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 T 1720-2009 《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1230864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 T 1720-2009 《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DB21 T 1720-2009 《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DB21 T 1720-2009 《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DB21 T 1720-2009 《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DB21 T 1720-2009 《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17202009 JXXXXX2009 海水源热泵 系统工程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ystem 2009-02-25 发布 2009-03-25 实施 辽宁省建设厅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2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海水源热泵 系统工程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ystem DB21/T17202009 JXXXXX200X 主编单位:大

2、连理工大学 批准部门:辽宁省建设厅 施行日期: 2009 年 03 月 25 日 2009 沈阳 3 辽 宁 省 建 设 厅 文 件 辽建发 2009 XX 号 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 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的通知 各市建委、有关单位: 由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 DB21/TXXXX-2009,现予以发布,自 2009年 月 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辽宁省建设厅负责管理,大连理工大学 土木水利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负责解释。 辽宁省建设厅 年 月 日 4 前 言 根据辽建 2007 145

3、号文件的要求, 为规范海水源热泵 系统工程 的规划、设计,指导工程实践,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 辽宁省海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 ,认真总结 实践 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 其他 技术文献,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经专家论证 , 制 定了 本 规程。 本规程共分 9 章,主要内容有: 1 总则; 2 术语 和符号 ; 3 海水源热泵 系统规划设计条件; 4 海水取水系统; 5 海水取水泵房的工艺设计; 6 海水源热泵站; 7 供冷供热管网系统;8 电气和自动控制 ; 9 系统整体 运行 、调试与验收 。 本规程由辽宁省建设厅负责管理, 授权主编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负责具体技术

4、内容的解释。 本规程在使用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请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邮编: 116023;电话:0411-84707684-806;电子邮件: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参编单位: 大连金昱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山东富尔达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主 编 : 端木琳 副主编: 李祥立 舒海文 主要起草人 :丁海斌 李震 金权 高翀 张颖 王振江 徐生恒 张德喜 主要 审查人员:崔巍 王岳人 郭晓岩 周占环 赵 立 张晓明 全明 I Table of contents 1 G

5、eneral principle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2 3 Plan and design conditons of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4 3.1 General regulations 4 3.2 Seawater conditon investigation 4 3.3 Topgraphic an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4 4 Seawater intake system . 6 4.1 General regulations 6 4.2

6、Location selection of water intake unit 6 4.3 Seawater intake head 6 4.4 Intake pipe (channel) 7 4.5 Seawater collecting well and intake chamber 7 4.6 Anticorrosion and antiscale of seawater intake pipe network and equipment 8 4.7 Prevention of ocean tide invasion 9 5 Process design of seawater inta

7、ke pump house 10 5.1 Pump selection 10 5.2 Pump house 10 6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tation . 11 6.1 General regulations 11 6.2 Selection of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 11 6.3 Design of assistant cooling or heating source 11 6.4 Configuration of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tation 11 6.5 Selection

8、 of supply and returen water temperature 12 6.6 Setting of circulating pump 12 6.7 Anticorrosion protection and algae prevention 12 6.8 Other design requirements of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tation 13 6.9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station 13 7 Cooling and heating pipe

9、 network system 14 7.1 General regulations 14 7.2 Installation of pipline 14 7.3 Hydraulic caculation of cooling and heating pipe network 14 7.4 Stress calculation of the pipeline 15 7.5 Thermal insulaitn of the pipeline 15 7.6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pipe network and terminal dev

10、ices 17 7.7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pipe network 17 8 Electricity and automatic control 19 8.1 General regulations 19 8.2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19 8.3 Control and monitoring 19 8.4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electricity and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21 II 9

11、Operation, debugging and acceptance of the whole system 22 Appendix A Electricity and automatic control . 23 Appendix B Calculation of economical thermal insuation layer thickness of the direct-buried pipeline 25 Wording explanation of this specification . 27 Name list of the citing standards . 28 C

