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UDC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P MH/T5003-2004 民用机场 航站楼离港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departure system engineering of civil airport terminal building 2004-03-03 发布 2004-05-01 实施 中国民用 航空总局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 行业 标准 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 工程 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departure system engineering of civil airport terminal building MH
2、/T5003-2004 主编部门 :中航机场设备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施行日期 :2004 年 5 月 1 日 2004 北京 关于发布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工程 设计规范等八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民航机发200457 号 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航空运输(通用)企业,各机场,各设计、施工、监理、 咨询单位: 为了适应民用机场建设发展需要,保证民用机场航站楼弱电系统工程设计质量,由总局机场司组织编写的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航班信息显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民用机场航站
3、楼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 时钟、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民用机场航站楼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已经民航总局审定。现批准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03-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09-2004)、民用机场航站楼航班信息显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15-2004)、民用机场航站楼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17-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18-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 时钟系统工
4、程设计规范(编号MH/T5019-2004 )、 民 用 机 场 航 站 楼 广 播 系 统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 编 号MH/T5020-2004)和 民用机场航站楼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MH/T5021-2004)等八项规范为推荐性民用航空业标准,自 2004 年 5 月 1 日起实行。 上述八项标准由民航总局机场司负责管理,由中航机场设备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民 航 总 局 二 0 0 四年三月三日 抄送: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前 言 本 规 范 是 根 据 民 航 总 局 基 函 1 9 9 8 0 5 6 号文- 关于委托 编 制 民 用 机 场 航 站 楼 弱 电 系 统
5、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和 民 用机 场 航 站 楼 弱 电 系 统 工 程 施 工 验 收 规 范 的 函 而 编 制 。 本 规范共分 4 章,1 个 附 录 。 本 规 范 由 中 国 民 用 航 空 总 局 机 场 司 负 责 管 理 ,由 中 航 机场 设 备 有 限 公 司 负 责 解 释 。 地 址 : 北 京 市 朝 阳 区 北 四 环 东 路111 号 , 邮 编 : 1 0 0 1 0 1, 电 话 :( 0 1 0) 6 4 9 6 5 11 9。 由 于 本 规 范 为 初 次 编 制 , 规 范 中 错 漏 在 所 难 免 。 同 时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迅
6、猛 发 展 , 规 范 中 不 适 之 处 将 会 不 断 增 加 。 希望 各 有 关 单 位 在 使 用 过 程 中 , 注 意 总 结 经 验 , 并 将 意 见 寄 往中 航 机 场 设 备 有 限 公 司 , 以 供 修 订 时 参 考 。 主编单位: 中 航 机 场 设 备 有 限 公 司 主要起草人: 赫 良 目 录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3 一般规定 (3 ) 4 系统设计 (4 ) 4 系统规模的确定( 4) 4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网络设计 () 系统主机房和值机控制室() 系统技术要求() 电源、接地和防护() 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及电源设备间的环境
