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 T 680-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bonesoil321 文档编号:1230683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4 T 680-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DB14 T 680-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DB14 T 680-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DB14 T 680-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DB14 T 680-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93.040 P 28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14 /T 680 201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 桥梁加固技术规程 2012 - 11 -26 发布 2012- 12 -26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T680 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材料 3 6 增大截面法 9 7 粘贴钢板加固法 . 11 8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13 9 简支改变为连续体系加固法 . 16 10 多跨简支梁改造为桥面连续简支梁体系加固法 17 11 增设辅助墩法 18 12 梁拱组合

2、加固法 19 13 斜拉加固法 20 14 预应力加固法 21 15 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25 DB14/T680 2012 II 前 言 本 标准 按照 GB/T 1.1-2009 给出 的规则 起草 。 本标准 由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提出并归口 。 本 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科学研 究院 、 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 本 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俊成、曹蔚枝、傅卯生、谢海龙、吕船、赵庆昌、姬兵亮、郭茂泉、郭殿军、宋茂林、王慧鑫、唐国彪。 DB14/T680 2012 1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固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加

3、固 技术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材料、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简支改变为连续体系加固法、多跨简支梁改造为桥面连续简支梁体系加固法、增设辅助墩法、梁拱组合加固法、斜拉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和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境内公路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桥梁加固工程 ,城市及铁路同类型桥梁一般加固可参照执行 ,其中 涉及到设计 方面 的相关条款可供加固设计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4、GB/T 700-2006 碳素结构钢 GB 1499.1-2008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一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 1499.2-2007 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二部分 :热轧带肋钢筋 GB/T 1591-2008 低合金高强结构钢 GB 8076-2008 混凝土外加剂 GB/T 14370-2007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 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 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JTG H11-2004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T J22-2008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JTG/T J23-2008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

5、范 JTG E30-2005 公路工程水泥 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JTG E42-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T F50-2011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D62-2004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GJ 63-2006 混凝土用水标准 JGJ 85-2010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 JG/T 289-2010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聚合物砂浆 JC 474-2008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JC/T 907-2002 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DB14/T680 2012 2 3.1 有粘结预应力加固 体外 预

6、应力筋张拉后,将其和梁体浇筑在一起,形成 整体后 预应力筋可与梁体共同变形 的加固形式 。 3.2 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原构件截面面积 并 增配钢筋,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刚度的一种直接加固法。 3.3 粘贴钢板加固法 通过采用粘结剂及锚栓将钢板粘贴锚固在混凝土结构的受拉缘或薄弱部位,限制裂缝发展,提高其刚度和承载力的一种直接加固方法。 3.4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通过采用环氧树脂胶(或其它建筑结构胶)将纤维布(或板)直接粘贴在被加固混凝土结构薄弱部位,以限制裂缝的发展,提高结构 承载力的一种直接加固方法。 3.5 预 应力加固法 通过施加预应力,使原结构、构件的受力得到改善或调整的一种间接加

7、固法。 3.6 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通过在桥面板(主梁顶面)加铺钢筋混凝土层,增加桥面整体刚度,提高承载力的一种直接加固法。 4 总则 4.1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桥梁加固 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 标准 外, 还 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4.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桥梁加固 工程应严格按照相关设计、施工规范组织施工。 4.3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桥梁加固 工程施工 应 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施工中技术交底、施工组织、施工管理 工作,应严格执行本 标准 及有关规范、技术操作规程的规定。 4.4 在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

8、桥梁加固 工程施工中 应 积极推广使用成熟的并经主管部门鉴定或批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DB14/T680 2012 3 4.5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桥梁加固 施工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或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工程施工竣工后,应对临时工程、临时辅助设施、临时用地等及时进行 清 理,做到工完场清。 4.6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结构桥梁加固 工程应精心制定安全保障方案,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5 材料 5.1 水泥 5.1.1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的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32

9、.5 级的含碱量低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当混凝土结构有耐腐蚀、耐高温要求时,应采用相应的特种水泥。 5.1.2 水泥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 JTG E30-2005 的规定。 注: 桥梁加固施工使用的主要材料,应具有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认定的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和产品合格证,其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加固用材料的检验,应依据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5.2 混凝土 5.2.1 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 应较原结构提高一个等级,在原结构已使用高强度等级 混凝土的情况下,也 应 不低于原结构的强度等级 。 5.2.2 配置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种和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 a)

10、 粗骨料应选用坚硬、耐久性好、低碱性的碎石,其质量应符合 JTG E42-2005 的规定。 b) 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其质量应 符合 JTG E42-2005 的规定。 c) 混凝土拌合用水应采用饮用水或水质符合 JGJ 63-2006 规定的水质。 5.3 钢材 5.3.1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其品种、质量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宜采用 HRB335、 HRB400 级热轧带肋钢筋或 HPB300 级的热轧钢筋 。 b) 钢筋的质量应符合 GB 1499.2-2007 及 GB 1499.1-2008 的规定。 c) 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志或未经进 场 检验的钢筋。 5.

