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B 156701995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的方法、条件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为农药登记而进行的毒理学试验。 2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1 目的 求出试验农药对试验动物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通过观察急性毒性效应的临床表现,初步估测毒作用的靶器官和可能的毒作用机理;为亚慢性、慢性和其他毒性试验的剂量水平设计提供参考;为急性毒性分级和制定安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2.2 试验农药 原药和制剂。 2.3 试验动物 2.3.1 主要选用品系、遗传背景明确的初成年大鼠。各剂量组内同性别动物体重差异应小于平均体重 的10,组间同性别动物体重均值差异应小于5。 2
2、.3.2 每一剂量组的大鼠810只(雌雄各半),试验前要对动物观察一周,确认健康后,方可使用。 2.4 剂量分组 2.4.1 至少应设45个剂量组,各剂量组之间要有适当的剂量间距。以便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死亡率),求得剂量效应曲线及LD50。 2.4.2 如剂量达5 000mg/kg体重以上,动物仍不出现死亡,则不需要进行更高剂量的试验。2.5 给药方法及观察时间 2.5.1 动物给药前应隔夜禁食但不禁水,称重后,一次灌胃给药,给药后至少间隔2h进食。2.5.2 灌胃量 大鼠按100g体重给1mL,小鼠按20g体重给0.4mL计算,灌胃可用水溶液、油溶液或悬液。2.5.3 给药后立即观
3、察并记录动物的中毒表现,症状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及死亡时间。给药当日应连续观察,其后,每日至少观察2次,观察期为14d。如在给药96h后出现迟发性新效应,则应延长观察期至3周或4周。 2.6 观察指标 2.6.1 中毒症状 页码,1/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 全面观察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中毒特点和毒作用的靶器官。观察的系统包括: a. 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系统:体位异常、叫声异常、不安、呆滞、痉挛、抽搐麻痹、运动失调、对外反应过敏或迟钝; b. 植物神经系统:瞳孔扩大或缩小、流涎或流
4、泪; c. 呼吸系统:鼻孔流液、鼻翼煽动、呼吸深缓、呼吸过速、蜂腰; d. 泌尿生殖系统:会阴部污秽、有分泌物、阴道或乳房肿胀; e. 皮肤和毛:皮肤充血、紫绀、被毛蓬松、污秽; f. 眼:眼球突出、结膜充血、角膜混浊; g. 消化系统:腹泄、厌食。 2.6.2 体重 给药前、死亡时各称量一次体重,观察期间每3d称量一次。 2.6.3 一般不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生化指标检验,但对死亡动物应做大体病理学观察。如24h以上的存活动物,肉眼检查有病变时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2.7 结果评定 2.7.1 用统计方法计算LD50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2.7.2 按农药的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
5、定(见表1)。 表 1 急性经口毒性分级标准 3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3.1 目的 了解农药对试验动物皮肤直接接触引起局部皮肤损伤、全身中毒的特征等毒性效应,求级 别 经口LD50,mg/kg 剧 毒 高 毒 中 毒 低 毒 5 550 50500 500 页码,2/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制定农药生产和应用中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3.2 试验农药 原药和制剂。 3.3 试验动物 3.3.1 为有足够的涂药面积,首选成年大鼠,体重要求200300g。 3.3.2
