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 T 2324-2011 无线基站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非正式版.pdf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34977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7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YD T 2324-2011 无线基站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非正式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YD T 2324-2011 无线基站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非正式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YD T 2324-2011 无线基站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非正式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YD T 2324-2011 无线基站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非正式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YD T 2324-2011 无线基站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非正式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YD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通 信 行 业 标 准 YD/T 2324201 1 无线基站防雷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Radio Base Stations 2011-05-18发布 2011-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目 次 前 言. IV 1 1 1 1 5 5 5 6 6 6 7 7 7 7 8 8 8 8 9 9 9 11 11 11 11 12 12 12 12 13 14 14 14 14 14 14 15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3.1 术语和定义. 3.2 缩略语. 4 一般原则. 4.1 无线基站设备可能遭受雷击的主要端口. 4.2 基站雷击的主要因素. 4.3 各类基站所处地理环境的划分 4.4 基站雷电保护区的划分的参考结构 5 技术要求 5.1 直击雷的保护 5.1.1 接闪器 5.1.2 直击雷保护范围的确定 5.1.3 直击雷保护的技术要求 5.2 基站地网 5.2.1 基站地网的一般要求 5.2.2 接地体的埋设要求. 5.3 机房内部的基本连接结构 5.3.1 一般原则. 5.3.2 等电位连接 5.4 天馈线保护的技术要求. 5.5 进站光缆防雷接地

3、的技术要求 5.5.1 光缆的防雷方式. 5.5.2 光缆的防雷措施 5.6 无线基站低压配电系统雷电防护技术要求. 5.6.1 无线基站低压交流配电系统 5.6.2 直流拉远系统 5.6.3 无线基站低压交流配电系统第一级SPD配置 5.7 无线基站及其辅助设备雷电防护的技术要求 6 测试方法 6.1 一般原则. 6.2 试验条件. 6.3 试验波形. 6.4 无线基站接地系统及SPD的测试方法. 6.4.1 无线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检测方法. 6.4.2 无线基站用浪涌保护器的测试方法. II6.4.3 无线基站用信号保护器检测方法. 15 15 15 15 18 20 20 24 24 2

4、4 27 27 27 27 28 29 29 29 30 32 32 33 34 35 36 39 39 39 40 40 40 41 41 6.5 无线基站用设备防雷的测试方法 6.5.1 试验前电性能检查. 6.5.2 无线基站设备耐混合波的雷电防护性能测试 6.5.3 无线基站电源设备耐冲击电流的雷电防护性能试验 . 附录A(资料性附录)馈线屏蔽层离塔处接地判定及同轴电缆安装SPD必要性计算 A.1 馈线屏蔽层离塔处接地与否判定. A.2 同轴电缆安装 SPD必要性. A.2.1 计算步骤 A.2.2 电流沿天线塔的分配因子() 附录B(资料性附录)无线基站雷击的四个端口 . B.1 电

5、源端口. B.2 信号/控制端口. B.3 天馈线/馈电端口 B.4 接地端口 附录C(资料性附录)接地. C.1 无线基站接地的目的. C.2 基站地网的组成形式. C.3 地网大小及网格数与接地电阻的关系 C.4 地网与冲击半径及无线基站地网最佳面积大小 . C.4.1 接地网与冲击半径 C.4.2 地网的最佳面积大小 C.5 网格与均衡电压接触系数的关系. C.6 功能分类接地与统一接地. 附录D(资料性附录)典型地网示意图 . 附录E(资料性附录)两种等电位连接的对比分析 . E.1 典型的星形接地方式 E.2 典型的网形接地方式. 附录F(资料性附录)低压配电系统的防护 F.1 基站

6、环境要求与SPD的选择. F.2 基站用电源SPD起火的主要原因 F.3 “3+1”三相电源防雷电路. F.4 对于分布式基站直流拉远防护 III IV 前 言 本标准参考了 ITU-T K.56无线基站的雷电防护 (2003 年版)有关条款中的 天馈线的接地要求、电力线入口处安装防雷器、同轴电缆安装 SPD 必要性计算等内容。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协调统一: 1 YD 5098-2005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 2 YD/T 1429-2006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 本标准所有附录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7、: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 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 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吉克、陈强、熊膺、张兴海、汪伦、林涌双、李峙、杨世忠、刘 裕城、谢琦、陆冰松、林国勇、何喜文、王志岗。 无线基站防雷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线基站防雷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并规定了无线基站雷电保护区的 划分方法和不同地理环境的雷电风险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制式的无线基站。 本标准不适用于室内覆盖无线基站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

