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45,分数:100.00)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中介是指_A工具和手段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分数:2.00)A.B.C.D.2.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主体无法超越客体的限制B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能力和需求C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D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分数:2.00)A.B.C.D.3.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包
2、括的环节有_A确立实践目的B确立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借用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使方案切实可行D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分数:2.00)A.B.C.D.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_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分数:2.00)A.B.C.D.5.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体现在_A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B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没有反作用C错误的认识会误导实践,产生消极的作用,使实践失败D理论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分数:2.00)A.B
3、.C.D.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种观点_A肯定了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B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肯定了革命理论应走在实践之前D否定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分数:2.00)A.B.C.D.7.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的有_A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B仁者心动C意念移物 D吾心即宇宙(分数:2.00)A.B.C.D.8.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_A否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B否认反映论的观点C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成是一次性完成的(分数:2.00)A.B.C.D.9.
4、下列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中,表述正确的有_A二者都坚持反映论的立场,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地对外界的反映C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脱离了实践和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这是不科学的D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同时又将辩证法的观点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分数:2.00)A.B.C.D.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的特性包括_A摹写性 B主观性 C直观性 D创造性(分数:2.00)A.B.C.D.11.辩证唯物主义
5、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包括_A认识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分数:2.00)A.B.C.D.12.关于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下列表述正确的有_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D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分数:2.00)A.B.C.D.1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_A感觉 B推理 C知觉 D表象(分数:2.00)A.B.C.D.14.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的形式主要有_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假说和理论(分数:2
6、.00)A.B.C.D.15.感性认识的特点主要有_A直接性 B间接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分数:2.00)A.B.C.D.16.理性认识的特点主要包括_A间接性 B抽象性 C直观性 D客观性(分数:2.00)A.B.C.D.1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能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两句话意在强调_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C经验的重要性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分数:2.00)A.B.C.D.18.“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引用黑格尔的这句话,意在表明_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
7、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C认识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分数:2.00)A.B.C.D.19.下列选项中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_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分数:2.00)A.B.C.D.20.下列关于经验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A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认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分数:2.00)A.B.C.D.21.下列关于唯理论的说法中,正
8、确的有_A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B在实践中坚持教条主义C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D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导致思想僵化(分数:2.00)A.B.C.D.22.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的因素有_A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C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D要把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结合(分数:2.00)A.B.C.D.23.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_A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把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相结合C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
9、行动(分数:2.00)A.B.C.D.24.认识过程中既包括理性思维,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包括_A动机、欲望、信念、习惯 B理性思维C情感、意志 D想象、直觉、灵感(分数:2.00)A.B.C.D.25.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_A指导作用 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 D激发作用(分数:2.00)A.B.C.D.26.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_A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分数:2.00)A
10、.B.C.D.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_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人类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D真理从深度上有待于深化(分数:2.00)A.B.C.D.28.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_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分数:2.00)A.B.C.D.29.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_A绝对主义和
11、相对主义 B唯理论和经验论C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D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分数:2.00)A.B.C.D.3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_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B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不可推翻C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D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当前不能检验的,最终会被今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分数:2.00)A.B.C.D.31.否定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容易导致_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分数:2.00)A.B.C.D.32.哲学上“价值”的构成主要包括_A主体的需求和利益 B劳动C客体的属性或性能 D价格(分数:2.00)A.B.
12、C.D.33.价值的特性包括_A客观性 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分数:2.00)A.B.C.D.34.关于价值评价的特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A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的活动B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C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D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分数:2.00)A.B.C.D.35.价值评价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_A激励 B导向 C调节 D制约(分数:2.00)A.B.C.D.36.关于价值观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A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B正确的价值观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C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
1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D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原则和方法的观点和体系(分数:3.00)A.B.C.D.37.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是_A追求真理 B创造价值C追求利益 D创造个人价值(分数:3.00)A.B.C.D.38.在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有_A实践原则 B真理原则 C价值原则 D公平原则(分数:3.00)A.B.C.D.3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表现在_A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两大原则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C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
14、的活动中的目的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分数:3.00)A.B.C.D.40.关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B在实践中价值所追求的是客观尺度,不涉及主体的需求和利益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D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分数:3.00)A.B.C.D.41.关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C解放思想着眼于主体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15、性;实事求是着眼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分数:3.00)A.B.C.D.4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需要做到_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求真务实C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D坚持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分数:3.00)A.B.C.D.43.改造客观世界包括_A改造人的意识 B改造自然界C改造人类社会 D改造自然规律(分数:3.00)A.B.C.D.44.改造主观世界包括_A改造自然界B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C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D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分数:3.00)A.B.C.D.45.人类在客观世
16、界面前所处的社会活动状态是_A自由王国 B主观世界C客观世界 D必然王国(分数:3.00)A.B.C.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多项选择题(总题数:45,分数:100.00)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中介是指_A工具和手段B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C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运用、操作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分数:2.00)A. B.C.D. 解析:解析 在实践活动中,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B 是客体的定义,C 是主体
17、的定义,不符合题意,不选。2.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主体无法超越客体的限制B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能力和需求C在实践过程中,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D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分数:2.00)A.B. C. D. 解析:解析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A 表述有误,排除该选项。3.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包括的环节有_A确立实践目的B确立实
18、践方案C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借用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使方案切实可行D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主观世界。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_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
19、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5.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体现在_A正确的认识指导
20、实践,对实践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B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没有反作用C错误的认识会误导实践,产生消极的作用,使实践失败D理论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分数:2.00)A. B.C. D. 解析:解析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B 说法错误,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只不过这种反作用是消极的,会破坏实践。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种观点_A肯定
21、了科学理论的重要作用B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肯定了革命理论应走在实践之前D否定了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分数:2.00)A. B.C. D.解析:解析 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最后,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没有科学的理论,也没有科学的实践。B 表述错误,实践决定了认识,排除该选项。题干中列宁的话重在说明革命理论与革命运动的关系,由于革命运动是人的高度自觉的运动,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是产生不了的,但它并没有否认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动力,只是侧重点不同,故 D 说法有误,不选。
22、因此,正确答案为 AC。7.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的有_A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B仁者心动C意念移物 D吾心即宇宙(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题目中的四个选项将客观世界的运动看成是心动、意念的结果,符合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都选。8.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_A否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B否认反映论的观点C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成是一次性完成的(分数:2.00)A.B.C. D.
