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43.040.40 T 24 中华人民主t./、每昌和国国家标准GB 24926-2010 全地形车制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Performance and measurement method for braking of all-terrain vehicles 2010-08-09发布数饲防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夜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01-01实施发布GB 24926-2010 目次前言.1 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结构和功能要求.2 5 制动系统试验及性能要求.3 6 试验方法附录A(规范性附录)装有ABS制动系统的全地形车制动
2、性能试验.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附着系数(K)和附着力利用率也)的确定12附录c(资料性附录)出口美国的全地形车制动性能目U1=1 本标准第4章、第5章、第6章、附录A和附录B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由全国四轮全地形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344)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GB 24926一2010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春风控股集团杭州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步阳集团有限公司、番周华南摩托企业有限公司、重庆航天巴山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z何大军、傅汉安、姜勇、丁建立、彭立林、
3、沈昌群、骆建华、朱珠、王江东。本标准过渡实施期为:对于新定型产品,自标准实施之日起施行;对于已定型的产品,自标准实施之日起12个月后施行。I 全地形车制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全地形车的制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全地形车。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24926-2010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4936全地形车术语3 术语和定义GB/
4、T 24936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 控制器control 由驾驶员直接操作,用以向传能装置提供制动或控制所需能量的部件。该能量可以是驾驶员肌肉伸缩的能量或是来自驾驶员控制的其他能量,或者是这些能量的组合。3.2 传能装置transmission 控制器和制动器之间连接其功能的零部件组合。如果制动力并非由驾驶员产生,而是由驾驶员控制的能源产生或辅助,则该能量贮存装置也属于传能装置的一部分。3.3 3.4 3.5 3.6 3. 7 行车制动系统(主制动)service brake system 用于行驶车辆减速的主要制动系统。联动制动系统combined brake sys
5、tem , CBS 由单一的控制器控制全部车轮的制动器的行车制动系统。应急制动系统secondary brake system 装配联合制动系统的车辆的第二个行车制动系统。独立制动系统single brake system 仅仅作用在一个轴上的一套制动系统。多回路行车制动系统split service brake system, SSBS 由液压制动组成的联动制动系统中,一个液压制动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组成,由一个单一控制信号控制。1 GB 24926-2010 3.8 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 , ABS 一个能够判别车轮相对于地面的打滑程度,且能自动调
6、整车轮的制动力,从而限制车轮相对于地面的打滑程度的系统。3.9 脱开发动机engine disconnected 发动机与驱动轮力传递链断开,不再传递力矩。3.10 初始制动温度initial brake temperature 制动开始实施前制动盘表面或制动鼓外侧表面的温度。3. 11 制动初速度test speed 在开始实施制动力时车辆瞬时速度。3.12 车轮抱死wheellock 发生滑移系数为100%的情况。3. 13 平均控制力av町agecontrol force 在制动过程中,车辆在制动初速度的80%10%之间的控制力的平均值。3.14 负载load 车辆加载的载货为制造厂规定
