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B 0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4012011 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 技术规程 2011 - 04 - 21 发布 2011 - 05 - 21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401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天长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霞红、孙如银、李福军、王玉军、陈学英、水莉、徐长斌、王树俊、杨文斌、虞高洁。 DB34/T 14012011 1 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 技术
2、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淮地区机插杂交中籼稻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品种选择、育秧、施肥、机插、病虫草害防治等主要栽培技术要点及参数。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江淮地区一季中籼稻机插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2008 粮食作 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 4455-2006 农业用聚乙烯吹塑棚膜 DB34/T 1344 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 3 产量指标与产量结构 机插中籼稻每 667 m2 产量
3、600650 kg,每 667 m2 有效穗 1617 万,每穗总粒数 180190 粒,千粒重 2729 g,结实率 8590。 4 品种选择 依据前茬作物腾茬时间选择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品质优、抗性强、增产潜力大的水稻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1.1-20 08 的规定,空茬及油菜茬应选用丰两优 4 号、两优 0293 等生育期 145 d 左右的品种,麦茬应选用丰两优 6 号、徽两优 6 号等生育期 135 d 左右的品种。 5 育秧技术 5.1 壮秧标准 采用塑料软盘拱棚育秧,秧苗达到壮秧标准:秧龄 1525 d 左右,出苗齐匀,根系发达,盘根力强,叶龄 34 叶,苗高 1318
4、 cm,单株白根数 10 条以上,假茎粗2 mm,地上部百苗干重2 g。秧块达到壮秧标准:土层厚度均匀一致,平均每 cm2 有苗 1.52 株,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少角,苗齐苗匀,秧苗个体健壮,根系盘结好,根系盘结力3.5 kg,提起不散。 5.2 苗床选择及整床 5.2.1 苗床准备 DB34/T 14012011 2 选地势平坦,疏松肥沃、排灌与运秧方便的旱地作苗床,年前进行深翻,使之充分冻融、晒垡,苗床与大田的比例为 1:110130。 5.2.2 苗床整理 播前 57 d 精做苗床,畦面宽 1.41.5 m,沟宽 0.2 50.3 m,沟深 0.150.2 m,畦长 1520 m,三沟
5、配套,排灌两便,畦面平整光滑。播前两天灌平沟水,带水仔细整平苗床,让床土充分吸水后排水。 5.3 播前准备 5.3.1 种子处理 每 667 m2 大田需备稻种 1.25 kg 左右,浸种前晒种 12 d,用浸种灵乳油等药剂浸种 23 d,浸种时间视温度高低适当调节,催芽至破胸露白即可播种。 5.3.2 塑料软盘 每 667 m2 大田备规格为 28 cm58 cm 的塑料软盘 1518 个,塑料软盘应光滑无皱折、无扭曲、无残缺、无开裂,底部的排水孔排列整齐、均匀。 5.3.3 基土 每 667 m2 大田备基土 5060 kg,基土要求在土壤肥沃的菜园土、秋翻冻垡的稻田表面筛取,无杂草、无沙
6、粒石子、无除草剂残留,土壤颗粒细碎、均匀,粒径在 5 mm 以下,粒径 24 mm 的土粒占总重量的 60以上;土壤含水量适宜,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pH 值 5.57.0,切忌选用沙性土、死黄土及碱性土。 5.3.4 农膜 每 667 m2 大田备幅宽为 2 m、长度为 4.2 m 的农 膜,农膜质量应符合 GB 4455-2006 的要求,并备好搭拱棚的竹片、相应面积的遮阳网等材料。 5.4 播种 5.4.1 播种期 依据品种特性、当地安全齐穗期和茬口来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按照机插秧龄 1525 d 和腾茬栽插时间倒推,一般油茬及空茬田 5 月上中旬播种,麦茬田 5 月中下旬播种,机插面积
7、大的要分期播种。 5.4.2 摆盘装土 将软盘在苗床上排两行,拉线定位,依次平铺。要求盘与盘紧密整齐,盘底紧贴床面;盘内装基土,并刮平,土层厚度保持 22.2 cm,盘外面用土壅实,洇透底水,然后用敌克松等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 5.4.3 精量播种 每盘播芽谷 90110 g, 分次均匀播种, 保证盘内空白区小于 1 cm2, 覆土至不见种即可。 每隔 7080 cm 拱一个竹片,然后覆膜压土,膜上加盖遮阳网。 5.5 亩床管理 5.5.1 揭膜 DB34/T 14012011 3 齐苗前以保温保湿为主,齐苗后揭膜炼苗,薄膜放于墒沟间,遇气温下降或有暴风雨,及时覆盖遮挡。揭膜原则:晴天傍晚揭,