7、要求() 附录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附:条文说明() 总 则 为加强对民用机场航站楼弱电系统工程设计工作的管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使航站楼的设计作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机场航站楼旅客离港控制系统的规划及设计。 旅客离港控制系统的规划及设计,应与民航机场航站楼的地位、性质及规模相适应,符合民用机场及航空公司生产运行流程。 民用机场航站楼旅客离港控制系统工程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相关待业现行的标准及规范。 术语和符号 登机牌打印机 行李牌打印机 中国民航计算机中心 时间值机时间 离港控制系统 登机口阅读器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8、路由器 值机办理乘客登机手续 一般规定 机场旅客离港控制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可靠; 开放性强、稳定性强; 易于扩充。 系统的外界通信链路必须至少有条路由。 产品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产品的选择应符合中有关标准,产品性能适应我国离港系统的要求。 系统设计 系统规模的确定 确定系统规模:系统规模可根据机场航站楼值机数、登机口规模及功能确定离港系统系统的规模。 根据投资确定采用主机方式,或主机本地备份方式前端设备采用直联方式或本地局域网形式。 系统功能设计 旅客离港控制系统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旅客信息显示功能; 航班控制; 飞机描述及座位处理; 航班关闭; 登机控制; 配载平衡
9、; 统备份。 主机系统主要用于放置离港系统通信处理机、本地备份系统、网络服务器、网络设等。 主机房根据业务需要,宜具备下列功能: 通过通信处理机下载当日或次日的离港信息; 提供网络管理功能,将本航站与离港主机远端集线器或其它通信机相连; 提供本地离港备份功能; 负责奔地局域网的管理监控; 与航站楼内其它系统的接口。 值机控制室宜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航班控制功能如航班座位数限制、设置省略航班、设置航班管理人员、航班初始化等; 飞机描述及座位处理功能。 系统的网络设计 4 3 1 采用基于本地局域网结构的系统一般可借助于楼内的综合布线系统完成网络的搭接,有关线路衰减要求见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
10、4 3 2 网络设备距最远的柜台 工作站距离应符合综合布线设计要求。 4 3 3 离港主机的连接应采用双路由连接。 4 3 4 当传输距离较远、信号衰减大大增加时,宜采用光缆传输方式; 光缆的选择应满足衰减、带宽、温度特性、物理特性、防潮等要求;光缆外护层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路由应短捷,安全可靠施工维护方便; 应于其它弱电系统采用统一网络及布线; 尽量沿弱电系统专用的金属桥架或线槽敷设。埋入墙内和敷设在吊顶内的穿线管可采用镀锌电线管,埋入地面或楼板的穿线管,应采用镀锌钢管; 改建或改造工程,管线暗敷有困难时,可采取明敷方式; 管路通过建筑物的伸缩缝、沉降缝时,应进行特殊处理。 系统主机和值
11、机控制室 主机房和值机控制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机房和值机控制室宜尽量 ; 设在与值机柜台同层的区域 值机控制室要设在值机柜台附近的地方; 基于本地局域网的离港系统,主机房最好靠近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机房; 应采用架空的防静电地板,其架空高度不低于 150mm; 主机房的建筑面积与设备容量有关,可视系统的规模和设备的多少而定。单一般不应小于 30 ; 主机房应设有火灾报警装置及消防系统。消防系统应采用气体消防; 主机房的环境温度宜为 20 1,相对湿度不应大于 75; 主机房包括卫星系统设备,与卫星天线的距离应小于 60米。 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旅客的行李牌可采用条形码技术,条形码应符合 L
12、ATA标准。 对于本地局域网方式的工作站应采用图形化工作介面,介面应满足中 /英文显示。 系统应支持多种操作平台。 系统应具有安全和防病毒措施,采用国际推广的有效的防病毒系统。 系统应留有扩充余地,易方便地挂接新增终端。 系统应具有接收和发送业务电报的功能。 系统可方便地对其终端进行设置、删除、修改、等各种授权。 系统采用全兼容终端设备,保证终端设备的互换通用。 系统应具有以后升级的能力。 4 510 值机可具有以下三种 工作方式的一种或几种: 1 在机场任何一个值机柜台上,可以办理任何一个航班的乘机手续; 2 可以在一个或几个柜台上,同时办理一个航班的值机手续; 3 一个柜台可以同时办理几个
13、指定航班的值机手续。 4 5 11 系统应能够方便地设置保密级别及工作范围代码,对不同人员有不同的授权。 4 5 12 旅客的登机牌或行李牌损坏后, 终端应用重复打印的功能。 46 电源、接地和保护 46 1 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属计算机信息系统,其防雷与接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站楼强、弱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统筹规划,协调设计,有条件时应同步进行。 46 2 离港系统的防雷与接地主要是防止由于雷击航站楼防雷装置,使共用接地系统 电位升高对离港系统的 反击、雷电感应及操作过电压等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和雷电波侵入对系统离港工作和系统信息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46 3 离港系统在进行防雷与接地时,
14、应认真了解航站楼强电共用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离港系统的规模和具体消息设备的要求,以便作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 ,避免盲目性。 46 4 为减少雷电感应的磁场强度,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应做成空间电磁屏蔽结构,即将其构成空间 的钢筋混凝土顶板、钢筋混凝土墙、柱和钢筋混凝土地板内的钢筋就近连通,构成法力第笼,形成空间屏蔽结构,并与共用接地装置连接。 46 5 引进、引出离港系统 中央控制室的电气线缆宜选择屏蔽线缆,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和引进、引出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处做等电位连接,当子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 46 6 为减少雷电感应的电位差,沿离港系统中
15、央控制室内四周围宜设环行等电位连接带,引进、引出室内的室内的导电物、电力线路、信息线路等均应在进、出口处与环行等电位 连接带连接,并与室内空间屏蔽结构和其它金属物、设备金属外壳连接。 46 7 离港系统信息设备的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应与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 做等电位连接,其接地网的形式宜采用“ M”型网形结构。 46 8 引入、引出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的电源线缆和信息线缆,均应做等电位连接: 1 屏蔽线缆至少应在电缆两端和中间连接器处,做等电位联结; 2 非屏蔽线缆应在引入前或引出后套 10m 长以上的金属管 或金属线槽敷设,金属管或金属线槽的两端要坐等电位连接。 46 9 雷电波侵入的主
