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1.220 B 4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4212012 动物犬恶丝虫检疫技术规范 2012 - 03 - 30 发布 2012 - 05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4212012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活特性 . . 1 5 形态特征 . . 2 6 检疫方法 . . 2 7 综合判定 . . 3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犬恶丝虫微丝蚴图片 4 附录 B(资料 性附录) 试剂的配制方法 5 附录 C(资料 性附录) 犬恶丝虫虫体粗抗原制备 6 参
2、考文献 . 7 DB51/T 1421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四川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华、杨光友、严玉宝、胡娟、崔鹏博、周岷江。 DB51/T 14212012 1 动物犬恶丝虫检疫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犬恶丝虫的检疫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动物血液内犬恶丝虫微丝蚴及血清抗体的检测和检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3、用于本文件。 NY/T 541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犬恶丝虫 Dirofilaria immitis 为双瓣科、恶丝属( Dirofilaria)的虫种,又称犬心丝虫( heart worm)。犬恶丝虫的成虫寄生于犬心脏的右心室及肺动脉(少数见于胸腔、支气管、皮下结缔组织等处)引起循环障碍、呼吸困难、贫血、猝死等症状,即犬恶丝虫病,属于一种丝虫病。除犬外,猫和多种野生动物以及人均可感染与发病。该病不仅危害犬猫等动物的健康,而且对人类健康亦构成威胁。 3.2 微丝蚴 Microfilariae 为犬恶丝虫的雌虫和雄虫交配后,雌虫胎生产出
4、的幼虫。微丝蚴通常生活于动物的外周血液中。 4 生活特性 犬恶丝虫寄生于犬、猫的右心室和肺动脉。中间宿主为蚊子(中华按蚊、白纹伊蚊、浅色库蚊等)。雌虫产出的微丝蚴进入外周血液内,在外周血液中可生存一年或一年以上,但被中间宿主吞噬以前不能进一步发育。夏季蚊子吸食动物血液,微丝蚴随血液进入蚊体内,在其体内约2周发育为第三期感染性幼虫。蚊刺吸犬、猫血液时,第三期幼虫从蚊子口器中逸出,迅速钻进动物宿主皮肤,在皮下结缔组织、肌间组织、脂肪组织和肌膜下发育,经第三次、第四次蜕皮成为童虫,然后进入静脉,移行到右心室及DB51/T 14212012 2 大血管内,继续发育为成虫。从蚊子叮咬感染到发育为成虫需6
5、7个月。成虫除寄生在右心室及肺动脉外,也可在后腔静脉、前腔静脉到肺动脉的毗连血管内寄生。在终宿主体内成虫可生存56年,并不断产生微丝蚴。 5 形态特征 5.1 微丝蚴 无鞘膜,大小为 218 329m5 7m,尾部细长,体内除含有体核外还具有神经环、排泄孔、排泄细胞、生殖细胞、肛孔及尾核。见附录 A。 5.2 成虫 虫体呈微白色,细长粉丝状。口由 6 个不明显的乳突围绕。雄虫长为 1220cm,后部呈螺旋状卷曲,有窄的尾翼膜,末端有尾乳突 11 对(肛前 5 对、肛后 6 对),交合刺 2 根,长短不等。雌虫长为25 30cm,尾端钝圆,阴门开口于食道后端。 6 检疫方法 6.1 设备和器械
6、光学显微镜、普通离心机(5000 r/min)、恒温培养箱、硝酸纤维素膜(NC膜),实验室其它常规器材。 6.2 试剂和材料 以下所用的试剂,除特别注明者外均为分析纯试剂;水为符合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美蓝染色液; 包被缓冲液 CBS; BAS封闭液; PBS缓冲液; PBST 洗涤液; 底物溶液; 酶联葡萄球菌 A蛋白( HRP-SPA) 检测动物的犬恶丝虫抗体阳性血清; 检测动物的犬恶丝虫抗体阴性血清; 犬恶丝虫虫体粗抗原( 0.2 mg/mL)。 6.3 微丝蚴检测(改良柯氏试验) 按照NY/T 541“样品的采集”有关章节要求,每只待检动物取外周血 5 mL,在每 1 mL
