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 T 504.1-2013 缢蛏 第1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44405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3 T 504.1-2013 缢蛏 第1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B33 T 504.1-2013 缢蛏 第1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B33 T 504.1-2013 缢蛏 第1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B33 T 504.1-2013 缢蛏 第1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B33 T 504.1-2013 缢蛏 第1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150 B51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 33/T 504.1 2013 代替 DB33/T 504.1-2004、 DB33/T 504.2-2004 缢蛏 第 1 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Part 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ulture 2013 - 12 - 31 发布 2014 - 01 - 31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504.1 2013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制。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

2、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代替 DB33/T 504.1-2004 无公害缢蛏 第 1部分:苗种中间培育技术规范、 DB33/T 504.2-2004无公害缢蛏 第 2部分:养成技术规范,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 缢蛏 第 1 部分: 养殖技术规范 ”; 删除了术语“泥油”、“畦”、“汪泥”、“生涂”、“熟涂”、“规格合格率”、“伤残空壳率”、“杂质率”,增加了术语“亲贝”、“催产”、“浮游幼虫”、“ D 型幼虫”、“壳顶 幼虫”、“眼点幼虫”、“附苗”、“附苗基”和“稚贝”,见 3。 增加了苗种繁育的内容,见 5; 增加了养殖技术模式图。 本标准由浙江省

3、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吴洪喜、周朝生、黄振华、蔡景波、谢起浪、周志明、曾国权、柴雪良。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T 504.1-2004; DB33/T 504.2-2004。 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DB33/T 504.1 2013 1 缢蛏 第 1 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DB33/T 504的本部分 规 定了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苗种繁育、中间培育、养殖等技术要求。 本 部分 适用于缢蛏苗种繁育、

4、中间培育和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3 术语 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亲贝 可繁殖贝苗的、性腺已成熟的成贝。 3.2 催产 利用注射外源性激素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促使亲本产卵和排精的措施 。 3.3 浮游幼虫 营浮游生活的各期幼虫的总称。 3.4 D 形幼虫

5、又称初期面盘幼虫,或直线铰合幼虫。此期幼虫的主要特征是由壳腺分泌的贝壳包裹了全身,形成两片侧面观象“ D”字形的壳。 3.5 DB33/T 504.1 2013 2 壳顶幼虫 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 铰 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形成壳顶的幼虫。 3.6 眼点幼虫 眼点明显增大, 面盘逐渐退化 ,足发达,能伸出壳外做匍匐运动, 足丝腺开始分泌足丝 ,此期幼虫称之为眼点幼虫 。 3.7 附苗基 供幼虫附着的基质。 3.8 稚贝 幼虫向成体过渡的一个发育阶段。主要特征是面盘完全退化,钙质的贝壳形成,用鳃呼吸和摄食,足部发达,营底栖生活。 3.9 壳长 壳前端至后端的最大距离。 3.10 盖洼 把畦

6、沟里的汪泥盖到畦背上的过程。 4 环境条件 4.1 产地环境 应符合 GB/T 18407.4的规定 。 4.2 养殖用水 应 符合 NY 5052的规定。 5 苗种繁育 5.1 设施 具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虫培育 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 5.2 亲贝及其处理 DB33/T 504.1 2013 3 亲贝要求 1 龄 2 龄、壳长 50 mm以上、体壮、贝壳无 畸形、无寄生虫和病害,性腺成熟而饱满。催产前 , 用浓度 1.5 10-3 mg/L 2.0 10-3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亲贝 3 min 5 min后,再用砂 滤海水洗净。 5.3 催产和孵

7、化 5.3.1 催产 宜阴 干 8 h 10 h后,流水刺激 ,直到排卵 。 5.3.2 洗卵 用 清洁海 水反复洗去多余精液 和杂质, 也可结合捞泡沫、加换水等方法去除多余精子及杂质。 5.3.3 受精卵孵化 密度 20 颗 /毫升 40 颗 /毫升 ,保持微 充气,原池孵化。 5.4 浮游幼虫培养 5.4.1 密度 发育为型幼虫后 20 h内,用 300 目 350 目筛绢网排水收集到育苗池培养。培养密度 : 型幼虫,10 颗 /毫升 15 颗 /毫升;壳顶幼虫, 5 颗 /毫升 10 颗 /毫升; 眼点 幼虫, 3 颗 /毫升 5 颗 /毫升 。 5.4.2 充气 持续充气,保持水中溶氧

