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386886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考研类试卷】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 2013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9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宗法制度(分数:5.00)_2.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数:5.00)_3.金石学(分数:5.00)_厘金_5.中体西用(分数:5.00)_6.乡村建设派(分数:5.00)_7.淞沪会战(分数:5.00)_8.张闻天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20.00)9.简要评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分数:10.00)_10.简述抗日战争后国内局势的特点以及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主张。(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

2、3,分数:30.00)11.论述战国时期魏、楚、秦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分数:10.00)_12.论述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分数:10.00)_13.结合史实论述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分数:10.00)_福建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综合部分真题 2013 年答案解析(总分:9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宗法制度(分数:5.00)_正确答案:(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 T 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

3、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与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解析:2.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数:5.00)_正确答案:(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的改革。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 484486 年间,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主要措施有整顿吏治、实行三长制、均田制和户调制。第二期在 494 年迁都洛

4、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比如:改穿汉服;在朝廷上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和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解析:3.金石学(分数:5.00)_正确答案:(研究中国古代铜器、石刻等器物的学科。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形成于北宋时期,清代金石学家王昶提出命名。北宋金石学偏重于以三代钟鼎彝器和秦汉刻石进行著录和考证文字,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刘敞的先秦古器记一书开金石著作之始,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宫廷内府编修的宣和博古图掀起了金石研究的热潮。清代

5、是金石学鼎盛时期,随着出土的甲骨、简牍、印章、封泥、瓦当等越来越多,金石学的内容更为丰富,研究对象已不局限于古器物上的文字。现代金石学家马衡的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后成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解析:厘金_正确答案:(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 年,帮办江北大营军务大臣雷以馘在扬州仙女庙等地开征此税,最初是征收过境的粮食,后来范围日益扩大,成为一种常税。1931 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此税。厘金分为两种:一是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一是对坐商征收交易税,称板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厘金制度是一种沉重的经济勒索,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阻碍了商品经

6、济的发展。 )解析:5.中体西用(分数:5.00)_正确答案:(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将之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该思想得到保守派的大力支持,但遭到维新人士的反对。)解析:6.乡村建设派(分数:5.00)_正确答案:(20 世纪 30 年代以梁漱溟为首的主张乡村建设的派别。前身为“村治派”。1931 年,梁漱溟等人在韩复榘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县成

7、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中国乡村建设学会,并出版乡村建设杂志,标志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主张建立“乡农学校”、“乡村自卫组织”和“合作社”;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乡村建设派成员分化,以梁漱溟为首的在大后方的乡村建设派,1941 年参加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解析:7.淞沪会战(分数:5.00)_正确答案:(1937 年中国军队在上海地区抗击日军侵略的战略性战役。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驻上海的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指挥下奋起抵抗,开始了历时 3 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11 月,上海失陷。由于淞沪

8、守军浴血奋战,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被打破,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 )解析:8.张闻天 (分数:5.00)_正确答案:(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又名洛甫,上海南汇人。1925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赴苏联学习。1930 年底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1933 年初到中央苏区。1935 年遵义会议后,在中共中央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书记处书记,马列主义学院院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到东北,曾任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辽东省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1959 年后,专事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任

9、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其主要著述收入张闻天选集。 )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20.00)9.简要评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政策。(分数:10.00)_正确答案:(1)土地政策的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 16 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 岁以下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2)意义。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平均分配生活资料的方案,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广大农民渴望获得土地,要求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与

10、剥削,追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平均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意义。 但是,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会经济生活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方案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相反,它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因此,它又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 )解析:10.简述抗日战争后国内局势的特点以及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主张。(分数:10.00)_正确答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八年的抗战,最终打败日本

11、,赢得和平,因此,人民普遍反对内战。要想避免内战,就必须打破一党独裁,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拥有两百多万武装力量和一亿人口的广大解放区。 三种主要的建国方案:(1)抗战胜利后,1945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2)国民党提出“国家统一”,“召开国民大会,制颁宪法,以实施宪法”,为此,邀请中共代表来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其实质是坚持一党专政。(3)中间党派的主张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1945 年 8 月 15 日,中国民主同盟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 )解析:三

12、、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11.论述战国时期魏、楚、秦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分数:10.00)_正确答案:(相同点:(1)魏、楚、秦三国变法均针对“世卿世禄制”,或改革或废除。(2)变法增强了魏、楚、秦三国的军事实力。 不同点:(1)内容不同: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和颁布法经等。 楚国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并根据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的状况而进行改革。它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整顿吏治、禁止贵族结党营私等。 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政治方而: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

13、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2)影响不同: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但后来保守派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都被废除。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 )解析:12.论述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一)平

14、定三藩之乱 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 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发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统一台湾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

15、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壤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三)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叛乱 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西藏、蒙古的

16、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元年(1723 年),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 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 (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1726 年),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三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

17、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 )解析:13.结合史实论述 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一)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二)中共八大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

18、)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2)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犯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对我国在“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

19、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肯定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走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这些是正确的,但是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速度,没有注意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 (四)大跃进运动 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生产力的一次尝试、实践的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大跃进”,反却导致了挫折,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不但没有加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相反却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直接的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

20、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大跃进”运动之所以导致失败,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首先,“大跃进”运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可能具有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其次,“大跃进”运动说明企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合实际的。再次,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和协调发展。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的产物,实际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

21、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六)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 1961 年 1 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确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八字”方针改变了“大跃进”以来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错误做法,但对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彻底清算,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仍然认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对经济困难的严重程度认识不足,对工业生产规模过大,工业发展速度太快,仍然认识不清。 (七)七千人大会 1962 年 1 月 11 日至 2月 7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七千人大会。会上,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了书面报告和讲话,初步总结了1958 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分析了几年来工作中的主要缺点错误。七千人大会在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历史的局限性,如会上对“三面红旗”仍是完全肯定的,因此,七千人大会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错误的纠正,只能是初步的,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左”的指导思想。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