8、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 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17626.5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YD 5098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YD/T1235.1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技术要求 YD/T1235.2 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 YD/T1429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YD/T1542 信号网络浪涌保护器(S

9、PD)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ITU-T K.56 无线基站的雷电防护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雷暴日 thunderstorm day 一天中可听到一次或以上的雷声则称为一个雷暴日。 3.1.2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s(LPZ) 将一个易遭雷击的区域,按照通信局(站)建筑物内外、通信机房及被保护设备所处 环境的不同,进行被保护区域划分,这些被保护区域称为防雷区。 3.1.3 雷电活动区 thunderstorm region 根据年平均雷暴日的多少,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

10、少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 25 的地区; 中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 2640 以内的地区; 多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在 4190 以内的地区; 强雷区为一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 90的地区。 13.1.4 雷击风险评估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strike risk 根据雷击大地导致人员、财产损害程度确定防护等级、类别的一种综合计算、分析方法。 3.1.5 雷电电磁感应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of lightning 雷电流迅速变化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使附近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动 势。 3.1.6 地电位升 earth po

11、tential rise 雷电流流入大地时,由于地网接地电阻的存在,相对于无穷远点地电位升高,即雷电 高电位引出。 3.1.7 二次效应 quadratic effect 以下情况统称为雷电作用下的二次效应: 1)当带电云块对大地放电时,在其泄放通道周围会产生电磁感应场向外传播或直接通 过导体传导,导致在影响范围内的金属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气装置,受到电磁脉冲的干 扰而毁坏。 2)雷电电流通过避雷针、引下线、接地网将雷电流引入大地时,由于接地网接电阻的 存在,雷电电荷不能快速全部的与大地负电荷中和,必然引起地网地电位升高,由于雷电 高电位引出,反击雷电压加在与外部连接的线缆上,致使电源设备、信

12、号端口损坏。 3.1.8 浪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SPD) 通过抑制瞬态过电压以及旁路浪涌电流来保护设备的装置。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3.1.9 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 无浪涌时呈高阻状态,但随着浪涌的增大,其阻抗不断降低的 SPD。常用器件有氧化 锌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等。 3.1.10 波形参数 wave parameter 1)8/20s冲击电流波形及其参数见图1所示。 2 t f =8 s t t=20 s 注:视在波头时间tf:冲击电流波峰值的10%到90%间的时间间隔的1.25倍; 视在原

13、点O1:雷电波冲击电流峰值10%和90%两点间画一直线与时间坐标轴的相交点; 视在半峰值时间tt:从雷电波冲击电流视在原点O1到电流降到半峰值时刻间的时间间隔。 图 1 8/20s 波形的电流与时间关系图 2)冲击电压波形图及其参数见图2所示。 注:视在波头时间t f :雷电波冲击电压波峰值的30%到90%间的时间间隔t的1.67倍; 视在原点O 1 :雷电波冲击电压峰值30%和90%两点间画一直线与时间坐标轴的相交点; 视在半峰值时间t t :从雷电波冲击电压视在原点O 1 到电压降到半峰值时刻间的时间间隔。 3)混合波波形参数 由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在输出开路时具有1.2/50 s电压脉冲,

14、在输出短路时具有8/20s电流 脉冲波形,开路电压(U oc )脉冲和短路电流(I sc )脉冲之比称为虚拟阻抗(Z f ),其值等于2 。 3.1.11 残压 residual voltage 容差 项目 % 峰值 10 波头 20 波尾 20 tft t 0.1 0.5 0.9 1.0 a. 视在波头时间: t f = 1.25 t b. 视在波尾(或半峰值)时间为: t t t0 O1 t f t t t0 O1 0.3 0.5 0.9 1.0 a. 视在波头时间: t f = 1.67t b. 视在波尾(或半峰值)时间为: t t 容差 项目 % 峰值 3 波头 30 波尾 20 t