16、要途径是引入引出的离港金属线缆,其防护的主要方法是加装限压型电源保护器( SPD)以便逐级泄放雷电感应能量,但电涌保 ; 护器的选择原则,必须符合国际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局部修订部分的规定。 4 6 10 当加装两极电涌保护器时,应保证两极电涌 保护器工作的协调性。 4 7 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及电源设备间的环境要求 4 7 1 建筑面积应根据信息设备要求而定,但一般不小于 20 ; 4 72 应有良好的电气防护和防雷与接地措施; 4 73 与离港系统无关的管线不应穿越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 4 7 4 全天温度宜为 22 28;全天相对湿度宜为 4075 ,不得结露; 4
17、7 5 工作台面最小工作照度为 200lux;且应设置急照明和事故照明; 47 6 室内地面等效均布活荷载不应小于 45KN/ ,并宜设置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高度不应低于 150mm),防尘活吊顶顶棚,双层密闭加纱玻璃窗,向外开双防火门,且门宽度不应小于 1.2m,门高不应低于 2.2m; 47 7 室内设备的布置,应满足设备使用、检修和维护保养的要求,一般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 1.5m;背后检修距离不应小于 1.0m;设备维护距离不应小于 0.8m;室内主通道不小于 2.0m。 4 7 8 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的位置设计应考虑如下条件: 1 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的位置应尽量靠近离港系统负 荷中心
18、,但应远离发电机房、变电站、水泵房、冷冻机房、空调机房和电梯、扶梯、强电竖井等可能产生强电磁干扰的场所,否则应采取屏蔽等抗干扰措施; 2 应有良好的电气防护和防雷接地措施,且应实现等电位连接,等电位接地网宜采用 “S ”型星型结构,并应于与中央控制室的等电位接地网连接,连成“ S”型星型结构和“ M”型网型连接的组合结构; 3 与离港系统无关的管线不应穿越离港系统电源设备间; 4 全天温度宜为 10 32;全天相对湿度宜为 20 80,并不得结露,应有良好的通风; 5 工作台面最小工作照度为 100 lux;且应设置应急照明和事故照明; 6 室内地面等效均布活荷载应根据 UPS 不简断电源设备
19、重量和布置情况确定,并宜设置水磨石地板、密闭玻璃加纱窗,向外开双扇防火门,且门宽度不应小于 1.5m ,门高度不应低于 2.5m; 7 室内的布置,应满足设备使用、检修和维护保养的要求,一般正面操作距离不应小于 1.5m;背后检修距离不应小于 1.2m;设备维护距离不应小于 0.8m;设备主通道不应小于 2.0m. 附录 A 本规范用词 用语说明 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于要求程度不同的用词用语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
20、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民用机场航站楼 离 港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 MH/T5003-2004 条 文 说 明 北京 目 录 1 总则( 14) 3 一般规定( 15) 4 系统设计 ( 16) 4 1 系统规模的确定 (16) 42 系统功能设计( 16) 4 3 系统的网络设计 (16 ) 4 6 电源、接地和防护 (16 ) 4 7 离港 系统中央控制室及电源设备间的环境要求 (19 ) 1 总 则 1 0 1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各种运行设备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尤
21、其是在航空运输业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 平,已成为各航空公司、机场管理部门日益关注的问题。机场现代化的离港系统正是这种形势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使用该系统可以加快旅客登机手续及行李的处理过程,使航空公司、机场和地面服务部门可以为旅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从快速有效的值机到顺利轻松的登机,从精确无误的配载平衡计算到节省下来的大量燃油;从航班准点起飞到乘机旅客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以致获得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国外航空公司已将是否装备计算机离港系统作为机场通航与否的必要条件之一。 目前国内大型机场已逐步开始应用离港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设计规范。基于以上认识, 199
22、8 年受民航总局的委托,编制此规范。 3 一般规定 30 1 作为主要服务于旅客的系统,首先要保证它的安全可靠;第二要采用开放体系结构以便于与其他系统相接;第三要灵活扩充,以满足远期的需求。 3 0 2 由于任何一个机场离港系统都或多或少的要与外界保持通信联系,因此与外界的通信手段要有备份。 3 0 3 本条的规定 主要是为了使系统与际上的有关标准保持一致,确保系统的标准化。 系统设计 41 系统规模的确定 4 1 1 本条强调采用科学算法, 确保系统规模的合理。 42 系统功能设计 42 1 列出目前我国民航建立的离港系统所具有的几大主要功能。 43 系统网络设计 43 1 对于本地局域网架
23、构的离港系统,由于需要传送 更多的数据,这就要求采用高速率的传输介质,因此建议采用综合布线系统。 43 2 物理上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当有工作站超过这个数值时,误码率会大大增加,可通过合理的设计,减小传输距离。 46 电源、接地和保护 46 1 本 条规范主要是强调防雷与接地对航站楼离港系统可靠运行的重要性,规范明确指出离港系统防雷与接地是航站楼共用防雷与接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航站楼强、弱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是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否则就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人员、建筑物和设备的作用,故规范强调航站楼强、弱系统的防雷与接地的设计应统筹规划,相互协调,当条件许可时最好同步进行。 46 2 指出离