12、lause explanation 29 III 目 次 1 总 则 29 2 术语和符号 30 2.1 术 语 30 2.2 符 号 30 3 海水源热泵系统规划设计条件 . 32 3.1 一般规定 32 3.2 海水状况调查 32 3.3 地形地质勘察 32 4 海水取水系统 . 34 4.1 一般规定 34 4.2 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 34 4.3 取水头部 34 4.4 进水管(渠) 35 4.5 集水井和进水室 35 4.6 取水管网和设备的防 腐和防垢 36 4.7 防止海潮侵袭 37 5 海水取水泵房的工艺设计 . 38 5.1 水泵选择 38 5.2 水泵房 38 6 海水源热

13、泵站 . 39 6.1 一般规定 39 6.2 海水源热泵机组的选择 39 6.3 辅助冷热源设计 39 6.4 海水源热泵站配置 39 6.5 供、回水温度选择 40 6.6 循环水泵的设置 40 6.7 防腐、防藻 40 6.8 海水源 热泵站设计的其他要求 41 6.9 海水源 热泵站施工及验收 41 7 供冷供热管网系统 . 42 7.1 一般规定 42 7.2 管线敷设 42 7.3 供冷供热管网水力计算 42 7.4 管道应力计算 43 7.5 管道绝热 43 7.6 供冷供热管网与末端设备的连接 45 7.7 供冷供热管网的施工与验收 45 8 电气和自动控制 . 47 8.1

14、一般规定 47 8.2 供配电 47 8.3 控制与监测 47 8.4 电气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施工与验收 49 IV 9 系统整体运行、调试与验收 . 50 附录 A 黄渤海海域海水温度分布图 . 51 附录 B 直埋敷设管道经济绝热层厚度的计算 . 53 本规程用词说明 55 引用标准名录 56 条文说明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总 则 1.0.1 为规范海水源热泵 系统工程 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 保证 获得 良好 的 节能环保效益 和 经济效益 ,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促进海水源热泵 系统工程 的发展,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在辽宁省沿海地区新建、扩建 和改

15、建的海水源热泵 系统 工程。 1.0.3 海水源热泵 系统 工程的规划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规定。 1.0.4 海水源热泵 系统工程 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法律、 标准 和 规范 的规定。 30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海水源热泵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海水源热泵 是利用海水吸收太阳能形成的低位热能资源,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 设 备 。 2.1.2 海水源热泵 系统 seawater-source heat pump

16、 system 海水源热泵 系统是利用海水 作为 低位热 (冷 )源,并通过热泵机组 加热 载热剂 或 冷却 载冷剂 ,最终为 用户 提供热量或冷量的系统。 2.1.3 供冷供热 管网 cooling and heating distribution pipe network 通过载冷剂或载热剂将热泵装置制取的冷或热输送到用户的 管路系统 。 2.1.4 海水直接供冷 direct seawater cooling supply 海水不 经过热泵机组的冷凝器,而是通过换热器冷却制冷用户的循环回水,或直接将海水作为 载 冷 剂 输送到用户用于制冷。 2.1.5 海水直接供冷系统 direct s

17、eawater cooling supply system 由换热器、水泵、管道及其附件组成的能够实现海水直接供冷的系统。 2.1.6 取水构筑物 water intake structure 利用进水管将取水头部伸入海水中取水的构筑物,一般由取水头部、进水管(自流管或虹吸管)、进水间(或集水井)和泵房组成 。 2.1.7 取水头部 water intake head 伸入水源的进 水构筑物 。 2.1.8 水输送系数 water transport factor, WTF 循环水泵单位电耗( 1kWh)所能输送出的热媒供热量。 2.1.9 负荷密度 cooling (heating) loa