15、f =1.2 s t t=50 s 图 2 1.2/50s 波形的电压与时间关系图 3 当放电电流通过 SPD 时,其端子间呈现的电压峰值. 3.1.12 标称放电电流 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In) 表明SPD 通流能力的指标,对应于 8/20 s 模拟雷电波的冲击电流。 3.1.13 最大放电电流 maximum discharge current(Imax) SPD 不发生实质性破坏,每线(或单模块)能通过规定次数、规定波形模拟雷电波的 最大电流峰值。 3.1.14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U

16、c) SPD 在运行中能持久耐受的最大直流电压或工频电压有效值。 3.1.15 二端口浪涌保护器 two-port SPD 具有独立的输入输出端口的浪涌保护器。 在这些端口之间插入有一个专门的串联阻抗。 3.1.16 接地网 ground grid 由一组或多组接地体在地下相互连通构成,为电气设备或金属结构提供基准电位和对 地泄放电流的通道。 3.1.17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 将不同的电气装置、导电物体等,用接地导体或浪涌保护器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 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3.1.18 接地参考点 earthing reference poin

17、t (ERP) 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引接点。 3.1.19 总接地汇流排 main earth-terminal(MET) 单点接地的星形接地系统中,系统的第一级主汇流排。 3.1.20 局部等电位汇流排 local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LEB)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内,作局部等电位连接的接地汇流排。 3.1.21 天线塔因子 tower factor( ) 表示沿 RBS天线塔流过通信导线束雷电流百分比的因子。 3.1.22 屏蔽系数 shielding factor() 表示 RBS 内由于建筑钢筋等导体的屏蔽作用使通信回路内感应电压

18、衰减的因子。 3.1.23 几何平均半径 geometric mean radius (r) 导体的几何平均半径是一个假想的筒形导体的半径,该导体的筒壁极薄,无内部磁通 但其外部磁链与原导体的总磁链(内部+外部)相同。 4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BBU building base band unite 室内基带处理单元 EBB equipotential bonding bar 等电位连接带 EUT equipment under test 被试装置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

19、e communications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 LEB local equipotential earthing terminal board 局部等电位连接汇流排 LEMP 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pulse 雷电电磁脉冲 MET main earth-terminal 总接地汇流排 MOV Metal Oxide Varistor 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 PE protective earthing conductor 保护接地线 RBS radio base station 无线基站 RF radio frequency 射频 RRU radio remote

20、 unit 射频拉远单元 4 一般原则 4.1 无线基站设备可能遭受雷击的主要端口 雷电可以从无线基站通信设备四个端口影响无线基站的正常工作,见图 3 所示: 图 3 雷电的主要引入的端口 1)电源端口:包括站内与供电电源连接的各种设备(如各类通信设备、变压器、配电 箱、稳压器、整流模块、空调、照明系统等)的电源端口、交直流拉远端口。 2)信号/控制端口:站内各种设备传输信号口、监控信号口、控制信号口等。 53)天馈线及天馈馈电端口:无线基站的各类天馈信号接口,如天线、GPS、北斗等。 4)接地端口:设备的接地端口。 上述 4 个端口常见的危害方式参见附录 B。 4.2 基站雷击的主要因素 无

21、线基站系统防雷接地采取的措施应根据以下主要因素来确定: 基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在城市、郊区、山区,或易遭受雷击的地区; 基站所处地区的年雷暴日; 雷电保护区的划分; 基站的分类(机房建筑物与铁塔的关系) ; 铁塔或桅杆; 公共建筑物或民用建筑物; 基站内所配置的设备与系统以及线缆长度; 供电方式; 所在地的供电电压波动情况。 4.3 各类基站所处地理环境的划分 无线基站防雷应根据其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L 型、M 型、H 型、T 型)确定防 护等级,另外应考虑雷电保护区的划分、地理环境、年雷暴日、遭受雷击频次、供电电压 的稳定性、基站重要性等影响因素。 1) L型(较低风险型) :闹市区、

22、公共建筑物、专用机房且雷暴日为少雷区或中雷区。 2) M型(中等风险型) :城市中高层孤立建筑物的楼顶机房、城郊、居民房、水塘旁以 及无专用配电变压器供电的基站,且雷暴日为中雷区及多雷区。 3) H型(较高风险型) :丘陵、公路旁、农民房、水田中、易遭受雷击的机房,且雷暴 日为多雷区及强雷区(包括中雷区以上有架空电源线引入的机房) 。 4) T型(特高风险型):高山、海岛,且雷暴日为多雷区及强雷区。 注:未包含在上述风险类型的基站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所属环境类型。 4.4 基站雷电保护区的划分的参考结构 本标准所涉及的 RBS 其中一类基站参考结构用图 4 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三个防雷区 (LP