11、3.2 混凝土结构加固用钢板,其品种、质量和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加固用钢板 宜 采用 Q235、 Q345、 Q390 和 Q420 级 钢材 。 b) 加固用钢板质量应符合 GB/T 700-2006 及 GB/T 1591-2008 的规定。 c) 不得使用无出厂合格证、无标志或未经进场 检验的钢板。 DB14/T680 2012 4 5.3.3 当混凝土结构锚固件为植筋时,应选用热轧带肋钢筋,不得使用光 圆 钢筋。植筋用的钢筋,其质量应符合 5.3.1 的规定。 5.4 预应力筋 5.4.1 所用预应力筋的质量及力学性能应 符合 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 5.4.2 预应力筋可选用

12、钢丝、钢绞线、精轧螺纹钢筋,体外预应力索可选用防腐性能可靠的环氧树脂钢绞线或普通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5.5 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5.5.1 预应力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足够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 5.5.2 预应力筋 -锚具组装件的疲劳 荷载 性能,试验应力上限 应为 预应力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65%,疲劳 应力幅 不应小于 80Mpa,经 2 106次 循环 荷载试验后,锚具零件不应疲劳破坏 。 5.5.3 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按设计要求采用。 5.5.4 当采用 夹片锚具系统 时, 预应力筋在张拉端的内缩量,不应大 于 6mm;单根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面上的水平

13、和竖向排列最小间距可取 60mm。 5.5.5 锚具系统的质量检验和合格验收应符合 JGJ 85-2010 和 GB/T 14370-2007 的规定。 5.6 外包材料及粘结材料 5.6.1 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包层材料,应采用聚乙烯或聚丙烯,严禁使用聚氯乙烯。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 20 70 温度范围内,低温不脆化,高温化学稳定性好 。 b) 具有足够的韧性、抗破损性 。 c) 对周围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无侵蚀作用 。 d) 防水性好。 5.6.2 无粘结预应力筋涂料层应采用专用防腐油脂,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 20 70 温度 范围内,不流淌,不变脆 开裂 ,并有一定

14、韧性 。 b) 使用期内化学稳定性好 。 c) 对周围材料(如混凝土、钢材和外包材料)无侵蚀作用 。 d) 不透水、不吸湿,防水性好 。 e) 防腐性能好 。 f) 润滑性能好,摩阻力小。 5.6.3 有粘结预应力加固所用的粘结材料应为具有一定抗拉性能的混凝土或砂浆,其性能应符合表1 的 要求 。 若采用聚合物砂浆,其性能指标应符合 5.9 的规定。 DB14/T680 2012 5 表 1 有粘结预应力所用粘结材料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 标准指标 28d 抗压强度 GB/T 50081-2002 40.0Mpa 28d 抗折强度 GB/T 50081-2002 4.5Mpa 收

15、缩率 JC 474-2008 70 测量 9 简支改变为连续体系加固法 9.1 一般规定 9.1.1 本方法适用于跨径较小的简支梁桥,将原两跨及两跨以上简支梁的梁端连接起来,使受力体系由原来的简支转换为连续,减小跨中正弯矩,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同时减少了伸缩缝数量,提高了行车舒适性。 9.1.2 本 方法适用于多跨简支梁(板)因配筋不足、截面尺寸偏小 使桥跨中截面抗弯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及下弯挠度过大的情况。(见图 1) DB14/T680 2012 17 a)简支体系连续体系简支体系连续体系b)a ) 两跨简支梁变连续 b ) 三跨简支梁变连续图 1 简支梁变连续梁 示意图 9.2 加固要点

