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B 05 DB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1816 2020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of forest germplasm resources 2020-01-03发布 2020-02-03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T 1816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M/TC 1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苗站、赤
2、峰市林业种苗站、 乌兰察布市林业种苗站、包头市 林木种苗站、鄂尔多斯市林业种苗站、锡林郭勒盟林木种苗工作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宁明世、邵文亮、宁瑞些、于丽丽、闫杰、张继刚、张磊、翟秀丽 、时晓燕、 梁小荣、李森、薛利忠、支杰、康春凤、于凤强、周荣文。 DB15/T 1816 2020 1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对象、普查内容、普查方法、外业普查、内业整理、普查成果等方 面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自治区境内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
3、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620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620界定的以及以下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古树 old tree 树龄在 100年以上的树木。 3.2 名木 notable tree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3.3 古树群 old trees 在一定区域内,成片生长 3株以上古树的群落。 3.4 候选树 candidate tree 用作评选优树的待选树木,具有符合要求的表型特征。 DB15/T 1816 2020 2 3.5 龄级 age class 树木或
4、林分按年龄的分级,即根据森林经营要求及树种生物学特性,按一定年数作为间距将林分划 分成若干个级别。 3.6 每木调查 tally 对林分内每一立木按预定要求进行测量记载。 4 普查对象 4.1 天然林木种质资源 天然起源,处于野生状态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树种(含亚种、变种、变型) 的林分和单株。 4.2 人工栽培林木种质资源 人工栽培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乔木、灌木、木质藤本树种(含品种、亚种、变种、变型)的林分 和单株。 4.3 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 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种质资源保存林(圃)、种子库等特定场所 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 4.4 古
5、树名木林木种质资源 达到古树名木标准的林木种质资源。 5 普查内容 5.1 乔木、灌木、木 质藤本等林木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面积或株数)、分布、生长状况、群落类 型及立地条件等。 5.2 树种、品种、品系、优良单株、变异类型等林木种质资源的来源、特性、适应性、利用和保存状 况等。 6 普查方法 6.1 资料查阅 广泛查阅普查区域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资料: 行政区划图、地形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林相图、遥感影像、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 计调查、森林资源档案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基地、林木采种基地、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植物园、树木 DB15/T 1816 20
6、20 3 园、品种园、各类苗圃基地的档案资料; 植物志、树木志、植物图 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种质资源名录、古树名木、标 本库(馆)等资料; 气候、地理、土壤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6.2 知情人访谈 通过会议或个人访谈等形式,了解普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基本情况。 6.3 线路调查 6.3.1 线路选择 通过资料查阅和知情人访谈,结合地形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林相图和遥感影像数据,根据普查区 域内自然条件复杂程度、植被的分布情况等,在充分考虑林分的代表性、隐域性和调查可行性的基础上 进行线路设计,尽可能涵盖当地所有树种。 6.3.2 线路设计 山地,调查线路走向与主山脊的分水岭走向垂直;
7、河谷,调查线路沿河 谷走向 设置; 丘陵和平原, 调查线路沿固定方向平行、均匀设置;沙区,调查线路贯穿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丘间低 地 及沙区湿地 。 依据普查区域的地形和植被情况,平行设置若干条调查线路。调查线路应贯穿预设的调查区域,包 括有水源的地方和至高点。植被复杂地带可补设线路。 6.3.3 调查内容和方法 沿线路调查所有树种,调查内容包括树种名称、起源、树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 同时进行标本采集和影像资料拍摄。 调查时沿调查线路辐射宽度为:山地和河谷 20 m,丘陵和平原 30 m,沙区 40 m。 6.4 标准地调查 6.4.1 标准地设立 在线路调查的基