6、各剂量组大鼠810只(雌雄各半)。 3.4 剂量分组 3.4.1 至少应设4个剂量组,各剂量组应有一定的间距,使给药组能出现毒性表现和死亡。 3.4.2 如果2 000mg/kg剂量仍不出现死亡时,则不需要再进行高剂量试验。 3.5 给药方法及观察时间 3.5.1 给药前24h背部去毛,注意勿损伤皮肤,涂药面积应占体表面积10,大鼠45cm2,兔 1214cm2,豚鼠710cm2。3.5.2 液体农药用原药液,粉末农药用水或溶剂稀释。 3.5.3 先将动物固定,在略小于剃毛面积内进行定量敷药,然后覆盖一个与脱毛面积相当的盒式罩,再用胶布固定。以防止动物舔食试验药品。 3.5.4 涂药持续时间为
7、4h。 3.5.5 涂药4h后取下罩盒,用温水洗去皮肤上的试验农药,再进行局部观察。 3.5.6 观察时间为2周。 3.6 观察指标 3.6.1 中毒的临床表现,参照2.6.1。 3.6.2 死亡时间及死亡率。 3.7 结果评定 3.7.1 用统计方法计算LD50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3.7.2 按农药的急性经皮毒性分级标准进行评定(见表2)。 表 2 急性经皮毒性分级标准 级 别 页码,3/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4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4.1 目的 测试可能经呼吸道进入机体的农药
8、(尤其是挥发性强的农药)对呼吸道及全身的损伤及其危害程度。求出吸入接触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农药的安全评价和制定生产应用中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4.2 试验农药 原药和制剂。 4.3 试验动物 4.3.1 一种以上的哺乳动物,大鼠为首选动物。 4.3.2 动物性别、体重和每组动物数量的要求同2.3。 4.4 剂量分组 4.4.1 至少应设3个出现毒性效应直至死亡的剂量组。 4.4.2 如果以浓度2 000mg/m3给药2h仍无死亡,则无需再做高浓度试验。 4.5 给药方法及观察时间 4.5.1 给药方式包括鼻、头部接触和全身置于染毒柜内接触两种方式。 4.5.2 染毒柜内应保持恒定的空
9、气流量、农药浓度、温度及湿度,并要求柜内保持轻微负压以免农药外漏。 4.5.3 吸入给药一般为2h。 4.5.4 给药后至少观察14d。 4.6 观察指标 4.6.1 中毒的临床表现,参照2.6.1。 经皮LD50(4h),mg/kg 剧 毒 高 毒 中 毒 低 毒 20 20200 2002 000 2 000 页码,4/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4.6.2 死亡时间及死亡率。 4.7 结果评定 4.7.1 用统计方法计算LC50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补充件)。4.7.2 按农药的急性吸入毒
10、性分级标准进行评定(见表3)。 表 3 急性吸入毒性分级标准 5 急性皮肤刺激试验 5.1 目的 测定农药对哺乳动物皮肤是否有刺激或腐蚀作用,估计人体接触该农药时可能出现的类似危害。 5.2 试验农药 原药和制剂。 5.3 试验动物 5.3.1 兔或豚鼠,首选动物为白色家兔。 5.3.2 至少4只皮肤完好的健康动物。 5.4 剂量 5.4.1 一次涂药量为0.5mL或0.5g。 5.4.2 动物自身皮肤做为对照。 5.5 试验步骤 5.5.1 试验前24h将背部毛剪掉,面积约6cm2。5.5.2 涂上试验农药,再用纱布盖上,以胶布固定或采用其他封闭性盖罩,避免试验动物舔级 别 LC50(2h)
11、,mg/m3剧 毒 高 毒 中 毒 低 毒 20 20200 2002 000 2 000 页码,5/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食。 5.5.3 涂敷持续时间一般为4h。试验结束时,用水或适当的溶剂洗去残留的农药,但注意不要损伤皮肤。 5.5.4 根据需要做进一步的观察,以确定反应的可逆性。一般观察期不超过14d。 5.6 结果评定 每一只动物试验结果按表4进行刺激反应评分,计算出平均分值,按表5进行强度评定。 表 4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 表 5 皮肤刺激强度分级 症状及程度 积 分 A 红斑形
12、成 无红斑 勉强可见 明显红斑 中等至严重红斑 紫红色斑并有焦痂形成 B 水肿形成 无水肿 勉强可见 水肿隆起轮廓清楚 水肿隆起约1mm 水肿隆起超过1mm,范围扩大 0 1 2 3 4 0 1 2 3 4 总分 A+B 强 度 分 值 无刺激性轻度刺激性00.4 0.51.9页码,6/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 注:pH2或pH11.5的农药可不进行本试验。 6 眼刺激试验 6.1 目的 了解试验农药对眼睛的刺激作用和程度,为农药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防护提供依据。 6.2 试验农药 原药和制剂
