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80.20 P66 DB36 江西省地方标准 DB 36/ T 5762010 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Technique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Expressway Asphalt Pave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2010 - 05 18发布 2010 09 01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6/ T 5762010 I 目 次 前言 II 1 总则 1 2 术语及符号 1 3 设计依据 5 4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11 5 路基与垫层 . 16 6 底基层与基层 . 16 7 沥青面层 . 18
2、8 路面排水设计 . 28 9 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 . 3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图. 36 DB36/ T 5762010 II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有关要求。 本标准由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西省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润龙、胡钊芳、雷茂锦、谭生光、廖晓锋、孙斌、彭明、江涛、时宁、刘辉 明。 DB36/ T 5762010 1 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1 总则 1.1 目的 为适应我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需
3、要, 使沥青路面满足使用要求, 保证路面质量, 提高工程耐久性, 制定本规范。 1.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收费站路面结构设计、服务区路面结构设计、桥 面铺装加铺层结构设计、隧道路面结构设计。在实际工程中,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推荐采用本 规范中的相关设计内容和技术要求。对于特殊工程路面结构,可在本规范推荐的路面典型结构基础上, 经过充分论证,对其路面类型、结构组合及厚度做出适当调整。 本规范的未尽事宜请参照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2 术语及符号 2.1 术语 本规范仅给出需特别说明的有关术语。对于沥青路面及其设计的其它有关术语,请参照交通运输
4、部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具体定义。 2.1.1 沥青面层(asphalt surface course) 采用沥青材料修建的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结构层。 2.1.2 基层(base course) 直接位于沥青面层以下, 用符合技术标准要求材料铺筑的主要承重层, 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 并将荷载分布到底基层或路基上。 2.1.3 底基层(sub base course) 在沥青路面基层以下,用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材料铺筑的次要承重层称做底基层。 2.1.4 垫层(bed course) DB36/ T 5762010 2
5、 介于路基与底基层之间的路面结构层,其功能是改善路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以保证面层和底基层 之间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受路基水温状况变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的功能是将基层传下的车 辆荷载加以扩散,以减小路基产生的应力和变形。同时也能阻止路基土挤入基层中,影响基层结构的性 能。 2.1.5 封层(seal coat) 在沥青面层之上或基层之上或在沥青层之间,铺筑的阻止雨水下渗的沥青薄层。 2.1.6 粘层(tack 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2.1.7 透层(prime coat) 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
6、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 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 2.1.8 沥青混合料(bituminous mixtures(英),asphalt(美) 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 间断级配混合料, 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 粗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31.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26.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mm 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5mm或13.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混合料。 按制造工艺分热拌沥青