8、础上,按照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群落类型、不同树种结构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 内设立标准地。针对珍稀树种专设标准地。 标准地面积依据树种多样性和地形地貌等确定,乔木林分内一般设为 20 m 20 m 或 20 m 30 m; 灌木林分内和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一般设为 5 m 5 m或 10 m 10 m;干旱地区一般设为 20 m 20 m。标 准地一般为正方形,特殊地形条件下可设为长方形。在山丘地区,于坡面垂直等高线设置长方形样地, 若 山地坡度 大于 35,标准地面积可减半。标准地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或伐开的调查线,且应远离林缘。 6.4.2 调查内容 在标准地内进行每木调查。调查内容包括: 乔木
9、,树种名称、树种起源、树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郁闭度、树干通直度、结实 情况等,同时记录标准地的位置、地形、坡度等; 灌木,树种名称、树种起源、树龄、丛高、分枝数、冠幅、盖度、结实情况等,同时记录标准 地的位置、地形、坡度等。 DB15/T 1816 2020 4 6.5 优良林分调查 6.5.1 目的树种的选择 依据建立母树林或优树选择的需要确定目的树种。 6.5.2 调查内容和方法 按照本标准 6.4.2执行。采用标准地进行每木调查。 6.5.3 优良林分的确定 满足以下条件的林分确定为优良林分: 天然林或者种源清楚的人工林; 目的树种集中分布的中龄林或近熟林; 同龄林或相差 2个
10、龄级以内的异龄林; 密度适宜,乔木郁闭度不低于 0.6, 灌木 盖度不低于 0.5; 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他经济性状明显优良; 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 分布相对集中,天然林面积 7 hm2以上,人工林面积 4 hm2以上; 林分中优良母树株数占 20 %以上。 6.6 优良单株调查 6.6.1 候选优树的确定 通过标准地调查,将林分内目的性状最优的单株确定为候选优树。 6.6.2 优势木的确定 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 10 15 m半径范围内(其中包括 30株以上的树 木),选 出仅次于候选优树的 3 5 株作为优势木。 6.6.3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
11、容包括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重要特征描述等。其他调查内容依据选育目的确定。 采用每木调查法。 6.6.4 优良单株的确定 依据选育目的设定优良单株的入选标准,依据附录 A规定的方法确定优良单株。 7 外业普查 7.1 天然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7.1.1 林木种类调查 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的基础上,开展线路调查和标准地调查。依次填写附录 B中的表 B.1表 B.5, 标本采集见附录 C,影像资料拍摄见附录 D。 DB15/T 1816 2020 5 7.1.2 优良林分调查 按照 6.5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填写附录 B中的表 B.6, 标本采集见附录 C,影像资料拍摄见附录 D。 7.1.3
12、 优良单株调查 按照 6.6规定的方法进行调查。填写附录 B中的表 B.7,标本采集见附录 C,影像资料拍摄见附录 D。 7.2 人工栽培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7.2.1 种类调查 在资料查阅和知情人访谈的基础上,对人工栽培并在生产中利用的树种(或品种)进行实地调查, 填写附录 B中的表 B.1和表 B.2,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填写附录 B中的表 B.8、表 B.9或表 B.10,标本采 集见附录 C,影像资料拍摄见附录 D。 7.2.2 优良林分调查 按照本标准 7.1.2执行。 7.2.3 优良单株调查 按照本标准 7.1.3执行。 7.3 收集保存林 木种质资源普查 通过查阅资料、知情人访
13、谈,掌握收集保存信息,并进行实地核查,填写附录 B中的表 B.1、表 B.2 和表 B.11,标本采集见附录 C,影像资料拍摄见附录 D。 7.4 古树名木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通过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进行实地核实。依次填写附录 B中的表 B.1、表 B.2和表 B.12,标本采 集见附录 C,影像资料拍摄见附录 D。 8 内业整理 8.1 外业调查表整理 核对外业调查表格是否齐全,项目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文字材料有无错漏,文字资 料、图表是否一致。补充遗漏调查内容。对外业调查表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成册。 8.2 影像资料整理 对普查中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进行分类整理,并备份。核对照片
14、和视频的编号、名称与外业调查表是 否一致。 8.3 标本整理 见本标准附录 C。 8.4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将调查数据录入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DB15/T 1816 2020 6 8.5 图件绘编 按照调查结果绘制种质资源分布图和优良林分、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试验林、种质资源保存 林(圃)、植物园、树木园等位置图。 9 普查成果 9.1 普查报告 根据普查结果,编写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 E。 9.2 技术 资料 汇集 汇集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 管理与文书资料:文件、会议纪要、实施方案、培训照片、管理规章制度等; 外业调查资料:调查表、记录表等