7、的车辆额定载货。4 结构和功能要求4. 1 制动装备4. 1. 1 总体要求4. 1. 1. 1 全地形车应设置满足性能要求的减速、停车和驻车的制动系统e4. 1. 1.2 制动器摩擦片不应含有石棉。4. 1. 1.3 经过适当的润滑和调整,制动系统的操作应灵活自如。4. 1. 1.4 在不拆卸制动器的情况下,摩擦材料的厚度是可见的;或者摩擦材料不可见,但磨损量能够通过一个按照此目的而设计的装置来评估。4. 1. 1. 5 制动器的磨损应能通过手动或自动调整装置进行调整补偿,在制动器摩擦片磨损到需要更换的位置点之前,制动器应能调整到有效工作位置。4. 1. 1.6 经正确调整后制动系统的零部件
8、在工作中不应与元关零部件接触。4. 1. 1. 7 对于液压制动系统4. 1. 1. 7. 1 在多回路行车制动系统中,当一个子液压制动系统出现渗漏时不应影响其他子制动系统的制动能力。4.1. 1. 7.2 每一个制动回路应有一个储油器。储油器的最小储液容量为满足本制动回路中所有制动器的摩擦片从最新位置到磨损到极限位置调整所需液体容量的1.5倍。4. 1. 1. 7. 3 在设计和制造储液器时,应考虑到便于检查其液面高度。4. 1. 1. 7. 4 制动液不应对制动系统的相关零部件有腐蚀作用。GB 24926-2010 4. 1. 1. 8 测试期间和测试完成后,摩擦材料不应和蹄块分离;若是液
9、压制动器,制动液不应泄漏。4. 1. 1.9 装配ABS系统的车辆应安装一个黄色的警示灯。车辆ABS系统发生影响制动功能的故障时,曹示灯点亮。4. 1. 1. 10 功能检测时,点火开关启动,警示灯亮,检测完毕之后警示灯灭。当点火开关在开的位置发生故障时,警示灯点亮。4.1.2 全地形车装备要求4. 1.2. 1 全地形车沙滩车4. 1. 2. 1. 1 全地形车沙滩车应具有独立操纵的前制动系统和独立操纵的后制动系统或能同时控制前、后制动器的联动制动系统或者上述两种制动系统兼有的行车制动系统。4. 1. 2.1.2 独立操纵的前制动器系统的控制器应由位于右侧手把上的制动手柄进行操纵,当操纵前制
10、动器手柄时,于不能离开手把。4. 1. 2. 1. 3 独立操纵的后制动器系统应由位于右侧搁脚处的脚制动踏板进行操纵。没有离合器操纵杆的车辆可由位于左侧手把的左制动手柄进行操纵;当用制动手柄制动时,手不能离开手把。4. 1. 2. 1.4 联动制动系统的前、后制动器由右侧搁脚处的脚制动踏板进行操纵;或由位于右侧手把的右制动手柄进行操纵F当没有离合器操纵手柄时可由位于手把左侧的左制动手柄进行操纵或者两者兼有。当用手制动手柄制动时,手不能离开手把。4. 1. 2. 1. 5 当采用联动制动系统时,全地形车应设有应急制动系统。该应急制动系统可是驻车制动系统,但应急制动系统的控制器和传能装置不应与行车
11、制动的控制器和传能装置为同一装置。4. 1. 2. 2 多功能地形车和娱乐用场地车4. 1. 2. 2. 1 多功能地形车和娱乐用场地车应装备有脚制动踏板操纵联动控制的行车制动系统。4. 1. 2. 2. 2 多功能地形车和娱乐用场地车还应装备应急制动系统,应急制动系统可是驻车制动系统。4. 1.3 制动系统的功能4. 1. 3. 1 行车制动系统不论车速高低、载荷大小、车辆上坡或下坡,行车制动系统须能控制车辆的行驶,并能使车辆安全、迅速、有效地停止;该制动操作应是渐进的;车辆的构造应能保证驾驶员在正常的驾驶位置方便地操作控制器,且双手不离开方向盘或方向把。4. 1.3.2 应急制动系统在行车
12、制动系统失效的情况下,使用应急制动系统采取应急制动,在适当的一段距离内使车辆停住;该制动操作应是渐进的;驾驶员应能在正常的驾驶位置至少一只手握住方向盘或方向把的情况下实现应急制动。4. 1.3.3 驻车制动系统驻车制动应能通过纯机械装置把工作部件锁住,使车辆停在上坡或下坡的地方,即使驾驶员离开车辆亦如此。驾驶员应能在座位上实现该制动系统的操作。5 制动系统试验及性能要求5. 1 试验条件5. 1. 1 总体要求5. 1. 1. 1 行车制动系统(包括应急制动系统)的性能用制动距离和/或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来判定。制动系统的性能指在规定的条件下通过测量相应初速度下的制动距离或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
13、来确定。5. 1. 1. 2 制动初速度应在试验规定速度的士2km/h内。在允差范围内,实际速度偏离指定速度的情况下,使用下面的公式对实际的制动距离进行修正,用修正距离来判定。制动距离基本的运动方程z3 GB 24926-2010 5=0.lV+XXV2 式中zS一一制动距离,单位为米(m); V一一车辆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也m/h);X一一每种试验的系数。用实际的车辆速度来计算修正的制动距离:5. =0. 1V. + (5.一O.lV.)X V/V: 式中:5.一一修正的制动距离,单位为米(m); V.一规定的车辆试验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5. 实际的制动距离,单位为米(m