16、9.2.1 由多跨简支改为连续, 需 拆除部分伸缩装置,剩余伸缩装置将因伸缩量不足而需要更换,伸缩量需重新计算。更换伸缩装置时,位于伸缩缝两侧后浇筑的混凝土铺装 应保证 养生时间,使其达到设计强度。 9.2.2 原简支梁一边为固定支座一边为活动支座,改变体系后的多跨连续梁体系的双支座形式会对上下部结构受力及支座本身带来一定影响,加固时应适当考虑 。 9.2.3 应 充分考虑原桥的地基条件,防止由于基础沉降等对新形成的连续体系上部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9.2.4 连续跨数的设置要依据 伸缩缝与支座的 计算综合考虑 ,不 宜 超过 4 跨 一联 。 9.2.5 本 方法 需要凿除部分梁端桥面铺装,

17、施工时 必须做好新旧铺装的 结合 。桥面铺装本身已破损 严重的应全部凿除 重新铺装 ,以提高 加固效果。 9.2.6 为保证桥面铺装与原梁体共同参与结构作用,梁顶 需 凿毛, 宜 设置抗剪栓钉,桥面铺装 宜 采用低 收缩混凝土。 9.2.7 梁端间隙截面 应 凿毛 ,以保证 膨胀 混凝土 的 填 塞密实。 9.2.8 连续端 采用设置普通钢筋形成连续构造时,纵向受力钢筋应为螺纹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2mm;布设长度应超出连续梁墩顶的负弯矩包络图范围并不应小于梁高的 2 倍, 并 应与原梁钢筋牢固连接;连接困难时,亦可 采用 植筋或锚栓 等措施 与原梁形成整体。 连续端 采用设置预应力钢束形成连

18、续构造时,宜采用小吨位预应力扁锚分散错位锚固,纵向错位间距不宜小于 1.5m,布设长度应超出连续墩顶负弯矩包络图范围并不宜小于梁高的 4 倍。 9.2.9 连续端 构造处顶面应设置一定数量的防裂钢筋,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应设置一定数量抗剪钢筋。墩顶两端横隔板间宜现浇形成整体横梁,混凝土强度应高于原梁一个等级,并采取措施做好桥面防水。 9.3 施工工序 9.3.1 凿除桥面铺装,拆 除伸缩 装置 ,梁顶凿毛。 DB14/T680 2012 18 9.3.2 凿开墩顶两侧梁端的梁肋及端横隔梁的混凝土表层,钢筋外露,布设钢筋骨架与梁肋及端横隔梁的露出钢筋焊接成一体。 9.3.3 焊接两端顶层外露纵向钢筋

19、,作为支点负弯矩配筋的一部分。 9.3.4 待梁端所有钢筋连成一体后(若要布设承受负弯矩的预应力筋,则将梁端凿槽布置好波纹管道后),一次性浇筑混凝土。 9.3.5 重新安装伸缩 装置 ,浇筑桥面铺装。 9.4 验收 应符合 JTG/T F50-2011 的相关规定。 10 多跨简支梁改造为桥面连续简支梁体系 加固法 10.1 一般规定 10.1.1 本 方法适用于桥面铺装破损较严重,且伸缩缝处不平整的简支梁桥 , 以提 高行车的舒适性,减少桥面不平整时车辆荷载对桥梁的冲击影响。 10.1.2 本方法需考虑被连接梁端处桥面铺装层钢筋网的加强,提高梁端的抗裂性。 10.2 加固要点 10.2.1

20、桥面连续 需 拆除部分伸缩装置,剩余伸缩装置将因伸缩量不足而需要更换,伸缩量需要重新计算;更换伸缩装置时位于伸缩缝两侧后浇筑的混凝土铺装 应保证 养生时间,使其达到设计强度。 10.2.2 桥面连续跨数的设置要依据 伸缩缝与支座的 计算综合考虑 ,连续跨数不 宜 超过 6 跨 一联 。 10.2.3 桥面现浇层中布置的钢筋网在接缝处不 应 断开。 10.2.4 为使桥面平整、美观,在混凝土桥面上铺一层沥青混凝土面层作磨耗层,可使假缝处产生的裂缝不致明显地反映到面层上,还可提高桥面的使用质量。 10.3 施工工序 10.3.1 凿除桥面铺装,梁顶 凿毛。 10.3.2 布设通长的钢筋网片 。 1

21、0.3.3 重新浇筑桥面铺装 。 10.4 验收 应 符合 JTG/T F50-2011 的相关规定。 11 增设 辅助墩法 11.1 一般规定 DB14/T680 2012 19 11.1.1 本 方法适用于梁(板)挠度过 大,承载能力明显不足的钢筋混凝土梁桥或要求通行重载而 需 要加固的桥。 11.1.2 本 方法 可减轻下部结构及基础的受力 , 但应保证 桥下净空及排洪 不受 影响(见图 2)。 新加桥墩旧桥墩图 2 增 设 辅助墩 法加固 示意 图 11.2 加固要点 11.2.1 新加设墩处预加顶升力值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力, 应 以改善原梁非弹性变形 和 使新墩与梁紧密 结合即可,