23、Z)的划分。 1)LPZ0(包括LPZ0A L P Z 0 B)区的设施包括:天线塔、天线、外部架缆线、各类室外馈 电线缆、低压配电变压器、接地系统。 2)LPZ1区的设施包括: RBS 站房、埋地缆线、内部缆线。 3)LPZ2区的设备包括:机柜及其内部设备。 6 注:防雷区的图示内容,并不代表IEC建议中关于雷电保护区的划分的所有内容都被本标准所接纳。 图 4 RBS 防雷区划分的参考结构 5 技术要求 5.1 直击雷的保护 5.1.1 接闪器 1)根据基站建筑物的形式(专用机房、公共建筑物、民用建筑物)和铁塔、桅杆、抱杆 等,接闪器应采用常规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格三种形式。 2)非常规避

24、雷针不应在无线基站使用。 5.1.2 直击雷保护范围的确定 1)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宜按照 GB50057-94(2000 版)附录中单根针计算。 2)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工程方法宜按照 45角确定。 3)机房和室外设备应置于直击雷保护范围内。 4)天线应置于接闪器保护范围内。 5)按本标准提出的方法实施直击雷防护时,也宜对无线基站的邻近区域共用设施的建筑 物实施雷击防护。 75.1.3 直击雷保护的技术要求 1)避雷针适宜于铁塔、桅杆或增高架的无线基站直击雷保护。 2)楼顶铁塔、增高架应与避雷带在不同方向不少于两处连接。 3) 铁塔的金属构件在电气连接的情况下,可不设置专门的避雷针引下线,雷电流通过

25、 避雷针、塔身和塔脚入地。 4)非金属天线塔杆应采用避雷针及其引下线保护方式。 5)避雷带、避雷网格适宜于基站设在公共建筑物的直击雷保护。 6)基站设在民房时,宜利用避雷带方式,不宜再设独立的避雷针。 7)天线宜利用抱杆自身的避雷针进行保护,天线与抱杆应电气连通,抱杆应接地。 5.2 基站地网 5.2.1 基站地网的一般要求 1)无线基站的地网设计应考虑基站构筑物的形式、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地质条件、 土壤组成、地形等因素,根据地网的雷电有效冲击半径、地网周边边界、基站所处地理环 境与地形等因素确定地网的边界及形状。 2)无线基站地网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或由机房地网、铁塔地网、变压器地网组成一

26、 个环形地网,并应将机房建筑基础(含地桩) 、铁塔基础内的主钢筋和地下其它金属设施作 为接地体的一部分。变压器地网与机房地网或铁塔地网之间应至少两处焊接连通,以相互 组成一个周边封闭的地网。 3)为了减小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可采用扩大基站地网面积的方式:在地网外围再增设 一圈环形接地装置,环形接地装置宜以水平接地体为主、四角垂直接地体为辅组成,水平 接地体周边为封闭式,环形接地装置与地网之间应在四角用热镀锌扁钢焊接连通;并在机 房铁塔四角设置辐射型水平接地体,延伸水平接地体的长度宜限制在 10m20m 以内。 4)基站地网的接地电阻值宜不大于 10。大地电阻率大于 1000m 的地区,应采取 优

27、化设计的方式,以地网面积的大小为依据判定基站地网是否合格,地网冲击半径应大于 10m,地网四角还应辅以 10m20m 的热镀锌扁钢作辐射型接地,以提供更好的雷电流散 流通道(参见附录 C) 。 5)典型地网示意图参见附录 D。 5.2.2 接地体的埋设要求 1)接地体埋深一般不小于 0.7m(接地体上端距地面),在土壤较薄的石山或碎石多岩地 区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接地体埋深。 2) 接地系统中的垂直接地体可根据埋设地网的土质及地理情况决定垂直接地体的长度, 垂直接地体数量可以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来确定,地网四角的连接处应埋设垂直 接地体。 3)在大地土壤电阻率大于 1000m 的地区,当一