8、在 5 mg/L以上。 5.5 换水 D 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分别用 300 目、 250 目、 200 目 3 种规格的筛绢网箱换水。一般日换水 2 次,总换水量为 80。 5.5.1 倒池 浮游幼虫培育期间,一般每隔 3 d 5 d 倒池 1 次。采用网目最大孔径小于幼虫壳高的筛绢网袋,从幼体培育池的排水口收集,然后将收集到的幼虫倒入消毒过的新的培育池,根据 5.4.2 调 整幼体密度。 5.5.2 饵料及其投喂 D形幼虫饵料以金藻、角毛藻等细胞个体长度小于 6 m的新鲜单细胞藻类为主,壳顶幼虫后可投扁藻、小球藻等藻类。一般每天投饵 3 次,早、中、晚各 1 次。投饵量以幼虫

9、存池数量和胃饱情况灵活掌握。 D形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 3 104 个 /毫升 4 104 个 /毫升;壳顶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 5 104 个 /毫升 8 104 个 /毫升; 眼点 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 9 104 个 /毫升 10 104 个 /毫升。 5.6 附苗 5.6.1 附苗基的制备 取无污染、 腐殖质少 的中、高潮带涂 面海泥,在强阳光下曝晒,再经 160 烘干消毒 30 min备存,使用时水浸软化后备用;或直接挖取无污染、腐殖质少的中、高潮带涂面海泥,制成泥浆水,煮沸 5 min。 DB33/T 504.1 2013 4 5.6.2 附苗池

10、的准备 将 附苗 基用 200 目或 250 目筛绢网均匀地滤洗到 已 加水 20 cm 50 cm的附苗 池的水中,沉淀 10 h以上后使用,要求 附苗 基沉淀后厚度达到 0.2 mm 0.3 mm。 5.6.3 移苗入池 当眼点幼虫占总幼虫数的 30 50 时,用 200 目或 250 目筛绢网收集,移入 附苗 池 附苗 。 5.7 稚贝培育 5.7.1 密度 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 一般控制在 2 105 颗 /平方米 3 105 颗 /平方米 范围内 。 5.7.2 充气 按本标准 5.4.2 执行 5.7.3 投饵 每天 2 次,早晚各 1 次。在换水后进行。投饵量视稚贝存池数量

11、和胃饱满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 18 104 个 /毫升 25 104 个 /毫升 。也可用水泵抽入经人工施肥培养的池塘水流水培养,利用水体中的藻类为幼体提供饵料。 5.7.3.1.1 换水或倒池 稚贝培养过程中每天需要换水或倒池。 换水 在排水口系上 150 目的筛绢网袋,以防逃漏。全日全量换水 1 次。 倒池 7 d倒池 1 次。排干池水,用砂滤水将池底的稚贝 冲洗到系在出水口上的筛绢网袋中,然后洗净稚贝, 再播养到已准备好的新培育池中继续培育。稚贝 密度按 5.6.1调节 。 5.8 稚贝出池 5.8.1 规格和质量 壳长 不小于 1 mm。优质苗种 个体大小均匀 、

12、 苗体干净 、 生长纹细密 、 闭壳肌有力 、 水管伸缩灵活,受惊后水管迅速收缩,两壳立即紧闭,同时发生“嗦嗦”的声音。 5.8.2 取样和计数 采用重 量法 计数 。先将 稚贝混合均匀,用精 确度不小于 0.001 g的天平 随机 称取 0.5 g 1.5 g计数,再根据缢蛏 苗总重 和取样计数结果 ,推算出 稚贝 数量, 重复 3 次,取其平均值。 5.9 包装和运输 宜用 筛绢袋盛苗, 装苗后 扎紧 袋口,置于开口的硬质容器中。 运输 途中严防风吹、暴晒、雨淋 ,每5 h 洒海水 1 次,保持蛏苗湿润,但要避免 装苗容器 底部 积水 ; 洒用海水的质量要符合 NY 5052的规定。运输