22、预加力宁小勿大。 11.2.2 新加设墩支点处组合弯矩难以保证为正弯矩,为确保安全,支点处上缘应适当采用其他方法补强加固。 11.2.3 新墩柱上需要设新支座,要求为活动支座。 11.2.4 若桥下净空过高,该加固方法修筑费用会加大。 11.2.5 新加设墩上的预加顶升力只是改善原梁非弹性变形,并使新墩与梁紧密结合,可不考虑其对主梁恒载的卸载作用,即新墩不承受恒载作用。 11.2.6 新加设墩基础要求不能破坏原桥墩台基础。 11.2.7 新墩形式一般要与原桥墩形式相同,或 采 用构造更简单更符合景观的桥墩形式。 11.3 施工工序 11.3.1 根据地质条件与原桥墩台基础情况修筑新墩基础。 1

23、1.3.2 对 新 支点 处梁上缘 进行补强加固。 11.3.3 修筑新墩 及墩 盖梁至梁底面。 11.3.4 在 新 墩 盖梁 上用千斤顶顶升主梁,仅 用于消除主梁部分非弹性变形引起的过大挠度,并为放置支座提供空间。 11.3.5 设置支座,除去千斤顶。 11.4 验收 应 符合 JTG/T F50-2011 的相关规定。 DB14/T680 2012 20 12 梁拱组合加固 法 12.1 一般规定 12.1.1 本 方法适用于原桥承载能力严重不足,需要较大幅度地提高荷载等级的加固施工。 12.1.2 本 方法适用于原桥墩台地基应力及稳定性均满足要求的加固施工。 12.1.3 本 方法适用

24、于基础条件好,对桥下净空无要求且净空低的简支梁桥的加固施工(见图 3)。 原主梁新加立柱 新加拱圈图 3 梁拱组合加固法示意 图 12.2 加固要点 12.2.1 新加立柱支 点处 宜 设置活动支座,以提供无水平阻力支撑。 12.2.2 拱圈 宜提前预制,减少收缩徐变 。 12.2.3 拱脚支撑于墩台基础上,对同一桥墩拱脚位置 宜 对称布置 , 相互抵消对墩的水平推力,对于桥台应适当加固。 12.2.4 新加立柱 支点处预加顶升力只是改善原梁非弹性变形,并使 新加立柱 与梁 底 紧密 接触 ,可不考虑其对主梁恒载的卸载作用,即拱桥不承受原梁恒载作用。 12.2.5 计算新 加立柱 支点处抗弯

25、、 抗剪强度,若不满足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补强。 12.3 施工工序 12.3.1 利用原桥墩良好的基础,在主梁下砌筑拱圈或拱肋。 12.3.2 按设计要求对 新 支点梁上缘进行补强处理。 12.3.3 修筑新墩及墩 盖梁 至梁底面。 12.3.4 在墩 盖梁 上用千斤顶顶升主梁,以消除主梁部分非弹性变形引起的过大挠度。 12.3.5 设置支座,撤去千斤顶。 12.4 验收 应 符合 JTG/T F50-2011 的相关规定。 13 斜拉加固法 13.1 一般规定 DB14/T680 2012 21 13.1.1 本 方法适用于梁板挠度过大,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 13.1.2 本 方法适用于简支

26、跨多,墩低的梁板桥的加固施工。 13.1.3 本 方法使用于窄桥,梁板数横向不超过 5 片(见图 5)。 矮塔斜拉索钢梁 钢托梁斜拉索-原有主梁钢梁边跨新加辅助墩图 4 斜拉加固法示意 图 13.2 加固要点 13.2.1 原结构自重产生的力,由原主梁结构自行承受 ; 活载 和新加恒载 由斜拉索与主梁组成的组合体系共同承受 。 13.2.2 在支点处预加拉力,改善原梁非弹性变形。 13.2.3 根据景观要求 ,矮塔高度应低于路灯高度或略高于栏杆,可设为 2m 左右。 13.2.4 斜拉索可用钢丝绳、钢绞线或粗钢筋,需防锈防腐处理。 13.2.5 拉索贯串过塔顶,在塔顶不固定,塔顶部用 U 型承