14、); V. -实际的车辆试验初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5. 1. 1. 3 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dm)通过下面公式进行计算:L = _ _yt-V; m 25.92X(5.-5b) 式中zdm一一充分发出的平均减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 Vb-0.8孔,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V.-0.1V.,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5b-一一从V.到UVb的距离,单位为米(m); 5e 从飞到V.的距离,单位为米(m)。5.1.2 试验仪器设备5.1.2.1 仪器能够持续记录控制力和车辆的减速度。5. 1.2.2 测量速度和距离的仪器准确度小于或等于1%。5. 1
15、.2.3 测量制动力的设备应能记录制动力增长过程中的最大值及最大差值,仪器准确度小于或等于5%。5. 1. 3 试验路面5. 1. 3. 1 动态的制动试验测试区域路面应清洁、干燥和表面水平,纵向坡度小于1%,横向坡度小于3%,路面的滑移附着系数不小于0.7。5. 1. 3. 2 试验通道宽度为2.5m加车宽。5. 1.4 环撞条件要求5. 1. 4. 1 环境温度为ooC45 oc。5.1.4.2 风速不超过5m/so 5.1.5 车辆要求5. 1.5. 1 试验期间,轮胎充气至生产厂规定的车辆在负载条件下的轮胎气压。5. 1. 5. 2 车辆应调整到正常的行驶状态。5.1.5.3 全地形车
16、的轮胎的磨损量不大于花纹深度的20%。5.1.5.4 被试车辆应按制造厂要求的质量分配加载,载荷状态应符合各型试验的规定,并在试验报告中予以说明。5.1.5.5 对于装有可拆卸式最高车速限制装置的车辆应将该装置拆除,对于装有可调节式最高车速限制装置的车辆应将最高车速限制装置调整到能使车辆达到最高车速的状态。5.1.6 试验要求5.1.6. 1 驾驶员质量约为75kg(含行李)。5. 1. 6.2 驾驶员应坐在正常驾驶的位置上,并且整个试验期间应保持同一位置。5. 1. 6. 3 应按各型试验规定的方式和速度进行。GB 24926-2010 5. 1. 6. 4 每次制动开始时车辆处于试验通道的
17、中间,应在车轮不抱死、车辆不偏离试验通道和元异常振动的条件下测量制动性能。5.1.6.5 试验期间作用在控制器上的力不应超过该类型试验车辆所规定的最大值。5.1.6.6 对装有自动离合器的车辆,不论试验要求发动机离合器接合还是分离,离合器都处于自然的使用状态;但如果自动离合器车辆有一个空挡位置,对于脱开发动机的试验选择空挡位置。5. 1. 6. 7 除非另有规定,制动器在每次制动开始时的温度应在大于等于55.C和小于等于100.C的范围内。5. 1. 6.8 制动器温度测量尽量在制动盘和制动鼓外表面的中心部位,使用摩擦热电偶接触制动盘和制动鼓的表面。5.1.6.9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初速度为:
18、一一最高车速50km/h: 40 km/h或90%Vmax中取较低者;一一最高车速50km/h: 60 km/h或90%Vmax中取较低者。5.1.6.10 制动次数:除非另有规定,直到车辆制动性能满足要求,但最多6次。5. 1. 6. 11 试验应记录制动器的初始温度、制动时的初速度、平均控制力、制动距离、平均减速度等参数。5.1.7 控制力施加点、方向及要求5. 1. 7. 1 对于手动控制柄,控制力(F)施加在制动手柄前端面,在制动手柄转动平面内,垂直于制动手柄转动支点与手柄最外端点之间的连接轴线(见图1)。施加力的作用点与制动手柄最外端点距离为50mm.距离测量时,沿着制动手柄支点与制
19、动手柄最外端点的连接轴线进行测量。转动支点图15. 1. 7.2 对于脚控制踏板,控制力以合适的角度施加在踏板的中心。5. 1. 7.3 作用在行车控制器上的平均控制力:一一手控制力200N; 一一脚控制力运500N。作用在驻车制动上的控制力:一一手控制力运400N; -一一脚控制力500N。5.2 性能要求5.2. 1 行车制动5.2. 1. 1 制动力50mm 5 GB 24926-2010 前轮制动力应不小于前轴荷的60%,后轮制动力应不小于后轮轴荷的55%。5.2. 1. 2 制动力的平衡5. 2. 1. 2. 1 不适用于在一整体轴上安装的左右轮。5.2. 1.2.2 行车制动力在同
