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53 及答案解析(总分:6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对立性表现在( )(分数:2.00)A.同种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一致B.价格和价值的对立C.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可兼得D.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对立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指( )(分数:2.00)A.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价值B.有用的一定
2、有价值C.没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没有价值D.没有价值就一定没有使用价值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 )(分数:2.00)A.没有价值就没有使用价值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商品必须同时有价值和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劳动过程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是统一的,在空间上是不统一的C.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D.具体劳动反映的是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6.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简单
3、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商品价值量与这两种劳动的关系是( )(分数:2.00)A.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B.商品价值量以复杂劳动为尺度计量C.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自发实现D.简单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复杂劳动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分数:2.00)A.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C.价值D.价格8.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
4、反比。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分数:2.00)A.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量不变B.商品数量不变,商品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量增大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 )(分数:2.00)A.由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B.由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C.由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D.由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1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所购买的是( )(分数:2
5、.00)A.雇佣工人的劳动力B.雇佣工人的劳动C.雇佣工人的劳动成果D.雇佣工人的劳动资料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 )(分数:2.00)A.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固定资本的增加额12.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分数:2.00)A.自然形态的不同B.在交换价值的实现方式不同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13.利润之所以能够掩盖剥削,是因为利润( )(分数:2.00)A.隔断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联系B.隔断了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联系C.隔断了剩余价值和
6、生产资本的联系D.隔断了剩余价值和货币资本的联系14.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本方法是( )(分数:2.00)A.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15.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分数:2.00)A.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逐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B.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两者都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为少数资本家所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为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分数:2.00)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C.追求剩余价值D.资本积累17.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
7、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某钢铁工厂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资较以往提高一倍,工人数量和生产资料无任何变化,那么( )(分数:2.00)A.该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发生了改变B.该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发生了改变C.该企业的资本价值构成发生了改变D.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二、多项
8、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8.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9.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是指( )(分数:2.00)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D.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
9、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结构包括( )(分数:2.00)A.经济结构B.政治结构C.文化结构D.观念结构21.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表现在( )(分数:2.00)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C.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D.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22.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因为( )(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3.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要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这是因为( )
10、(分数:2.00)A.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B.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C.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的影响24.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 )(分数:2.00)A.社会分工的出现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D.劳动者成为商品25.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 )(分数:2.00)A.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B.具体劳动形成价值C.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D.抽象劳动形成价值26.马克思
1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研究,揭示了( )(分数:2.00)A.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B.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C.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D.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27.“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的区别主要有( )(分数:2.00)A.剥夺的程度不同B.剥夺的对象不同C.发生的历史时期不同D.剥夺的手段不同28.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分数:2.00)A.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B.第一次明确了什么劳动创造什么价值C.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D.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29.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包括( )(分数:2.00)A.工人劳动力的价值B.剩余
12、价值C.资本家的预付资本D.工人劳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30.所有制和所有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主要有( )(分数:2.00)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制决定所有权C.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D.所有权决定所有制3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两者的关系是( )(分数:2.00)A.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都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D.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3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在于( )(分数:2.0
13、0)A.根据剩余价值、利润这两个不同的量计算出不同的比率B.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比率C.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利润率表明资本增殖程度D.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53 答案解析(总分:6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对立性表现在( )(分数:2.00)A.同种商品
1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一致B.价格和价值的对立C.价值和使用价值不可兼得 D.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对立解析:解析:A 项错误,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二因素,也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所谓一致不一致。B项错误,价格和价值不是对立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C 项正确,商品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但是我们只能获得其中一种。如果是购买商品,那就是获得使用价值,支付商品价值;如果是售出商品,那就是获得价值,出让使用价值。D 项错误,劳动产品和商品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劳动产品中用于交换的是商品,商品也属于劳动产品,并不是对立关系。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指( )(分数:2.00)A.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
15、价值B.有用的一定有价值C.没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没有价值 D.没有价值就一定没有使用价值解析:解析: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就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所以 A、D 两项是错的。B 项中的“有用”指的就是使用价值,跟 A 项说的是一个意思,也是错误的。C 项正确,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价值,更不可能成为商品。4.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 )(分数:2.00)A.没有价值就没有使用价值B.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C.商品必须同时有价值和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解析:解析:A 项错误,劳动产品如果不用于交换,
