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选修3).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219160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选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选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选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选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选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选修检测(二)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1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A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解析:选 A 二战惯用战术是闪电战,与材料中描述的阵地战不符,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2对一战中某战役的描述如下:“7 时 30 分左右,远方地

2、平线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运动着的黑点它们渐渐接近了,德军士兵们依稀听到了一种奇怪的轰鸣声,其间还隐约夹杂着钢铁的撞击声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其抵抗意志顷刻间就彻底崩溃了。 ”该战役( )A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失败B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C由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D促使战争的重心开始回到东线解析:选 C 材料中的“钢铁怪物”是一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坦克,坦克第一次亮相于 1916 年爆发的索姆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失败的是马恩河战役,故A 项错误;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双方伤亡惨重,但仍未决出胜负,不具有决定意义,故 B 项错误;为牵制德国,

3、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地区主动发起了索姆河战役,故 C 项正确;1915 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东线,想一举击溃俄国,故 D 项错误。3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 19 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A B2C D解析:选 D 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是科技领域影响,符合题意的应该是。4某学者在其著作中以“

4、爆发” “狂澜” “蔓延” “转向” “退潮” “低潮” “终结”为篇名逐年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下表是节选其中四篇的部分章节标题,其对应的篇名正确的是( ) 对挪威的蹂躏、不列颠之战、对意属东非洲的征服 对苏联的侵入、隆美尔进入非洲、日本的征服狂潮 “火炬”作战、向突尼斯赛跑、大西洋之战 再度进入欧洲、非洲的肃清、进入意大利A.狂澜、蔓延、转向、退潮B爆发、蔓延、退潮、低潮C蔓延、转向、退潮、低潮D爆发、转向、低潮、终结解析:选 A 根据所学,德国突袭波兰(1939 年)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战争的初期阶段(1940 年),法西斯进攻势头较猛,可以用“狂澜”形容;是战争的进一步扩大(

5、1941 年),可以用“蔓延”形容;是联军逐渐处于主动的时期(1942 年),可以用“转向”形容;是法西斯势力走向衰落的时期(1943 年),可以用“退潮”来形容。A 项符合题意。5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难道我们在 1935 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 ”这说明“我们”(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解析:选 A 根据“英国政治家艾登” “1935 年” “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可知二战前英法等国对德意法西斯

6、采取“绥靖”政策,故 A 项正确。6某年 11 月 7 日,苏联照常举行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斯大林向红军战士发表讲话:“让我们的伟大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与此相关度最高的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库尔斯克会战C莫斯科战役 D马祖尔湖战役解析:选 C 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某年是 1941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是自 1942 年36 月 28 日至 1943 年 2 月 2 日为止,故 A 项错误;库尔斯克会战时间是 1943 年 7 月至 1943年 8 月,故 B 项错误;莫斯科战役时间为 1941 年 10 月

7、至 1942 年 1 月,并取得了胜利,故C 项正确;马祖尔湖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役,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90 分)7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苴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材料二 1995 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

8、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 (1)试对材料一中毛奇与司马穰苴不同的战争观做简要归纳与点评。(10 分)(2)材料二中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产生的原因。(5 分)答案:(1)毛奇认为:战争揭示人类的高尚品德;战争能消除人类的自私自利;战争能重新安排世界秩序。点评:这是美化战争,宣扬军国主义的错误观点。司马穰苴认为:战争不是治国正途,只是权宜之举;“以战止战”的战争才是正义

9、的战争;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点评:这比较客观中肯地看清了战争的本质。(2)观点:反对美国用自己的理想和制度去改造别国,发动干涉战争(或人权干预战争)。原因:冷战后美国仍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单极世界。8材料一 战争之初,中国政府宣布了中立的立场。但此后协约国在争取盟邦的斗争中,曾敦促中国参战,日本却竭力阻挠。日本阻挠的原因是,惧怕中国在战后的和会上,以战胜国资格收回山东的权利。1919 年 4 月 30 日,威尔逊(美)、劳合乔治(英)和克里孟梭(法)举行“三巨头”会议,最后一次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被邀出席,中国代表团被摒除在外。会议决定把日本继承在山东的权益的要求