28、般做法的地网接地电阻值难以满足 要求时,宜采取向外延伸的辐射形接地体、以及外引接地等方式。 4)为了控制地电位梯度或限制注入与无线基站相连的金属构件的电流, 宜补充附加接地8体。这些附加接地体宜沿环形地极敷设垂直金属接地体和从塔基向外敷设水平辐射的导体 或从塔基向外敷设水平辐射的导体。 5.3 机房内部的基本连接结构 5.3.1 一般原则 1)接地参考点是基站内的唯一公共连接点。当基站设置在多层建筑物中时,接地参考 点可以从建筑物各层任何一点引接,无须从地网直接引接。 2)无线基站防雷的基础是接地,但是接地不能代替其他防雷措施,在基站防雷接地中 等电位的连接非常重要。 3)基站内总接地排从地网

29、引出线的位置,宜设置在与铁塔相反的方向。 5.3.2 等电位连接 5.3.2.1 常态(稳态) 、瞬态接地方式与等电位连接 1)常态(稳态)等电位连接,通过接地线将系统间、设备间,不同金属构筑物之间直接 连接形成常态(稳态)等电位, 基站常态等电位连接解决可以直接搭接的金属构件问题。 2)瞬态等电位接地方式与等电位连接是将电源、信号线、馈线通过 SPD 与地连接,平 时是断开的、呈现高阻,有雷电过电压时呈现低阻,使雷电流通过接地系统泄放。 5.3.2.2 基站接地与等电位连接方式 1) 采用网状连接时, 应在机房内沿走线架或墙壁设置环形接地汇集线, 材料宜采用 30mm 3mm铜排(也可选用

30、40mm4mm镀锌扁钢) ,环形接地汇集线靠近墙壁时用安装挂卡等将 其固定在墙壁上,靠近走线架时可用安装挂卡等将其固定在走线架上。环形接地汇集线可 以根据机房内设备布置成“口”字形以及可能的扩容情况布置为“日”字形或者“目”字 形。 环形接地汇集线与地网应采用镀锌扁钢或截面积不小于 95 mm 2 的多股铜线在机房四边 (多点)连接。连接方法如图 5 所示。 2)采用星形连接时,基站的总接地汇流排,应设在配电箱和第一级电源SPD附近,开关 电源、收发信机以及其它设备的接地线均由总接地汇流排引接。如设备机架与总汇流排相 距较远时,可以采用两级汇流排,此时第一级电源SPD、交流配电箱及光纤加强芯和

31、金属护 层的接地线,应从总接地汇流排接地;站内其它设备从第二级汇流排接地。两个接地汇流 排应用截面积为 70 mm 2 以上的多股铜缆相连。连接方法如图 6 所示。 3)两种等电位连接方式的对比分析参见附录 E。 9 图 5 基站采用网状等电位连接方式接地示意图 图 6 基站采用星形等电位连接方式接地示意图 5.3.2.3 机房内部的基本连接结构与接地 1) 无线基站机房设备的等电位连接,第一级 SPD 与开关电源内部第二级 SPD 级间宜大 于 5m。第一级防雷器应设置在配电箱旁边,总的接地参考点应设置在附近,第一级 SPD 的 接地线应就近接在配电箱附近的接地排上。 2)接地参考点的设立

32、当采用星形接地方式时,接地参考点即设在配电箱附近的接地排;采用网状连接方式时, 环形接地汇集线是接地参考点,所有设备应就近接地。 3) 开关电源内部 SPD 的接地线 开关电源内应用的 SPD接地线应就近连接至设备内部的接地铜排上。 4)机房内各设备宜采用 4 mm 2 35 mm 2 多股铜导线就近与环形接地汇集线可靠连接。 5)基站机房内各种小型设备及信号SPD的接地线,线径应根据设备的额定功率确定,一10般应在 2.5 mm 2 4mm 2 的范围之内选择。 5.4 天馈线保护的技术要求 1)所有缆线(同轴电缆、射频拉长电缆等)的屏蔽层应分别在天线处、机房入口处外侧 就近接地。馈线屏蔽层