7、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温拌沥青混合料等。 2.1.9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dense-graded bituminous mixtures(英),dense-graded asphalt mixtures (美) 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对不 同交通及气候情况、层位可作适当调整)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以AC表示)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 石混合料(以ATB表示)。按关键性筛孔通过率的不同又可分为细型、粗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等。粗集 料嵌挤作用较好的也称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2.1.10 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open-gra
8、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 (英) , open graded asphalt mixtures (美) 矿料级配主要由粗集料嵌挤组成,细集料及填料较少,设计空隙率18%的混合料。 2.1.11 DB36/ T 5762010 3 间断级配沥青混合料(gap-graded bituminous paving mixtures(英),gap-graded asphalt mixtures(美) 矿料级配组成中缺少1个或几个档次(或用量很少)而形成的沥青混合料。 2.1.12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 (英),stone ma
9、trix asphalt (美) 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 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的间隙,组成一体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SMA。 2.1.13 最大粒径(maximum particle/aggregate size) 最大粒径是指矿料(或石料)中筛孔通过率为10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方孔筛)。最大粒径筛孔 尺寸比公称最大粒径筛孔尺寸大一号。 2.1.14 公称最大粒径(nominal maximum aggregate size) 公称最大粒径是指混合料中筛孔通过率为90%100%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沥青混合料类型通常是 以公称最
10、大粒径命名。 2.1.15 设计年限(design period) 在计算累计当量轴次时所取用的基准时间。 2.1.16 标准轴载 (standard axle load) 为路面结构计算所规定的设计荷载。 2.1.17 当量轴次(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ESALs) 当量轴次是指按规定的等效原则,将不同车型、不同轴载作用次数换算成与标准轴载相当的作用次 数。 2.1.18 累计当量轴次(cumulative equivalent single axle loads) 在设计年限内,作用在一个车道(即设计车道)上的当量轴次总和。 2.1.19 最不利季节 (m
11、ost unfavorable season) DB36/ T 5762010 4 路基路面处于最不利工作状态的季节。对沥青面层而言,全省最不利季节为七月、八月和九月;对 路基而言,赣中赣北地区最不利季节为四月、五月和六月,赣南地区为三月、四月和五月。 2.1.20 非不利季节 (regular season) 一年中除去不利季节之外的季节为非不利季节。 2.1.21 排水系统(drainage system) 由各种用于拦截、汇集、疏导、排除影响路基路面和交通运营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排水设施和构造 物组成的有机总体。 2.1.22 路表排水(surface drainage) 指路面和路肩范围
12、内的表面水的疏导、排除。 2.1.23 中央分隔带排水(median drainage) 指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范围内的表面水和内部水的疏导、排除。 2.1.24 路面内部排水(pavement subsurface drainage) 疏导和排除通过路面裂缝、接缝或面层空隙下渗到路面结构如面层、基层和垫层内部水,或者由地 下水或公路两侧积滞水浸人路面结构内部的水。 2.1.25 排水层(drainage layer) 用于拦截、疏导和排除进入路面中的水的横向排水层,其材料可以是非结合碎石、沥青处治碎石或 水泥处治碎石。 2.1.26 径流系数(coefficient of runoff) 径流
13、流量占总降水量的百分率。 2.1.27 设计降雨重现期(design storm frequency) 某一预期强度的降雨重复出现的平均周期。 在确定设计降雨重现期时, 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路等级、 设计车速、交通量、降雨强度和造价等。 DB36/ T 5762010 5 2.2 符号 AC 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AM 沥青碎石混合料 ATB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ATPB 铺筑在沥青层底部的排水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AS 面层类型系数 1 C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轮组系数 C1 以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轮组系数 2 C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的
14、轴数系数 C2 以弯沉值为设计指标时被换算的各级轴载轴数系数 d 标准轴载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cm) E0 路基回弹模量(MPa) Ei 结构层材料回弹模量(MPa) ni 被换算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日) N1 路面竣工后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 Ne 设计年限内一方向上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 OGFC 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 P 标准轴载(kN) p 标准轴载的轮胎接地压强(MPa) Pi 被换算的各级轴载(kN) SMA 沥青玛蹄脂碎石 t 设计年限(年) Za 保证率系数 车道系数 i h 结构层厚度(mm) r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 3 设计依
