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1.140.30 P 48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 DB21/T 31222019 JXXXXXX2019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ulti-connected split air condition system 2019-03-30 发布 2019-04-30 实施 辽宁省住房城乡建 设 厅 联合发布 辽宁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前 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推进辽宁省多联式 空调工程的发展,结合我省气候条件、建筑工程实际情况,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 践经验
2、,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辽宁省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 技术规程 DB21/T 3122-2019。 本规程包括 7 章 1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1.总则、 2.术语、 3.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中的设计、 4.设备与材料、 5.施工与安装、 6.调试运转、检验及验收、 7.运行管理,及附录、条文说明等。 本规程中的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引用国标中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大连理工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 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大连理工大学(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 2 号,邮编 11602
3、4,邮箱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大连博德绿能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中海文旅设计研究(大连)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市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温格科技有限公司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营销股份有限公司 麦克维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沈阳克来沃美的暖通设备销售有限公司 大连市产品质量检测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张宝刚 刘 鸣 端木琳 郝岩峰 孙智敏 李翔立 舒海文 刘军华 吴长龙 李铁军 辛德胜 张志刚 车国平 曲 波 王 洋 王腾虎 刁文博 李光磊 何治能 王德智 本
4、规程主要审查人: 冯国会 侯洪章 王庆辉 高 猛 王 毅 宋树峰 目 次 前 言 . 1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设计 . 4 3.1 一般规定 . 4 3.2 室内外设计参数 . 5 3.3 负荷计算 . 5 3.4 系统设计 . 5 3.5 绝 热 . 9 3.6 消声与隔振 . 10 3.7 控制和计量 . 11 4 设备与材料 . 12 4.1 一般规定 . 12 4.2 材料要求 . 12 5 施工与安装 . 14 5.1 一般规定 . 14 5.2 室内机安装 . 14 5.3 室外机安装 . 15 5.4 制冷剂管道的 安装 . 17 5.5 制冷剂的充注与回收
5、. 25 5.6 水系统的安装 . 25 5.7 绝热 . 27 5.8 电气系统安装 . 28 6 调试运转、检验及验收 . 28 6.1 一般规定 . 28 6.2 调试运转 . 29 6.3 检验 . 31 6.4 验收 . 32 7 运行管理 . 34 7.1 一般规定 . 34 7.2 技术要求 . 34 附录 A 工程质量检查表 . 35 本规程用词说明 . 44 引用标准名录 . 45 1 1 总则 1.0.1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推进辽 宁省多联式空调工程的发展,结合我省气候条件、建筑工程实际情况,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制 定本规程 。
6、 1.0.2 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原则 ,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特 点和具体情况, 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大连理工大学主要编制,由 中海文 旅设计研究(大连)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温格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营销股份有 限公司等协助制定本规程。 1.0.3 本规程适用于在辽宁省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以变制冷剂流量 多联分体式空调机组为主要冷热源的空调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 。 1.0.4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 国家及辽宁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7、多联机空调系统 multi-connected 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一台(组)空气(水)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机,通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 房间负荷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气调节系统。 2.0.2 显热多联机 sensible heat multi-connected 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以空气作为冷源 (热源 )的,通过提高蒸发温度来控制且仅控制调节空调区域温度 的 多联 式热泵机组,又称高温多联式热泵机组。 2.0.3水源热泵多联机 water-source heatpump multi-split air c