20、一轴上的左右轮之间要合理分配。5.2. 1. 2. 3 在制动力增长的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同一轴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该轴上左右轮上最大制动力中大者之比,对前轴不大于20%;对后轴(及其他轴在制动力不大于该轴轴荷的60%时,不大于24%。当后轴(及其他轴)在制动力不小于该轴轴荷的60%时,在制动力增长的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不应大于该轴轴荷的8%。5.2. 1.2.4 5.2. 1. 1和5.2.1.2的要求是生产过程中对制动性能的台架试验评估,在对制动性能出现质疑时,以路试的制动距离或制动减速度结果为准。5.2. 1.3 0型制动行车制动按照相应的条件试验
21、后,0型制动试验制动性能应满足表1的要求。表10型制动试验性能要求试验类型制动距离S/m减速度dm/Cm/s2)仅前制动系统S三o.1V+V /115 二三4.4 仅后制动系统SO. 1V+V /75 二注2.9联动制动CCBS)SO. 1V+V /130 二主5.0应急制动系统SO. 1V+V /65 二三2.5结合发动机SO.lV十v/130 二5.0注1如因附着力脐眼仅前后阳叩规定限值时可在负载情问时叫动制动性|能应满足联动制动的要求。注2:V是规定的试验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Ckm/h)。5.2. 1.4 热衰退试验按照6.6的试验程序进行。制动距离:式中z521. 67 X 51一0
22、.67X 0.1 X V 51一-6.6.2.3描述的基准试验完成的修正制动距离,单位为米(m); 52-6.6.3描述的热态制动试验完成的修正制动距离,单位为米(m); V一一指定试验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或:制动减速度(dm)应不小于6.6.2.3记录的减速度值的60%。5.2.2 应急制动应急制动按照相应的条件试验后,制动性能应满足表1的要求。5.2.3 驻车制动在车辆朝上和朝下的情况下,驻车制动系统都能够使车辆在18%的坡道上保持稳定。6 试验方法。6. 1 试验顺序试验按以下的试验顺序进行:1) 出口美国及相应国家的全地形车的制动性能及试验方法参见附录C.6 GB 24
23、926-2010 一一制动器磨合;一一制动力的试验;一一脱开发动机的干式制动试验(0型试验); 一一结合发动机的干式制动试验(0型试验); 一一热衰退试验(1型试验); 一一驻车制动系统试验。6.2 制动器磨合6.2. 1 车辆在制动性能评估之前需要进行磨合。注:磨合程序可由生产厂完成。6.2.2 车辆在整备质量状态。6.2.3 脱开发动机。6.2.4 磨合初速度为50km/h或80%Vmax的较低者;结束速度为5km/h10 km/h。6.2.5 每个控制器单独执行。6.2.6 车辆减速度为3.0 m/s23. 5 m/s勺减速度不能达到3.0 m/s23. 5 m/s2的,按车辆所能达到的
24、最大减速度进行。6.2.7 每个制动系统进行100次。6.2.8 每次制动前的制动器的初始温度100.C。6.3 制动力的试验6.3. 1 试验条件6.3. 1. 1 车辆在整备质量状态。6.3.1.2 其余条件按照5.10 6.3.2 试验程序6.3.2.1 测量驾驶员按正常骑行或驾驶姿势坐在全地形车上时全地形车前后轮的载荷或前后轴的轴荷。6.3.2.2 将全地形车移到制动力测试台上,车辆的纵向中心平面与滚筒轴线垂直,固定全地形车防止在测试过程中移动;驾驶员按正常骑行或驾驶姿势坐在全地形车上。6.3.2.3 有空挡的全地形车应挂空挡。6.3.2.4 同一轴上的左右轮分别测试和同时测试。6.3
25、.2.5 启动滚筒2s后,使用制动,加到要求的最大控制力,测量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的左右轮制动力差和各轮制动力的最大值。在测量制动力时,为了获得足够的附着力,允许在全地形车上增加足够的附加质量或附加相当于附加质量的作用力(附加质量或作用力不计入轴荷)。在测量制动时,可采取防止全地形车移动的措施(例如加三角垫块或采取牵引等方法)。当采取上述方法之后,仍出现车轮抱死并在滚筒上打滑或整车随滚筒向后移出的现象,而制动力仍未达到合格要求时,应改用本标准中规定的路试方法检测。6.3.2.6 在平板制动力试验台上进行制动力试验时,驾驶员将全地形车对正平板制动检验台,以5 km/h10 km/h的速度(或制动检
26、验台制造厂家推荐的速度)行驶,置变速器于空挡(自动变速的机动车可置变速器于高挡),急踩制动,使机动车停止,测量5.2. 1. 1和5.2. 1. 2所要求的参数值。6.3.2.7 各轮的制动力测量3次,取3次测量中的最大值作为各轮的制动力最大值;3次测量左右轮制动力的最大差值的平均值作为左右轮制动力的最大差值。6.4 脱开发动机的干式制动试验(0型试验)6.4. 1 试验条件6.4. 1. 1 车辆条件为负载。7 GB 24926-2010 6.4. 1. 2 按照5.1的试验条件。6.4.2 试验程序6.4.2. 1 每一个行车制动系统的控制器单独执行(包括联动制动和应急制动)。6.4.2.