8、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 5.5.2 管水 揭膜后立即浇透水,或灌平沟水洇透后排掉,之后保持床 土湿润,确保田间无积水,栽前 5 d 控水,要防止下雨淋湿秧盘,但秧盘太干于插秧前一天傍晚用喷壶浇水。 5.5.3 施肥 秧苗 1 叶 1 心期追断奶肥,每 667 m2 秧池用无害化处理后的稀粪水 500 kg 兑水 1000 kg 或用尿素 5 kg 兑水 500 kg,于傍晚泼浇后清水淋一遍。 在栽前 34 d 施送嫁肥,叶色褪绿的每 667 m2 苗床用尿素 5 kg 兑水 500 kg,叶色正常的每 667 m2 苗床用尿素 11.5 kg 兑水 100150 kg,于傍晚泼浇
9、后清水淋一遍。 5.5.4 病虫草害防治 揭膜后用 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等喷洒消毒;23 叶期如发生立枯病、青枯病,于傍晚每 m2 苗床用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750 mg 对水 23 kg 泼浇;每 667 m2 苗床用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5 g 兑水喷雾防治灰飞虱、稻蓟马;每 667 m2 用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40 g 兑水喷雾防治苗期稻瘟病;移栽前一天,每 667 m2 用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5 g、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 10 ml 等药剂进行喷雾,施好送嫁药;田间如有杂草或杂株应手工拔除,保证秧苗纯度。 6 大田管理技术 6.1 大田准备 前茬收获后及时施肥
10、、干旋田然后上水整平,田面不平整度4 cm,适当沉实,水层深度 13 cm。 6.2 施肥 6.2.1 总量 中等地力田块,每 667 m2 施纯氮:1315 kg,P 2O5:56 kg,K 2O:912 kg。 6.2.2 方法 按当地测土数据配方施肥,有机肥、磷肥、微肥、30的氮肥、50的钾肥于整地前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栽后 57 d 和 1214 d 分别施入 20的氮肥做分蘖肥;拔节前结合复水施入剩余的 50钾肥作拔节壮杆肥;于主茎幼穗长 1 mm2 mm 时施入 20氮肥作促花肥,于主茎幼穗长 4 cm5 cm 时施入 10的氮肥作保花肥,齐穗期叶色偏淡的水稻,每 667 m2 用
11、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加 11.5尿素溶液叶面喷施,连续喷 2 次,间隔 7 d。 6.3 机插 使用前对机具进行正常调整达到正常工作状态,每 667 m2 总穴数 1.4 万左右,每穴 23 株苗。栽插深度 11.5 cm,漏插率5,伤秧率5,相对均匀度85。 6.4 化学除草 移栽时除草可采取栽前封闭化除或栽后化除,大田中期可进行挑杀化除。 DB34/T 14012011 4 6.4.1 栽前封闭 可在田耙平后每 667 m2 用 60丁草胺 120 ml 均匀抛洒,结合田间泥浆沉淀并保持浅水层 23 d。 6.4.2 栽后化除 可在栽后 710 d,秧苗活棵后每 667 m2 用 5
12、0苯噻酰 苄可湿性粉剂 50 g 拌细土 57 kg,均匀撒施,施药后保持 35 cm 浅水层 57 d; 6.4.3 挑杀化除 除草不彻底的田块, 根据田间杂草类型, 进行挑治: 每 667 m2 用 50二氯喹啉酸可湿性粉剂 25 g35 g 兑水 30 kg 叶面喷雾除稗草;每 667 m2 用 10氰氟草酯悬浮剂 40 ml60 ml,兑水 30 kg 叶面喷雾除千金子等恶性杂草;每 667 m2 用 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3050 ml 除阔叶草。喷前须排清田间积水,喷时土壤湿润,叶面无水珠,8 h 内遇雨需重喷,喷后隔天建水层,保持 5 d 左右。 6.5 管水 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
13、活棵,水层为 0.5 cm1 .5 cm,后采用间歇灌溉,适当晾田,扎根立苗。分蘖期至拔节期浅水勤灌,促根促蘖,保持湿润至 3 cm 浅水层 为宜,群体总量达预定穗数 7580左右时断水烤田,烤田采取“分次轻烤,逐次加重”,高峰苗控制在成穗数的 1.31.5 倍。拔节至成熟期湿润灌溉,干干湿湿,每次灌浅水 34 cm,待自然落干后 12 d,再灌新水,收获前一周断水。 6.6 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在植保技术部门测报的基础上, 在防治适期内分类指导, 科学防治、 病虫害综合防治。按 DB34/T 1344沿淮单季稻优质高产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规程执行。 6.7 收获 黄熟末期及时收获,水分下降到 13.5以下后贮藏。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