13、,但对具有强酸、强碱性质的化合物(pH2,pH11.5)不需做此试验。 6.3 试验动物 成年的白色家兔至少4只。试验前24h检查试验家兔双眼,有异常者不得使用。 6.4 剂量 液体农药或100倍稀释液0.1mL,粒状农药不超过100mg,且应先将颗粒磨成细粉。 6.5 给药方法及观察时间 6.5.1 将一侧下眼睑轻轻下拉,把试验农药滴入结膜囊内,为防止药液外溢,立即轻轻闭合眼睑约1min。如用喷雾给药法,将眼睑分开,在眼前方10cm距离处迅速喷雾1s。 6.5.2 给药后24h内不洗眼。 6.5.3 对侧眼为对照。 6.5.4 给药后于1,24,48,72h分别检查眼睛。如72h仍无刺激反应
14、时,则终止试验。 6.5.5 如果出现角膜损伤或眼睛其他部位出现反应,要继续观察损伤的经过及其可逆性,观察期最长不超过21d。 6.5.6 72h刺激反应仍不消退时,至少另选4只家兔观察洗眼效果。即滴入药物后分别在4s和30s时用生理盐水洗眼5min,观察洗眼后的眼睛反应情况。 6.6 观察指标 除了观察结膜、角膜、虹膜外,还应注意其他部位的损害。 6.7 结果评定 按表6将每只动物的角膜、虹膜和结膜的刺激反应的分值相加,即是一只动物眼刺激反应的总积分。每个动物的刺激反应积分的总和除以动物数,就是该试验农药对眼刺激性的最后分值。再按表7评定眼刺激程度。 表 6 眼损伤程度评分 中等刺激性强刺激
15、性2.05.96.08.0页码,7/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 部位及程度 积 分 角膜 A 混浊(以最致密部位为准) 无混浊 散在或弥漫性混浊,虹膜清晰可见 半透明区易分辨,虹膜模糊不清 出现灰白色半透明区,虹膜细节不清,瞳孔大小勉强看清 角膜不透明,由于混浊,虹膜无法辨认 B 角膜受损范围 1/4 1/41/2 1/23/4 3/410 1 2 3 4 1 2 3 4 最高积分 80(积分AB5)虹膜 正常 皱折明显加深,充血,肿胀,角膜周围有轻度充血,瞳孔对光仍有反应 出血,肉眼可见破坏
16、,对光无反应(或出现其中之一反应) 0 1 2 最高积分 10(积分5) 结膜 A 充血状态(系指睑结膜、球结膜部位的血管) 血管正常充血 血管充血呈鲜红色 血管充血呈深红色,血管不易分辨 0 1 2 页码,8/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表 7 眼刺激性分级 7 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 弥漫性充血呈紫红色 B 水肿 无 轻微水肿(包括瞬膜) 明显水肿,伴有部分眼睑外翻 水肿至眼睑近半闭合 水肿至眼睑超过半闭合 C 分泌物 无 少量 分泌物使眼睑和睫毛潮湿或粘着 分泌物使整个眼区潮湿或粘着 3
17、 0 1 2 3 4 0 1 2 3 最高积分 20(A+B+C)2 角膜、虹膜、结膜反应累加最高积分 110(80+10+20)刺激强度 眼刺激积分指数 (I.A.O.I.) 眼刺激的平均指数 (M.I.O.I.) 无刺激性 轻度刺激性 轻度至中度刺激性 中度刺激性 中度至重度刺激性 重度刺激性 05 515 1530 3060 6080 80110 48h后为0 48h后小于5 4d后小于5 7d后小于20 7d后小于40 页码,9/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7.1 目的 测试动物在反复接
18、触农药后,机体产生免疫传递的皮肤反应的可能性,从而确定农药的变态反应性(致敏)。 7.2 试验农药 制剂。 7.3 试验动物 豚鼠,每组动物数1020只。 7.4 剂量 致敏(诱导)浓度允许引起皮肤轻度刺激反应(即最高耐受浓度)。激发浓度一般应低于致敏浓度,不得引起原发刺激性炎症反应。 7.5 试验步骤 7.5.1 接触致敏的发病过程包括致敏和激发两个阶段。 a. 致敏接触 实验前24h将动物背部左侧去毛3cm3cm。将试验农药0.10.2mL涂在2cm2cm滤纸上,并将其敷贴在去毛区,用两层纱布,一层油纸或不透水塑料膜覆盖,再以无刺激胶布封闭固定,持续6h。第7d和第14d以同样方法重复一次
19、。 b. 激发接触 实验前24h将动物背部右侧去毛2cm2cm。末次致敏后1428d,将0.10.2mL或低于诱导浓度的试验农药斑贴于右侧去毛区,覆盖方法同7.5.1a.持续6h,去掉斑贴及试验农药后,每日观察至第12d。如无致变,可再次激发以确定试验农药能否引起过敏反应。 7.5.2 试验须设阳性或阴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仅给予激发接触。 7.6 结果评定 将出现皮肤红斑或水肿(不论程度轻重)的动物数除以动物总数,求出动物致敏率,再按表8进行致敏率强度评定。 表 8 致敏率强度分级 致敏率 分 级 强度分类 08 928 2964 弱致敏物 轻度致敏物 中度致敏物 页码,10/48GB 156