27、2 每次试验前确认制动器温度,最热的制动器温度应在5.1规定的范围内。6.4.2.3 沿着试验通道中心线,按照正常的挡位逐步加速车辆至比试验车速高5km/h.停止加速,脱开发动机;当车速降至试验车速时,迅速实施制动。直到车辆完全停止时结束一次制动。6.4.2.4 按照6.4. 2. 2和6.4.2.3重复上述试验,直到制动性能满足要求为止,但最多不超过6次。6.5 结合发动机的干式制动试验(0型试验)6.5. 1 试验条件6.5. 1. 1 车辆条件为整备质量状态。6.5. 1. 2 按照5.1的试验条件。6.5.2 试验程序6.5.2. 1 装配两个行车制动系统的车辆,则两个控制器同时执行。
28、6.5.2.2 本试验不适用于车速不大于50km/h的车辆。6.5.2.3 试验车速在30%、55%、80%的最高车速下分别进行。6.5.2.4 每次试验前确认制动器温度,最热的制动器温度应在5.1规定的范围内。6.5.2.5 沿着试验通道,按照正常的挡位加速车辆至最高挡位,车辆车速比试验车速高5km/h.停止加速;当车速降至试验车速时,迅速实施制动。当车速降至最低稳定车速时,脱开发动机,直到车辆完全停止时结束一次制动。6.5.2.6 按照6.5.2.4和6.5.2.5重复上述试验,直到制动性能满足要求为止,但最多不超过6次。6.6 热衰退试验(1型试验)6.6. 1 试验条件和程序6.6.
29、1. 1 本试验不适用于驻车制动和应急制动系统。6.6. 1.2 本试验不适用于最高车速不大于50km/h的车辆。6.6. 1.3 所有的制动在车辆负载的情况下进行。6.6. 1. 4 脱开发动机。6.6. 1. 5 按照5.1的试验条件。6.6.2 试验程序6.6.2. 1 试验包含如下三部分,对每一个制动系统要连续执行:a) 基准试验:基于干式制动试验;b) 加热试验z一系列重复的制动,以加热制动器;c) 热态制动:加热试验程序后,基于干式制动试验。6.6.2.2 加热试验要求安装在车辆上的仪器能够连续记录制动控制力和车辆减速度。基准试验和热态制动要求测量减速度或制动距离。加热试验不需要测
30、量减速度和制动距离。6.6.2.3 基准试验按照6.4的要求和程序进行一次制动试验。6.6.2.4 加热试验6.6.2.4. 1 第一次加热制动的初始制动器温度100c。6.6.2.4.2 试验速度:一一仅单前制动系统:100km/h或70%Vm旺,二者取较低者;一一仅单后制动系统:80km/h或70%V血,二者取较低者z一一联动制动系统:100km/h或70%Vmax二者取较低者。6.6.2.4.3 每个行车制动系统分别实施制动。GB 24926-2010 6.6.2.4.4 制动控制力:在加热试验程序中第一次制动时,使平均减速度为3.0m/s2 3. 5 m/s2范围内,在指定速度80%1
31、0%之间的平均制动控制力。6.6.2.4.5 如果车辆达不到规定的3.0 m/s23. 5 m/s2范围内的减速度,则按车辆所能达到的最大减速度要求进行。6.6.2.4.6 如果车辆装有手动变速器或可手动脱开变速箱的自动变速器,在每次制动停车过程中应使用能够得到试验初速度的最高挡位进行试验。当车速降到试验初速度的50%时,应脱开发动机。6.6.2.4.7 使用第一次制动试验时的恒定平均制动控制力连续进行10次相同的制动,当制动时车辆的速度降到5km/h 10 km/h时,可视为此次磨合制动结束。立即使用最大的加速度使车辆达到指定速度,并且一直保持到下一次制动,两次制动的距离间隔为1km。6.6
32、.3 热态制动当制动系统已经按照6.6.2.4的规定完成了加热试验程序后,应在1min内在6.6.2.3的条件下执行一次制动,并且控制力不大于6.6.2.3试验中使用的控制力。6. 7 驻车制动系统试验6.7.1 试验要求6. 7. 1. 1 车辆条件为负载。6.7. 1.2 脱开发动机。6.7. 1. 3 初始制动器温度100c。6.7. 1. 4 试验路面坡度:18%。6.7. 1.5 制动控制力:一一手控制力400N; 一一脚控制力500N , 6.7. 1. 6 按照5.1的试验条件。6.7.2 试验程序6.7.2. 1 将车辆车头朝上,沿坡道方向,通过制动系统实施制动,停放在斜坡表面