23、解析:解析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是不科学的。旧唯物主义仍然坚持的是反映论的立场,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且这个本原是物质,故 AB 说法错误,排除。9.下列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中,表述正确的有_A二者都坚持反映论的立场,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
24、识看成是消极被动地对外界的反映C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脱离了实践和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这是不科学的D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同时又将辩证法的观点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分数:2.00)A.B. C. D. 解析:解析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脱离实践和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此具有严重的缺陷。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引入
25、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并且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过程,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而 A 是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的特性包括_A摹写性 B主观性 C直观性 D创造性(分数:2.00)A. B.C.D. 解析:解析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因此不仅能
26、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也就是说,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创造性是反映能动性的标志,故正确答案选 AD。BC 说法过于片面,并非纯粹的主观或简单的再现,故排除。11.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包括_A认识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
27、的(分数:2.00)A.B. C. D. 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A 说法过于片面,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故 A 不选。
28、12.关于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下列表述正确的有_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D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分数:2.00)A. B.C. D.解析:解析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BD 说法有误,故不选。1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_A感觉 B推
29、理 C知觉 D表象(分数:2.00)A. B.C. D. 解析:解析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B 是理性认识的形式,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4.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的形式主要有_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假说和理论(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15.感性认识的特点主要有_A直接性 B间接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分数:2.00)A. B.C. D.解析:解析 感
30、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BD 是理性认识的特点,故不选。16.理性认识的特点主要包括_A间接性 B抽象性 C直观性 D客观性(分数:2.00)A. B. C.D.解析:解析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CD 不是理性认识的特点,故排除。1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能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两句话意在强调_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C
31、经验的重要性D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分数:2.00)A.B. C.D. 解析:解析 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AC 不符合题意,故不选。18.“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引用黑格尔的这句话,意在表明_A感性认识的重要作用B理性认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C认识过程中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分数:2.0
32、0)A. B. C. D.解析:解析 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D 不符合题意,故不选。19.下列选项中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_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只反映了
33、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20.下列关于经验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A肯定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认为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分数:2.00)A.B. C.D. 解析:解析 经验论是指过分夸大感性认识,进
34、而忽略理性认识的认识论。所有的经验论都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故正确选项为 BD。21.下列关于唯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A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B在实践中坚持教条主义C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D在实际生活中容易导致思想僵化(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唯理论是指过分夸大理性认识,从而忽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在实践中容易陷入教条主义,导致思想僵化。唯理论还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否定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故四个选项都正确,且与题意相关,都入选。22.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的因素有_A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
35、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C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D要把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结合(分数:2.00)A. B. C.D.解析:解析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CD 属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不符题意,故不选。23.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_A从实际
36、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把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相结合C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24.认识过程中既包括理性思维,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
37、包括_A动机、欲望、信念、习惯 B理性思维C情感、意志 D想象、直觉、灵感(分数:2.00)A. B.C. D. 解析:解析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B 是理性因素,不符合题意,故不选。25.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_A指导作用 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 D激发作用(分数:2.00)A.B. C. D. 解析:解析 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
38、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动力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第二,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第三,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能力。A 是理性因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不选。26.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_A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C
39、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分数:2.00)A.B. C. D.解析:解析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D 都不是对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故不选。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_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人
40、类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D真理从深度上有待于深化(分数:2.00)A. B. C. D.解析:解析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D 属于相对真理的含义,不符合题意,故不选。28.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下列表述中正确
41、的有_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分数:2.00)A.B. C. D. 解析:解析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
42、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A 的表述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故排除 A。29.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_A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B唯理论和经验论C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D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分数:2.00)A. B.C.D. 解析:解析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
43、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B 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所导致的后果;C 是割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所犯的错误,都不符合题意,故不选。30.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_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B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不可推翻C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D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当前不能检验的,最终会
44、被今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分数:2.00)A. B. C.D. 解析:解析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C 属于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符合题意,故不选。31.否定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容易导致_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分数:2.00)A.B. C.D. 解析:解析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
45、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否认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容易导致相对主义,陷入不可知论,故选 BD。32.哲学上“价值”的构成主要包括_A主体的需求和利益 B劳动C客体的属性或性能 D价格(分数:2.00)A. B.C. D.解析:解析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故选 AC。B 和 D 属于商品中与价值相关的因素,故不选。33.价值的特性包括_A客观性 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分数:2.00)A. B. C. D. 解析:解析 价值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46、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
47、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故答案是 ABCD。34.关于价值评价的特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A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的活动B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C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D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分数:2.00)A.B. C. D. 解析:解析 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知识性认识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评价性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