20、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8 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8.1 目的 通过经口途径在14周的时期内,连续多次给予不同剂量的试验农药,观察因试验农药的蓄积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确定亚急性无作用剂量和靶器官,并为亚慢性或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定提供依据。 8.2 试验农药 原药。 8.3 试验动物 8.3.1 首选大鼠。作为长期试验的预试验时,两种试验应使用同一种属和品系的动物。 8.3.2 选用大鼠的年龄一般为68周,体重变异应不大于平均体重的10。 8.3.3 每剂量组至少10只动物,雌雄各半。若试验过程中需要提前剖
21、杀一些动物检查,或需要一个观察毒性反应可逆性的附加组时,则在试验开始时要作相应的增加。 8.4 剂量分组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根据类似化合物的资料,预计经口给药剂量超过1 000mg/kg不会产生毒性时,可设二个剂量组。 8.4.1 高剂量组应使动物产生较明显的毒性效应。 8.4.2 中剂量组应产生轻微的可观察到的毒性效应。 8.4.3 低剂量组不应出现任何毒性效应,但须超过人的可能接触剂量。 8.4.4 对照组除了不接触试验农药外,其他处理均应与试验组完全相同。 8.5 给药方法 将试验农药掺入饲料或溶于饮水中,以固定浓度喂养或按动物体重以固定剂量通过胃管灌胃。作为长期毒性试验的预
22、备试验时,两种试验应采用相同的给药方式。喂养给药应连续进行。管饲法每天在同一时间给药,并按一定的间隔时间(每周),根据体重调整给药量。 8.6 给药时间 连续给药728d或5d/周。为了观察毒性反应的可逆性,附加组动物在停止给药后再饲养14d,再进行毒性效应的测试。 8.7 临床观察和检查 8.7.1 观察给药期间和给药后试验动物的毒性效应、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和程度。如发现濒6580 81100 强度致敏物 极强度致敏物页码,11/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死动物应及时解剖。每周至少测量一次进
23、食量(或饮水量)和体重。 8.7.2 血液学检查 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其分类等。 8.7.3 血液生化检查 检测项目一般应包括肝、肾功能,如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尿素氮、肌酐等。必要时还须检测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总胆红素、高铁血红蛋白、胆碱酯酶、钾、钠、钙、磷等。 8.8 病理学检查 8.8.1 系统解剖 所有试验动物包括试验过程中死亡的动物都应进行完整的系统解剖和仔细的肉眼观察。肉眼可见的损伤或可疑损伤部位都应采样固定,作进一步组织学检查。 8.8.2 脏器重量 称取脾、肝、肾、肾上腺、睾丸等脏器重量并计算其脏器系数(脏器重/体重10
24、0)。 8.8.3 组织学检查 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动物以及系统解剖时发现的异常组织均需作详细的组织学检查。其他剂量组一般仅在高剂量组有异常发现时进行。附加组动物应对试验组已确证有毒性效应的组织和器官重点检查。检查脏器一般包括脑、肝、脾、肾、肾上腺、睾丸、卵巢和其他肉眼观察发现有损害或大小出现变化的器官。一般以肝、肾及可疑靶器官为主。此外,还应包括与农药直接接触的组织或器官,如胃等。 9 亚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9.1 目的 按经皮方式反复给药21d,观察由此产生的不良反应,求出无作用剂量。 9.2 试验农药 原药。 9.3 试验动物 按8.3进行。 9.4 剂量分组 9.4.1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和一
25、个对照组。必要时还应设溶剂对照组。 9.4.2 最高剂量组应出现明显的中毒效应,但死亡动物数不能妨碍有效的评定。 9.4.3 如果用1 000mg/kg体重以上的剂量给药而未出现任何毒性效应,则不必再设其他更高页码,12/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剂量组。 9.5 给药方法 9.5.1 剃去动物背部体毛,在无损部位均匀地涂敷试验农药,并用无刺激性的塑料膜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使农药与皮肤保持良好的接触,并防止被动物舔食。 9.5.2 涂药面积一般不少于动物体表面积的10(大鼠约为2040cm2