33、。如果车辆保持稳定,开始测试持续时间。6.7.2.2 完成车辆车头沿斜坡朝上的试验后,再将车辆车头朝下,重复相同的试验程序。6.8 装有ABS制动系统的全地形车制动性能试验试验方法见附录A。9 GB 24926-20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装有ABS制动系统的全地形车制动性能试验A.1 总则A. 1. 1 本附录的目的是限定安装在全地形车上带有防抱死装置的制动系统的最低性能。本附录并非强制车辆安装防抱死装置,但如果在车辆上安装了这种装置,那么该装置就应满足以下要求。A. 1.2 目前这种装置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传感器、一个或多个控制器和一个或多个调制器组成。如果这种装置的性能至少达到本附录所规定
34、的内容,那么任何不同设计的这种装置均被认为是本附录所指的防抱死装置。A.2 定义A. 2.1 防抱死装置是行车制动系统的一个部件,在制动过程中它可以自动控制车辆一个或多个车轮在旋转方向上的打滑程度。A.2.2 传感器指识别并传递车轮旋转状况或车辆动态状况的部件。A. 2. 3 ABS控制器指用来分析由传感器传来的数据并将信号传递给调制器的部件。A.2.4 调制器指根据从ABS控制器接受的信号改变制动力的部件。A.3 系统的特性A. 3.1 每个受控车轮应能至少使其自身的装置进入工作状态。A.3.2 当装置的电源和/或电子控制器外电路出现断路时,应通过光学报警信号显示给驾驶员,该信号应在白天可见
35、,而且应使驾驶员便于检查其工作是否正常。A.3.3 在防抱死装置失效的情况下,满载车辆的制动性能不应低于5.2.1.3规定的值。A.3.4 该装置的工作不应受到电磁场的干扰。A.3.5 在任何制动停车过程中,当全部施加制动作用力时,防抱死装置应保持其性能。A.4 附着力利用率A. 4.1 总则A. 4. 1. 1 装有防抱死装置制动系统的全地形车应满足附着力利用率E注0.70(这里附着力利用率E见附录B中的定义)。A. 4. 1. 2 应在附着系数不大于0.45和不小于0.8的两种路面上测定附着力利用率E:aA. 4. 1. 3 试验应在空载车辆上进行。A.4. 1. 4 确定附着系数(K)的
36、试验方法和附着力利用率也)的计算公式应按附录B中的规定。A.5 附加检查应对空载车辆进行下列附加检查。A.5.1 以80%V max但不超过80km/h的车速在A.4. 1. 2所规定的两种路面上行驶,当突然在控制器施加满控制力时,由防抱死装置控制的车轮不应抱死。A.5.2 当在控制器上施加满控制力,从A.4. 1. 2所述的高附着力路面通过低附着力路面时,由防抱死装置控制的车轮不应抱死。行驶速度和施加制动的时刻应这样确定:防抱死装置整个工作循环发生在10 GB 24926-2010 高附着力路面上,当车辆从一种路面通过另一种路面时,车辆速度为50%Vmax但不超过50km/h。A.5.3 当
37、在控制器上施加满控制力,从A.4. 1. 2所述的低附着力路面通过高附着力路面时,车辆的减速度应在恰当的时间内达到适当高的值,且车辆不能偏离初始行驶路线。行驶速度和施加制动的时刻应这样确定:防抱死装置整个工作循环发生在低附着力路面上,当车辆从一种路面通过另一种路面时,车辆速度为O.5V max但不超过50km/h。A.5.4 两套独立的制动装置装有一套防抱死装置时,应同时使用这两套制动装置进行A.5.1A. 5. 3 规定的试验,在各次试验中车辆应保持稳定。A.5.5 在上述A.5. lA. 5.4规定的试验中,在车辆的稳定性没有受到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允许有时车轮抱死或极度打滑,当车速低于10
38、km/h时允许车轮抱死。11 GB 24926-20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附着系数(K)和附着力利用率(8)的确定B.1 附着系数(K)的确定B. 1. 1 附着系数应在车辆脱开防抱死装置、两轮同时制动且元抱死的情况下由最大制动速率来确定。B. 1.2 应在初速度为60km/h(当车辆不能达到60km/h时,取90%Vm.,.)且车辆保持空载(必要的测试仪器和安全装置除外)的条件下进行制动试验。试验期间控制力保持恒定。B. 1.3 为了确定车辆的最大制动速率,可通过改变前轮和后轮的制动力进行一系列试验来找到车轮恰好抱死之前的临界点。B. 1.4 制动速率(Z)由下式确定:Z 式中zt 车速