15、据 3.1 设计轴载 3.1.1 标准轴载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为双轮组单轴轴载, 轴重100kN。标准轴载的计算参数见表1。 表1 标准轴载计算参数 标 准 轴 载 BZZ-100 标准轴载P(kN) 100 DB36/ T 5762010 6 轮胎接地压强p(MPa) 0.70 单轮传压面当量圆直径d(cm) 21.30 两轮中心距(cm) 1.5d 3.1.2 标准轴载换算 a) 当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各级轴载均应按公式(1)换算成标准轴载 P 的 当量作用次数 N。 35 . 4 2 1 1 ) ( P
16、 P n C C N i i K i = = (1) 式中:N 以设计弯沉值和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为指标时的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d); n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作用次数,(次/d); P 标准轴载(kN); Pi 被换算车型的各级轴载(kN); C1 被换算车型的轴数系数; C2 被换算车型的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6.4,四轮组为0.38; 当轴间距大于3m时,应按单独的一个轴载计算;当轴间距小于3m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公式 (2)计算。 ) 1 ( 2 . 1 1 1 + = m C . (2) 式中:m 轴数。 b) 当以半刚性材料层的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各级轴载均应按
17、公式(3)换算成标准轴载 P 的当量 轴次N 。 8 2 1 1 ) ( P P n C C N i i K i = =. (3) 式中:N 以半刚性材料层的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标准轴载的当量轴次(次/d); 1 C 被换算车型的轴数系数; 2 C 被换算车型的轮组系数,双轮组为1.0,单轮组为18.5,四轮组为0.09; 其余符号意义参照式(1)。 以拉应力为设计指标时,双轴或多轴的轴数系数按式(4)计算。 ) 1 ( 2 1 1 + = m C (4) c) 上述轴载换算公式,适用于单轴轴载小于或等于 130kN 的各种车型的轴载换算。 3.2 交通等级 3.2.1 设计年限 设计年限应根据
18、经济、 交通发展情况以及该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 考虑环境和投资条件综合确定。 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不宜低于15年。 3.2.2 设计年限内交通平均增长率 DB36/ T 5762010 7 交通平均增长率应根据各高速公路项目的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的预测结果确定。 在路面设计时, 设计年限内交通平均增长率应不考虑小客车(客-1、客-2)的增长,而只考虑卡车交通量。 3.2.3 车道系数 车道系数的确定只考虑卡车交通量,其值可按表2确定。 表2 车道系数 车 道 数 车道系数 双向四车道 0.45 双向六车道 0.35 双向八车道 0.30 3.2.4 设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载次数 设
19、计年限内累计标准轴载次数应按式(5)或计算。 / 365 1 ) 1 ( 1 + = N N t e (5) 式中:Ne 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的累计当量轴次(次); t 设计年限(年); N1 路面营运第一年双向日平均当量轴次(次/日);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 车道系数,见表2 3.2.5 交通等级 高速公路交通量分为三个等级,设计时可根据累计当量轴次Ne(次/车道)或每车道、每日平均大型 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辆/(d车道), 选择一个较高的交通等级作为设计交通等级。 见表3: 表3 交通等级 交通等级 BZZ-100KN累计标准 轴次Ne(次/车道) 中型以上货车及大
20、客车(日/辆) 中交通 3 10 6 1.210 76001500 重交通 1.210 7 2.510 715003000 特重交通 2.510 73000 3.3 气候分区 本规范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方法对本地区作更为具体的气候区 划分,以适应地区具体气候条件的需要。 3.3.1 气候分区指标的选择 DB36/ T 5762010 8 a) 气候分区的高温指标:采用最长连续不小于 30的平均积温反映高温和重载条件下出现车辙 等流动变形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一级指标,最长连续不小于 30日数(连续高温 的持续时间)可作为辅助参考值。 b) 气候分区的
21、低温指标:采用最近 30 年内的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反映路面温缩裂缝的气候因子, 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二级指标。 c) 气候分区的雨量指标:采用最近 30 年内的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作为反映沥青路面受雨(雪)水 影响的气候因子,并作为气候区划的三级指标。雨日数作为辅助参考值。 3.3.2 气候分区指标的计算方法 a) 最近30年最长连续不小于30平均积温及最长连续不小于30度平均日数指标按以下步骤求 取: 1) 通过当地气象台站获得日平均气温不小于 30的日数,记录的每一天的平均气温; 2) 求取每年最长连续不小于 30日数,并计算最长连续不小于 30积温; 3) 求取最近 30年的每年最长连续不小于 3