18、d density 指 某一区域 单位 建筑 面积的冷 (热 )负荷量。 2.2 符 号 b 栅条净间距; c 水的比热容; d 管道内径; 0D 管道外径; 1D 管道 绝热 层外表面直径; F 格栅 进水孔面积; G 设计流量; h 从地表面到管道中心线的埋设深度; zH 管道的折算深度; i 利率; 1K 堵塞系数; 31 2K 栅条引起面积减少系数; l 管道长度; L 取排水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N 功率 ; cP 冷(热)价; tP 绝热材料的单位造价; Q 冷热量 ; R 比摩阻; s 栅条厚度; S 绝热工程投资年摊销率; t 输水管道内介质温度; kt 土壤表面 温度 ; T

19、绝热工程投资回收期; V 过网流速; WTF 水输送系数; 局部阻力当量长度百分比; k 土壤表面的 对流 散热系数; 管道附件的散热损失附加系数; 绝热层 厚度; 水泵运行 效率; b 绝热 材料的导热系数; t 土壤的导热系数; 水的密度; 年运行时间; H 系统总压 力损失; 2H 热泵机组 压 力损失 ; 2H 用户 压 力损失 ; 3H 供冷供热管网 压 力损失 ; Q 管道冷(热)损失; t 设计 供回水温差。 32 3 海水源热泵 系统 规划设计条件 3.1 一般规定 3.1.1 海水源热泵 系统 工程应规划在冷、热负荷密度大且距离海岸较近的区域。 3.1.2 方案论证前应 对海

20、水水文状况进行调查,并对热泵站选址、取水泵站选址、 区域供冷供热 管 网 的 敷设条件等进行工程勘察 。 3.1.3 应通过调查获取海水水文资料。应收集尽可能长时间的历史监测调查资料,并应注明资料来源和时间。 注:调查前可参考 黄渤海海域平均温度分布 , 见附录 A。 3.1.4 工程勘察应由具有 相关 勘察资质的专业 公司 承担。工程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 3.1.5 紧邻海水养殖海域或海水浴场 规划建设 海水源 热泵站 时 , 宜 进行海水温升 的模拟 预测, 且温升幅度在 夏季时不超过当时当地 平均 水温 1 , 其他 季 节不超过 2 。 3.2 海水状况调查 3.2.1 海

21、水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 应 对拟利用海域的水文状况进行调查。 3.2.2 海水水文状况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拟利用的海域利用现状、海域等深线 和 水下地形图; 2 不同深度的海水水温、冰点温度等参数及其动态变化; 3 海流流速和流向及其动态变化; 4 海水水质及其动态变化; 5 海水规划利用情况; 6 潮汐特征、潮位特征值、潮差特征值; 7 波浪、各不同重现期的波要素(波高、波向、波周期等); 8 拟利 用 海域的泥砂状况,包括泥砂来源、悬移质泥砂运动。 3.3 地形地质勘察 3.3.1 在 海水源热泵 系统方案设计前,应对海水输送管线和区域供冷供热管线的敷设路由及热泵站、取水泵站的选址

22、进行勘察。 3.3.2 管 线 敷设路由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敷设管 线 的海底地形、泥沙状况及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土壤的各项力学参数; 2 邻近海域内已有取排水管线的位置、流量及水质状况; 3 陆上敷设管 线 区域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土壤的结构、性质和各项力学参数; 4 陆上规划区域内建筑 物、构筑物和道路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 5 陆上规划区域内植被、池塘、排水沟状况及各种地下管线和电缆的具体位置与走向。 3.3.3 对 海水源 热泵站、 海水 取水泵站 可能选址区域 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形、地物测量 ; 2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 包括土壤结构、性质、各项力学参

23、数; 33 3 查明地下构筑物或地下管线现状; 4 区域内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性质、占地及分布; 5 区域的交通、运输、 通信、 供电等设施状况; 6 可利用海域和用户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 34 4 海水取水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海 水 取水形式 可采用 岸边直接取水、自流明渠取水、蓄水池自动逆止闸板门取水、明渠蓄水池综合取水、海底自流管渠引入 取水 和虹吸管取水方式 等 。 4.1.2 取 海 水量少且有良好透水层的地区,宜采用岸边打井取水方式 。 可采用增设辐射井的方式利用管道将远处的井水输送到岸边设置的集水井内,在集水井内安装潜水泵取水 。 4.2 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 4.2.

