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09 Q/GDW 551 2010ICS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GDW 551 2010变电站控制电晕噪声技术导则(导体金具类)Guideofcorona noisecontrolforsubstation(conductorandfittings)2010-12-14发布 2010-12-14实施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Q /G D W2 009 Q/GDW 551 2010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4 基本规定 25 导体 26 金具 47 导体、 金具安装时的具体规定 68 验收 7附录 A 均压环、 屏蔽环电位梯度计算公式 9附录
2、B 各电压等级典型耐张串、 悬垂串组装图 10附录 C 各电压等级电气设备均压屏蔽环设计方案 13附录 D 变电站导体金具电晕及厂界噪声的测量和试验方法 18附录 E 金具表面起晕场强海拔修正公式的说明及示例 22附录 F 750kV 部分设备金具结构尺寸优化案例分析 24编制说明 31Q / GDW 551 2010II前 言本标准是依据 关于下达 2010 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修)定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10 320 号)的要求编制。本标准在 DL/T 5222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 及制造、 施工、 验收等标准关于控制变电站导体和金具电晕可听噪声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
3、家电网公司 降低输变电工程可听噪声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编制。本标准主要对 220kV 750kV 变电站内导体及金具设计、 制造、 施工、 安装、 验收等方面提出控制变电站内导体及金具的电晕噪声具体规定。本标准中的附录 A、 D、 E 属于规范性附录,附录 B、 C、 F 属于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甘肃省电力设计院、 北京电力经济技
4、术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黎彦、 王景朝、 李宝金、 曾健、 王晓京、 曾晓江、 强 芸、 黄廷政、 胡 明、彭宗仁、 谢 梁、 程永锋、 莫 娟、 项力恒、 康 鹏2 009 Q/GDW 551 20101变电站控制电晕噪声技术导则 ( 导体金具类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 220kV 750kV电压等级新建交流变电站电晕噪声控制的设计技术原则和工程建设要求,对 750kV 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 扩建或改建的变电站的设计和建设可参考执行。本标准主要对变电站内导体及金具的设计、 制造、 施工、 安装、 验收等方面提出原则性要求,重点控制的是变电站内导体及金具的电晕噪声。2
5、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50233 110 500kV 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89 750kV 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T1179 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GB/T2314 电力金具通用技术条件GB/T2317.1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 1 部分:机械试验方法GB/T2317.2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 2 部分:电晕和无线电干扰试验GB/T2317.
6、3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 3 部分:热循环试验方法GB/T2317.4 电力金具试验方法 第 3 部分:验收规则GB/T2340 T 型线夹GB/T3199 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包装、 标志、 运输、 贮存GB/T6060.1 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铸造表面GBJ 14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DL/T1098 间隔棒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DL/T5222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定DL/T757 耐张线夹DL/T760.3 均压环、 屏蔽环和均压屏蔽环DL/T768.7 电力金具制造质量 钢铁件热镀锌层JB/T8137.1 电线电缆交货盘 第 1 部分:一般规定JB/T8137.2