15、; 汇总表:天然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汇总表、人工栽培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汇总表、收集保存林木种 质资源调查汇总表、古树名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汇总表; 图件资料: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优良林分、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试验林、种质资源保 存林(圃)、植物园、树木园等位置图,相关照片和影像等; 上述材料的电子文档。 DB15/T 1816 2020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优良单株选择方法 A.1 优势木对比法 又称三株优势木对比法或五株优势木 对比法,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 10 15m 半径范围内(其中包括 30株以上的树木),选出仅次于候选优树的 3 5株优势木,实测候选
16、优树和优势 木的树高、胸径,并计算材积,求出优势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与候选优树进行比较,若候选优树生长 指标超过规定标准即可入选。否则,予以淘汰。该法一般在人工林或年龄结构较一致的天然林中使用, 多用于林分内选优树。见表 A.1。 表 A.1 候选优树与对比树生长量对比记录表 项目 胸径 cm 树高 m 单株材积 m3 对比结果 优树对比树 优树 胸径 % 对 比 树 1 树高 % 2 材积 % 3 优树年平均生长量 4 胸径 cm 5 树高 m 平均 材积 m3 A.2 小样地法 以候选树为中心的一定范围内(如 500 m2),规划包括 40 60株林木的林地作为小样地,把候选树 与小样地内
17、的林木按优树标准项目逐项观测评定,当候选树达到样地林木平均值规定标准时定为优树。 A.3 丰产树比较法 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树龄、立地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等一致条件下,在 10 15 m半径范围内,选 择 3株仅次于候选优树的结果量多、品质好、无病虫害的 对比树,测量其单株产量,若候选优树单株产 量高于对比树单株平均产量 30 %以上的,可选为优树。此法主要应用于经济林树种选择优良单株,优良 类型和优良品系。见表 A.2。 DB15/T 1816 2020 8 表 A.2 候选优树及丰产树对比记录表 项目 树高 ( m) 胸 /地径 ( cm) 冠幅 ( m) 目的产物产量 ( kg) 出籽率
18、( %) 含油率 ( %) 平均单果鲜 重( g) 病虫害情 况 优树 丰 产 树 1 2 3 平均 注 1: 结果比较:优树单株产 量 丰产树平均产量 注 2: 其他 A.4 行道树的选优 在防护林带和行道树中选优采用此法。以候选优树为中心,在其两侧各测 5 10株树木的树高、胸 径,计算平均值并与候选优树进行比较,达到标准的定为优树。 A.5 散生木的选优 散生木因不易找对比树,选择时多以形质指标为主,同时考虑并比较其年生长量(测量树高、胸径, 并计算材积),确定是否入选。散生木候选优树应是实生起源、树龄 10 30年生;还应注意其周围(半 径 10 m以内)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不应有粪
19、坑、猪圈、河流等特殊优越的土壤水肥环境,其土壤条 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A.6 特异植株 的选择 对于某些具有特异形状,其表现超出正常范围且稳定的树木,可以不受林分起源、分布状况等限制, 只要有超常规的特殊表现均可选择。其选择目标有以下 6个方面 : 抗病虫害。对成灾病虫、专食性害虫、专主寄生病具有明显抗性的单株; 抗逆性强。在同种树种中特别抗盐碱、抗干旱、抗低温、耐瘠薄、耐水湿的单株;抗污染(工 业废水、废气、粉尘等)能力特强的植株; 生长性状特异植物。高或径生长特快的植株;大冠树种中树冠狭窄,平顶树中的主干明显者; 雌雄异株或同株树种中的相反花型株;无性繁殖困难树种中的易生根株;多籽树种
20、中的无花或 无籽 株;芽、叶、枝条、花序、花型、花色、果型异常而稳定的植株;矮生、花蜜腺丰富、香 味浓郁的植株; 物候异常的植株。比同种树种中发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物候期提前或推后明显,花期特长 者; 具有性状变异的植株或芽变; 叶、花、果、木材、树皮、根皮、分泌物、内含物等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树木。 DB15/T 1816 2020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表 表 B.1 查阅资料记录表 调查单位: 编号: 序号 查阅内容简述 来源、出处 章节、页码等 查阅方式 查阅人 查阅地点 查阅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注 1: 调查单位是填写调查组
21、的名称,如 *盟市 *旗县第 *调查组。 注 2: 来源、出处:填写书名、书号、版别、网址等。 注 3: 查阅方式:填写正式出版物、网站等。 表 B.2 知情人访谈 记录表 调查单位: 编号: 序号 访谈时间 被访谈人 访谈内容简述 记录人 1 2 3 4 5 6 7 8 9 注: 调查单位是填写调查组的名称,如 *盟市 *旗县第 *调查组。 DB15/T 1816 2020 10 表 B.3 线路调查表 编号: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 查日期 经度 纬度 线路方向 起点海拔 (m) 终点海拔 (m) 线 路 生 境 描 述 地形 土壤类型 起源 天然林 人