7、抗凝血中加入 2%的甲醛 10 mL,混合后 1500 r/min离心 10 min,去上清液,取少量沉渣,美兰染色,镜检观察。 DB51/T 14212012 3 6.4 犬恶丝虫抗体检测( Dot-ELISA 法) 6.4.1 试剂、血清及犬恶丝虫虫体粗抗原制备 6.4.1.1 0.05 mol/L 的包被缓冲液 CBS( pH 9.6)制备见 B.2.1; 10 g/L 的 BSA 封闭液制备见 B.2.2; PBS ( pH7.4)缓冲液制备见 B.2.3; PBST 洗涤液制备见 B.2.4;底物溶液制备见 B.2.5。 6.4.1.2 按照 NY/T 54“样品的采集”有关章节要求
8、,每只待检动物采集血液 5 mL, 3 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血清) ,备用。 6.4.1.3 犬恶丝虫虫体粗抗原制备见附录 C。 6.4.2 诊断膜制备 用铅笔在硝酸纤维素膜( NC膜)光滑面将膜划成 5 mm 5 mm小方块,将 NC膜在蒸馏水中浸泡 20 min,完全湿透后取出,室温晾干,备用。用0.05 mol/L的包被缓冲液CBS( pH 9.6)将犬恶丝虫虫体粗抗原原液稀释至 16.41 g/mL,备用。用微量加样器在小格中央滴加 1 L稀释好的虫体粗抗原, 37保温 30 min; 将包被好的 NC膜膜片浸入 10 g/L的 BAS封闭液中, 37封闭 50
9、 min。 将封闭好的膜片浸入 PBST洗涤液中泡洗 3次,每次 5 min。置室温晾干,即为诊断膜。可放入密闭干燥的塑料袋中备用。 6.4.3 操作步骤 6.4.3.1 用 PBS( pH7.4) 缓冲液将待检血清、 酶联葡萄球菌 A 蛋白 ( HRP-SPA) 分别按 1:150 和 1: 4 000稀释,备用。 6.4.3.2 将事先预备的诊断膜浸入稀释好的血清中,置 37,反应 60 min。 6.4.3.3 将诊断膜浸入 PBST 洗涤液中泡洗 3 次,每次 5 min,取出用滤纸吸干。 6.4.3.4 将诊断膜浸入稀释好的 HRP-SPA 溶液中,置 37,反应 60 min。 6
10、.4.3.5 重复步骤 6.3.3.3。 6.4.3.6 将诊断膜浸入新鲜配制的底物溶液中,置 37,避光显色 20 min。 6.4.3.7 用自来水冲洗终止反应,晾干。 6.4.4 抗体检测结果判定 肉眼观察。每次试验时均须设立阳性血清对照和阴性血清对照,对照成立方可判定。依反应色泽深浅记录反应等级。+:斑点呈深蓝色;+:斑点呈蓝色;+:斑点呈灰蓝色;一:无可见斑点,即为阴性。 (可疑):仅有微弱的界限不清的斑点。对可疑者作重复检测。 7 综合判定 动物外周血液检测查到符合5.1的犬恶丝虫微丝蚴形态特征的幼虫, 即可判定动物感染有犬恶丝虫。 或动物血清检测结果符合6.4.4中出现灰蓝色、蓝
11、色或深蓝色斑点即可判定动物感染有犬恶丝虫。 A DB51/T 14212012 4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犬恶丝虫微丝蚴图片 图 1 鲜血涂片镜下活动的微丝蚴( 40 ) 图 2 集虫法涂片下的微丝蚴( 40 ) DB51/T 14212012 5 A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试剂的配制方法 B.1 改良柯氏试验 美蓝染色液:取 0.5 克美蓝,溶于 30 mL 95%酒精中,加 100 mL 0.01%氢氧化钾溶液,保存在棕色瓶内。 B.2 Dot-ELISA 法 B.2.1 0.05 mol/L 的包被缓冲液 CBS( pH 9.6) 取 Na2CO31.59g、 NaHCO
12、32.93g,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0 mL,置于 4保存。 B.2.2 10 g/L 的 BSA 封闭液 取 1g BSA(牛血清白蛋白) ,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 mL,置于 4保存。 B.2.3 PBS( pH7.4)缓冲液 取 KH2PO42H2O 0.2g, Na2HPO412H2O 2.9g, NaCl 8.0g, KCl 0.2g,加蒸馏水至 800 mL,调节 pH至 7.4,加蒸馏水定容至 1000 mL,置于 4保存。 B.2.4 PBST 洗涤液 取 0.5 mL Tween-20 加入 1000 mL PBS (pH7.4),搅拌混匀,置 4保存。 B.2.5 底物溶液
13、(现配现用) 取 4.5 mg 4氯 1萘酚溶于 1.5 mL 无水甲醇中再加入 5 mL PBS 混合,最后加入 2 L 双氧水,混合后立即使用。 DB51/T 14212012 6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犬恶丝虫虫体粗抗原制备 用 PBS 液将从动物体内收集到的犬恶丝虫虫体清洗 3 次,再用玻璃研体在冰浴上研磨,直到显微镜检查无完整虫体组织为止。然后将研磨好的组织匀浆倒入 Eppendorf 管( EP 管)中, -20反复冻融 5 次, 4 10,000 r/min 离心 30 min,取上清液,无菌过滤( 0.22 m)后作为可溶性抗原,并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分装后,