7、电线电缆交货盘 第 2 部分:钢木结构交货盘YS/T454 铝及铝合金导体3 总则3.1 在变电站的设计中,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电晕措施。 变电站的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标准。3.2 变电站电晕噪声控制在设计理念上应贯彻标准化设计,技术措施应认真执行国家的建设方针和技Q / GDW 551 20102术经济政策,符合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的要求;应结合地区特点,积极慎重地采用成熟的新设备、 新材料、 新布置、 新结构,从实际出发开展设计和建设工作,建设绿色环保变电站。4 基本规定4.1 在满足设计条件的前提下,变电站
8、的设计和建设应根据工程环评批复要求进行可听噪声控制,以达到 GB 12348 和 GB 3096 的要求。4.2 配电装置的设计应重视对噪声的控制,降低有关运行场所的连续噪声级。4.3 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气设备和金具在 1.1 倍最高相电压下,目测观察时晴天夜晚不应出现可见电晕,导体的临界电晕熄灭电压应大于导体安装处的最高工作电压。4.4 观测电晕可用裸眼,或者望远镜、 紫外成像仪等设备;记录电晕可用照相机、 紫外成像仪或映像增强器等设备,推荐采用紫外成像仪。 用裸眼、 望远镜观察可见电晕,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观测者需在黑暗条件下停留 15min 以上,以适应黑暗条件下的观测;紫外
9、成像仪可用于白天非黑条件下进行可见电晕电压试验,观察电晕应维持 5min 以上。5 导体5.1 一般技术规定站内导体的截面和分裂型式应满足电晕、 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要求。 导体选择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中有关规定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导体表面工作电场强度不宜大于其表面起晕电场强度的 85。5.2 750kV 导体设计要求除上述一般规定外, 750kV 导体具体要求如下。5.2.1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不超过 2000m 的地区, 750kV 导体型式宜采用如下型式:a) 母线应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71mm 的双分裂导线;b) 跨线应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71mm 的双分裂导线;c) 设备间连线应选用
10、直径不小于 200mm 的管形导体。d) 引下线,包括各回进出线进串的引下线以及进出线电压互感器、 避雷器与本回路进出线之间的连线,应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71mm 的双分裂导线。5.2.2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超过 2000m 的地区, 750kV 配电装置宜采用屋外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 GIS)配电装置,同时 750kV 导体型式宜采用如下型式:a) 主变进线跨线以及从主变套管和 GIS 出线套管引出至跨线和线路的连线选用 4 分裂导线,具体导线型式应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b) 进出线电压互感器、 避雷器与本回路进出线之间的连线选用 4 分裂导线,具体导线型式应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c