22、工林 林种 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 薪炭林经济林 天然更新 自然灾害 人为活动 其他 序 号 群落类型 建群种 伴生种 散生树种 树种 比例 树种 比例 注 1: 编号是外业调查阶段 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2: 盟市、旗县、乡镇、村是分别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 3: 小地名是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林场 *林班等。 注 4: 调查者是填写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5: 填表人是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6: 调查日期是采用年月日格式,如 20190405。 注 7: 经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 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DFF 格式,其中 DDD
23、 为度, FF 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 以负数表示。 注 8: 纬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 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 格式,其中 DD 为度, FF 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 负数表 示。 注 9: 地形是描述地貌、坡向、坡位、坡度等,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 注 10: 土壤类型是填写土类类型,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 DB15/T 1816 2020 11 表 B.4 天然林木种质资源树种调查表 编号: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树种调查因子 树种编号 树种名称 生活型 分布方式 经度 纬度 海拔 (m) 标本号 原始照片
24、编号 中文名 俗名 注 1: 编号是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2: 盟市、旗县、乡镇、村是分别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 3: 小地名是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林场 *林班等。 注 4: 调查者是填写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5: 填表人是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6: 调查日期是采用年月日格式,如 20190405。 注 7: 树种编号是每个树种的流水号,按顺序编号。 注 8: 中文名是树种的中文名称,采用中国植物志中的种名。 注 9: 俗名是树种的别名或当地的俗称。 注 10: 生活型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 3类,选填。 注 11: 分
25、布方式是分为集中、零星 2类,选填。 注 12: 经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DFF格式,其中 DDD为度, 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 负数表示。 注 13: 纬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格式,其中 DD为度, 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 数表示。 注 14: 海拔是海拔高度,单位为 m。 注 15: 标本号是应与采集标本的编号相同。 注 16: 原始照片编号是每张照片都按照相同的规则编号。 DB15/T 1816 2020 12 表 B.5 天然林木种质资源标准地调查表 编号: 标准地编号 标准地面积 (m2) 调查地点 盟市
26、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经度 纬度 海拔 (m) 坡向 东坡 西坡南坡北坡 东南坡 东北坡 西南坡 西北坡 无 坡度 ( ) 坡位 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群落类型及组成 干扰程度 无 轻 中 重 郁闭度 灌木盖度 (%) 草本盖度 (%) 总盖度 (%) 生境 土壤类型 层次 植物名称 物候期 数量(株、丛) 高度 (m) 中文名 俗称 注 1: 编号是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2: 标 准地编号是以盟市( 2位) +旗县( 2位) +小组( 2位) +顺序号( 4位),共十位数字组成。 注 3: 盟市、旗县、乡
27、镇、村是分别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 4: 小地名是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林场 *林班等。 注 5: 调查者是填写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6: 填表人是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7: 调查日期是采用年月日格式,如 20190405。 注 8: 经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DFF格式,其中 DDD为度, 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 数表示。 注 9: 纬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格式,其中 DD为度, 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 表示。 注 10: 海拔是海拔高度,单位为 m。 注 11: 坡向、坡位是参考环境因