39、由40km/h降到20km/h时所测定的时间,单位为秒(8)。如果车速达不到50km/h,应以车速从80%V max降到(80%V max一20)时所测定的时间来确定制动速率,其中Vmax是以千米每小时也m/h)为单位的实测最大车速。Z的最大值即为KoB.2 附着力利用率(8)的确定B. 2.1 附着力利用率定义为防抱死装置工作状态下的最大制动速率(Zmax)与它在脱开状态下的最大制动速率(Zm)的比值。如果每个车轮都装有防抱死装置,每个车轮都应进行试验。B. 2. 2 Zmax为按照B.l.4的要求进行3次试验所测得时间的平均值。B.2.3 附着力利用率(e)由下式确定:Zmax e=王二1
40、2 GB 24926-20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出口美国的全地形车制动性能C.1 总则C. 1. 1 制定本附录的目的是为生产单位和检测机构在生产或测试出口美国的全地形车产品的制动性能时提供一个参考的试验方法。C. 1.2 本附录适用于出口美国的全地形车。C.2 要求本标准中的5.2和附录A的内容不适用于本附录,其他内容适用于本附录。C.3 试验C. 3.1 行车制动系统制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C. 3.1.1 试验条件C. 3. 1. 1. 1 受试车的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如果全地形车的额定载质量不小于97.5烛,受试车的质量应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97.5kg(包括驾驶员和仪器质量)。如果在
41、座位或载物区固定有附加物,则所加质量中将包括这部分质量。如果全地形车的额定载质量小于97.5kg,受试车的质量应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车辆额定载质量(包括驾驶员和仪器质量),如果在座位或载物区固定有附加物,则所加质量中将包括这部分质量。C. 3. 1. 1. 2 轮胎压力应为制造商建议的适合试验时车重的轮胎气压。C. 3. 1. 1.3 发动机怠速和点火正时应按照制造商建议调整。C. 3. 1. 1.4 环境温度应在o.C38 .C之间。C. 3. 1. 1.5 试验表面应是干净、干燥、平整并且水平的水泥或类似路面。C. 3. 1. 1.6 对于装有可拆卸式最高速限制装置的车辆应将装置拆除,对于装
42、有可调节式最高速限制装置的车辆应将最高速限制装置调整到能使车辆达到最高车速。C. 3.1.2 试验程序C. 3.1.2.1 先测试全地形车的最高车速能力。以此来决定制动试验测试速度(V)。制动试验测试速度应为8km/h的倍数,且比全地形车的测定最高车速能力低6km/h 13 km/h。C. 3. 1. 2. 2 应按制造厂推荐的磨合次数对前、后制动器进行磨合。方法:以制动试验测试速度或48 km/h中的较低者为制动初速行驶,当达到制动初速度时实施制动。制动应前、后制动同时进行,并且制动减速度应在l.96 m/s24. 90 m/s2(0. 2g0. 5g)之间。停车后立即加油门使车辆达到规定速
43、度再次制动。磨合完成后,按制造厂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所规定的方法调整制动器。C. 3. 1. 2. 3 以制动试验测试速度或48km/h中的较低速行驶,过程中进行6次制动,制动应前、后制动同时进行,并且制动减速度在1.96 m/s24. 90 m/s2(0. 2g0. 5g)之间。C. 3.1.2.4 以制动试验测试速度行驶过程中进行4次制动,制动应前、后制动同时进行。在主制动器开始制动时测量车速。为精确测量制动起始点,应使用适当的记号和测量工具。测量车辆的制动停止距离S。除Y类全地形车外,应用在手操纵制动器触发制动的力应不小于22N,且不大于245N;应用在脚操纵制动器触发制动的力应不小于44N