26、)。高毒农药涂药面积可略减,涂布时要尽量薄而均匀。 9.5.3 如动物敷用农药后,产生严重的皮肤刺激和损伤,要降低试验农药的浓度,重新进行试验。 9.6 给药时间 每天一次,每次46h,或5d/周,共给药21d。为了观察毒性效应的可逆性,附加组动物在停止给药后再饲养14d,再进行毒效反应的测试。 9.7 临床观察和检查 按8.7进行。 9.8 病理学检查 除按8.8进行外,尚需增加与农药直接接触的皮肤检查。 10 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0.1 目的 在规定的34周时期内,按吸入方式反复给药,观察由于连续经呼吸道给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求出无作用剂量。 10.2 试验农药 原药。 10.3 试验动
27、物 按8.3进行。 10.4 剂量分组 按8.4进行。 10.5 给药方法 10.5.1 应维持被检农药在染毒柜中分布均匀,氧含量不低于19。 10.5.2 浓度监测 染毒柜内被检农药浓度应定期或连续监测,并尽可能地维持恒定。 页码,13/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10.6 染毒时间 每天一次,每次4h,或5d/周。连续染毒2128d。停止染毒后,附加组动物再饲养14d,观察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10.7 临床观察和检查 按8.7进行。 10.8 病理学检查 除按8.8进行外,尚需增加与农药直接
28、接触的呼吸系统,如肺等的检查。 11 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 11.1 目的 明确试验农药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效应的表现,取得试验农药亚慢性经口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参数,为试验农药慢性毒性试验提供剂量参考数据。 11.2 试验农药 原药。 11.3 试验动物 11.3.1 首选大鼠,46周龄,雌雄各半,组间同性别动物体重均值差异应小于平均体重的10。 11.3.2 动物数量 各组雌雄大鼠均不少于10只。试验中间剖杀时,应相应增加。 11.4 试验期 36个月。 11.5 剂量分组 一般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 11.5.1 高剂量组应使动物产生较明显的毒性效应,但动物死亡不应超过10。 11.5.2 中
29、剂量组应使动物产生轻微的毒性效应。若设多个中剂量组时,应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 11.5.3 低剂量组不应引起任何毒性效应,属无作用剂量。 11.5.4 对照组除不接触试验农药外,其他应与试验组相同,当试验农药为制剂,对其助剂、添加剂等的生物活性不清楚时,还应设相应的助剂对照组。 11.6 给药途径 页码,14/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11.6.1 给药方式 混入饲料或溶于饮水。连续给予动物,每周7d。若因试验农药引起饲料和饮水的适口性不良,影响动物正常摄入量时,可用管饲法。 11.6.2
30、 除营养素外,混入饲料的试验农药一般不应超过5。饲料或饮水中的试验农药浓度应定期监测,观察其均匀性和稳定性。 11.7 临床观察和检查 11.7.1 临床观察 外观体征、行为活动及粪便形状等每天逐个观察。详细记录毒性效应出现时间和变化,如发现死亡或濒死动物应及时解剖。体重和食物消耗量每周测量一次。 11.7.2 血液学检查 检查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红蛋白含量等。检测时间为试验开始时和3个月后及结束时进行,每次检查各剂量组雌雄大鼠至少各6只,非啮齿类动物则全部检查。 11.7.3 尿液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外观、pH值、蛋白、糖、隐血(半定量)和沉淀物镜检(半定量)。检测时间和