28、子分类(见附录 F)选填。 注 12: 坡度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 注 13: 群落类型及组成是按乔木层优势种 -灌木层优势种 -草本层优势种的方式填写,如侧柏 -荆条 -黄背草。 注 14: 郁闭度是指乔木层郁闭度,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用十分数表示,完全裸露为 0,完全 覆盖地面为 1,如: 0.7。 注 15: 盖度是地上部分投影面积占地面的比率。乔木不填;灌木在小样方内目测,保留两位小数;优势草本目测, 保留两位小数。总盖度:枝乔木、灌木、草本地上部 分垂直投影面积占地面的比率。 注 16: 生境是平地、沟谷、阴坡、阳坡、山脊、村边、沟(塘、湖)边、路旁等。 D
29、B15/T 1816 2020 13 表 B.5 天然林木种质资源标准地调查表 (续) 注 17: 土壤类型是填写土类类型,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 注 18: 层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质藤本层。 注 19: 物候期是指调查时特征,如萌发期、花期、果期、落叶期等。 注 20: 数量是乔木标明标准地内的实际株数,灌木标明标准地内的实际丛数,草本植物不填。 注 21: 高度是乔木、灌木和草本分别填写平均高度,木质藤本不填。 表 B.6 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 编号: 标准地林分因子调查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经度 纬度 海拔 (m) 坡向
30、东坡 西坡 南坡 北坡 东南坡 东北坡 西南坡 西北坡 无 坡位 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坡度 ( ) 母岩母质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标准地面积 (m2) 目的树种 林龄 (年 ) 平均枝下高 (m) 平均冠幅 (m) 林分平均胸径 (cm) 平均树高 (m) 郁闭度 密度 (株 /hm2) 林分面积 (hm2) 每公顷蓄积量 (m3) 起源 天然林 人工林 人工林种源 树种组成 林分健康状况 良 中 差 结实情况 标准地每木调查 株号 胸径 (cm) 树高 (m) 枝下高 (m) 冠幅 (m) 树干通直度 结实情况 其他 注 1: 编号是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
31、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2: 盟市、旗县、乡镇、村是分别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 3: 小地名是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林场等。 注 4: 调查者是填写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5: 填表人是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6: 调查日期是采用年月日格式,如 20190405。 DB15/T 1816 2020 14 表 B.6 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 (续) 注 7: 经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DFF格式,其中 DDD为度, 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 负数表示。 注 8: 纬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格式,其中 DD为度, F
32、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 数表示。 注 9: 海拔是海拔高度,单位为 m。 注 10: 坡向、坡位是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选填。 注 11: 坡度是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 注 12: 母岩母质是填写优良林分林地母岩母质,如石灰岩等。 注 13: 土壤类型是填写土类类型,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 注 14: 植被类型是填写具体的森林植被类型,如松栎针阔混交林等。 注 15: 标准地大小是填写标准地的面积,如 :40 m 40 m。 注 16: 目的树种名是填写优良林分的树种名。 注 17: 林龄(年 )是根据造林资料填写人工林优良林分的年龄,估测天然林优良林分的年
33、龄。 注 18: 平均枝下高是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注 19: 平均冠幅是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注 20: 林分平均胸径是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注 21: 平均树高是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注 22: 郁闭度是实测。 注 23: 密度(株 /公顷)是实测。 注 24: 林分面积是实测或估测优良林分的面积。 注 25: 每公顷蓄积量是根据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求算。 注 26: 人工林种源如为人工林优良林分,根据造林资料调查该林分的种源。 注 27: 树种组成是优良林分的树种组成比例。 注 28: 林分健康状况是根据物种丰富度,群 落结构,生长状况,更新状况、病虫害程度