16、就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B 和 C 本身都是正确的,但是在表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联系,而非对立性。其对立性体现在我们无法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如果我们购买商品,那么支付的是商品的价值,获得的是使用价值,反过来,如果我们出售商品,就是获得商品的价值,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关系是( )(分数:2.00)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劳动过程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是统一的,在空间上是不统一的C.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D.具体劳动反映的是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解析:本题有一定难度。具体劳动和抽
17、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比如生产手机,一方面它是具体劳动,因为生产的是手机而非其他产品,具体劳动是各不相同的,同时它也是抽象劳动,因为生产手机的劳动量与生产其他产品的劳动量是没有差别的。所以 A 项、B 项都错,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面,时空上是统一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D 项说反了,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生产者之间的关系。6.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训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商品价值量与这两种劳动的关系是( )(分
18、数:2.00)A.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 B.商品价值量以复杂劳动为尺度计量C.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自发实现D.简单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复杂劳动解析:解析: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7.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 )(分数:2.00)A.交换价值B.使用价值C.价值 D.价格解析:解析:商品由价值和使用价值两要素构成。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这构成交换的必要性;不同商品的价值是相同的,这构成交换的可能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决
19、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交换价值、价格都是价值的表现形式。8.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分数:2.00)A.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商品价值量增大C.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量减少D.商品数量增加,商品价值量增大解析:解析:商品价值量只跟劳动时间相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是因为劳动时间没有变,所以单位劳动时
20、间内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价值量是不变的。因此,A 项正确。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 )(分数:2.00)A.由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B.由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 C.由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D.由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发展而来的解析:解析:ABCD 四项都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其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其他三对矛盾。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私人劳动。但与此同时,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
21、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从事的是某一种商品生产,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所以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如果是在封建社会,是不会出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因为封建社会虽然生产资料是私有的,也出现了社会分工,但是生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换,而是自用,所以不会无限制的盲目生产。比如生产衣服,只要自家够穿就行了,不会超量生产。而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会出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消费的情况来制订生产计划,也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会超量。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私有的,所以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尽其所能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而这些劳动产品并不是
22、自用,而是要卖给消费者,当生产的产品超过消费能力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也就是私人劳动无法转换成社会劳动。这个时候,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也就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所购买的是( )(分数:2.00)A.雇佣工人的劳动力 B.雇佣工人的劳动C.雇佣工人的劳动成果D.雇佣工人的劳动资料解析:解析:劳动力是劳动的能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即行为。劳动力可以成为商品,而劳动不能成为商品。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成果和劳动资料都是属于资本家的,无须其购买。故 CD 项均为错误选项。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
23、是生产商品中( )(分数:2.00)A.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不变资本的增加额C.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固定资本的增加额解析:解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资本家看成生产商品的成本,这样商品的剩余价值就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值,此时剩余价值就转化成了利润,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所以正确答案是 C 项。12.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 )(分数:2.00)A.自然形态的不同B.在交换价值的实现方式不同C.在使用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解析:解析: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可
24、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可变资本。因此本题答案选D。13.利润之所以能够掩盖剥削,是因为利润( )(分数:2.00)A.隔断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联系 B.隔断了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联系C.隔断了剩余价值和生产资本的联系D.隔断了剩余价值和货币资本的联系解析:解析: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资本而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
25、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剩余价值采取利润的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隔断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可变资本的联系,从而掩盖了剥削。CD 是杜撰的干扰项。14.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本方法是( )(分数:2.00)A.相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D.平均剩余价值生产解析:解析:在资本主义早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所以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的投入来实现;而增加劳动量投入的基本方法就是延长劳动时间。延长劳动时间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不属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本方法,平均剩余价值生产是杜撰的概念。
26、15.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分数:2.00)A.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逐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B.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两者都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D.超额剩余价值为少数资本家所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为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 解析: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的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产品出售时又按社会价值出售,社会价值和这个企业产品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就叫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只有少数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才能获得,当资本家都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时,就会使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个时候就无法获得
27、超额剩余价值了,因为不存在社会价值和个别企业产品个别价值那个差额了,这个时候企业获得的叫相对剩余价值。因为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食品、服装的总产量增加,劳动时长又不变,那么工人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衣服的单价就会下降,工人所需衣服、食物的总量是固定的,所以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也会跟着下降。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补偿劳动力的价值,还有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现在劳动力的价值下降了,资本家就能获得比以前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叫相对剩余价值。明白了这些,这道题目就清晰了,A 项说反了,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最后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后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B 项错误,相对剩余价
28、值是依靠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获得,而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通过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获得。C 项错误,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降低劳动力价值获得,而超额剩余价值不需要。D 项正确,超额剩余价值是少数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全部资本家共享的。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 )(分数:2.00)A.简单再生产B.扩大再生产 C.追求剩余价值D.资本积累解析:解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17.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