31、数量同血液检查,并尽可能采用同一动物检查。 11.7.4 血液生化检查 检测项目包括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换酶、丙氨酸氨基转换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总胆红素、胆碱酯酶等。 11.8 病理学检查 11.8.1 系统解剖 所有试验动物包括试验过程中死亡动物都应进行完整系统解剖和详尽的肉眼观察。所有肉眼可见的病变或可疑病变组织都应留样固定,作进一步病理组织学检查。 11.8.2 脏器重量 称取脑、心、肺、肝、脾、肾、肾上腺、睾丸等脏器重量并计算其脏器系数(脏器重/体重100)。 11.8.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动物及系统解剖时发现的异常组织均需作详尽
32、的组织学检查。其他剂量组一般仅在高剂量组有异常发现时才进行组织学检查。检查脏器一般包括脑、脊髓、心、肺、肝、脾、肾、胰、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膀胱、肾上腺、垂体、甲状腺(包括甲状旁腺)、胸腺、睾丸、附睾、前列腺、卵巢、子宫、乳腺、皮肤、肌肉、骨、淋巴结、眼球等。吸入染毒时,尚应包括呼吸道。 11.9 结果评定 页码,15/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 在仔细总结研究各项检测结果,并注意对照组与剂量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和各剂量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基础上,评定以下内容。 11.9.1 试
33、验农药的动物经口毒性效应的主要表现。 11.9.2 试验农药的亚慢性经口动物最大无作用剂量。 11.9.3 可供参考的试验农药动物经口慢性毒性试验的适宜剂量范围。 12 蓄积毒性试验 12.1 目的 了解试验农药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为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12.2 试验农药 一般用原药,当大鼠经口LD50大于5 000mg/kg,或已作过代谢试验有半衰期( t1/2)数据的,可免去此项试验。 12.3 试验动物 刚成年的哺乳动物,选用大鼠或小鼠,雌雄各半。无经口LD50数据者,需预测其经口LD50。 12.4 给药方式 采用经口方式。为了准确掌握给药剂量,须采用灌胃
34、法。 12.5 剂量固定的20d蓄积法 12.5.1 剂量分组 将试验动物随机分成四个剂量组,低剂量为1/20LD50,顺次为1/10LD50、1/5LD50和1/2LD50四个剂量组。另设一个阴性(不给药)对照组,每组动物为10只,雌雄各半。 12.5.2 给药时间 剂量组动物每日一次定时给药,连续给药20d。 对照组除不给试验农药外,其他条件均与剂量组相同。 12.5.3 观察指标 各剂量组雌雄合计的动物死亡数量。 12.5.4 结果评定 各剂量组均无死亡,即为蓄积性不明显; 页码,16/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
35、mM156700j.htm 如仅高剂量(1/2LD50)组有死亡,其他组均无死亡,则为弱蓄积性; 如低剂量组无死亡,其他各组间死亡数有剂量反应关系时,则为中等蓄积性; 如低剂量组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则为强蓄积性。 12.6 剂量递增蓄积系数法 12.6.1 剂量分组 将试验动物随机分成雌雄两组,每组20只。 12.6.2 给药时间及剂量 以4d为一期,连续给药。第一期每只动物给药剂量为0.1LD50,以后各期顺次递增50,即第二期为0.15LD50,第三期为0.225LD50,依此类推,直至雌雄两组合计死亡一半(20只),或继续给药至累计剂量达5.0LD50以上(20d)为止。 12.6
36、.3 给药期间每期(4d)须按实测动物体重,计算给药绝对量。 12.6.4 结果计算 停止给药后按式(1)计算蓄积系数 K: 12.6.5 结果评定 按下列标准评定被检农药蓄积毒性强弱: K1 高度蓄积性; K1 明显蓄积性; K3 中等蓄积性; K5 轻度蓄积性。 13 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 13.1 目的 了解试验农药的迟发性神经毒性,求出迟发性神经毒性无作用剂量。 13.2 试验农药 K=LD50(n)/LD50(1)(1)式中:LD50(n)试验动物在给药期间每只动物共摄入试验农药相当的LD50数;LD50(1) 试验农药对本试验动物的经口LD50剂量。页码,17/48GB 156701
37、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 原药。 13.3 试验动物 13.3.1 选用遗传背景明确、健康、步态正常的母鸡,鸡龄814个月,体重1.52kg。 13.3.2 数量 每剂量组母鸡数量应保证在观察结束时存活至少有6只。到期处死,如需观察恢复情况,则应在开始实验时增加延长观察期的动物数。 13.4 给药方法 13.4.1 剂量分组 一般设三个不同剂量的试验组,一个阳性对照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其赋形剂等生物活性不明确时应增设一个赋形剂对照组。 13.4.1.1 高剂量组:根据LD50和预试验确定,一般采用LD50剂量。观