10、写入对德和约。 摘编自董继民、董俊霞论一战外交与中国 材料二 1943 年 3 月,罗斯福会见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时坚持“在解决世界问题时,需要把中国和其他世界强国联合在一起” 。尽管英国当局持否定观点,但还是和美国一道同国民政府签署了新条约,正式废除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1945 年 2 月,雅尔塔会议召开,美、英、苏三国均表示保证中国作为将建立的新联合国组织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4(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不同。(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地位不同的原因。(11 分)答案:

11、(1)不同: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二战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2)原因:一战时,中国参战时间较晚,对一战的进程和结局影响有限;受日本压力的影响。二战时,中国战场是开辟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9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4 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提出对奥和约的建议,美、英、法三国拒绝接受。但是苏联关于对奥和约的声明,却引起了奥地利国内的积极响应。 1955 年 4 月中旬,奥地利与苏联就缔结和约举行会谈。奥地利接受苏联倡议,保证奥地利国家中立

12、化。苏联则表示无偿地签订对奥和约,并从奥地利撤回苏联军队,不必等到缔结对德和约,四国占领军队就可能撤出奥地利。1955 年 5 月 15 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对奥和约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同年 7月 27 日生效。10 月 26 日,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影响。(7 分)答案:(1)苏联在奥地利问题上调整外

13、交策略,进行主动外交;奥地利积极响应并接受苏联的倡议,保证中立;美、英、法外交态度由拒绝到支持。(2)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战遗留的一大问题;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为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10材料 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首脑达成了一份关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条件的协定,它规定战后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囯际化、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与南满铁路等。 中国政府(国民党)在掌握了该协议的内容后, “邀请”美国介入未来中苏关系的外交活动。然而基于对苏联参战的需要,美国政府以“中立政策”拒绝了中国。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提醒杜鲁门,

14、苏联正在迫使中国政府和平接受中共,且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与美国的利益相违背,呼吁采取有关措施。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国谈判,积极鼓励和说服美国介入中苏关系波茨坦会议前夕,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这迅即成为替代苏联参战的最佳途径,美国对中苏关系的态度发生巨变:美国政府不但一反一个月前拒绝介入中苏关系的立场,而且对中国表示支持,正式出面试图影响干预中苏谈判。 5摘编自张振江波茨坦会议与美国中苏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期美国政府对中苏关系的基本立场。(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中苏关系立场转变的原因。(6 分)答案:(1)立场:与苏联签署雅尔塔协议 ,损害中国权益;在中苏

15、交涉中拒绝支持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后转而支持中国政府对苏斗争,维护中国权益。(2)原因:利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中国国民政府软弱;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美国选择支持中国,遏制苏联和中国共产党。11材料 1903 年,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的权利。美国由此重兵进驻运河区,把持了运河区的行政、司法、警察、铁路、财政等一切大权,使运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殖民飞地” 。 1973 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的政府首脑会议以及拉美国家波哥大会议坚决支持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对运河区的主权要求。1974 年美国终于不得不同意“迅速结束”它对运河的管

16、辖权。经过时断时续艰难曲折的谈判,1977 年 9 月 7 日,巴拿马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了新巴拿马运河条约与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 ,废除 1903 年的美巴条约,1999 年 12 月 14 日,巴拿马正式收回运河主权,美国结束了对巴拿马运河的长期控制。 摘编自百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攫取巴拿马运河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7 年巴拿马和美国签订新条约的原因。(9 分)答案:(1)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大增;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大大缩短,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美国积极向亚太地区

17、扩张。(2)巴拿马人民的长期抗争;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及欧日的竞争,使美国经济实力下降。12材料 20 世纪 80 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以及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国提出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新大西洋主义表明了

18、美国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 、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摘编自刘昌明、姚仕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欧亚一体化战略与大西洋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主义出台的背景和目的。(6 分) 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主义出台的影响。(9 分)答案:(1)背景:东欧发生剧变的严峻形势、苏联即将解体,两极格局即将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德国统一趋势明显;欧共体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增。(任答两点)目的:继续挤压苏联的战略空间,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欧洲。(2)影响:加速了东欧与苏联的解体与剧变,推动两极格局的结束;增强了美国对北约的控制力和在欧洲的影响力,为冷战后的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战略提供了政策构想;使北约职能扩大,促进了欧共体的进一步发展。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