22、0平均积温 Tsum,作为设计高温分区指标; 4) 求取最近 30年的每年连续不小于 30平均日数 Tsd,作为设计高温分区的辅助指标。 b) 30 年极端最低气温按以下步骤求取: 1) 选择当地一年中最冷的月份作为年最冷月(通常是一月份),通过当地气象台站获得该月 份记录的极端最低气温; 2) 求取 30 年内的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小值 Tmin,作为设计低温分区指标。 c) 30 年内最大降雨量按以下步骤求取: 1) 通过当地气象台站获得当地年降雨量; 2) 求取 30 年内年降雨量的平均值,作为设计雨量分区指标。 d) 确定气候分区指标时宜参考各指标的辅助指标值对计算得到的分区指标做必要修正
23、: 1) 当预计重载车特别多、长大纵坡严重影响车速的路段,可将高温气候区提高一级或两级看 待; 2) 对年雨日数特别长的地区可将雨量气候区提高一级。 3.3.3 气候分区的确定 a) 按照设计高温分区指标,一级区划分为 2 个区,见表 4。按照设计低温分区指标,二级区划分 为 2 个区,见表 5。按照设计雨量分区指标,三级区划分为 2 个区,见表 6。 表4 高温气候分区指标 高温气候区 A 1 气候区名称 夏特炎热区 夏炎热区 最长连续不小于30平均积温() 300 -9.0 DB36/ T 5762010 9 表6 潮湿气候分区指标 雨量气候区 A 1 气候区名称 重潮湿区 潮湿区 年降雨
24、量(mm) 1600 -9.0 13 夏炎热冬冷区 -9.0 14 夏炎热冬温区 -9.0 表8 气候分区指标表(加入雨量指标) 气候区名 最长连续不小 于30平均积 温() 极端最低气温 () 年降雨量(mm) A3A 夏特炎热冬冷重潮湿区 300 -9.0 1600 A4A 夏特炎热冬温重潮湿区 300 -9.0 1600 A31 夏特炎热冬冷潮湿区 300 -9.0 -9.0 -9.0 1600 131 夏炎热冬冷潮湿区 -9.0 1600 3.4 路基 3.4.1 路基总体要求 路基是沥青路面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将直接影响设计年限内路面使用性能。 路基必须密实、 均匀、稳定。填
25、方路基的填料选择、路床的压实度以及填方路堤的基底处理等均应符合相应的公路路基 设计规范的规定。 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水和地下水浸入路面、路基,以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宜使路基处 于干燥或中湿状态,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应采取换填砂、砂砾、碎石等渗水性材料处理路基,或采DB36/ T 5762010 10 取掺入消石灰,固化材料处理,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加强路基排水等,进行综合处治。根据各种路基处 理措施,确定路基回弹模量。 3.4.2 路基回弹模量要求 对于不同交通等级的高速公路,其路基强度要求见表9。实际工程中,原状路基强度若达不到表9 的要求,须进行处理,达到标准后方可进行上层路面结构
26、施工,处理方法可参考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 范(JTG D302004)中的相关规定。 表9 路基回弹模量要求 交通等级 回弹模量 (MPa) 验收代表弯沉值(1/100mm) 中 35 260 重 45 200 特重 55 170 3.4.3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的确定方法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路基回弹模量,宜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第5.1.6 条确定,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采用本规范提供的百分比法确定。 CBR E 3 . 10 0 = . (6) 式中:E0 路基回弹模量换算值(MPa); CBR 路基加州承载比(%); 对于每一种路基土CBR试验数目不能少于8个。根
27、据交通等级,按表10选择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百分 数; 把所有回弹模量换算值按从大到小顺序进行排列, 见表11中所示的结果序号和模量试验值; 按式 (7) 计算各换算值的百分数: 100 = n i P i (%) (7) 式中:i 回弹模量换算值排序序号; n 回弹模量换算值样本总数n(n不应小于8); Pi 第i个回弹模量换算值百分数。 按照选定的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百分数,所对应的回弹模量换算值就是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 表10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规定百分数 交通等级 轻、中 重、特重 规定百分数 87.5% 90% 表11 路基回弹模量设计值计算表 结果序号 百分数 模量试验值(MPa) 1
28、 P1 E0P1 2 P2 E0P2 DB36/ T 5762010 11 i Pi 87.5 E087.5% 90.0 E090.0% n 100 E0100% 4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4.1 结构设计 4.1.1 结构设计原则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两大主要内容是确定各结构层材料类型和确定各结构层厚度。其设计标准如 下: a) 在设计年限内提供足够路表抗滑能力。 b) 在设计年限内路表不出现过大的车辙。 c) 沥青层不出现早期疲劳开裂。 d) 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 路面结构设计的总体原则是,确定一个成本效益合理的路面结构,确保在规定的设计年限内和在预 期的气候环境、路基强度、施工和养护条件下,