11、) 设备间连线应选用直径不小于 200mm 的管形导体。5.3 500kV 导体设计要求除上述一般规定外, 500kV 导体具体要求如下。a)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不超过 2000m 的地区, 500kV 导体型式宜采用如下型式:1) 母线应选择直径不小于 60mm 的管形母线,母线结构尚应符合静、 动态强度要求;2) 跨线及设备间连线,宜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51mm 的双分裂导线;3) 设备间连线,必要时可选用直径不小于 60mm 的管形导体。b)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超过 2000m 的地区, 500kV 导体型式宜采用如下型式:1) 母线应选择管形母线,具体型式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母线结构尚
12、应符合静、 动态强度要求;2) 跨线及设备间连线,宜选用双分裂导线,具体导线型式应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2 009 Q/GDW 551 201033) 设备间连线,必要时可选用管形导体,具体导线型式应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5.4 330kV 导体设计要求除上述一般规定外, 330kV 导体具体要求如下。a)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不超过 2000m 的地区, 330kV 导体型式宜采用如下型式:1) 母线应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23.76mm 的双分裂导线或选用直径不小于 40mm 的管形母线,管形母线结构尚应符合静、 动态强度要求;2) 跨线及设备间连线,宜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23.76mm 的
13、双分裂导线;3) 设备间连线,必要时可选用直径不小于 40mm 的管形导体。b)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超过 2000m 的地区, 330kV 导体型式宜采用如下型式:1) 母线应选择双分裂导线或管形母线,具体型式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管形母线结构尚应符合静、 动态强度要求;2) 跨线及设备间连线,宜选用双分裂导线,具体导线型式应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3) 设备间连线,必要时可选用管形导体,具体导线型式应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5.5 220kV 导体设计要求除上述一般规定外, 220kV 导体具体要求如下。a)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不超过 1000m 的地区, 220kV 配电装置内导体型式宜采用
14、如下型式:1) 母线应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23.76mm 的单分裂导线或选用直径不小于 30mm 的管形母线,管形母线结构尚应符合静、 动态强度要求;2) 跨线及设备间连线,宜选用单根直径不小于 23.76mm 的单分裂导线;b) 对于站址海拔高度超过 1000m 的地区, 220kV 配电装置内具体导线型式应根据工程条件校验后选取。5.6 导体制造要求5.6.1 导线制造应符合 GB/T 1179 标准的基本要求。 导线的绞制设备应配有良好的预成型装置,绞合后所有单线应自然地处于各自位置,当切断时,各线端应保持在原位或容易用手复位;钢芯或者经部分绞合的半成品和待绞合的线股在整个绞合过程中应保
15、持同样的温度。5.6.2 导线表面不应有肉眼可见的缺陷,如明显的划痕、 压痕等,并不应有与良好的成品不相称的任何缺陷。5.6.3 管型导体的制造应符合 YS/T454 标准的基本要求。 对于轧拉管形导体,定尺长度的允许偏差为+ 15mm,倍尺供货的管形导体每段应留有 5mm 的锯切余量;导体两端应切齐,不得有毛刺,切斜度不得超过 1 。5.7 导体包装要求5.7.1 所有对导线的包装应符合 JB/T 8137.1 和 JB/T 8137.2 标准的基本要求,应提供结实的有加固钢骨架的钢木结构线盘,具有良好的防震、 防锈、 防盗等保护措施,线盘应使得导体在运输、 储存、 装卸以及在现场放线操作免
16、于一切损伤。5.7.2 线盘外层包装应有能防止绞线磨损、 碰撞等的措施。 使用的包装材料应具有化学稳定性,在任何时候均不应伤害导线。 在每个线盘的外侧轮缘上,应有标记,以标明在装运期间线盘滚动方向,同时可防止线盘上的导线松散。5.7.3 管型导体的包装应符合 GB/T 3199 标准的基本要求。 包装箱、 架、 托盘可用木材制造,也可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要保证其有足够的强度,不能因其破损而使产品受到损坏。 与铝材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的水溶性应呈中性或弱酸性,其中纸的含水率 10,木材的含水率 20。5.8 导体运输要求5.8.1 线盘吊装应采取措施使线盘不变形,不碰撞;采用专用线盘时,应采用专