24、港系统的防雷与接地主要目的是防止由于雷击对航站楼 BA 系统工作和系统消息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而主要途径是防止雷击电磁脉冲和雷电波侵入;而主要方法是防止过电压和电磁干扰。 46 3 此条规范强调在做离港系统防雷与接地设计时要认真调查研究,了解航站楼强电与防雷与接地设计和消息设备产品对防雷与接地要求,结合离港系统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46 4 为减小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宜采取以下基本措施,主要是建筑物屏蔽、线路屏蔽、合适的敷设路径和等电位连接。此条规定是建筑物屏蔽,使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构成法拉第笼,形成空间 屏蔽结构。 46 5 此规定是为减小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而采取的线路屏蔽,、合适的
25、敷设路径的措施。线路屏蔽能减小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是不言而喻的但线缆的屏蔽 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连接,而另一端悬空,只能防静电感应,防不了因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电压。为减小 屏蔽线芯的感应电压,在屏蔽层仅一端做等电,位连接的情况下,线缆应采用有绝缘隔开的双层屏蔽,外层屏蔽至少在两端做等电位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外层屏蔽与其他同样作了等电位连,接的导体形成环路,感应出一电流,因而产生减低原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了无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 46 6 此规定是为减小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而采取的等电位连接措施,等电位连接措施的目的是减小雷电感应的电位差。 46 7 局部等电位连接网形式很 多,但归纳起
26、来 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 S”型星型结构;一类是“ M”型网型结构。所谓“S ”型星型结构指一点接地的方案,主要适用于低频系统接地网络;而“ M”型网络结构则为多点接地方案,主要适用于高,频系统接地网络。目前计算机信息设备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当工作频率大于 10MHZ 时,由于交流集肤 效应和对地电容电流的影响,大大减小了“ S”型星型结构一点接地系统的效果,这不仅要求改变接地装置的材料,而且还要改变接地网络的结构,此种情况本规范推荐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采用多点接地的“ M”型网型结构等电位连接网系统的原因。 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的“ M”型网型结构:即在机房活动地板下四周敷设一圈与空间屏蔽结
27、构多点 连接的环行等电位连接带(不小于 50 多股铜绞线),且采用 100X0.35mm 的扁铜带焊接成网孔不大于 0.6X0.6m 的等电位连接网,并与航站楼的共用接地系统做多点连接,再将 BA 系统中央控制室内所有的金属物件:防静电地板 的金属构架、水管、空调管道、机柜及电气设备金属外壳、机架及计算机直流地(逻辑地)、防静电 接地、线缆的金属屏蔽层和交流配电的 PE 线等,均采用截面不小于 50X0.35mm 的扁铜带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 位连接网焊接,连接后的接地电阻宜不大于 4 欧。 航站楼离港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室“ M”型网型结构等电位连接网示意图如下: 4 6 , 9 本条规范指出雷电
28、电磁脉冲波沿导线 侵入的主要途径是电源线缆,这是针对航站楼离港系统具体情况规定的,因为电源线路均从航站楼外引入,且线路较长;而离港系统的消息线路起点和终点一般均在航站楼内,且线路较短 ,不成为雷电电磁脉冲波沿导线侵入的主要途径,故本条规范只规定了雷电电磁脉冲干扰波沿电源线侵入的防护措施。而且从发展的眼光看,即使以后离港系统从航站楼的陆侧发展至空侧,消息线路虽出了航站楼,但因消息线路的材质也会由铜线缆发展至光缆,故也不存在雷电电磁脉冲 干扰波沿消息线缆侵入的问题。 同时,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的防雷与接地是航站楼防雷与接地的最末级,需泻放的雷电电流相对较小,为消除雷电电磁脉冲波沿导线的侵入的危害,规
29、范规定宜选用限压型电涌防护器(SPD ),其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 8/20us3kA 即可。该 SPD 的雷击参数为: 波头时间为: 8us 半值时间为: 20us 最大峰值时间为: 3kA 4.7 离港系统中央控制室及电源设备间的环境要求 47 8 规 定了离港系统中心机房在航站楼的位置要求,其目的是减少雷击电磁脉冲和强电操作过压的干扰, 提高离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规范又规定,当离港系统与消防、保安合用控制室时,其控制室位置应首先满足 消防、保安的要求,主要是考虑消防、保安的优先权。 4 7 9 中 2 款规定离港系统电源间宜采用“ S”型星型结构的等电位接地网,主要是因为电源。设备间为低频设备。“ S”型星型接地网的设计参见国标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局部修订部分。 规范在 8.1.2 中 2 款又规定, BA 系统电源间等电位接地网也可与中央控制室的等电位接地网连接,形成“ S”型星型 和“ M”型网型连接的组合结构。离港系统电源间“ S”型星型与中央控制室的“ M”型网型组合结构的等电位连接网的设计,参见国标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局部修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