29、能够承受设计交通轴载的重复作用,并保持行车舒适和 安全。在进行路面设计时,设计人员应按具体的交通、路基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可行的典型路面结 构。并在所选定的典型路面结构的基础上,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所提出的方 法,对沥青混凝土层、半刚性材料基层和底基层层底拉应力进行验算。 4.1.2 结构组合设计 a) 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模量比不宜大于 3,底基层与土基之间模量比不宜大于 12.5。 b) 沥青上面层应有足够的耐久性和良好的抗磨损性能。 对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上面层应采用抗滑 型级配,重、特重交通的沥青路面结构,其上面层可考虑采用 SMA。 c) 对处于夏特炎热
30、区的高速公路,其沥青上面层宜采用 SMA,中面层宜采用掺加抗车辙剂等措施 提高抗车辙性能。 d) 长大纵坡路段上,为防止过大车辙和改善雨季路表抗滑力,其上面层宜采用 SMA,并考虑采用 掺加抗车辙剂等措施提高中面层抗车辙能力。 e) 沥青中面层应强度大、稳定、耐久,以抵抗车辙的发生。 f) 沥青下面层应高强且有柔性,以缓和路面结构的疲劳开裂。 4.1.3 结构设计步骤 DB36/ T 5762010 12 图1 设计流程图 4.1.4 沥青面层分层厚度 沥青面层的分层厚度,不仅影响各层混合料的压实密度和孔隙率,还影响路面透水性及其耐久性。 沥青混合料的最小摊铺厚度起决于矿料最大尺寸。 为了防止
31、施工压实时沥青混合料层被撕裂而出现纵向 裂纹,沥青混合料的最小摊铺厚度不应小于其矿料公称最大粒径的3倍。沥青混合料的最大摊铺厚度起 决于施工压实机械及其压实功能。对于高速公路常用的沥青混合料,其最小摊铺厚度和最大摊铺厚度见 表12。 表12 沥青面层分层厚度要求 混合料类型 公称最大粒径 (mm) 最小摊铺厚度 (mm) 最大摊铺厚度 (mm) 推荐摊铺厚度 (mm) AC-10 9.5 30 50 40 AC-13 13.2 40 64 40 AC-16 16.0 50 72 60 AC-20 19.0 60 88 60 AC-25 26.5 80 100 80 AC-30 31.5 95
32、150 100 DB36/ T 5762010 13 4.2 典型路面结构 4.2.1 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 江西省高速公路一般路段沥青路面推荐典型路面结构如表13和表15所示。 表13 中交通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 典型结构一 典型结构二 面层 面层 18cm沥青混凝土 10cm12cm沥青混凝土 基层 基层 8cm12cm沥青稳定碎石 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 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 底基层 18cm20cm级配碎石 18cm20cm级配碎石 路基 路基 回弹模量35MPa 回弹模量35MPa 表14 重交通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 典型结构三 面层 18cm沥青混凝土 基层
33、8cm12cm沥青稳定碎石 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 18cm20cm级配碎石 路基 回弹模量45MPa 表15 特重交通一般路段典型路面结构 典型结构四 典型结构五 面层 面层 10cm12cm沥青混凝土 10cm12cm沥青混凝土 基层 基层 DB36/ T 5762010 14 16cm24cm沥青稳定碎石 16cm24cm沥青稳定碎石 36cm40cm水泥稳定碎石 18cm20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 底基层 18cm20cm级配碎石 36cm40cm级配碎石 路基 路基 回弹模量55MPa 回弹模量55MPa 4.2.2 桥面铺装典型结构 桥面铺装层是指铺设在桥面板系上、
34、供车辆直接行驶其上的加铺层。桥面宜采用沥青铺装,采用双 层铺装结构,铺装层厚度为9cm12cm,为便于施工,中小桥桥面铺装结构应与一般路段的上、中沥青 面层等厚。对于特大桥也可在混凝土桥面上加设缓冲层,可以起到密实防水、改善层间接触状态、增强 层间粘结及抗剪强度的作用。桥面铺装的沥青混凝土一般选用与正常路基段相同的材料和技术标准。对 于特大桥梁桥面铺装结构和沥青混凝土材料应进行单独设计。 4.2.3 隧道典型路面结构 由于隧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其路面结构不仅要耐久、耐磨、养护维修少,还要有利于防火和照明, 其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见表16。在水泥混凝土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必须设热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沥
35、青面 层宜采用阻燃型沥青,长、特长隧道的沥青面层应采用温拌沥青混合料铺筑。 表16 隧道典型路面结构 无仰拱 有仰拱 面层 面层 10cm12cm沥青混凝土 10cm12cm沥青混凝土 基层 基层 26cm水泥混凝土基层/贫混凝土基层 18cm20cm水泥稳定碎石 26cm水泥混凝土基层/贫混凝土基层 垫层 垫层 15cm级配碎石 15cm级配碎石 4.2.4 互通匝道典型路面结构 互通匝道路面结构宜与一般路段路面结构相同,见表 11表 16。 4.2.5 岩质挖方路段典型路面结构 岩质挖方路段路面结构宜在一般路段路面结构基础上减薄18cm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度。 4.2.6 收费站典型
36、路面结构 收费站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见表17。 DB36/ T 5762010 15 表17 收费站路面结构 水泥混凝土面层路面 面层 26cm28cm水泥混凝土面层 基层 20cm水泥稳定碎石 垫层 15cm级配碎石 路基 4.2.7 服务区、停车区典型路面结构 服务区、停车区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见表18。 表18 服务区、停车区典型路面结构 面层 26cm28cm水泥混凝土面层 基层 20cm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 18cm20cm级配碎石 路基 4.3 层间结合 设计时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加强路面各结构层之间的结合,提高路面结构的整体性,避免由于 层间结合不良造成路面结构处于