34、等综合评价林分健康状况, 填写优良、中、差。 注 29: 结实情况是描述优良林分结实情况。 注 30: 株号是按调查顺序编写。 注 31: 胸径是使用测树尺测量,乔木量胸径,灌木、藤本量地径,单位为 cm,精确到整数。 注 32: 树高是用测高仪(或激光测距测高仪)实测,精确至 1 m。 注 33: 枝下高是测量从地面到树木主干上最低分枝的高度。 注 34: 冠幅是使用皮尺分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量测,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然后计算两个方向宽度的算 数平均数,单位为 m,精确到整数。 注 35: 树干通直度是目测。 注 36: 结实情况是描述单株的结实情况 。 注 37: 其他是填写其他有价
35、值的信息。 DB15/T 1816 2020 15 表 B.7 优良单株调查表 编号: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种(变种)中文名 经度 纬度 海拔( m) 坡向 东坡 西坡 南坡 北坡 东南坡 东北坡 西南坡 西北坡 无 坡位 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坡度 ( ) 树高( m) 胸径( cm) 冠幅( m) 枝下高( m) 单株立木蓄积( m3) 土壤类型 重要特征描述 照片编号 拍摄者 拍摄日期 备注 注 1: 编号是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2: 盟市、旗县、乡镇、村是分别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6、。 注 3: 小地名是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林场 *林班等。 注 4: 调查者是填写调 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5: 填表人是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6: 调查日期是采用年月日格式,如 20190405。 注 7: 经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DFF格式,其中 DDD为度, 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 负数表示。 注 8: 纬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格式,其中 DD为度, 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 数表示。 注 9: 海拔是海拔高度,单位为 m。 注 10: 坡向、坡位是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选填。 注 1
37、1: 坡度是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 注 12: 树高是用测高仪实测,精确至 1 m。 注 13: 胸径 是乔木量胸径,灌木、藤本量地径,单位为 cm,精确到整数。 注 14: 冠幅是按东西、南北两个垂直方向测量树冠垂直投影的宽度,然后取平均值,单位为 m,精确到整数。 注 15: 枝下高是测量从地面到树木主干上最低分枝的高度。 注 16: 单株立木蓄积是根据树高、胸径求算立木蓄积。 注 17: 土壤类型是填写土类类型,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 注 18: 重要特征描述是对优良单株的特异性状,优树的优良性状等进行描述。 注 19: 照片编号是填写资源对应的照片编号,外业调查填写相
38、机存贮的临时编号,内业及时整理。 注 20: 备注是填写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DB15/T 1816 2020 16 表 B.8 集中栽培林木种质 资源调查表 编号: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经度 纬度 海拔 (m) 种质资源名称 树种 树龄(年) 来源 种群面积( hm2) 所属单位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扦插 嫁接 组培 其他 照片编号 立地 条件 坡向 东坡 西坡南坡北坡 东南坡 东北坡 西南坡 西北坡 无 坡位 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坡度 ( ) 土壤类型 土壤厚度 (cm) 生长 状况 肥力状况 肥沃中等贫瘠 生长势 旺盛 一般
39、较差 濒死 开花结实状况 多正常很少无 病虫害情况 无轻重 病虫害种类 适应 性评价 抗寒性 强 中 弱 抗旱性 强 中 弱 抗病性 强 中 弱 抗虫性 强 中 弱 抗盐碱性 强 中 弱 综合 评价 注 1: 栽培面积连片达 1亩以上的林木种质资源填写此表。 注 2: 编号是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3: 盟市、旗县、乡镇、村分别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 4: 小地名是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林场 *林班等。 注 5: 调查者是填写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6: 填表人是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7: 调查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如 2019