24、1 取水构筑物 的选 址应根据流域治理或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泵站规模、运行特点和综合利用 等 要求,考虑地形、地质、对外交通、占地、拆迁、施工、管理、对环境影响等因素以及扩建的可能性 ,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 4.2.2 应根据取水量和水质要求、地形和地质情况、水深和水位变幅、航运情况 、 施工条件等,正确选择取水构筑物类型。 4.2.3 根据 当地 沿海海岸水温条件,取水口应选冬季能取到 -5m -10m 水深的海水。 4.2.4 取水构筑 物 的进水口应处于一定的水深中,应按保证率为 95的低潮位设计,并以保证率为 97的低潮位校核。 4.2.5 在同一海湾内取 、 排水,取水口与排水口之

25、间应保持一定间距。 4.2.6 取水构筑物宜选择在岩土坚实、抗渗性能良好的天然地基上,不应设在大的或活动性的断裂构造带以及 其他 不良地质地段。 4.3 取水头部 4.3.1 取水头部布置和形式的确定,除 应 满足水流条件外,还应考虑地质、结构、施工、航运等因素。应尽量减少水流对取水头部的阻力和局部冲刷,避免受船只碰撞,便于施工和清洗检修。在选择取水头部位置和形式时,还应考虑水生动物对取水头部的危害。 4.3.2 取水头部取水形式 可采用 管式、箱式和淹没式等多种形式,根据取水量的大小 、 施工条件及取水海域的不同自然条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确定取水头部形式,应按下列规定 选 用: 1 在近海海底

26、地形平缓 、 潮间带较宽的情况下,且 不能采用岸边取水方式时,应采用设置淹没式取水头。中小型取水头部形式宜采用管式取水头,外形可选喇叭口和莲蓬式头部 ,莲蓬式取水头大部分安装在虹吸管或自流管端上。中大型取水构筑物采用箱式取水头 , 可 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箱 型结构 ,安置在海底,从一侧设格栅进水,或在四周壁开条缝进水 ; 2 在直接受波浪影响 的岸边修建取水头部时,宜选用桩架透空式结构 ; 3 设计取水头部时,应把泥沙和漂浮物阻拦在取水头部之外。 4.3.3 取水头部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取水头部的结构设计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应 设 有坚固而可靠的支 墩; 2 应根据当地施工条件,

27、与施工、建设单位共同研究确定既能满足取水要求,又结构简单、施工简便 、 经济合理 的 取水头部 ; 3 应 具有合理的外形和较小的体积。 4.3.4 进水孔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宜 在取水头部顶上开设进水孔;当有漂浮物时宜在侧面开设 进 水孔,以免在水面形成35 漩涡时吸入漂浮物; 2 小型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栅条间净距为 20mm 50mm,大中型取水构筑物进水孔栅条间净距 80mm 120mm; 3 应根据水质、流速和取水量大小选择合适的进水孔流速。 4.3.5 进水孔在最低 潮 位下的淹没深度按下列规定 采用: 1 顶部进水不得小于 0.5m 1.0m; 2 侧面进水不得小于 0.3m 0.

28、5m; 3 虹吸进水和吸水管吸水不得小于 1.0m; 4 在通航航道上取水,应征得航运部门同意, 并 应在周围设置航标和保护措施。设置在通航水区的淹没式取水头部,应满足船舶吃水深度以下最小的富裕水深要求, 可 按表 4.3.5确定 ; 5 应考虑风浪对设计最低水位的影响。 表 4.3.5 最小富裕水深 4.4 进水管 ( 渠 ) 4.4.1 进水管 ( 渠 ) 可 采用 暗渠、自流管 (渠) 和虹吸管三种形式。 4.4.2 自流管(渠)内的设计流速,应考虑当泥沙进入自流管(渠)后,不致产生淤积。 4.4.3 自流管 (渠) 宜在取水端安装可以启闭的闸门 并 设置冲洗措施 , 停用时预先关闭。