13、宜在 12 h内完成 。 6 中间培育 DB33/T 504.1 2013 5 6.1 培苗塘 宜选于 中、 高潮 区, 潮流通畅,风浪较小, 泥质 滩 面 , 滩 面 饵料丰富而 敌害生物少 ,且 受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较小 。培苗滩面 四周 筑堤坝,堤坝内 挖边缘沟, 涨潮时海水可以 流过 堤坝,淹过 滩面, 退潮后堤坝内滩面能蓄水 20 cm 40 cm。 在 堤坝 四周设置高 2.0 m 2.5 m的 20 目 40 目 尼龙筛网 。 6.2 敌害清除 用 20 目 40 目淌袋,在干露的涂面上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 ,再用 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或 鱼藤精等 ,药物使用应符合 NY

14、5071 的规定。主要药物的 功能和使用方法 见 表 1。 表 1 常用清塘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药物名称 浓度( 10-3mg/L) 使用方法 主要杀伤种类 药效消失时间 生石灰 375 500 干撒或 兑水 全塘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0 d 漂白粉 25 35 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 d 茶籽饼 15 30 敲碎后用水浸泡 24h后稀释泼洒 鱼类 2 d 3 d 鱼藤精 2 3 用水混合后均匀后泼洒 鱼类 2 d 3 d 6.3 稚贝播放 播苗选择 晴好 天气,滩涂培育在退潮时进行。 规格较小 (壳长小于 3 mm)的稚贝,宜 湿 播

15、( 即用手拿稚贝在水中慢慢撒落 ) ;规格较大 (壳长大于 3 mm)的稚贝,宜干播 ( 即握苗的手贴在涂面,轻轻地抹,使苗种粘附于涂面 ) 。稚贝放养密度见表 2。 表 2 稚贝放养密度 时 间 苗种壳长( mm) 放养密度(颗 /平方米 ) 11 月下旬 12 月上旬 2 3 45,000 90,000 12 月中旬翌年 1 月上旬 3 5 30,000 45,000 6.4 管理 6.4.1 日常管理 稚贝下涂后勤检查,及时蓄、排水和修复堤塘。经常清除敌害生物,保持涂面排水后平整、无积水。 6.4.2 耘苗与 查 苗 定期耘苗,疏松涂质,抹平涂面, 经常检查 蛏 苗的成活率 和 生长情况

16、 。 6.4.3 分苗疏养 DB33/T 504.1 2013 6 放养后 1个 2个月,根据蛏苗的密度和生长情况适时疏养。 6.4.4 关水保苗 下雪或有霜天气,加大培育塘蓄水深度。 6.5 苗种起捕 6.5.1 时间与规格 清明节前,壳长 大于 15 mm。 6.5.2 方法 在 起捕 苗 种 前一潮,将蛏苗涂面 蓄水 ,用手把涂泥拌成糊状, 让 蛏苗窜出泥面,用捞 网 或刮苗袋等集苗工具 收集 蛏苗, 用 清洁海水洗净。 6.6 包装和运输 将蛏 苗 用产地海水 洗净,装入四壁和底部均 开 小孔的竹质或塑料质的筐内,每筐盛苗量以 20 kg30 kg为宜。苗筐分层堆叠,最多不要超过 3

17、层,上下层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运输时间宜选择在阴天或低温天气,途中严防日晒、雨淋和风干,每 5 h洒 清洁 海水 1 次,保持蛏苗湿润,避免积水浸泡苗种,运输全程宜在 48h以内完成 。 气温 20 以上时,应用保温车运输。 7 养殖 7.1 围塘养殖 7.1.1 平涂建畦 封闸 , 排干塘内积水,清除涂面污泥、杂质,翻耕涂面 , 曝晒 。 堤坝内两侧开沟, 中央滩 面 建成顺潮流方向成排的长畦,畦宽 3.0 m 4.0 m,畦和畦之间以沟相隔,沟宽 0.4 m 0.5 m,沟深 0.3 m 0.5 m。 7.1.2 清除敌害 畦面整理后,进水淹没,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

18、200 g/m2 300 g/m2,用水化开后,立即全池 泼洒;漂白粉 (有效氯超过 30%)用量为 30 g/m2 40 g/m2,制成悬浮液全池泼洒。 待药效消失 后进排水 2 次 3 次,冲洗残留药物 。 7.1.3 基础饵料培养 放苗前施加有机肥或无机肥,使水体保持浅茶色或浅绿色。 7.1.4 苗种放养 实养面积以围塘总面积的 30%、放养密度 以 每平方米 250 颗 350 颗 (壳 长 2.0 cm左右) 为宜。规格较大,放养密度适当减少;规格较小,放养密度适当增大。 7.1.5 设置盖网 苗种放养后在 蛏 田上盖上网目为 2 cm 3 cm的有结网片,网片周边 埋入 畦沟 泥