17、用吊具。 运送线盘前,应对道路状况进行调查,必要时进行修整,路况不良不应强行通过。 线盘运输时,线盘应立放并且支垫Q / GDW 551 20104牢固,支垫物不可接触导线。5.8.2 管型导体的运输应符合 GB/T 3199 标准的基本要求。 严禁管型导体同化学活性物质及潮湿材料装在同一个车厢、 船舱、 集装箱内运输。 敞车运输时必须盖好篷布,以保证包装箱不被水浸入。6 金具6.1 一般技术规定6.1.1 金具的结构设计、 制造工艺及加工水平决定了其电晕噪声水平,应根据不同的安装及使用条件采取合理的金具设计和制造方案,控制其表面最大场强分布。6.1.2 金具应具备高可靠性、 耐用、 连接紧密
18、并防止松动。6.1.3 220kV(海拔 1000m 以上)、 33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金具应进行均压和防电晕设计,并应经过电气试验验证;试验执行 GB/T2317.2 中的相应规定。6.1.4 理论计算场强控制要求:海拔 1000m 及以下,变电站内变压器、 断路器等电气设备金具表面最大工作场强理论计算峰值宜按 1500V/mm 控制;导体金具表面最大工作场强理论计算峰值宜按2000V/mm 控制。 金具表面工作场强不宜大于其表面起晕场强的 85。6.1.5 金具表面起晕场强应根据海拔高度进行修正。 金具表面起晕场强随不同海拔高度的修正按照式6.1-1 进行,包括设备金具及导体金具。E=
19、E0/( K1 K2) (式 6.1-1)式中:E 海拔修正后金具表面起晕场强(峰值)E0 零海拔下金具表面起晕场强(峰值)K1 海拔修正系数,按表 6.1-1 选取K2 安全裕度系数,按 1.4 考虑表 6.1-1 金具表面工作场强海拔修正系数 K1海拔( km)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修正系数 1.05 1.11 1.17 1.24 1.31 1.38 1.46 1.54 1.63 1.726.1.6 不同海拔地区均压环、 均压屏蔽环管径修正按照式 6.1-2 进行。G1G2G10 K1(式 6.1-2)式中:G1 海拔修正后均压环、
20、 均压屏蔽环管径( mm)G3 G10 零海拔条件下均压环、 均压屏蔽环管径( mm)K1 海拔修正系数,按表 6.1-1 选取6.2 金具设计要求6.2.1 绝缘子串的均压屏蔽设计要求:a) 对于 500kV(海拔 3000m 以下地区)、 330kV、 220kV(海拔 1000m 以上地区)耐张串宜采用均压屏蔽环一体式方式设计, 750kV 耐张串宜采用均压环和屏蔽环组合方式;对于 500kV(海拔3000m 以上地区)耐张串可考虑采用均压环和屏蔽环组合方式,具体方案应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进行设计。 均压环的安装位置应有效改善绝缘子串的电位分布,其起晕电压应不低于安装处最高运行相电压要求。b
21、) 对于 500kV、 330kV、 220kV(海拔 1000m 以上地区)悬垂串宜采用屏蔽环和防晕线夹的组合设计方案,均压环的采用视具体工程情况而定; 750kV 悬垂串宜采用均压环和屏蔽环组合方式。c) 当采用开口圆环时,应在开口处管端设计半球形圆面,控制起晕场强和避免尖端放电,并且开2 009 Q/GDW 551 20105口距离宜控制在 100mm,以便于安装。d) 屏蔽环管径与均压环宜取值一致。6.2.2 不同电压、 海拔条件下,均压环、 屏蔽环、 均压屏蔽环安装位置、 管径、 环体半径、 安装位置的具体要求见表 6.2-1 和表 6.2-2。 不同电压等级均压环、 屏蔽环、 均压
22、屏蔽环安装方式示意图见本标准附录 B。表 6.2-1 均压屏蔽环最小设计要求电压等级( kV)海拔高度( m)1000 以下 1000 2000 2000 3000安装方式 绝缘子高压端 1 2片之间 绝缘子高压端 1 2片之间 绝缘子高压端 1 2片之间*环体外径( mm)620 620 620330管径( mm)不小于 G1G2G3 不小于 G140 不小于 G1G46安装方式 绝缘子高压端 1 2片之间 绝缘子高压端 1 2片之间 绝缘子高压端 1 2片之间*环体外径( mm)700 700 700500管径( mm)不小于 G1G5G6 不小于 G1G56 不小于 G164*注:环体外
23、径指导线两侧均压屏蔽环环体管壁外侧间距离。注:上表中的管径最小尺寸为综合考虑了研究成果、 理论计算及实际工程应用等多方面后提出的要求值。表 6.2-2 均压环、 屏蔽环最小设计要求电压等级( kV)海拔高度( m)1000 以下 1000 2000 2000 3000均压环安装方式 绝缘子高压端 2 3片之间 绝缘子高压端 2 3 片之间 绝缘子高压端 2 3 片之间*环体外径( mm)900 900 900*两屏蔽环间距离( mm)1200 1200 1200750管径( mm)不小于 100 不小于 110 不小于 130*注:环体外径指绝缘子串均压环环体管壁外侧间距离。*注:两屏蔽环间距