29、4.4.4 自流管(渠)根数 应 根据取水量 、 管材 、 施工条件 、 操作 运行 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4.4.5 当进水管敷设较深时,宜采用虹吸管。 4.4.6 虹吸管进水头部上缘在设计最低水位下的淹没水深不得低于 1.0m, 防止 吸入空气。 4.4.7 虹吸管 管道正常设计流速为 1.0m/s 1.5m/s,最小流速应大于 0.6m/s。 4.4.8 可利用虹吸高度宜为 4m 6m,或由计算确定,但应考虑水中带气的影响以及地面高程和水温等因素对真空度的影响。 4.4.9 虹吸管末端至少应伸入集水井最低动水位以下 1.0m。 4.4.10 虹吸管根数不 宜 少 于两根 , 每根虹

30、吸管应有单独的抽真空管路 。 4.4.11 真空泵系统中真空泵的数量 宜 设置两台。 4.5 集水井和进水室 4.5.1 取水构筑物均应设置集水井或进水室,并设置各种形式的格栅 、 滤网和闸板等设备。 4.5.2 应 尽量缩短吸水管长度,合理选定集水井位置 。 4.5.3 集水井上部的操作平台应安装用以吊起闸门、格栅及滤网等设备的装置。 4.5.4 进水室 宜 采 用 隔墙分成可独立工作的若干分格 , 一般不 少 于两个。 4.5.5 格栅与构造格栅面积 可 采用式 4.5.5-1 计算。 21 KKVGF ( 4.5.5-1) 设计标准船型 (t) 100 以下 100 500 500 30

31、00 最小富裕水深 (m) 0.2 0.3 0.5 36 式中 : F 格栅 进水孔 面积 , m2; G 设计流量, m3/s; V 过网流速, m/s; 1K 堵塞系数,取 0.75; 2K 栅条引起面积减少系数,采用下式计算: sbbK 2 ( 4.5.5-2) b 栅条净间距, 可 采用 30mm 50mm; s 栅条厚度, mm。 4.5.6 格 栅 设计应符合 下列 规定: 1 格栅 宜 可拆卸,并考虑人工或机械清洗措施; 2 格栅与水平面 宜 布置成 75 80倾角 ,或可垂直布置 ; 3 格栅过网流速 可 采用 0.3m/s 0.5m/s; 4 通过格栅水头损失 可 采用 50

32、0Pa 1000Pa。 4.5.7 格网、滤网及滤网室格网有平板格网和旋转滤网两种,选用应根据水中漂浮物数量 、每台水泵的出水量等因素确定,并符合 下列 规定: 1 采用平板格网,不 宜 单独设置格网室,格网可设在进水室与吸水室之间的隔墙前 后。通过格网的水头损失 可 采用 1000Pa 1500Pa; 2 采用旋转滤网,应设滤网室。滤网布置可分成正面进水、网内进水和网外进水三种形式 。 4.5.8 大型取水构筑物中应设排污泵,在中小型取水构筑物中,可用 移动式潜水电 泵代替。 4.5.9 吸水室内应设置泥沙冲洗措施。 4.5.10 应在滤网前后装设测量水位的仪表或标尺。 4.6 取水管网和设

33、备的防腐和防垢 4.6.1 取水管网和设备的设计应能承受长期的海水腐蚀。 4.6.2 取水管网和设备涂刷防腐保护层时,应满足 下列 规定: 1 采用的涂料应能 与阴极保护配套,具有较好的抗阴极剥离能力和耐碱性能 ; 2 其他 应按 滩海石油工程防腐蚀技术规范 SY/T4091 执行 。 4.6.3 当采用电化学防腐保护层时,应满足 下列 规定: 1 钢、铸铁、铜合金、不锈钢等组成的设备、部件和管道,保护电位范围应达 -0.85V-1.05V(相对于铜 /饱和硫酸铜参比电极 ); 2 铁与钢、铸铁、铜合金等组成的设备,铁表面保护电位不得小于 -0.80V; 3 电化学防腐保护层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