37、不利的受力状态和产生层间滑移。 4.3.1 透层 半刚性基层之上必须设置透层。透层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 喷洒。透层沥青应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可采用液体沥青、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煤沥青、煤油或 轻柴油稀释沥青作透层油,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5mm (无机结 合料稳定集料基层)10mm(无结合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 4.3.2 下封层 沥青层之下应设置下封层,下封层宜采用同步碎石封层或SBS改性乳化沥青单层表处,也可采用热 喷改性沥青表处结构。下封层的厚度不宜小于6mm,且做到完全密水。下封层集料宜采用碱性石料生产
38、的碎石,规格为S14(3mm5mm)。 4.3.3 粘层 DB36/ T 5762010 16 沥青层之间、水泥混凝土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必须设置粘层。粘层油宜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其规格 和质量应符合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5 路基与垫层 5.1 路基 5.1.1 路基应密实、均匀、稳定,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撑。 5.1.2 路基设计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中的相关规定。 5.1.3 路堤标高宜超过中湿状态路基的临界高度,使路床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当受标高限制达不到
39、 临界高度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填料的水稳定性或降低地下水位。 5.1.4 路床顶面横坡必须与路面横坡一致。 5.1.5 土质路基的压实度应符合表 19 的要求。 表19 路基压实度要求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 上路床 030 96 下路床 3080 96 上路堤 80150 94 填方路基 下路堤 150以下 93 030 96 零填及挖方路基 3080 96 5.2 垫层 5.2.1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洼内涝地区, 应设置足够厚度的碎石垫层以利路面结构内部的隔离和排水。 5.2.2 垫层的设计厚度可根据交通等级和路基等级参照典型结构进行选择,一般为 15cm20cm。
40、垫层 通常一次铺筑碾压成型。对于厚度大于 20cm 的垫层,除非采用特殊设备,应分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施工, 每层施工厚度为 10cm20cm。 5.2.3 垫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天然砂砾等粒料。排水垫层应与边缘排水系统相连接, 垫层宽度应铺筑到路基边缘或与边沟下的渗沟相连。 6 底基层与基层 6.1 底基层 6.1.1 江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底基层宜采用级配碎石。 6.1.2 底基层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应符合表 20 的要求,级配曲线宜为圆滑曲线。底基层级配碎石所 用粗集料的压碎值应不大于 30%。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应不超过 20%,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 害物质。碎石中 0
41、.5mm以下颗粒的液限不应超过 25%,塑性指数不应超过 6。在塑性指数偏大的情况下, 塑性指数与 0.5mm 以下细土含量的乘积应不大于 100。 6.1.3 DB36/ T 5762010 17 表20 底基层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 通过各筛孔(单位:mm)的质量百分率(%) 项目 37.5 31.5 26.5 16 9.5 4.75 1.18 0.6 0.075 100 85100 6585 4267 2040 1027 820 518 010 要求 100 80100 5687 3060 1846 1033 520 010 注:对于无塑性的混合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接近高
42、限。 6.1.4 底基层级配碎石 CBR 不应小于 80%。 6.1.5 底基层级配碎石混合料宜采用振动压实法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如无振动成型设备, 也可以采用重型击实法。 6.1.6 底基层级配碎石压实度应大于 97%,特重交通下应大于 98%。 6.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6.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 6.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厚度宜为 18cm20cm。如果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并经试验段试铺证明 切实可行,可将压实厚度提高。 6.2.3 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都可用于稳定碎石,宜采用
43、强度等级 不低于 32.5级的缓凝水泥,水泥初凝时间应不小于 3h,终凝时间应不小于 6h。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 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6.2.4 水泥稳定碎石的水泥剂量一般为 3.0%4.5%,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调整级配,水泥的的最大 剂量不应超过 5%。 6.2.5 水泥稳定碎石中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 31.5mm,粗集料压碎值不应大于 30%;碎石中 0.5mm 以下颗粒的液限不应超过 25%,塑性指数不应超过 6。 6.2.6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宜选用骨架密实型混合料,对所用的碎石,应预先筛分成 34个不同粒级, 然后配合,使混合料级配范围符合表 21 的规定。 表21 水泥