27、托或滑轮,使拉索在塔顶无水平拉力。 13.2.6 施加预应力主要消除梁体部分塑性变形,并使钢梁与梁底结合密实。 13.2.7 钢 梁 宜 做成鱼腹式 , 或 在 中部主梁 设置 加厚支座 , 消除钢梁跨中产生 的 挠曲 变形 。 13.2.8 托梁与钢梁或加强的横隔板应锚固或焊接。 13.2.9 拉索两端可做成一端锚固一端可调。 13.3 施工工序 13.3.1 凿除墩顶处梁端翼缘板或墩顶处人行道板,为矮塔留出空间,拉索穿过翼板的地方要凿孔 。 13.3.2 原桥墩帽作为矮塔基础, 设置栓 钉或嵌入钢筋,修筑矮塔。 13.3.3 对于柱式墩要对墩帽适当加固。 13.3.4 靠近桥台边跨设置辅助

28、墩,组成另一支点,实现塔对称布索 。 13.3.5 对支点 处 梁上缘进行补强加固。 13.3.6 布置斜拉索并施加预应力 , 锚固于已设置的钢横梁或加强后的梁横隔板上。 13.3.7 设置支座,宜采用板式橡胶支座。 DB14/T680 2012 22 13.4 验收 应 符合 JTG/T F50-2011 的相关规定。 14 预应力加固法 14.1 一般规定 14.1.1 本 方法 适用于无粘结预应力和有粘结预应力的加固设计与施工。 14.1.2 本 方法 适用于梁抗弯刚度不足导致的梁挠度超过规范或由于刚度太小导致梁的受拉区裂缝宽度超过规范规定的情况。 14.1.3 本 方法 适用于 梁斜截

29、面受剪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 14.1.4 预应力加固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 事故 发生。 14.2 加固要点 14.2.1 无粘结预应力加固 在 预 应力筋张拉结束后, 仅通过锚固点和 支撑点与原梁 体 相 联结 ,预应力筋 的 应变与应力的增加远不及梁中原钢筋快。破坏时,预应力筋的应力在张拉控制应力和屈服强度之间。 加固设计计算按照 JGT/T J22-2008 的规定进行。 14.2.2 有粘结预应力加固是指当预应力筋张拉后,将其和梁体浇筑在一起,形成有粘结预应力加固形式,预应力筋可与梁体共同变形。随着作用在加固梁上的外荷载增加,预应力筋和梁中原钢筋以及受压区混凝土的 应力都在

30、原有的基础上增大。破坏时,两者都可达到屈服,因而其正截面强度计算方法与一般预应力混凝土梁相似。 14.2.3 预应力加固存在预应力损失,必须考虑预留构造措施,以便在使用过程中及时调整加固件的工作应力数值。 14.2.4 预应力 筋的张拉按照应力控制,张拉伸长量进行校核 。 14.2.5 纵向筋采用精轧螺纹粗钢筋时,在钢筋(杆)的两端做粗制螺纹,配以螺母加以锚固。当采用高强钢丝束时(通常不设斜筋),用锚头将两端锚固在梁顶的端部。钢丝束的纵向线形由设在梁底两侧的箍筋加以固定。当采用钢丝绳时,可直接用锚固锁将两端固定在主梁的腹板上,张拉后用钢丝夹头锁 住。亦可将钢丝绳的两端锚固在梁底的滑块上。中部的

31、水平段距被加固梁下缘的净空宜为30mm 80mm。 14.2.6 斜筋 采用 精轧螺纹粗钢筋或槽钢。斜 筋 一端通过转向块与水平纵向筋连接,一端锚固于梁端上部或梁端腹板处。当采用钢丝束或钢丝绳时,可以不单独设斜筋,而将斜筋和水平纵向筋一体相连。 14.2.7 预应力筋锚固于 梁顶 时,应 在桥面板和端横梁上开凿与预应力筋方向相同的孔,穿进预应力筋后,在孔周围按钢垫板尺寸将桥面板凿成凹槽,用环氧砂浆将钢垫板粘牢 , 预应力筋张拉后,通过锚具或螺母进行锚固,最后将锚头用桥面铺装混凝土封闭 ;预应力筋锚固腹板时, 锚固端 宜采用 钢齿板,由钢板焊接而成,钢齿板与梁体的连接应采用结构胶,并通过高强螺栓