34、标准 滨海电厂海水冷却水系统牺牲阳极阴极保护 GB/T 16166 的规定 。 4.6.4 可 向水中投加化学药剂,进行碱化在管内形成保护层。 4.6.5 可采用 下列 方法防止海生物堵塞: 1 化学杀灭法 可 采用 的药剂有 液氯 、漂白粉等, 或者 采用 电解海水法 。液氯的投注量控制在余氯 0.5mg/L 1.0mg/L; 2 涂料法 , 用含有毒性很大的专用防污染涂料刷在过流部件及管道内壁,有效期 5 年 8 年; 37 3 采用格栅、滤网定期清理等人工、机械清理方法 ; 4 设计至少两条取水管道,并适当加大管径和水泵扬程。 4.6.6 海水泵应采取防腐处理,大型海水泵宜采用低镍铸铁泵

35、体,内部过流面涂防腐漆,小型海水泵也可以采用 防腐材质泵,如钛泵、不锈钢泵等。 4.7 防止海潮侵袭 4.7.1 取水构筑物应建在海湾内风浪较小的地方,合理选择利用天然地形。 4.7.2 取水 构筑物应放在坚硬的原土层上和基岩上,结构本身 应 具 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38 5 海水取水泵房的工艺设计 5.1 水泵选择 5.1.1 海水取水泵的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应满足最大需水工况的流量和扬程要求,在最高与最低流量时,水泵能安全 、 平稳运行,并符合 下列 要求: 1 水泵选择 必须 考虑节约能源,除选用高效率泵外,还应考虑运行工况调节 ; 2 水泵台数及流量配比应 根据系统运行需要进行调

36、度; 3 应考虑近远期结合,可考虑远期增加水泵台数和换装大泵。 5.1.2 海水一次泵系统,热泵机组、取海水管线的 压 力 损失、静压损失由一套水泵系统承担。一般采用定流量泵,适用于对冷却水温度变化没有要求的 海水源热泵 系统。 5.1.3 海水二次泵系统适用于热泵机组制冷 工 况对冷却水温度有低温限制的情况 , 一次取水泵变流量,二次循环泵定流量。 5.2 水泵房 5.2.1 取水泵房平面布置 应满足 下列 要求: 1 应满足机电设备布置、安装、运行和检修的要求 ; 2 应满足泵房结构布置的要 求 。 当主泵房分为多层时,各层楼板 应 设吊物孔,其位置应在同一垂线上,并在起吊设备的工作范围之

37、内 ; 3 应满足泵房内通风、采暖和采光要求,并符合防潮、防火和防噪声的技术规定 ; 4 应满足内外交通运输的要求 ; 5 取水泵房除安装水泵机组的主要建筑外,还应考虑到附属建筑物的布置 , 如值班室、高低压配电室、控制室、维修间、生活间等。平面布置应从方便操作及维护管理统一考虑 ; 6 泵房布置应考虑预留发展与扩建的可能性。 5.2.2 取水泵房高程布置 应满足如下要求: 1 取水泵房的 0.000 层 相对 高程 应为频率 1潮位加频 率 2浪高再加 0.5m,并有防止浪爬高的措施; 2 主泵房各层高度应根据主机组及附属设备、电气设备的布置 、 机组安装 、 运行、检修、吊装及泵房内通风、

38、采暖和采光要求等因素确定 ; 3 立式 泵 取水 泵房 的 电动机层楼板高程应根据水泵安装高程和泵轴、电动机轴的长度等因素确定 ; 4 主泵房底板高程应根据水泵安装高度和进水流道布置和管道安装要求等因素确定。 5.2.3 海水取水泵房尚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 泵站设计规范 GB50265 的相关规定 。 39 6 海水源热泵 站 6.1 一般规定 6.1.1 海水源热泵 系统方案确 定时,应综合热泵站选址、热泵机组选型、 供冷供热 管网系统配置、辅助热源运行等技术措施, 应 确保冬季热泵供热系统 平均 COP 值 不 应 低于 2.2。 6.1.2 应对海水直接供冷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考虑优先使

