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基础知识(四)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26,分数:78.00)1.请分析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分数:3.00)_2.请根据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特点,谈谈社会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分数:3.00)_3.试从社会学的文化多样性研究阐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必要性。 (分数:3.00)_4.从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三个层次简要分析文化的结构。 (分数:3.00)_5.论述各种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及其特点。 (分数:3.00)_6.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
2、办法。 (分数:3.00)_7.西方社会互动理论述评。 (分数:3.00)_8.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分数:3.00)_9.社会组织的特征及其内容。 (分数:3.00)_10.阐述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分数:3.00)_11.简述科层制的主要特点,说明为什么现代社会多采用科层制管理。 (分数:3.00)_12.试论述社会分化的类型及后果。 (分数:3.00)_13.试比较经济改革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特点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分数:3.00)_14.请结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对中国现存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分析。 (分数:
3、3.00)_15.试运用社会学有关原理分析我国当前社会流动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分数:3.00)_16.阐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分数:3.00)_17.试论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分数:3.00)_18.联系我国城市化实际,论述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模式。 (分数:3.00)_19.社会问题及公共问题被认定为社会问题应具备的条件。 (分数:3.00)_20.解释社会问题的不同理论视角有哪些? (分数:3.00)_21.怎样理解建构主义模式对环境问题的理论解释? (分数:3.00)_22.简要分析我国城市中的贫困问题。 (分数:3.00)_23.试分析当代中国的主要
4、社会问题。 (分数:3.00)_24.试论社会越轨与社会越轨的控制。 (分数:3.00)_25.社会学是如何看待社会越轨的?请列举几种相关的理论视角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分数:3.00)_26.有关越轨的 5 种理论解释。 (分数:3.00)_二、材料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22.00)27.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吴老太爷为避战乱而来到上海,进上海城时,“机械的噪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这些都市景象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惊恐不已,一个劲儿地念太上感应篇,不久便一命呜呼。 请问:子夜中吴
5、老太爷的惊恐乃至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在出现这种现象时,人们可能会有哪些不当的反应?在你看来,怎么处理才是得当的? (分数:5.50)_28.请阅读下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2004 年 12 月 13 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发布的2005 年社会蓝皮书中称,“2004 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材料来源:2004 年 12 月 14 日南方都市报) 请问,你如何看待“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这一结论?试用一种社会互动理论解释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分数:5.50)_29.根据最近一期的嘹望周刊报道,在过
6、去的一年里,中国社会的经济社会资源朝着更加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目标合理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几年来最有利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十分严峻,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的国情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 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在目前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情况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上访事件明显增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失去土地而又未得到妥善安排、公正补偿的农民。按征用土地量和农民人均土地量的保守估计,目前全国有 4000 万农民。这一现象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各种原因,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土地征用的法律制度严重滞后于发展,导致土地征用补偿安置费偏低。 收入
7、差距进一步扩大。根据 2004 年全国 5 万户抽样调查结果,上半年最高 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22 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8 倍;而最低最高 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 1397 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9%,高低收入组人均收入直逼至 9.5:1,比去年同期 9.1:1 有点扩大,区域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同样有扩大趋势。 就业局面依然面临长期困难。从劳动力供求总量上看,城镇新生劳动力加上下岗的失业人员,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 2400 万人,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达到 900 万人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减少贫困仍然
8、是新世纪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从 2.5 亿减少到 2900 万,贫困率从10%降至 3%,但目前农村的绝对贫困标准是农民年均纯收入在 625 元以下,低于人均年收入约 900 元的联合国贫困测算标准,中国目前正处在减贫的瓶颈阶段。 反腐败要注重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国的纪检机构,监察机构,检察机构,审计机构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来看,反腐败的力量和成本很大,但反腐败的大案要案仍不断出现,必须从完善制度上考虑,要渐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完善干部任免的公开公正程序,逐步建立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离职资产审查制度等。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中国资源人均
9、占有量较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注意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社会心态的变化。近两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却在下降,这主要时因为基本食品的价格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有了较大幅度上涨,占总消费支出50%60%的食品支出的增加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满意度,而且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更影响了他们的社会态度和信心。 提问: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理论?运用相关社会问题理论分析上述社会问题。 (分数:5.50)_30.材料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全世界目前至少
10、有 12 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线以下;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到 2015 年,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将达到 42 亿。中国目前同样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若按我国政府年人均收入 683 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线,到 2005 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 2365 万人。但若按人均 1天消费 1 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额则不少于 2 亿,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 材料二:西部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目前,全国有 592 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民族自治县有 258 个,西部地区就占 224 个,占民族贫困县的 86.8%。这里不仅贫困人口多,而且还有相当的贫困深度。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