19、中。 DB33/T 504.1 2013 7 7.1.6 养殖管理 7.1.6.1 水质控制 根据塘内水位、水质、饵料生物量等因素综合确定,每 15 d干露滩面 1 个 2 个潮水 。 暴雨或高温期应 提高水位 。 7.1.6.2 饵料培养 以水色浅茶色或浅绿色、透明度以 30cm 40cm为宜。当透明度偏低时,加大换水量;当透明度偏高时,可施肥或追肥培养饵料。肥料以发酵后的有机肥或无机肥为宜。 7.1.6.3 除害和防病 7.1.6.3.1 除害 大潮期,排水露滩,清除甲壳 类、腹足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7.1.6.3.2 防病 定期用浓度为 1.5 10-3mg/L 2.0 10-3 m

20、g/L 生石灰水等消毒杀菌药物预防疾病,用药应符合 NY 5071 的规定。 7.1.6.4 日常管理 定期测定和记录天气、水质、生长、投入品、换水等情况。 7.2 滩涂养殖 7.2.1 蛏田建造 四周建 堤坝 , 堤 坝 高 0.5 m 0.6 m,基宽 3.0 m 5.0 m。 中央滩 面 建成顺潮流方向成排的长畦,畦宽 4.0 m 5.0 m,畦和畦之间以沟相隔,沟宽 0.4 m 0.5 m,沟深 0.3 m 0.5 m。 7.2.2 整涂除害 7.2.2.1 整涂 熟涂、软涂翻耕深度 25 cm 30 cm,生涂或硬 涂 翻耕深度 35 cm。将翻土后的涂面耙细、耙烂 、 推平,整理成

21、畦。 7.2.2.2 除害 干露涂面,用 20 目 40 目筛网淌袋刮除涂面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再用鱼藤精 或 茶籽饼清除敌害生物。鱼藤精用量为每平方米涂面 2.0 g,茶籽饼用量为每平方米滩面 3.0 g 4.0 g,均匀地撒在干露的涂面上,再用推板轻轻推压。施药后经 2 次 3 次潮水冲洗残留药物后 播 苗。 7.2.3 苗种放养 2 月下旬 5 月上旬, 避开大风、大雨或大雾天气, 以刚 退潮放养 为 佳 。 放养密度按 7.1.4执行。 7.2.4 养殖管理 7.2.4.1 干露和除害 DB33/T 504.1 2013 8 每 15 d干 露涂面 1 次 2 次 ,去除 螺类 、甲

22、壳类、大型藻类等大型 敌害 生物 。 7.2.4.2 盖汪 在小潮水期间进行,应避开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和缢蛏产卵期。前期盖汪要薄,且保持涂面平整;端午节后,要增加盖汪次数,且使涂面逐渐凸起。 7.2.4.3 日常管理 检查 畦面完整与否、有无积水,堤坝有无损坏 、 生长 情况 等 ,并做好记录 。 7.3 收捕 壳长 大于 4 cm,酌情收捕 , 采捕 应避开繁殖期。 8 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 参见本标准附录 A。DB33/T 504.1 2013 9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缢蛏标准化养殖技术模式图 缢蛏亲贝 单胞藻饵料培养 缢蛏浮游幼虫培养 缢蛏中苗培养 缢蛏 养殖 一、场地

23、准备 产地环境应符合 GB/T 18407.4 的规定。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养殖用水应符合 NY 5052 的规定。水温 8 33,盐度 8 33, pH7.8 8.6。繁育场应有贝类人工育苗所需的幼体培育池、藻类培养池及与之相配套的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等设施。 二、苗种繁育 1、亲贝及其处理: 1 龄 2 龄、壳长 50mm 以上、健壮、性腺发育良好。催产前用浓度 1.510-5 2.010-5 mg/L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3min 5 min。 2、催产与孵化 ( 1)催产 ; 一般阴干 8h 10h 后,再加流水 刺激,微气待产。 ( 2)洗卵 : 根据产卵池中精子和排泄物的含量,采取

