟),20.无赖 (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 (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