11、县的数量众多,并且集中连片分布在各省区的贫困地区。各省区的省级贫困县主要也是民族自治县,有的贫困状况甚至超过国家级贫困县。另外,非贫困县和散杂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贫困问题也日益严重。 提问: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上述问题。 (分数:5.50)_社会学基础知识(四)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26,分数:78.00)1.请分析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欧洲,1115 世纪的中世纪被视为黑暗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宗教神学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类则成了卑贱的婢女。这种对人类精神的禁锢
12、严重地阻碍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实现了人的解放,工业革命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对于长期禁锢于神学统治下的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社会问题。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金钱关系代替了一切,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分裂。 (2)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完成,更加显示了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 这些启发了社会思想家对社会的认识:可否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对于数学和物理学功底都相当深厚的孔德,产生这种想法是很自然的,于
13、是孔德产生了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想法,这就是社会学。孔德将自己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做法,清楚地反映了自然科学方法对他建构社会学的影响。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的还有圣西门。圣西门在人类科学概论中曾指出,要将关于人的科学提高到以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水平,赋予它以实证的性质,把它建立在像物理学等其他领域中所使用的那种观察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孔德将这种想法推进了一步,创立了社会学。2.请根据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特点,谈谈社会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
14、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研究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具体方法,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方法。 (2)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角度 宏观与微观的角度 a宏观社会,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人口结构、民族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等等。社会学历来重视对宏观社会的研究,因为它可以使人们站在较高的位置上看到社会的整个面貌,考察大规模的社会总体现象,而不被繁杂的个别现象所蒙蔽。 b微观社会
15、,是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如个别成员之间的互动、职业群体的人员构成等等。与考察宏观社会不同,社会学对微观社会的考察着重于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与特性,即认为每个个别人的态度、行为等都受到个人的心理支配,因而有着区别于他人的个别原因。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从社会关系的水平和层次上看,社会系统可以区分为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三个层次。与宏观社会、微观社会一样,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分。 a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是非正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更没有通过法律、法规、规则、规章等形式固定下来
16、,因而它常常是不稳定的、变动不居的。 b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群体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中间层次。与个人关系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例如,一个社会团体内部的小组与小组、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受到这一团体的规则、规章的约束。 c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社会制度是一种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只有研究社会制度,我们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住一个社会的基本关系。 血缘、地缘和业缘的角度 社会学通常从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上,将社会关系区分为三
17、个方面: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其地位相当重要。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下降与减弱。 b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c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
18、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认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真正独立的业缘关系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a社会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战略选择,它是对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考。 b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利于最有效地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c社会学以其综合研究之特点,有利于全面地分析问题,也擅长于分析经济增长的近、远期后果。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可以为决策者
19、提供进行发展战略选择和政策选择的依据。 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a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使得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社会预测,并对社会发展进行规划。 b社会学以其科学性、综合性、多角度之特点,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研究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的可能进程做出预测和规划,制定兴利除弊的措施,以达到最有利的社会效果。 c社会学也可以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和社会计划、社会政策及社会发展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发现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有效地促进这些计划、政策的落实和完善。 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a现代社会是组织起来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职业活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几乎都是在社会组织中进行
20、的。因此,了解社会组织的知识对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以及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b社会学可以为现代组织的管理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也可以为科学的组织管理经验的积累提供方法方面的支持。 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a社会成员普遍具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高质量的生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这又是社会学的追求。b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各种社会生活的规律性,这对人们选择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 c社会学全面关注人们的生活,以普遍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社会学知识有利于人们全面、理性地思考和摆放各种社会财富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3.试从社
21、会学的文化多样性研究阐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对“中国道路”探索的必要性。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文化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2)文化多样性 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在文