8、onditioning 以水作为冷源 (热源 )的多联式热泵机组。主机与室内机之间的结构及配置与空气源热泵 多联机空调系统相同。 2.0.4 等效长度 equivalence length 制冷剂 配管的管道长度与弯头、分歧等配件的当量长度之和。 2.0.5 配置率 ordonnance rate 一套多联机系统所有室内机组的名义制冷量之和与所有室外机组名义制冷量的比值。 2.0.6 连接管 connecting pipe 由 制冷剂 配管、阀门、弯头、分歧管 、连接管 等组成,以连接室内、外机组,使之构成 制冷剂循环的封闭回路,包括液体连接管和气体连接管。 2.0.7 分歧管 bifurca
9、ted pipe 一种类似三通,用来实现管道中的制冷剂分流或合流的连接管件。 2.0.8 集支管 collected branch pipe 一种在集管上设有多个支管接口 , 用来实现管道中制冷剂分流或合流的连接管件 。 2.0.9 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IPLV(C) cooling 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 用于综合描述部分负荷制冷效率的性能指标,其值用 W/W 表示。 2.0.10 制冷季节能效比 SEER seasonal 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在制冷季节中,机组进行制冷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其 值用
10、W h/(W h)表示。 2.0.11 制热季节能效比 HSPF heating seasonal performance factor 在制热季节中,机组进行制热运行时向室内送入的热量总和与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其 3 值用 W h/(W h)表示 。 2.0.12 全年性能系数 APF annual performance factor 在制冷季节及制热季节中,机组进行制冷(热)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及向室内送入 的热量总和与同一期间内消耗的电量总和之比,其值用 W h/(W h)表示。 4 3 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根据建筑的规模、类型、负荷特点、参数要求 与 能源条件及辽宁
11、省气候区等,宜从技 术、经济、节能、安全等方面,提供冷、热源综合比较方案,确认合理后可采用多联机空调 系统。 3.1.2 下列地区或场所,不宜 单独 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 1 当采用空气源多联机空调系统 冬季 供热时, 制热季节能效比 HSPF 低于 2.0; 2 振动较大、油污蒸汽较多等场所; 3 产生电磁波或高频波等场所。 3.1.3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各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及辽宁 省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应根据辽宁省各地所处气候区,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IPLV( C)不应低于表 3.1.3 的数值。 表 3.1.3 多联
12、机制冷综合性能系数限定值 名义制冷量 CC(W) 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IPLV( C) 严寒 C 区 寒冷 A 区 CC28000 3.85 3.90 2800084000 3.70 3.75 3.1.4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 /制热全年能效限定值 APF 不应低于 2.7,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GB/T18837)的规定。 3.1.5 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居住建筑应设置分户计量装置,公共建筑宜分楼层或分区域(用 户)设置计量装置。 3.1.6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施工图纸 作为主要依据 ,并应包括图纸目录、设计施工说明
13、、 主要设备表、空调系统图、平面图及详图等内容; 5 2 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及辽宁省现行有关规定的要求。 3.1.7 设计施工图完成后,应同土建、机电安装及装饰等专业进行协调。较大或复杂工程, 有必要时应配合装饰进行深化设计,并宜采用 BIM 技术。 3.1.8 产生电磁波或高频波等类似场所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采取相应的抗电磁干扰措 施。 3.2 室内外设计参数 3.2.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的有关要求。 3.2.2 舒适性 空调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 GB50736)的有关
14、要求 。 3.2.3 室内空气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对室内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控制等的有关规定。 3.2.4 空调室内设计新风量应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与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的规定。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多联机空调系统,新 风量还应满足房间除湿与湿度控制的需要。 3.3 负荷计算 3.3.1 空调负荷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中的有关规定。 3.3.2 间歇使用的空调房间 ,负荷计算时应考虑建筑物蓄热特性所形成的负荷;不同时使用 的房间,负荷计算时应考虑邻室空调不运行时所形成的围护结构传热负荷
15、; 采用温湿度独立 控制的多联机空调系统,应分别计算室内显热负荷、潜热负荷与新风负荷。 3.4 系统设计 3.4.1 应根据建筑的负荷特点、辽宁省各地区的气候区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选 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类型。 1 有地热资源或有温度稳定、热储量充足的其他低温热源或废热可利用时,宜优先采用 水源多联机空调系统。 6 2 同一系统不同房间或同一 房间不同位置同时存在空调冷负荷与热负荷时,应采用具有 同时制热制冷功能的热回收型多联机空调系统。 3 对室内相对湿度要求较高的场所,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方 式,并选用显热多联机和独立除湿新风系统。 4 住宅及类似场所有地暖需