24、捞泡沫、加换水等方法改善水质。 ( 3)受精卵孵化:微充气,原池孵化,密度 20 颗 /毫升 40 颗 /毫升。 3、浮游幼虫培养 ( 1)幼收集:幼后 20h 内,用 300 目 350 目筛绢网移入育苗池培养。 DB33/T 504.1 2013 10 ( 2)幼虫密度 ; D 形幼虫: 10 颗 /毫升 15 颗 /毫升;壳顶幼虫, 5 颗 /毫升 10 颗 /毫升;眼点幼虫, 3 颗 /毫升 5 颗 /毫升。 ( 3)饵料及其投喂: D 形幼虫以金藻、角毛藻等单细胞藻类为主,壳顶幼虫以扁藻、小球藻等藻类为主。一般每天早、中、晚各 1 次。 D 形幼虫期,投饵后水体中藻类细胞应达 310

25、4 个 /毫升4104 个 /毫升;壳顶幼虫期,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 5104 个 /毫升 8104 个 /毫升;匍匐幼虫期,投饵后水体中藻类细胞应达 9104 个 /毫升 10104 个 /毫升。 ( 4)水质控制:采用连续充气、换水或倒池控制水质。 4、附苗管理 ( 1)附苗基制备: 160烘干消毒或曝晒后的海泥水浸软化后使用;或直接挖取无污染、腐殖质少的中、高潮带涂面海泥,制成泥浆水,煮沸 5min。 ( 2)附苗池的准备:附苗池加水 20cm 50cm,,将附苗基用 200 目或 250 目筛绢网滤洗到附苗池的水中,沉淀 10h 以上后使用,要求附苗基厚度达到 0.2mm 0.3m

26、m。 ( 3)附苗:当眼点幼虫占总幼虫数的 30 50 时,用筛网将其移入附苗池。 5、稚贝培育 ( 1)培育密度:一般控制在 2105 颗 /平方米 3105 颗 /平方米,随着个体的生长而逐渐降低,。 ( 2)投饵:每天早晚各 1 次,在换水后进行。一般投饵后保持水体中藻类细胞密度 18104 个 /毫升 25104 个 /毫升。也可用水泵抽入经人工施肥培养的池塘水流水培养。 ( 3)水质控制:采取连续充气、换水和倒池控制。 三、中苗培 养 1、培养塘条件:建于 高潮 区或中潮区的中高段,潮流通畅,风浪较小,且 受热带风暴或台风影响较小 。每口培养塘以 200m2 600m2 为宜。涨潮时

27、海水可淹过塘坝,退潮后塘内滩面蓄水 30cm40cm。培苗塘四周需设高 2.0m 2.5m 的 20 目 40 目尼龙筛网,防止敌害生物入内。 2、敌害清除:用 20 目 40 目淌袋,在干露的涂面上刮除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然后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或鱼藤精等处理。主要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可参照表 1。 表 1 常用清塘药物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参考表 药物名称 浓度( 10-6) 使用 方法 主要杀伤种类 药效消失时间 生石灰 375 500 干撒或兑水全塘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0d 漂白粉 25 35 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水泼洒 鱼、虾、蟹、贝、细菌、藻类 1d 茶籽饼 1

28、5 30 敲碎后用水浸泡 24h后稀释泼洒 鱼类 2d 3d 鱼藤精 2 3 用水混合后均匀后泼洒 鱼类 2d 3d 3、稚贝放养 选择风和日丽天气,尽量避开暴雨、西北风、雾等恶劣天气进行。稚贝放养密度参见表 2。 DB33/T 504.1 2013 11 表 2 缢蛏稚贝中间培育放养密度参考表 时 间 苗种壳长( mm) 放养密度( 颗 /平方米 ) 11 月下旬 12 月上旬 2 3 45,000 90,000 12 月中旬翌年 1 月上旬 3 5 30,000 45,000 4、培苗管理 ( 1)日常管理:稚贝下涂后勤检查,及时蓄、排水和修复堤塘。经常清除敌害生物,保持涂面排水后平整、无