24、离指导线两侧屏蔽环环体管表面之间的距离。注:上表中的管径最小尺寸为综合考虑了研究成果、 理论计算及实际工程应用等多方面后提出的要求值。6.2.3 电气设备类的均压屏蔽设计要求配电装置内设备主要包括断路器、 高抗、 隔离开关、 避雷器、 支柱绝缘子、 电压互感器等,上述设备运行中的噪声主要产生在接线端子处。 对接线端子进行合理有效屏蔽是降低其噪声水平的有效措施。各电压等级电气设备应根据实际运行条件、 设备间接线方案、 连接金具类型等提出合理的均压屏蔽方案。不同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类的均压屏蔽设计方案详见附录 C。6.2.4 导体和设备连接金具类设计要求:a) 间隔棒的防电晕,应依靠本身的造型而不另行
25、安装屏蔽环;间隔棒螺栓应采用暗埋方式,同时间隔棒线夹应采用大圆弧交接,避免尖端放电;间隔棒表面可采用表面抛光工艺。b) T 型线夹,包括螺栓线夹和液压线夹的防电晕,应依靠本身的造型而不另行安装屏蔽环,其中Q / GDW 551 20106对于液压线夹应合理选用,并且压接时应注意压接表面的粗糙度控制,避免尖端或毛刺的产生;螺栓线夹设计时应注意螺杆和螺帽的安装方式,避免局部突出于线夹本体以外,形成高场强点。c) 耐张线夹、 悬垂线夹的防电晕, 220kV 应依靠本身的造型实现线夹本体表面场强的控制,对于 33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应依靠本身的造型以及绝缘子串上安装的均压屏蔽环共同实现。d) 设备线
26、夹的防电晕,应依靠本身的造型以及设备本体上安装的均压屏蔽环共同实现。e) 管母线安装金具的防电晕,应依靠本身的造型以及设备本体上安装的均压屏蔽环共同实现。6.3 金具制造要求6.3.1 金具表面粗糙度应进行严格控制,应符合 GB/T 6060.1 标准的基本要求,避免由于均匀性的差异影响其表面电位梯度。 通常金具表面粗糙度应满足以下要求:a) 导线悬垂线夹:表面光洁,粗糙度 Ra 值不大于 6.3。b) 导线耐张线夹:表面光洁,粗糙度 Ra 值不大于 3.2。c) 导线间隔棒:表面光洁,粗糙度 Ra 值不大于 6.3。d) 均压屏蔽环:表面光洁,粗糙度 Ra 值不大于 3.2。6.3.2 均压
27、环、 屏蔽环和均压屏蔽环应符合 DL/T760.3 标准的基本要求。 当均压环、 屏蔽环和均压屏蔽环采用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时,环的支撑架应采用相应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牌号强度不低于 1015A 的铝板制造。6.3.3 环体焊接采用氩弧焊接,焊缝应均匀一致,焊缝不应有裂纹、 弧坑、 烧穿、 焊缝间断等缺陷。环体应选用成熟、 快捷的弯制工艺,在弯制过程中应避免管体开裂、 严重变形、 内皱、 管壁拉伤等缺陷,管弯曲变形量不应超过外径的 3 ;管弯曲直径公差应为 2mm。6.3.4 均压环环体对焊时,其中心线允许偏差应不大于 2mm。 均压环外形尺寸偏差应不大于 5mm.。 支撑架及紧固件均应热镀锌,锌层
28、应满足 DL/T768.7 的要求。6.3.5 间隔棒应符合 DL/T 1098 标准的基本要求。 间隔棒应能承受安装、 维修和运行(包括短路)条件下的机械荷载,任何部件不应损坏和出现永久性变形。 在实际正常的运行条件下,应满足对电晕和无线电干扰的要求。 为保证安装方便和安全,打开间隔棒线夹时,线夹上的螺栓等各部件不应分离。 在整个运行寿命期间,间隔棒应保持其正常的技术性能。6.4 金具包装要求金具的包装应符合 GB/T2314 标准的基本要求。 金具的包装应保证在运输中不致因包装不良而损伤金具,铜、 铝管状金具应将管口封堵,以防止在运输和储藏中受到损伤或弄脏;应对导电金具的电气接触表面涂上中
29、性防腐油,并加套保护。6.5 金具运输要求均压环、 屏蔽环在装卸时,建议人工搬卸或布带吊装,且需轻拿轻放。 运载时均压环之间应有垫板或隔板,以防在运输过程中损伤管壁。6.6 金具现场储藏要求a) 所有金具产品的存储应注意堆放方式,堆放高度不宜超过厂家产品包装说明,防止产品被压坏、压伤、 变形。b) 对于均压环等产品的存储,应注意防止铝管、 铝棒碰伤、 变形等。 装卸时应轻拿轻放,宜采用人工装卸或布带吊装。7 导体、 金具安装时的具体规定7.1 一般规定7.1.1 导体现场储藏要求:线盘摆放场地应平整,不应有硬物凸起,防止损伤线体;线盘在现场应立放并且采取防滚措施。7.1.2 导体、 金具现场保
30、管中应采用防腐蚀性气体侵蚀及机械损伤的包装。2 009 Q/GDW 551 201077.1.3 导体安装时应符合 GBJ 149 的基本要求。7.2 导体安装时的具体规定7.2.1 软母线与金具的规格和间隙应匹配,并应符合国家标准。7.2.2 软母线与线夹连接应采用液压压接或螺栓连接。7.2.3 软母线在档距内不应有连接接头,并应采用专用线夹在跳线上连接;软母线经螺栓耐张线夹引至设备时不应切断,应成为一整体。7.2.4 放线过程中,导线不应与地面摩擦,并应对导线严格检查。 当导线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应使用:a) 导线有扭结、 断股和明显松股。b) 同一截面处损伤面积超过导电部分总截面的 5。