32、与梁体紧固 ,并应 设置定DB14/T680 2012 23 位装置,定位装置应严格按照计算的位置进行安装施工,钢管、钢板之间均采用焊接连接,先进行点焊,然后进行满焊,焊缝厚度不小于 10mm。 14.2.8 预应力筋弯起时,起弯半径不得小于 4m,并通过 转向装置保证弯起的线性和位置 。 转向装置可采用钢板、钢筋以及钢套管。转向装置必须固定牢靠,位置准确,若使用钢板和钢套管时,钢管之间采用焊接连接,钢管与固定钢板之间也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钢管与预应力筋之间应加垫胶皮垫防止长期振动对预 应力筋的破坏。若使用粗钢筋作为转向装置时,钢筋应植入主梁内,并进行防锈处理。 14.2.9 预应 力筋应

33、外包 PE 套管,内部注入黄油,并沿桥纵向每隔 1.5m 将 PE 管与梁体进行稳固连接;外露部分应设置保护装置,并在内部注入黄油以防止锈蚀。 14.2.10 所有外露钢材均应采取防锈措施。 14.2.11 要计算锚下混凝土的局部承压,确定钢垫板的尺寸。 14.3 施工工序 14.3.1 原梁体钢筋位置探测 体外索加固施工时需对锚固点 、 钢垫板及预应力筋的位置进行准确的放样定位。由于梁的顶、底板和腹板中均有钢筋存在,特别是受力钢筋,一般要适当调整以避开这些钢筋。位置调整后应对体系重新进行检 算。 14.3.2 加固材料及施工现场准备 14.3.2.1 锚固端为混凝土结构时,混凝土用料及拌合物

34、质量应符合现行 JTG E30-2005 的规定;当锚固端为钢结构时,结构各部件及施工应符合现行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 14.3.2.2 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 应 考虑锚固点之间的长度、锚夹具厚度、千斤顶长度、预留量、弹性回缩值、张拉伸长量和外露长度等因素。 14.3.2.3 钢 丝束两端采用镦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下料长度的相对差值,当钢丝束长度等于或小于 20m 时,不宜大于 1/3000;当钢丝束长度大于 20m 时,不宜大于 1/5000,且不大于 5mm。 14.3.2.4 在合适 的位置钻孔,对于设置膨胀螺栓的孔,应用空压机或手动气筒吹净孔内粉屑;对于设置化

35、学植筋的孔,应先用空压机或手动气筒彻底吹净孔内碎渣和粉尘,再用丙酮擦拭孔道,并保持孔道干燥。 14.3.2.5 锚孔应避开受力主筋,对于废孔,应用化学锚固胶或高强度等级的树脂水泥砂浆填实。 14.3.2.6 按照设计图纸安装锚固构件,并在梁底放出钢绞线位置。 14.3.3 预应力筋的安装及张拉 DB14/T680 2012 24 14.3.3.1 将锚垫板喇叭管内的混凝土清理干净,消除预应力筋上的锈蚀 、 泥浆,套上工作锚板,根据气候干燥程度在锚板锥孔内抹上一层薄薄的黄油,套上相应的限位板,根据钢绞线直径大小确定限位尺寸。 14.3.3.2 安装 张拉千 斤 顶,并且与油泵相 连接 , 安装

36、工具锚板、工具夹片。 14.3.3.3 向千斤顶张拉油缸慢慢送油, 分级对称张拉 直至 达到 设计值,测量预应力筋伸长量,做好张拉详细记录。 14.3.3.4 松开送油油路截止阀,张拉活塞在预应力筋回缩下回程若干毫米,用工作夹片锚固好预应力筋,关闭回油油路截止阀 , 向回程油缸送油 , 活塞慢慢回程到底,按顺序取下工具夹片、工具锚板、张拉千斤顶、限位板。 14.3.3.5 在距工作夹片 50mm 处,切除多余的预应力筋。采用有粘结预应力加固施工时,应用混凝土封住锚头, 24 小时内往张拉孔道内压浆,用混凝土将端部封平。 14.3.3.6 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 应 按照 JTG/T F50-201

37、1 的规定实施。 14.3.4 防腐处理。 当采用无粘结体外预应力加固时,加固体系中的主要 金属 件如 预应力筋 、滑块(支承座)、垫板、锚固座等均应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工作应尽可能在施工准备阶段完成,条件不具备时也要在预应力张拉后尽早完成。 14.3.5 聚合物砂浆施工 14.3.5.1 应将锚固区段内箱梁底板喷注抗拉复合砂浆的区域进行凿毛,并清理混凝土表面的浮尘和杂质。 14.3.5.2 预应力张拉后,在预应力筋和齿板范围内喷注聚合物砂浆, 应 分多层喷注,每次喷注厚度不得大于 2cm。 14.3.5.3 在砂浆喷注前应进行喷射砂浆的工作性能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正式喷注。 砂浆喷注工作应