44、,且不大于400N。对于Y类全地形车,应用在于操纵制动器触发制动的力应不小于22N,且不大于133N;应用在脚操纵制动器触发制动的力应不小于44N,且不大于222No 13 GB 24926-2010 对于除Y类外其他全地形车,施加在制动器手柄上的起始力作用点应距离制动器手柄尾端30 mmo对于Y类全地形车,施加在制动器手柄上的起始力作用点应距离制动器手柄尾端25mm。作用在手操纵制动器手柄上的作用力的方向应垂直于手把,并和手柄旋转构成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作用在脚操纵制动器踏板上的力作用点应在脚与踏板接触面的中心,作用力的方向应垂直于踏板,并和踏板旋转构成的平面处于同一平面。c. 3. 1.
45、3 性能要求c. 3. 1. 3. 1 最高非限制车速不大于29km/h的全地形车在按c.3. 1. 2进行4次制动测试时,应能至少做一次符合公式(C.1)要求的制动距离。SV/5.28 . ( C.1 ) 式中zS一一-制动停止臣离,单位为米(m); V一一制动测试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也m/h)。c. 3. 1. 3. 2 最高非限制车速不小于29km/h的全地形车在按C.3. 1. 2进行4次制动测试时,应能至少做一次平均制动减速度不小于5.88m/s2要求的制动。平均制动减速度计算公式:式中zV2 a=-:一一一一一一25.92 X 5 a 平均制动减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
46、); S 制动停止距离,单位为米(m); V 制动测试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0 C.3.2 驻车制动器/制动机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c. 3. 2.1 试验条件.( C.2 ) c. 3. 2.1.1 全地形车测试质量应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乘载质量(包括驾驶员和仪器质量).以及任何被固定在车座位或货物区(如果车辆装备有)的附加物质量。c. 3. 2.1.2 轮胎压力应为制造商建议的适合测试时车重的轮胎气压。c. 3. 2. 1. 3 试验表面应是干净、干燥、平整并且水平的水泥或类似路面,附着系数不小于o.7。C.3.2.2 试验程序C. 3. 2. 2. 1 如果主制动器与驻车制动器合
47、一,按C.3. 1. 2. 2的规定磨合主制动器。C.3.2.2.2 磨合完成后,按制造商提供的用户手册所规定的方法调整制动器。C. 3. 2. 2. 3 将全地形车面向下坡方向,全地形车的纵轴方向与坡度方向一致,放置在测试表面并制动主制动器。将传动系置于空挡,并制动驻车制动机构,解除主制动。将全地形车面向上坡方向重复该测试。C. 3. 2. 3 性能要求当根据C.3. 2. 2要求进行试验时,驻车制动机构应有能力使全地形车驻停在坡度为30%的试验表面,制动轮轮胎应元任何移动,试验持续5min.面向上坡和下坡各进行一次。14 EON-N叮N阁。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全地形车制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4926-2010 国中*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邮政编码:100045网址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印张1.25 字数29千字2011年1月第一次印刷开本880X12301/16 2011年1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 1-40573定价21. 00元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33533GB 24926-2010 打印日期:2011年2月25日F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