33、离塔处的接地宜根据附录A来确定。 2) 同轴电缆是否安装 SPD的计算参见附录A。 3)当铁塔上的馈线或其它同轴电缆长度大于60m时,宜在铁塔中部增加一个接地点。 4)自天线塔引入机房的所有缆线,应从同一窗口进入,并与安装在窗口处的接地排做等 电位连接。波导和同轴电缆的外屏蔽层应就近与接地排相连,接地排应就近与接地网连接。 5)馈线入口处的室外接地排应就近接至地网上,不应接至铁塔塔基。 6)当馈线屏蔽层已经通过天线与铁塔(或抱杆)实现电气连通,馈线屏蔽层在天线下方 可不增加馈线屏蔽层的接地处理。 7)若RRU和天线都放置在铁塔(或抱杆)上,馈线屏蔽层已经通过RRU和天线分别实现 接地,可不增加

34、馈线屏蔽层的接地处理。 8)室外和室内基站设备的天馈端口,以及有源天线的交直流端口、控制线端口应采取 雷电防护措施,其耐雷击指标应符合表 2 的相关要求。 9)有源天线电缆在机房内部设备端应提供相应的防雷保护措施,如加装 SPD,其雷电 防护性能技术要求见表 2。 5.5 进站光缆防雷接地的技术要求 5.5.1 光缆的防雷方式 光缆的防雷一般有两种方式: 1)采用在终端处加强芯及金属外护层接地的方式。 2)采用在终端处加强芯及金属外护层断开的方式。 5.5.2 光缆的防雷措施 1)光缆进机房前终端处可以先将加强芯及金属外护层在光端盒中断开,然后将这些金 属构件直接接在地网上,断开的另外一端采用

35、无金属光缆直接进入机房。 2)光缆直接进入机房,在综合机架上的终端处,将光缆的加强芯及金属外护层直接接 地。 3)在光缆采用埋地进入无线基站前,光缆的金属构件应在接头盒内部直接断开,并在 接头盒内将引入机房侧的光缆金属构件就近与地网电气连通。 4)当光缆采用架空方式引入无线基站时,钢绞线可采取两种保护方式:一种是将悬挂 光缆的钢绞线通过加绝缘子不接地;另一种是将钢绞线直接接入基站地网。 5)光缆进入机房后,如果有光缆接头盒,则光缆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在接头盒内接 地,然后再引到光端机或综合柜中。 6)如果光缆进入基站后直接进入综合柜,应将光缆金属加强芯和金属护层直接接在与 机架绝缘的专用接地排

36、上,并用不小于 16 mm 2 的多股铜线引到站内第一级汇流排接地。 115.6 无线基站低压配电系统雷电防护技术要求 5.6.1 无线基站低压交流配电系统 1)雷电防护原则是多级保护、逐级限压,将雷电过电压限制在设备能承受的范围内。 2)无线基站低压交流配电系统用 SPD 应符合 YD5098-2005、YD/T1235.1-2002 和 YD/T1235.2-2002 的要求。 3)低压交流配电系统用第一级防雷器应安装在总配电箱内,具体配置要求参见附录 F。 第二级防雷器应设在开关电源设备内部,其最大通流容量不小于 40kA,两级防雷器的退耦 距离应大于 5m。 4)进入机房的电力电缆应埋

37、地引入,对于有铁塔的或者电力线架空引入的无线基站应 将第一级 SPD 最大通流量增大一个等级。 5.6.2 直流拉远系统 1)直流拉远的电源线应采用屏蔽线缆,并且屏蔽层应在两端做接地处理。在塔上部分 可通过RRU或者防雷箱进行屏蔽层的接地,机房侧屏蔽层接地应选择在馈窗口附近实施。 2) 直流馈电线上下两端应采用相应的防雷保护措施,如采用两端口 1+1 直流 SPD,其 技术要求参考表 4。 3)为室外设备供电的直流馈电线应在直流配电箱处采用相应的防雷保护措施,如安装 直流 SPD,其技术要求参考表 4。 5.6.3 无线基站低压交流配电系统第一级SPD配置 表 1 无线基站低压交流配电系统第一

38、级限压型 SPD 配置 不同环境影响因素下的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 技术参数 L 型 M 型 H 型 T 型 标称放电电流(kA) 25 30 40 50 最大放电电流(kA)* 60 80 100 120 保护方式 一端口 一端口 一端口 一端口或两端口 保护模式 3+1 最大运行电压(V) 385 SPD 内部保护要求 热熔保护 状态指示 宜具有劣化指示、损坏告警、保险跳闸告警(箱式) 、遥信 等功能 *注:最大放电电流一般大于标称放电电流的 2.5 倍。 125.7 无线基站及其辅助设备雷电防护的技术要求 1)无线基站设备端口都应具备相应的防雷保护措施,其防护性能技术要求见表 2。 表 2