38、由专业人员操作,喷注应从一端向另一端连续喷注,每层喷注厚度不应超过 2cm,在第一次喷注一小时后进行第二次喷注。在完成最后一次喷注后用抹板将喷注面抹平,施工面收面工作应和喷注工作同步进行,并在 60min 内完成。在完成喷注后应对抗拉砂浆进行喷水养护,在正常情况下应保 证喷注施工面湿润,直至砂浆硬化。 14.3.6 施工注意 事项 14.3.6.1 在施工前应检查原裂缝处理情况,对处理质量怀疑的裂缝应重新进行处理。 14.3.6.2 夹片与锚环孔不应粘附泥浆或其它杂物,且不允许锈蚀(若有轻微浮锈,应彻底清除)。 14.3.6.3 对表面有锈的钢绞线,张拉前应彻底除锈,以减少磨擦损 失。 14.

39、3.6.4 锚具安装到位后,应及时张拉,以防止因锈蚀而产生滑丝、断丝。 DB14/T680 2012 25 14.3.6.5 工具锚夹片 在使用前应 对 其 表面和锥孔内表面涂退锚灵以便退锚灵活。 14.3.6.6 张拉系统使用前应进行标定。 14.3.6.7 切割多余钢绞线,一般应用砂轮切割机。如确需用加热方法切割时,应采取保护方法使锚具夹片不受热,以确保夹片不因受热退火而滑丝。 14.3.6.8 张拉前应检查张拉系统安全可靠,张拉时应有安全措施,千斤顶后 方 严禁站人。 14.3.6.9 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应对施加预应力主梁的跨中挠度,跨中断面、齿板固定断面和负弯矩断面的混凝土应力变化情况

40、进行监控。 14.3.6.10 喷注聚合物砂浆前应对箱梁底板进行喷水湿润。 14.3.6.11 喷注第一层集合物砂浆时应注意预应力筋与箱梁底板间的喷注质量,应保证此处砂浆的密实。 14.3.6.12 聚合物砂浆喷注及养护工程期间应封闭交通,以减小梁体挠动对砂浆层质量的影响。 14.4 验收 14.4.1 混凝土质量检验应符合 6.4 的有关规定。 14.4.2 混凝土表面应平整、密实,预应力部位不得有蜂窝、露筋现象。 14.4.3 预应力加固的张拉控制及尺寸偏差应满足表 12 的规定。 表 12 预应力加固的张拉控制及尺寸偏差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容许偏差 检查方法与频率 1 钢索

41、坐标 ( mm) 梁长方向 30 尺量:抽查 50%;各转点 梁高方向 10 2 张拉力 值 符合设计要求 查油压表读数:全部 3 张拉伸长率 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时, 6% 尺量:全部 4 断丝滑丝 数 钢束 每束一根,且每断面不超过钢丝总数的 1% 目测:每根(束) 钢筋 不容许 15 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15.1 一般规定 15.1.1 本 方法适用于主梁或桥面板承载力不足,刚度不 足 的加固施工。 15.1.2 本 方法适用于铰接梁、板的铰缝不能有效传力时的加固施工。 15.1.3 本方法可以加强桥梁的横向整体性。 15.2 加固要点 15.2.1 构造要求 DB14/T680 20

42、12 26 15.2.1.1 采用桥面补强进行加固,桥面板或主梁恒载将有所增加,应通过计算判断桥面增厚后是否可以提高桥梁的有效承载能力。 若恒载的增加影响较大, 则应考虑采用其他加固方法或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同时,加铺补强层 后,桥面高程也将受到影响,连接路面或桥面纵坡应予调整 , 并 应 对伸缩缝进行改造。 15.2.1.2 补强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按 5.2.1 规定执行,厚度不宜小于 10cm。 15.2.1.3 结合面应设置结合钢筋,结合钢筋宜用螺纹钢筋,直钢筋末端弯成直钩,纵、横向设置间距均不宜大于 30cm,直径不小于 12mm,也不应大于 20mm。结合钢筋植埋于桥面板(主梁)的深