39、用。 6.1.3 应根据全年海水温度分布,确定海水最低温度是否满足热泵机组的运行条件,并确定是否需要设置辅助热源。 6.1.4 海水温度低于 2 时,不宜运行热泵机组进行供热,应考虑 其他 辅助热源供热的方式。 6.1.5 建筑冷热负荷计算方法 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采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 设计规范GB50019、 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和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 的有关规定。建筑负荷计算应进行全年负荷分析, 并根据分析结果 确定热泵机组的选型。热泵站为多幢建筑服务时,热泵机组容量应根据各建筑的使用功能考虑同时使用系数。 6.1.6 应根据建筑或区域的全年负荷曲线、热

40、泵机组的性能和辅助冷热源的型式,经技术经济分析决定是否设置冷热源 辅助 系统。 6.1.7 热泵站的位置不仅要考虑靠近负荷中心,还应 考虑供冷供热管网和取 海水管网 的投资及运行费用 ,宜作技术经济分析后决定。 6.2 海水源热泵 机组的 选择 6.2.1 装机容量设计 要求: 1 优先满足制冷 需求 时 ,热泵装机容量按照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确定的制冷负荷选定 。 区域供冷供热要考虑不同建筑 的 同时使用 系数 ; 2 优先满足制热需求 时 ,根据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确定的供热总负荷逐时曲线、热泵 机组COP 曲线,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热泵承担负荷与调峰负荷,从而确定热泵装机容量 ; 3 含蓄冷功

41、能设计时,机组制冷负荷应按照既定蓄冷策略设计确定的负荷选择,并考虑三工况机组 的性能 。 6.2.2 热泵 机组台数 和 单机容量应满足冷热负荷变化规律及部分负荷运行的调节要求, 机组台数 不宜少于两台;当 仅设一台时,应选调节性能优良的机型。 6.2.3 制冷剂 的 选择 必须符合有关环保要求 。 6.3 辅助 冷 热源设计 6.3.1 应采用经济可行的辅助 冷 热源设计,减小热泵装机容量,以降低热泵 系统 投资,提高系统效率, 并 确保冬季在海水 温度 低 于 2 时, 热 源 系统正常运行。 6.3.2 对于集中式热泵站,辅助 冷 热源的连接方式视情况 可 采用集中调峰方式或分散调峰方式

42、;对于分散式热泵站,宜采用分散调峰方式。 6.4 海水源 热泵站配置 6.4.1 海水源 热泵站布置形式可分为 集中式、一级分散式、两级分散式 三种 形式,可根据 建40 筑 类型 、 建筑空间分布、冷(热) 负荷特点 等规划条件 采取适宜的布置形式。 6.4.2 按海水侧换热形式,海水取水系统可 分 为直接式系统和间接式系统。 间接式系统 的换热器 宜采用钛板板式 换热器 , 并 应具备可拆性。 6.4.3 海水水温相对比较低的时段,建筑有空调 供冷 需求 时 ,应该考虑采用海水 通过换热器直接供冷。 6.4.4 宜根据负荷的时间分布特点和当地的电价政策,考虑蓄冷设计的可能性。 6.5 供、

43、回水温度选择 6.5.1 单 栋 建筑供热, 海水源 热泵机组设计供 水 温度不宜大于 60 ; 海水源 热泵区域 供热的 供 水 温度不宜 大于 65 。 供热工况 供回水温差 以 10 为宜。 供冷工况时, 冷冻水供水温度不宜低于 4 ,供回水温差 宜 在 6 11 范围内。对于带有蓄冷装置的系统,冷冻水供水温度可以降低。 6.5.2 多 个 热泵站联网运行的系统中,各热泵站的设计供、回水温度应一致。 6.5.3 海水源 热泵机组的温差应大于末端设备进出水温差,以保证负荷侧所需冷热量。 6.6 循环水泵的设置 6.6.1 单栋小型建筑内 海水源热泵 系统宜采用一次泵系统。 6.6.2 单栋