31、7.2.5 新型导线应经试放,确定安装方法和制定措施后,方可全面施工。7.2.6 切断导线前,端头应加绑扎;切断面应整齐、 无毛刺,并与导线轴线垂直。 压接导线前需要切割铝线时,严禁伤及钢芯。7.2.7 当软母线采用钢制各种螺栓型耐张线夹或悬垂线夹连接时,应缠绕铝包带,其绕向应与外层铝股的绞制方向一致,两端露出线夹口不应超过 10mm,且其端头应回到线夹内压住。7.2.8 当软母线采用压接型线夹连接时,导线的端头伸入耐张线夹或设备线夹的长度应达到规定的长度。7.2.9 使用滑轮放线或紧线时,滑轮的直径不应小于导线直径的 16 倍;滑轮应转动灵活;轮槽尺寸应与导线匹配。7.2.10 母线弛度应符
32、合设计要求,其允许误差为+ 5、 2.5,同一档距内三相母线的弛度应一致。 母线跳线和引下线安装后,应呈似悬链状自然下垂;其与构架及线间的距离应满足相应规范的规定。7.2.11 扩径导线的弯曲度,不应小于导线外径的 30 倍。7.2.12 铝合金管形母线的安装,尚应符合下列规定:a) 管形母线应采用多点吊装,不得伤及母线。b) 母线终端应有防晕装置,其表面应光滑、 无毛刺或凹凸不平。c) 同相管段轴线应处于一个垂直面上,三相母线管段轴线应互相平行。7.3 金具安装时的具体规定7.3.1 金具安装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止滑动、 磨损及碰撞的措施。7.3.2 液压压接前应先进行试压,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压
33、接。 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a) 耐张线夹,每种导线取试件两件。b) 设备线夹、 T 型线夹、 跳线线夹每种导线取试件一件。c) 试压结果应符合规定。7.3.3 采用液压压接导线,应符合下列规定:a) 扩径导线与耐张线夹压接时,应用相应的衬料将扩径导线中心的空隙填满。b) 压接时应保持线夹的正确位置,不能歪斜,相邻两模间重叠不应小于 5mm。7.3.4 具有可调金具的母线,在导线安装调整完毕之后,应将可调金具的调节螺母锁紧。8 验收8.1 送至现场产品的质量控制8.1.1 一般规定厂家提供的产品应附有该批次的出厂质量检验报告及各项质量检验资料。 导体及金具进行工地运输及安装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
34、止破损或损伤。8.1.2 导体Q / GDW 551 20108导体运抵现场后,若有必要,可按总盘数的 1对货物抽样检验,着重对可能造成放电的部位进行检查:a) 导体外观表面应光洁,不应有腐蚀发黑、 发灰现象。b) 导体应是均匀的圆柱面,不应有使电晕损失和无线电干扰增加的变形。c) 导体应无过量的拉模用润滑油、 金属颗粒及粉末。d) 导体表面不应有可能影响产品性能的所有缺陷,如裂纹、 粗糙、 划痕和杂质等。8.1.3 金具着重对可能造成放电的部位进行检查:a) 金具与导体接触部位不应有妨碍连接及损坏导体的涨砂、 结疤、 毛剌、 凸瘤等缺陷。b) 铸件表面应光洁、 平整,不应有裂纹、 缩松等缺陷
35、。c) 铝制件表面应光洁,不应存在可见裂纹,电气接触面不应有碰伤、 划伤、 凹坑、 压痕等缺陷。d) 紧固件表面不应有锌瘤、 锌渣、 锌灰存在。e) 焊接件表面不应有裂纹、 气孔、 夹渣等缺陷。f) 镀锌层不应有局部碰损剥落或缺锌。g) 均压环和屏蔽环外观应无变形、 无毛刺、 碰撞痕迹等可能引起尖端放电的缺陷。8.2 工程竣工验收要求8.2.1 导体a) 导线补修处理及线股损伤情况应符合 GB 50233 和 GB 50389 的要求。b) 导线上的各种标志物、 保护物及其它异物应清理完毕。c) 耐张线夹、 引流管与导线的接口及连接应符合 GB 50233 和 GB 50389 的要求。8.2
36、.2 金具a) 金具螺栓或销钉的规格、 穿向应符合 GB 50233 和设计要求。b) 引流线弧垂及最小电气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c) 跳线与导体连接处应符合设计要求。d) 均压环和屏蔽环外观应无磨损、 变形、 碰撞等缺陷。2 009 Q/GDW 551 20109附 录 A均压环、 屏蔽环电位梯度计算公式关于圆管做成圆环的电位梯度,单环的计算公式为:max81 ln28lnr RUR rERrr 式中:Emax 最大表面电位梯度, kV/cm(峰值)U 相电压, kV(有效值)R 圆环外廓半径, cm注:1) 该计算公式适用于单个均压环、 屏蔽环或均压屏蔽环的初步设计计算。2) 均压环、 屏蔽