43、度符合胶粘材料的要求,伸入补强层的直线长度不宜小于 5d( d 为结合钢筋直径),且应大于 6cm。 15.2.1.4 补强层与原结构混 凝土龄期一般相差较大,为减少和避免补强层出现收缩裂缝,补强层中须设钢筋网片,其网格间距应不大于 20cm,直径宜在 6mm 16mm 之间。 15.2.2 材料 要求 15.2.2.1 钢筋 补强层中通常布设两类钢筋:一类为加固补强层与原结构的联结而设置的结合钢筋,一端植埋于原结构中,一端伸入补强层中,应采用螺纹钢筋以增加握裹力,保证新旧混凝土的有效结合。另一类是在补强层中布设的构造钢筋,补强层位于构件计算截面受压区,一般不设受力钢筋,因而钢筋直径不应过大,

44、为加强与混凝土的联结,也宜选用螺纹钢筋。 15.2.2.2 混凝土 补强层混凝土除应具有粘结 力强、收缩小、抗裂性能高外,还应具有足够的韧性、抗冲击能力和抗渗性。可以从施工工艺上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混凝土的使用性能。 具体考虑如下: a) 使用外加剂,如防水剂,可增加混凝土密实性,提高抗渗性;掺入膨胀剂可使混凝土产生适度膨胀,增强密实性,或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少干缩裂缝,提高抗裂防渗能力等。 使用外加剂应注意合理选择品种,进行必要的试验,施工时必须按产品说明书要求采用正确的掺入法,严格控制掺量,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和加强养护。 b) 纤维混凝土具有抗裂性、韧性,延伸率、抗冲击力和抗渗能力高等特

45、点,适合用于桥面补强加固。纤维一般采用合成纤维和钢纤维,合成纤维应能耐酸碱、高强度、变形能力大、低导热、抗老化、无吸水性和腐蚀性等,施工时不易结团,分散均匀,操作方便。钢纤维宜采用波形钢纤维,长径比在 60 80 之间,掺量不应小于 0.5%,也不宜超过 3%。 c) 采用钢纤维时应注意纤维腐蚀、生锈引起的桥面污染,以及纤维暴露时对车辆轮胎的损害作用。 15.2.2.3 植筋胶 植筋胶应 采用 A 级胶,应 具备粘接力强、耐久性好、快硬性和低毒、无害等特性。 15.2.2.4 界面剂 DB14/T680 2012 27 采用界面剂增强 新旧混凝土 之间的粘结力。界面剂应对混凝土粘结力强,抗化学

46、腐蚀,强度高,可用于潮湿表面,并有适当的操作时间。 15.3 施工工序 15.3.1 施工工艺 15.3.1.1 对旧桥面进行凿毛处理。先凿去桥面铺装(若为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则 应 全部凿除),然后再凿去部分梁顶面混凝土,约 2cm 左右,并使表面粗糙,成齿状形,箍筋外露。 15.3.1.2 对结合面进行处理。结合面应凿除原结构表面浮浆,使骨料外露,形成不小于 6mm 自然凹凸粗糙面或用机械刻槽形成粗糙面,并彻底清扫干净。要求施工时不能损坏原结构混凝土的强度,不应有局部光滑结合面。对存在缺陷的部位,应进行修补,凿除疏松部分混凝土后,用强度高一级的细石子混凝土填筑密实;出现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胀裂

47、 时,先剔除松动开裂的混凝土,再进行钢筋表面除锈和防护等。 15.3.1.3 为使新旧混凝土有更好的粘性,在凿毛后的混凝土面上可涂刷一层界面剂。 15.3.1.4 加设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钢筋。可在旧混凝土层上植入锚固筋,也可把补强层钢筋网与底层钢筋焊接成一体。 15.3.1.5 宜 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或钢纤维混凝土浇筑补强层,减少新旧混凝土之间的收缩差,提高补强效果。 15.3.1.6 若梁下高度较低时, 优先选用 搭设支架 施工 ,让梁体自重荷载转移到支架上,再凿除原铺装层,在主梁顶面上设置加固补强层。 15.3.1.7 补强层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养护,避免补强层过早受力,影响加固效果。 15.4 验收 15.4.1 补强层加固 所用材料的种类、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15.4.2 按规定的程序施工,胶粘材料的配置、使用时间应严格按产品说明进行控制。 15.4.3 结合面处理不得破坏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钻孔应避让混凝土中的预应力筋束和普通钢筋。 处理完的结合面应干净、粗糙,粗糙度符合构造要求。 15.4.4 植埋结合钢筋的孔径、孔位、孔深应合适,钢筋与结合面垂直,外露端高度与埋入段长度符合设计要求。 15.4.5 补强层不得出现露筋和空洞现象。 15.4.6 按设计要求对缺陷进行修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