40、0405。 注 8: 经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DFF格式,其中 DDD为度, 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 负数表示。 注 9: 纬度是外业阶 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格式,其中 DD为度, 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 数表示。 注 10: 海拔是海拔高度,单位为 m。 注 11: 坡向、坡位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选填。 注 12: 注 12: 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 注 13: 注 13: 土壤类型填写土类类型,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 注 14: 综合评价用材树种主要是木材产量和质量性状及适应性、抗病虫害性
41、状的表现;生态树种主要是适应性、 抗逆性及生长、改良土壤等性状的表现;绿化观赏树种侧重于观赏性状、抗污染性、抗逆性及生长性状的 表现;经济林树种主要是果实经济性状,如平均单果重 ,、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果实品质、成分含 量、贮藏性能、加工性能等。土类类型,参考环境因子分类(见附录 F)。 DB15/T 1816 2020 17 表 B.9 城镇绿化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 编号: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经度 纬度 海拔 (m) 面积( hm2) 调查因子 树种编号 树种名称 种植方式 物候期 适应性 照片编号 注 1: 城镇绿化的林木种质资源填写此表。
42、 注 2: 编号是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3: 盟市、旗县、乡镇、村是分别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 4: 小地名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公园、小区、广场、道路等。 注 5: 调查者是填写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6: 填表人是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7: 调查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如 20190405。 注 8: 经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 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DFF 格式,其中 DDD 为度, FF 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 以负数表示。 注 9: 纬度是外业阶段填写 GPS 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 格式,其中 DD 为度
43、, FF 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 负数表示。 注 10: 海拔是海拔高度,单位为 m。 注 11: 种植方式是指园林绿化树木种植(配置)方式。树木单独种植的孤立木为孤植;同一树种 2 10株成丛状种 植为丛植;同一树种 11 30 株树木成片种植为片植;同一树种 30 株以上成树林状种植为林植;同一树种在 道路两侧 1至多行配置的尾行道树;多种树种混合种植为混合种植。选择填写。 注 12: 物候期是指调查时特征,如萌发期、花期、果期、落叶期等。 注 13: 适应性是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确定其适应性等级,包括适应、较适应、一般、较差、不适应五级。选择填 写。 DB15/T 1816 2020
44、 18 表 B.10 非城镇“四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 编号: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经度 纬度 海拔 (m) 树种编号 树种(品种)名称 数量(株、丛) 照片编号 注 1: 非城镇“四旁”绿化的林木种质资源填写此表。 注 2: 编号: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注 3: 盟市、旗县、乡镇、村:分别 填写各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注 4: 小地名: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 *自然村。 注 5: 调查者:填写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人员。 注 6: 填表人: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注 7: 经度: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
45、业整理成 DDDFF格式,其中 DDD为度, 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 数表示。 注 8: 纬度:外业阶段填写 GPS的读数,内业整理成 DDFF格式,其中 DD为度, 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 表示。 注 9: 海拔:海拔高度,单位为 m。 注 10: 数量(株、丛):指自然村范围内树种数量。乔木树种单位为株,灌木树种单位为丛。 DB15/T 1816 2020 19 表 B.11 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调查表 编号: 调查地点 盟市 旗县 乡镇 村 小地名 调查者 填表人 调查日期 种质名称 种中文名 树种类别 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 我国特有树种 自治区特有树种 国外引进树种 其他树种 生活型 乔木 灌木 藤本 其他 常绿性 常绿 落叶 半常绿 保存方式 原地保存 异地保 存 设施保存 未保存 场所 种子园 母树林 采穗圃 采种林 试验林 植物园 树木园 保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