44、大型 建筑 或小型区域 海水源热泵 系统宜设二次泵系统。 6.6.3 大型区域 海 水源热泵 系统宜采用一、二、三次泵系统。 6.6.4 大 、 中型 区域 海水源热泵 系统可采用 分布泵系统 。 6.7 防腐、防藻 6.7.1 海水用板式换热器的材质宜选用金属钛,应 具 有可拆卸功能,并且应具有宽 通 道 、大壁面剪切应力。 6.7.2 海水管道宜选用内衬聚乙烯( PE)等防腐材料的复合钢管,或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 HDPE)、硬质聚氯乙烯管( PVC)。 6.7.3 海水直接进入 海水源 热泵机组,机组换热器 应 采用防腐材质 , 系统宜采用胶球 自动 清洗装置。 6.7.4 与海水直接接

45、触的传感器、仪器、仪表选用耐海水 腐蚀型。 41 6.8 海水源 热泵站设计的 其他 要求 6.8.1 海水源 热泵站内 其他 通风、照明、安装、检修、运输通道等设置 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采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 设计规范 GB50019 的规定 。 6.8.2 设备、管道的 绝热 应 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GB50264的规定 。 6.8.3 监测与控制的一般要求 应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的规定 。 6.9 海水源 热泵站施工及验收 6.9.1 海水源 热泵站的施工 企业 应具有相应的施工 安装 资质。 6.9.2 海水源

46、热泵站施工前应具备相关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并完成施工组织设计。 6.9.3 海水源 热泵及 其他 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2 设备到场后,应进行质量检验; 3 设备安装应符合安装手册的要求; 4 设备的吊装及搬运过程中应避免磕碰; 5 设备的临时存放及运输过程中,与设备底面的接触底面应平整; 6 机组安装前首先要进行设备基础验收。 6.9.4 海水源 热泵机组单机安装应 按 国家 现行 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 通用 规范 GB50231、 制冷设备 、空气分离 设备安装 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4 的相关规定执行 。 6.9.5 海水源热

47、 泵站的施工及验收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 和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 的相关规定。 42 7 供冷供热管网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 单体建筑内的 供冷供热 管网 系统设计应符合 国家现行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的规定 ; 区域供冷供热管 线 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CJJ34 的有关规定 。 7.1.2 供冷供热 管网 水力计算的内容 应 包括确定输配管网各管段的设计流量 和 管径,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分析管网正常运行时的

48、压力工况, 绘制水压图,确定定压点 位置 和定压方式, 确保各末端用户有足够的资用压头,且系统不超压、 不汽化、 不倒空;区域 供冷供热 管网应进行典型事故工况分析。 7.1.3 区域 供冷供热 管道 宜 采用 预制 保温 钢 管道。 7.2 管 线 敷设 7.2.1 区域供冷供热 管 线 布置可采用枝状管网或环状管网,管道宜采用双管制直埋敷设 。 直埋敷设时应考虑土壤冰冻深度 、地下水水位、土壤腐蚀特性等 。 7.2.2 当需要同时 供冷供热 时,可采用三管制或四管制。 7.2.3 海水源 热泵系统承担热水供应负荷时,宜单独敷设管道。 7.2.4 区域供冷供热管 线 宜采用无补偿直埋敷设 方式。 7.2.5 管线跨越河流时,宜采用管道桥或利用交通桥进行架设,其规划设计应与桥梁设计相结合。 7.3 供冷供热 管网水力计算 7.3.1 区域 供 冷供热 管网的水力计算 宜 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经济数据进行优化设计。 7.3.2 区域 供冷供热 管网输送距离不宜过长 , 输送距离 不宜大于 2km 3km。 7.3.3 管道 压力损失 计算时,输送冷水或热 水时,应采用不同的粘性系数。 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