16、求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空调、地板辐射供暖双 功能多联机空调系统。 5 选用 空气源多联机空调系统 时,其应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方式,融霜时间总和不应 超过运行周期时间的 20%。 6 选用多联机系统时,应考虑极端天气出现的系统衰减,选用需运行范围宽于当地全年平 均气温宽 带范围。 7 场所无机房时,机组选择应考虑建筑承重及机组占地占地空间。 3.4.2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系统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房间 功能、 朝向、使用时间、 负荷特性相同或相近,水平距离较短的房间,宜 划分 为同一系统 ; 2 室外机组允许连接的室内机数量不应超过产品技术要求 ,系统的配比率不应超过 130
17、%,不应低于 50%; 3 当有单台室内机值班运行要求并须接入多联机空调系统时,应考虑该系统主机的最 小运行容量要求,并应满足所选产品的技术规定。 3.4.3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 内 机 的选择: 1 空调负荷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 GB50736)的有关规定, 根据室内冷热负荷,初步确定满足要求的室内机形式和额定制冷 (热)量 ; 2 应根据室内设计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室外机所能提供的实际制冷(热)能力进行 选择。 3.4.4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内机的布置、室内气流组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室内温湿度参数、允许风速、噪声标准和空气质量等要求,结合房间特
18、点、 内部装修及设备散热等因素确定室内空气分布方式,并应防止送 /回风(排风)短路 ; 2 当室内机形式 采用风管式时,空调房间的送风方式宜采用侧送下回或 上送上回 ,送 风气流宜贴附 ,回风风管宜采用机组后回风方式降低噪声 ;当有吊顶可以用时,可采用 双层 百叶 上送;房间确定送风方式和送风口时,应注意冬夏季温度梯度的影响 , 当采用 卡嵌明装 室内机 时,安装高度不应超过产品的技术要求; 7 3 空调房间的换气次数不宜少于 5 次 /h; 4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安装高度、送风风量、送风射程、 室内允许风速和噪声标准等因素确定 ; 5 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或人员长时
19、间停留的 区域 ;当采用侧送风时,回风口宜设在 送风口的同 侧下方 ; 6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的要求 ; 7 每台室内机必须留有检修口和足够的维修空间。 3.4.5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容量的确定,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同一系统室内机额定制冷(热)量总和,选择相应的室外机及额定制冷(热)量; 2 当多联机系统的设计工况与 多联机 组的名义工况不同时,多联机系统的实际制冷(热) 量需根据设计条件的温度、配置率、管长、室内外机组的安装高差以及融霜等因素进行修正, 由此确定需选用的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量和名义制热量 。 多联机系
20、统室外机组的制冷量和制热量应按式( 3.2.8)进行修正。 Q = QR ( 3.2.8) 式中: Q-室外机组的实际制冷(热)量,单位为千瓦 , kW; QR室外机组的名义制冷(热)量,单位为千瓦 , kW; 室内、外设计温度和室内、外机组配置率修正系数, 应 采用产品制造商 相关技术资料 的推荐值 ; 室内、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等效长度和安装高差综合修正系数, 应 采用产品制造 商 相关技术资料 的推荐值 ; 制热时的融霜修正系数, 制冷时均为 =1,制热时水源热泵多联系统的 =1,其他 系统应 采用产品制造商 相关技术资料 的推荐值 ,不应低于 0.82。 3 利用室外机的修正结果,对室内
21、机实际制冷(热)能力进行校核计算; 4 根据校核结果确认室外机容量。 3.4.6 室外机布置宜美观、整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且应避免其噪声、气流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必要 时,机组排风管上宜设置消声器; 2 应远离高温或含防腐性、油雾等有害气体的排风,必要时,进风管前宜设置过滤器; 8 3 侧排风的室外机排风不应与当地空调使用季节的主导风向相对,必要时可增加 挡风板; 4 应远离电磁波辐射源设置,与辐射源间距至少为 1m; 5 为避免气流短路,宜将室外机房布置在建筑的边角处,分别从不同方向进风和排风; 6 设置在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中的室外机组,不应从下到上逐
22、层、依次布置在建筑物的竖向凹 槽内。 7 室外机的四周必须留有足够的安装和维修空间,并应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 3.4.7 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建筑物应根据其功能及标准设有新风及排风系统,且应为机械 通风方式。 1 当系统风量较小标准较低时可采用自然进风方式。对于设置独立的机械进、排风系 统且在冬季使用的,宜设置 热回收装置; 2 设置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且设计排风量不小于 2000m3/h 的空气调节系统,新风与 排风的温度差不小于 8的,应设置空气能量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全热和显热)的 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 60%; 3 当排风中污染物浓度较大或污染物种类对人体有害时,应选择新风与排风