39、无线基站设备耐受能力的技术要求 耐受混合波雷电防护性能指标 条件要求 设备 设备端口 室内(混合波) 判据 室外(冲击电流) 判据 电源端口(交直流) 2kV B 参见表 4 C E1 端口 2kV B 3 k A C 信号及控制端口 1kV B 3 k A C BBU端口 GPS端口 / 5kA C 电源端口(交直流) / 参见表 4 C 控制端口 / 3kA C 分 布 式 基 站 RRU端口 RF(射频)端口 / 5kA C 电源端口(交直流) 2kV B 参见表 4 C RF/GPS 馈线端口 / / 5kA C 基站设备 信号及控制端口 1kV B 3kA C 控制端口 / / 3k

40、A C 天线端口 校准端口 / / 5kA C 判据A:设备应能够承受住规定量级的测试且没有损坏以及出现其它的紊乱(例如软件无法正常运行或故障保护部 件的误动作) ,且在测试后设备在规定的限制范围内能够运行正常。在测试期间不要求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判据B:试验全过程中,EUT的功能或性能允许出现暂时的降低或丧失,但是应能够自动恢复; 判据C:试验全过程中,EUT的功能或性能允许出现暂时的降低或丧失,但需操作者干预或系统复位; 判据D:完成测试后,设备应不会出现着火的危险。如果出现任何损坏,应被限制在设备内一个很小的区域内。 注1:表格中所有指标均为共模指标。 注2: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是设备整体

41、的耐受能力,可以通过增加防雷器或者防雷电路的方式实现,直流端口防雷器 可以用任何器件实现。 2)无线基站辅助设备端口都应具备相应的浪涌保护措施,其应用在不同环境下的防护 要求参考表 3。 表 3 无线基站室内辅助设备雷电防护性能技术要求 耐受混合波雷电防护性能指标 条件要求 辅助设备 测试波形 设备端口 L 型 M 、H、T 型 判据 电源端口 1kV 2kV B 传输设备 信号端口 (E1 等) 1kV 2kV B 电源端口 2kV(1kA) 4kV(2kA) B 监控设备 混和波 信号端口 1.5kV (0.75kA) 2.5kV(1.25kA) B 注:1、判据参考表2中的判据要求; 2

42、、设备本身需要满足L型环境指标要求;对于M型和 H 型应用环境,可以通过外置防雷器实现; 3、表格中所有指标均为共模指标; 4、监控设备按照图8进行测试。 5、本标准中的辅助设备仅针对传输和监控设备。 13 3)无线基站电源端口雷电防护的技术要求参见表 4。 表 4 无线基站电源端口耐冲击电流波的雷电防护性能技术要求 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雷电耐受能力水平 端口类型 L、M 型 H 、T 型 判据 交流端口 20kA 20kA C 分布式基站室外直流电源端口 15kA 20kAC 分布式基站对外供电直流电源端口 15kA 20kA C 注: 1、判据参考表2中的判据要求; 2、表格中所有指标均为共模

43、指标; 3、直流端口的防雷器件可以用满足安全要求的各类元件组成。 6 测试方法 6.1 一般原则 除非标准中另有规定, 对于无线基站设备防雷性能测试均应在正常工作(供电)状态下进 行,对于必要的辅助设备也应与主设备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试验。 6.2 试验条件 温度 1535 相对湿度 4575 气压 86 kPa106kPa 6.3 试验波形 1)无线基站设备的浪涌抗扰度测试采用1.2/50s-8/20s混合波试验波形, 混合波信号 发生器内阻和耦合网络阻抗参考GB/T 17626.5标准规定进行设置。 2)无线基站设备的雷电防护性能测试采用8/20s冲击电流试验波形,如无特殊要求,其 容许偏

44、差为: 峰值 10 视在波头时间 20 视在半峰值时间 20 6.4 无线基站接地系统及SPD的测试方法 6.4.1 无线基站防雷接地系统的检测方法 无线基站直击雷防护、地网、等电位连接、天馈线保护、进站光缆防雷保护的检测方法 应符合 YD/T 1429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146.4.2 无线基站用浪涌保护器的测试方法 基站电源系统用各级SPD的检测方法应符合YD/T 1235.2通信局(站)低压配电系统 电涌保护器测试方法 6.4.3 无线基站用信号保护器检测方法 基站信号用SPD的检测方法应符合YD/T 1542信号网络浪涌保护器(SPD)技术要求和 测试方法