38、察期结束时可引起试验动物胆碱酯酶活性下降,以及部分动物死亡。 13.4.1.2 低剂量组:根据预试验确定,可能引起或不引起迟发性神经毒状,其剂量一般为高剂量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左右。 13.4.1.3 中剂量组:在高低之间,其症状在级以上,少部分动物可达级(见13.6.1)。 13.4.1.4 阳性对照组:500mg/kgTOCP(三邻甲苯磷酸酯)。 13.4.1.5 空白对照:除不接触试验农药外,其他各种条件与试验组相同。 13.4.2 给药方式 通常采用经口途径,包括灌胃、胶囊吞咽或咽峡部滴注等方法。 13.4.3 给药前预处理 隔夜禁食,经口给药前10min内,所有试验鸡均肌肉注射10m
39、g/kg硫酸阿托品作保护处理。 13.5 试验期限 13.5.1 急性试验 观察期一般为21d。如未见异常反应或有可疑反应时,须再次给药,继续观察21d。到期处死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如特殊需要,部分动物可延长24周或更长时间观察恢复情况。 13.5.2 亚慢性试验 连续给药13周并观察,停药后再观察一周。 13.6 临床观察和检查 页码,18/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13.6.1 中毒症状 给药后每天观察记录试验鸡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特别是鸡的站立和运动姿势及运动失调程度。必要时可强迫母鸡活
40、动,如爬楼梯等,以便观察迟发性神经毒性的最小反应。其典型症状的分级标准为:.步态稍异常;.步态严重异常;.能以跗站立;.不能站立。一般迟发性神经毒性反应在第710d开始出现并逐渐加重。 13.6.2 每周称体重一次。 13.6.3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死亡动物和到期处死动物检查延髓/桥脑、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脊髓(包括上位颈段、胸段中部、腰骶结合部和坐骨神经等)并作组织切片。一般用灌流或其他方法,使被检脑神经组织固定在原来位置上。坐骨神经切片要作髓鞘和轴索的特殊染色。光镜观察,必要时可作电镜观察检查。 13.7 数据整理与结果评定 将数据汇总列表,说明每组实验动物数,有上述损伤或异常反应的动物数
41、,出现损伤和异常反应的百分率,并用卡方等统计方法分析组间差异的显著性。评定试验农药能否引起迟发神经毒性及其反应。评定时应结合所观察到的神经毒性效应和神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14 致突变试验 14.1 目的 检测试验农药的诱变性。预测其遗传危害和潜在致癌作用的可能性。 14.2 试验农药 原药。 14.3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14.3.1 菌株 本试验至少要用TA97、TA98、TA100和TA102四种标准突变型菌株。 14.3.2 试剂 14.3.2.1 40葡萄糖溶液:称取400g葡萄糖,加入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在115(0.56kg/cm2)10m
42、in高压下灭菌。14.3.2.2 0.5mmol/L组氨酸-生物素溶液: 14.3.2.3 S-9混合液(按每毫升S-9混合液计算): D-生物素(分子量247.3) 30.9mgL-组氨酸盐酸盐(分子量191.7) 24.0mg蒸馏水 250mL页码,19/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14.3.2.4 盐溶液1.65mol/L氯化钾(KCl)+0.4mol/L氯化镁(MgCl2): 在121(15Ib)20min高压下灭菌。 14.3.2.5 0.2mol/L磷酸盐缓冲剂(pH7.4): 在1
43、21(1.05kg/cm2)20min高压下灭菌。14.3.2.6 0.15mol/L氯化钾溶液:精确称取氯化钾11.18g,用蒸馏水稀释至1 000mL,在121 (1.05kg/cm2)30min高压下灭菌,冷却后冰箱保存。14.3.2.7 氨苄青霉素溶液(8mg/mL):称取三羟氨苄青霉素80mg,加入0.02mol/L氢氧化钠溶液10mL。 14.3.2.8 0.1结晶紫溶液:称取结晶紫10mg,加10mL无菌水。 14.3.2.9 四环素溶液(8mg/mL):称取四环素40mg,加入0.02mol/L盐酸溶液5mL,用于四环素抗性试验。 14.3.3 培养基 14.3.3.1 顶层培