22、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 a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b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和形式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3)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在中国道路的问题上就是体现了文化模式的特殊性。 中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模式,发展道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3、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所以,文化模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表明了探索“中国模式”的必要性。4.从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三个层次简要分析文化的结构。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文化的结构是指文化所结成的这种系统、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社会学主要从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
24、式三个层次上分析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当然,文化特质仅仅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种特定单位,其界限是相对的,常视研究者的目标而设定界限。 (2)文化丛 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文化特质和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容,但它们还不等于社会文化的全
25、貌。要了解社会文化的全貌就必须研究第三个层次的文化,即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在社会学关于文化的研究中,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因而研究者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我们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而普遍的文化
26、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5.论述各种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及其特点。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对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来说,其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他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具备社会化所必需的这些社会条件。如果剥夺了某些必要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化必然出现重大缺陷而无法达到正常的水平。 (1)家庭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
27、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 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人的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 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2)学校 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其特
28、点主要有: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化受教育的各种条件。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3)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往往被个人当做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从而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29、。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内容: 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提高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由于在同龄群体中个体可以摆脱像家庭或学校环境中的那些社会权威的约束,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讨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使个体某些朦胧的感受在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中发生共鸣,而形成较为明晰的群体亚文化意识。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个人进
30、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个人要在工作单位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等。个人在工作单位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人们会在工作单位中发现许多书本上没有或与书本上不相符合的文化因素,这些新的因素甚至会冲击和威胁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必然促使个人开始一轮新的社会化活动,调整和发展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达到真正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目的。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
31、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6.试结合集合行为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化解办法。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
32、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差的行为。集体行为包含聚众、群众和公众三种基本形态。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现阶段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临时聚合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
33、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如集体上访、集体讨薪、非法集会、阻塞交通、聚众闹事等,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人民内部矛盾、法治不完善、社会心理、心态失常等。 (3)从集合行为理论解释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办法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a环境条件;b结构性压力;c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d诱发因素;e行
34、为动员和社会控制能力。 按照斯梅尔塞的观点如果没有了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那么群体性事件就失去了发生的可能。 模仿理论 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大多数人失去理智模仿他人行为的结果。如果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可以理智的面对,就可以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感染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在群体性事件中,当人们被愤怒的情绪感染,群体性事件极有可能爆发。 根据该理论,应采取措施尽早阻止
35、人们情绪的爆发,并控制引起情绪事件的传播途径。 紧急规范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比如在火灾发生后,大家可能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干什么,但只要有人提第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都会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仿效,出现争先恐后的逃跑现象。紧急规范理论往往将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做是“紧急规范”。 根据该理论,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在群体性事
36、件的初期避免破坏行为的出现。 匿名理论 匿名是指人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人处于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同时,匿名状态也会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这两个因素都会降低人的社会约束力,使他容易从事越轨行为。 从该理论来看,要避免群体性事件最好是避免陌生人所组成的群体,并且在解决群体性事件时不能由陌生人出面。在处于匿名状态时,愤怒的人是具有强攻击性的和弱社会约束力的。 控制转让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
37、集合行为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当人们认为保持自主地位所付出的代价超过所获利益时,他们就可能将控制转让给他人。控制转让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大多数成员转让控制并非必然导致恐慌或聚众生事,也有可能导致某种秩序井然的活动。转让控制的结果如何取决于接受转让的行动者最初采取的行动。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出现集合行为。 因为这个理论的假设是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人是理性的,那么解决这一类的群体性事件的方案也是明确的,只要提供他们所认为能解决其所要得到的利益,他们的群体
38、行为也就不攻自破。7.西方社会互动理论述评。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同一学派中,也有概念上的分歧。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人的互动不仅存在于自然物理环境中,也存在于符号环境中。只有当互动的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互动的基本观点如下: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