14、-20保存备用。 DB51/T 14212012 7 参 考 文 献 1 刘德昊,杨光友,王成东,等 . 犬恶丝虫抗体 dot-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中国兽医科学, 2008, 389(2): 106-110. 2 黄红松,胡登峰,王成东,等 . 犬恶丝虫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进展 . 中国畜牧兽医, 2008, 35(3): 100-102. 3 黄红松,杨光友,王成东,等 . 犬恶丝虫病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 . 四川动物, 2008, 27(2): 316-319. 4 Nelson C T, McCall J W, Rubin S B, et al. 2005 Guidelines
15、for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artworm (Dirofilaria immitis) infection in dogs. Vet Parasitol., 2005, 133(2-3): 255-266. 5 Fernandes G N, Rodrigues-Silva R, Moura ST.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canine dirofilariasis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Cuiaba, Mato Grosso: the use of “Immu
16、noblot” and of modified Knott test. Brazilian Journal of Veterinary Research and Animal Science, 2000, 37(1/6): 467-474. 6 Mylonakis M E, Papadopoulos E, Koutinas A F. Comparative methodology for the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irculating microfilariae of Dirofilaria immitis in the dog. Journa
17、l of Helminthology, 2004, 78(2): 137-140. 7 Savic J S, Vidic B, Grgic Z. Fast diagnostic method for canine dirofilariosis in region of Novi Sad. Veterinarski Glasnik, 2004, 58(5/6): 693-698. 8 Riyong D, Waikagul J, Panasoponkul C, et al. Size and charge antigens of Dirofilaria immitis adult worm for
18、 IgG-ELISA diagnosis of bancroftian filariasis.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2010, 42(2):285-297. 9 Miterpkov M, Antolov D, Hurnkov Z. Dirofilaria infections in working dogs in Slovakia. Journal of Helminthology, 2010 84(2): 173-176. 10 Ranjbar-Bahadori S, Eslami A, Bokaic S.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diagnosis of Dirofilaria immitis. Pak J Biol Sci, 2007, 10(11):1938-1940. 11 Wongkamchai S, Choochote W, Jitpuckdee A, et al. An antigen detection assay for diagnosing filariasis. 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 2003, 21(4): 241-251. _ DB51/T 142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