29、积水。 ( 2)耘苗与查苗:在培育过程中需定期耘苗,疏松涂质,抹平涂面,经常检查蛏苗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 ( 3)分苗疏养:一般在立春前后根据蛏苗的密度和生长情况适时进行。 ( 4)关水保苗:下雪结霜天气,应将培育塘蓄满水。 5、苗种起捕和运输 清明节前后,壳长 1.5cm 2.0cm 后可起捕。用四壁和底部均有小孔的竹质或塑料质筐装苗,每筐盛苗量以 20kg 30kg 为宜。运输时间宜选择在阴天或低温天气,途中严防日晒、雨淋和风干,且要求每 5h 洒海水 1 次,保持蛏苗湿润,避免积水浸泡苗种,运输全程宜在 48h 以内完成。气温 20以上时,应用保温车运输。 四、缢蛏养殖 1、养成方式:分

30、围塘养殖和滩涂养殖。 2、围塘养殖 ( 1)平涂建畦:排干塘内积水,清除涂面污泥、杂质,翻耕涂面,封闸 曝晒 。堤坝内两侧开沟,中央滩 面 建成顺潮流方向成排的长畦,畦宽 3.0m 4.0m,畦和畦之间以沟 相隔,沟宽 0.4m0.5m,沟深 0.3m 0.5m。 ( 2)敌害清除:畦面整理后,进水淹没,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消毒。生石灰用量为 200g/m2 300g/m2,用水化开后,立即全池泼洒;漂白粉 (有效氯超过 30%)用量为 30g/m2 40g/m2,制成悬浮液全池泼洒。待药效消失后进排水 2 次 3 次,冲洗残留药物。 ( 3)基础饵料培养:放苗前施加有机肥或无机肥,使水体保

31、持浅茶色或浅绿色。 ( 4)苗种放养 ; 实养面积宜为围塘总面积的 15% 30%。顺风将苗种均匀撒播在滩面上。放养密度以每平方米放养规格为 1.5cm 2.0cm 体长的苗种 250 颗 350 颗为宜。规格较大,放养密度适当减少;规格较小,放养密度适当增大。 ( 5)设置盖网:苗种放养后在畦田上盖上网目为 3cm 4cm 的网片,网片周边埋入畦沟泥中。 ( 6)日常 管理 每半个月干露滩面 1 个 2 个潮水。连续暴雨或高温期应尽多蓄水。 当透明度偏低时,加大换水量;当透明度偏高时,可施肥或追肥培养饵料。肥料以发酵过的粪肥或无机肥为宜。 DB33/T 504.1 2013 12 大潮期,排

32、水露滩,清除甲壳类、腹足类、野杂鱼等敌害生物;检查围网是否完好;定期用浓度为 1.5 10-5 2.0 10-5 生石灰水等消毒杀 菌药物预防疾病。 3、滩涂养殖 ( 1)蛏田准备:四周建 堤坝 ,中央滩 面 建成顺潮流方向成排的长畦,畦宽 4.0m 5.0m,畦和畦之间以沟相隔,沟宽 0.4m 0.5m,沟深 0.3m 0.5m。 ( 2) 整涂 除害 ; 熟涂、软涂翻耕深度 25cm 30cm,生涂或硬涂翻耕深度 35cm。将翻土后的涂面耙细、耙烂,再将涂面推平,整理成畦;然后用 20 目 40 目筛网淌袋刮除涂面螺类、蟹类等敌害生物;再用鱼藤精和茶籽饼清除敌害生物。鱼藤精用量为每平方米涂

33、面 2.0g,顺风均匀地喷洒在干露的滩面上;茶籽饼用量为每平方米滩面 3.0g 4.0g,顺风均匀地撒在干露的涂面上,再用推板轻轻推压。施药后需 2 次 3 次潮水冲洗残留药物。 ( 3)苗种放养: 2 月下旬 5 月上旬,避开大风大雨或大雾天气,以潮水刚退出涂面时放养为宜。 ( 4)日常 管理 对于自然滩涂低坝蓄水养殖的,每半个月干露涂面 1次 2次潮水 ,并去除 螺类 、甲壳类、大型藻类等大型生物。 在小潮水期间进行 盖汪 ,但需避开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和缢蛏产卵期。前期盖汪要薄,且保持涂面平整;端午节后,要增加盖汪次数,且使涂面逐渐凸起, 做好三项记录。 ( 5)收捕 当缢蛏壳长不小于 4cm时,可酌情收捕 ,但收 捕季节应避开繁殖期。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