37、环或均压屏蔽环表面工作场强的理论计算原则上推荐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Q / GDW 551 201010附 录 B各电压等级典型耐张串、 悬垂串组装图1. 750kV 电压等级典型耐张串、 悬垂串组装图750kV 典型耐张串组装图750kV 典型悬垂串组装图2 009 Q/GDW 551 2010112. 500kV 电压等级典型耐张串、 悬垂串组装图500kV 典型耐张串组装图500kV 典型悬垂串组装图Q / GDW 551 2010123. 330kV 电压等级典型耐张串、 悬垂串组装图330kV 典型耐张串、 悬垂串组装图2 009 Q/GDW 551 201013附 录 C各电压等级
38、电气设备均压屏蔽环设计方案1. 750kV 电气设备类的均压屏蔽 ( 海拔 2000 米以下 )1) 避雷器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中心平面距顶端面上 900 950 150中均压环 中心平面与顶端面平齐 950 150避雷器下均压环 中心平面距顶端面下 1045 2300 2002) 电压互感器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中心平面距顶端面上 753 1175 225电压互感器下均压环 中心平面距顶端面下 80 1160 2403) 支柱绝缘子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
39、)支柱绝缘子 均压环 中心平面距顶端面下 170 1200 2004) 断路器均压环设计(顶部需另加屏蔽环,尺寸与均压环一致)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1450 180断路器下均压环相邻两环中心平面相距 6501450 1805) 电抗器套管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中心平面距顶端面上 840 1340 240电抗器下均压环 中心平面与顶端面平齐 1340 240Q / GDW 551 2010146) 隔离开关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环 1 450 170环 2 1900
40、850 150环 3 1900 850 150动触头侧环 4 1470 510 150环 1 740 850 150环 2 740 850 150环 3 660 510 150静触头侧球 4507) GIS 套管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端面上 349 1000 200GIS下均压环 端面下 117 1000 2008) 主变压器套管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1240 240主变下均压环相邻两环中心平面相距 390950 2402. 500kV 电气设备类的均压屏蔽 ( 海拔 1000 米以下 )1)
41、避雷器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高出接线端子 8001000 100避雷器下均压环 根据均压需要确定 12001500 1002) 电压互感器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电压互感器 均压环 高出接线端子 600800 1203) 支柱绝缘子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支柱绝缘子 均压环 上金属连接件处 600 602 009 Q/GDW 551 2010154) 断路器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高出接线端子 600 60断路器下均压环
42、低于接线端子 600 605) 电抗器套管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高出接线端子 600 120电抗器下均压环 低于接线端子 600 1206) 隔离开关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环 1 高出左侧元件 600 60环 2 高出右侧元件 600 60环 3 高出拐臂左侧元件 600 60动触头侧环 4 高出拐臂右侧元件 600 60环 1 高出左侧元件 600 60静触头侧环 2 高出左侧元件 600 60注:隔离开关均压环位置可根据设备结构需要调整。7) GIS 套管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高出接线端子 600 120GIS下均压环 低于接线端子 600 1208) 主变压器套管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高出接线端子 600 120主变压器下均压环 低于接线端子 600 1203. 330kV 电气设备类的均压屏蔽(适用于海拔 3000 米以下)1) 避雷器均压环设计设 备环位置( mm)中心距( mm)管径( mm)上均压环 高出接线端子 注 1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