44、稳定碎石的碎石级配范围 筛孔(mm) 31.5 19.0 9.5 4.75 2.36 0.6 0.075 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6880 4458 2740 1828 815 03.5 6.2.7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配合比。 6.2.8 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的确定宜采用振动压实法;如无振动成型设备,也可以采用重 型击实法。 6.2.9 当采用振动压实法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时, 混合料 7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 应采用振动压实法制备,其 7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不小于 4.5MPa。 6.2.10 当采用重
45、型击实法确定混合料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时,混合料 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 件应采用静压成型方法制备,其 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满足表 22 规定范围的要求。 表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混合料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要求(静压成型法) 交通等级 特重交通 重、中交通 7d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3.54.5 34 DB36/ T 5762010 18 6.2.1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应大于 98%。 6.3 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 6.3.1 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宜采用密实型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其级配类型和沥青选择要求见表 23。 表23 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混合料的材料
46、选择要求 交通等级 材料 类型 中 重 特重 沥青 50号或70号 50号或70号 50号 级配 ATB-25,ATB-30 ATB-25,ATB-30 ATB-30 6.3.2 密级配沥青碎石基层的集料、沥青等原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下面 层材料的规定。 6.3.3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应符合表 24 的规定。 表24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37.5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特粗式 ATB-30 100
47、 90-100 70-90 53-72 44-66 39-60 31-51 20-40 15-32 10-25 8-18 5-14 3-10 2-6 粗粒式 ATB-25 - 100 90-100 60-80 48-6842-6232-5220-4015-3210-258-18 5-14 3-10 2-6 6.3.4 密级配沥青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GTM 设计方法或 Superpave 设计方 法。当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时,应采用大马歇尔击实试验进行配合比设计,大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应符 合表 25 的规定。 表25 密级配沥青碎石大马歇尔试验设计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
48、求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件尺寸 mm 152.495.3 T0702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次 双面各 112 T0702 空隙率 VV % 36 T0705 沥青饱和度 VFA % 5570 T0705 稳定度 kN 15 T0709 设计空隙率(%) ATB25 ATB30 4 12 11.5 5 13 12.5 矿料间隙率 VMA % 6 14 13.5 T0705 7 沥青面层 7.1 矿料技术要求 DB36/ T 5762010 19 7.1.1 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等矿料应满足现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江 西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 7.1.2 粗集料碎石加工应采用二级或二级以上联合破碎设备,配置的联合破碎设备中应设置冲击式整 形破碎设备,严禁单独使用颚式破碎机。碎石加工应经过干法除尘和水洗工艺。 7.1.3 粗集料应采用石质坚硬、清洁、不含分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 2.36 mm。上 面层应采用玄武岩或辉绿岩等符合要求的石料,中、下面层采用石灰岩等碱性石料。应采取可靠措施提 高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当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符要求时,宜对粗集料掺加消石灰、水泥或用饱 和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