44、养基: 在12130min高压灭菌后,加入0.5mmol/L组氨酸-生物素溶液20mL。 14.3.3.2 底层培养基: 大鼠肝S-9 100LMgCl2-KCl盐溶液20L6-磷酸葡萄糖 5mol辅酶 4mol0.2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 500mL无菌蒸馏水 380mL氯化钾(KCl) 61.5g氯化镁(MgCl26H2O)40.7g蒸馏水 500.0mL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0.593g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5.803g蒸馏水 100.0mL琼脂 1.2g氯化物 1.0g蒸馏水 200.0mL页码,20/48GB 1567019952006-3
45、-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 在12130min高压灭菌后,加入(V-B)培养基E10mL和40葡萄糖溶液25mL,混匀,按每皿30mL倒平皿,冷凝固化后倒置于37培养箱中2448h。 14.3.3.3 Vogel-Bonner(V-B)培养基E: 先将柠檬酸、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钠溶解后,再加入硫酸镁,待完全溶解后倒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分装于锥形瓶内,在12130min高压下灭菌。 14.3.3.4 肉汤培养基: 在12130min高压下消毒。 14.3.3.5 肉汤斜面或平板: 在12130min高压灭菌后,倒
46、斜面或平皿。用于菌株鉴定或常规试验用菌株保存。 14.3.4 溶剂和剂量分组 常用溶剂为蒸馏水、二甲基亚砜。此外还可用丙酮、二甲基甲酰胺、甲酰胺、95乙醇等溶剂,最高加入量为0.1mL。试验农药的剂量范围可在每皿0.15.0mg,或对细菌发生毒性的剂量之间。每种试验农药至少设三个剂量组,每个剂量至少三个重复样品。每次试验必须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14.3.5 标准菌株对阳性诱变剂的反应(见表9)。 表 9 标准沙门氏菌株对阳性诱变剂的回变反应 琼脂 7.5g蒸馏水 465.0mL硫酸镁(MgSO47H2O)10.0g柠檬酸(C6H8O7H2O) 100.0g磷酸氢二钾(K2HPO4)500.
47、0g磷酸二氢钠(NaH2PO44H2O)175.0g牛肉膏 2.5g胰胨 5.0g氯化钠(NaCl) 2.5g磷酸氢二钾(K2HPO4)1.0g蒸馏水 500.0mL琼脂 7.5g肉汤培养基 500.0mL诱变剂 剂量( g) S-9 TA97 TA98 TA100 TA102页码,21/48GB 1567019952006-3-29file:/C:InetpubwwwrootdatagbmM156700j.htm14.3.6 菌株准备与鉴定 14.3.6.1 组氨酸的要求:将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分别接种于含有和不含有组氨酸的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14.3.6.2 脂
48、多糖屏障缺陷:将含0.1mL试验菌株增菌液的顶层琼脂培养液倒入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冷凝后,将无菌圆形滤纸片置于培养基中央,再滴上0.1结晶紫溶液10mL,经37培养24h。在纸片周围有抑菌圈,即表示结晶紫分子已进入菌体内并抑制其生长。 14.3.6.3 紫外线损伤修复缺陷:将被测菌株在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划线,然后用黑纸覆盖一半,在15W的紫外灯下,距离33cm处照射8s,37培养24h后,TA97、TA98、TA100和TA102在没有照射的那一半生长,在照射的那一半不能生长。 14.3.6.4 抗氨苄青霉素试验:将带有R因子的菌株TA97、TA98、TA100和TA102在肉汤琼脂培养基上划线,然后把沾有氨苄青霉素溶液的滤纸条与划线交叉,置37培养24h,观察滤纸条周围菌株生长情况。 14.3.6.5 抗四环素试验:将被测菌株增菌液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划线,待干后,将四环素溶液与菌株划线处交叉划线,经37培养24h后,对四环素有抗性的TA102菌株生长不受抑制。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