45、6.5 无线基站用设备防雷的测试方法 6.5.1 试验前电性能检查 1)将所有必要的辅助设备与被测主设备进行正常的连接,确信连接正确、可靠后对设备 进行供电试运行。 2)当稳定运行后,对设备的指示灯状态、工作状态显示和各接口电平一一进行检验,确 认一切正常后,对设备断电,准备下一步雷击测试。 6.5.2 无线基站设备耐混合波的雷电防护性能测试 6.5.2.1无线基站交流电源端口的雷击抗扰度试验 1)根据使用电源的供电要求(单相、三相)选择如图7所示的测试接线方式。 2)接受试验的设备应在正常运行30分钟后进行,要求其负载是阻性的。 3)试验过程中设备正常上电工作。 4)试验要求对设备进行正、反

46、极性各5次重复性测试,要求每两次试验的间隔时间不小 于1分钟。 5)通过转换图7中倒换开关S,实现对EUT的测试。 6)共模测试为两线同时对地的测试。 15 三相 交流 供电 网络 去 耦 网 络 L 3 L 2 PE N L 1 耦合网络 N PE L 1 S参考接地 EUT 辅助 设备 辅助 设备 其 它 接 口 其 它 接 口 电 源 口 L 2 1234 L 3 1.2/50 s-8/20 s 混合波浪涌信号发生器 a) 三相交流试验接线 PE N(V - ) L(V + ) EUT S耦合网络 1 2 其 它 接 口 辅助 设备 辅助 设备 其 它 接 口 电 源 口 N(V - )

47、 PE L(V + ) 1.2/50 s-8/20 s 混合波浪涌信号发生器 去 耦 网 络 单相交 流 / 直 流供电 网络 参考接地 b)单相交流试验接线 图 7 无线基站交流电源端口的雷击抗扰度测试方框图 6.5.2.2无线基站环境监控及各类传输设备耐混合波的雷电防护性能试验 1) 环境监控测试接线方式如图8所示、各类传输设备测试接线方式如图9所示; 2) 接受试验的设备应在正常运行30分钟后进行; 3) 试验过程中设备始终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4) 试验要求对图示中各个接口分别进行试验,试验要求在正、反极性上各重复进行5次, 每两次试验的间隔时间为1分钟; 5) 通过转换图8和图9中倒

48、换开关S,实现对EUT的测试。 6)共模测试为两线同时对地的测试。 16 去 耦 网 络 信号 口 a 信号 口 b 信号 口 c 信号 口 d 电源口 耦合网络 a b c d 1 a b c d 1 PEEUT 注:信号口 a、b、c、d可以为各类不同信号口,如天馈口、网口、E1口、串口、传感器口等。 S1.2/50 s- 8/20s 混 合波浪 涌信号 辅助设备 去耦网络及保护 供 电 设 备 PE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图 8 环境监控设备信号口的雷击抗扰度测试方框图 去 耦 网 络 信号 口 a EUT 信号 口 b 信号 口 c 信号 口 d 电源口 耦合 网 络 PE1.2/50 s-

49、 8/20s 混 合波浪 涌信号 发生器 a 1 b c d Sa b 辅助设备 去耦网络及保护 1 d c 供 电 设 备 PE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 R40 注:信号口 a、b、c、d可以为各类不同传输信号口。 a)非平衡线信号口的雷击抗扰度测试方框图 17 去 耦 网 络 及 保 护 辅 助 设 备 EUT 辅助 设备 辅助 设备 耦合网络 R 注:使用 1.2/50us发生器是 R 的计算:例如,当 n=4时,R=440=160,最大 250。 b)平衡线信号口的雷击抗扰度测试方框图 图 9 信号口的雷击抗扰度测试方框图 RRR 1.2/50 s-8/20 s 混合波浪涌信号发生器 6.5.3 无线基站电源设备耐冲击电流的雷电防护性能试验 1) 根据所使用电源的供电要求(单相、三相)选择如下图10所示的测试接线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YD通信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