29、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某钢铁工厂提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资较以往提高一倍,工人数量和生产资料无任何变化,那么( )(分数:2.00)A.该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发生了改变B.该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发生了改变C.该企业的资本价值构成发生了改变 D.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解析:解析:本题有一定难度。A 项错误,该
30、工厂的工人数量并未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并没有变化。需要注意的是技术构成只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并不看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B 错误,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如果技术构成没变,那么即使价值构成变了,也不能说有机构成变了。C 项正确,工人数量没变,而工资提高了一倍,那么可变资本增加,生产资料不变,那么不变资本没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价值比值发生了变化,所以资本价值构成变了。D 项错误,提高劳动强度并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8.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
31、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9.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是指( )(分数:2.00)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矛盾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矛盾解析: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
32、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结构包括( )(分数:2.00)A.经济结构 B.政治结构 C.文化结构D.观念结构 解析:解析:社会基本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经济结构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政治结构是指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观念结构就是观念上层建筑,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文化结构这样的提法。21.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表现在( )(分数:2.00)A.对生
33、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C.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D.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解析:解析: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发展使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改变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科学技术还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22.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因为( )(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物
34、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解析:解析:D 项错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23.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要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这是因为( )(分数:2.00)A.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B.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 C.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解析:解析:A 项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既包括人民群众,也包括阶级敌人。C 项错误,对社会历史起巨大推动作用的不是历史人物,而是杰出人物,历史人物也有可能是起反面作用的。24.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
35、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 )(分数:2.00)A.社会分工的出现 B.劳动力成为商品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劳动者成为商品解析:解析: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如果没有社会分工,生产者可以生产所有自己需要的东西,就没有交换产品的需求。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想要得到别人的产品,就必须通过交换,劳动产品就会成为商品。B 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非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D 项是杜撰出来的,劳动者成为商品是买卖人口。25.商品
36、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 )(分数:2.00)A.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B.具体劳动形成价值C.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D.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解析:解析:具体劳动是指具体形式的劳动,形成的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6.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研究,揭示了( )(分数:2.00)A.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 B.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C.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D.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
37、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马克思通过研究整个物质世界,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研究人类社会,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者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创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属性包括共性和特性。AB 项是资本主义的特性,D 项是资本主义的共性。C 项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内容,不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27.“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的区别主要有( )(分数:2.00)A.剥夺的程度不同B.剥夺的
38、对象不同 C.发生的历史时期不同 D.剥夺的手段不同 解析:解析:“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资本原始积累就是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将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建立之前,其剥夺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海外殖民地民众,手段主要是暴力剥夺。而资本积累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所剥夺的是雇佣工人,剥夺的手段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比较隐蔽,并非暴力方式。所以 BCD 正确。两者的剥削程度没有可比性,因为剥夺对象、手段都不一样,只有在资本积累范围内,剥削程度可以考量,主要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所以
39、A 项不选。28.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分数:2.00)A.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B.第一次明确了什么劳动创造什么价值 C.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D.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解析:解析: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所以该观点不是马克思的首创,故 A 项错误。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明确了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所以 B 项正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政治经济学的其他理论包括剩余价值论,都是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 C 项正确。唯物史观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
40、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D 项把关系说反了。29.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包括( )(分数:2.00)A.工人劳动力的价值 B.剩余价值 C.资本家的预付资本D.工人劳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解析:解析:工人劳动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 AB 两项正确。C 项错误,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包括不变资本。D 项错误,工人劳动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就是不变资本。30.所有制和所有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联系主要有( )(分数:2.00)A.所有制是所有
41、权的基础 B.所有制决定所有权 C.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D.所有权决定所有制解析:解析: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了现实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并表现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所以所有制属于经济基础。所有制上升到法律形态,就是所有权。所以所有权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B 为正确选项。3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两者的关系是( )(分数:2.00)A.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都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D.资本
42、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解析:解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两面,从具体产品的生产角度看它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或者就叫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这与社会主义生产、封建社会的生产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从剩余价值产生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又是价值增殖过程,因为榨取了剩余价值,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要比预付总资本多,出现了价值的增加。这个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3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在于( )(分数:2.00)A.根据剩余价值、利润这两个不同的量计算出不同的比率B.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不同的比率 C.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利润率表明资本增殖程度 D.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解析:解析: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因此选项 A 错误。两者是有区别的:它们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的程度。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所以 BCD 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