23、在能量交 换时无交叉污染的冷凝式热回收等形式。 3.4.8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新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系统的划分宜与多联机系统相对应,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中对消防的有关规定; 2 当设置能量回收装置时,其新、回风入口处应设过滤 器 , 且寒冷地区或严寒地区的 新风入口、排风出口处应设密闭性好的风阀 。 3 新风系统取气口应远离污浊空气排出口,并在新风处理设备进气口前设置空气过滤 器和风量调节阀; 3.4.9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 制冷剂 配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合理选用线式、集中式等 制冷剂 配管布置方式,并应进行 制冷剂 配管布置优化; 2 制冷剂配管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多联式空
24、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 要求( GB/T27941)的有关规定。 3 制冷剂 配管的最大长度及设备间的最大高差等,不应超过产品技术要求; 当连管高 度、长度超出产 品技术要求时可适当划分多个系统,以满足技术、节能和安全要求的需要; 4 通过产品技术资料核算,系统 制冷剂 管等效长度应满足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的性 能系数不低于 2.80; 3.4.10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冷凝水应有组织地排放,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 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的有关规定。 3.4.11 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 GB50736) 的有关
25、规定。 9 3.4.12 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形式的显热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机应负担空调区的全部显热负荷,并根据空调区的显热热源分布状况等,经技 术经济比较确定; 2 新风系统应负担空调区的全部湿负荷,其处理方式应根据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 度和露点温度、新风送风状态点要求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 新风系统当采用冷却除湿处理方式,宜结合排风系统进行冷凝热回收(冬季)和冷 却(夏季)处理; 4 应对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进行监测,并采取确保室内机表面不结露的自动控制措施。 3.4.13 水源热泵多联机系统制热工况主机进水温度不应高于 30,并不低于 8,制热进水 应冬季采
26、用水、地源时系统运转的温度需求;制冷进水应充分保障系统稳定运转。 3.4.14 水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的水侧应为闭式水环路。当采用冷却塔冷却时,宜选用闭式冷却 塔或设中间换热器。循环水系统应采取过滤等措施,保证水质满足技术运行要求。水源热泵 多联机系统主机入口管道上,应设置高目数过滤器或除污器。 3.4.15 水源热泵多联机系统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当水质硬度较高时,应进 行水质软化处理。 3.5 绝 热 3.5.1 设备和管道绝热材料的主要技术性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 GB/T4272)和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 GB/T8175)的要求确定,并应优先采用导热
27、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 3.5.2 设备和管道的绝热材料燃烧性能应满足现行有关防火规范要求。 3.5.3 设备和管道的绝热,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保冷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2 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均应采取防止“冷桥”、“热桥”的措施; 3 当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 层; 4 室外管道的保温层外应设镀锌铁皮 、 PVC 等硬质保护层,宜采用桥架敷设室外冷媒 管道。 3.5.4 制冷剂配管保温材料应使用闭孔发泡、燃烧性能等级不燃或难燃 B1 级、且耐热性不 小于 120的保温材料; 3.5.5
28、 制冷剂配管采用的绝热材料的厚度,应根据配管管径、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小确定, 并符合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安装要求( GB 27941-2011)的相关规定。 3.5.6 风管绝热材料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 3.5.6 的规定,或通过计算确定绝热材料的经济厚 10 度。 表 3.5.6 室内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 风管类型 最小热阻( m2 K/W) ) 一般空调风管(管内介质温度 12 33) 0.81 大温差空调风管(管内介质温度 5 47) 1.14 3.5.7 凝结水管道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 GB/T8175)中防止表面结 露的保冷层厚度方法计算确定。
29、 3.5.8 电加热器前后 0.8m 范围内的绝热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 3.6 消声与隔振 3.6.1 多联机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和振动级, 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6.2 住宅、学校、医院和旅馆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 计规范 GB50118。 3.6.3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外机的安装位置不宜靠近对声环境、振动要求较高的房间。当其噪 声级振动不能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时,应采取降噪及减振措施。 3.6.4 多联机空调系统室内机及配件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噪声标准时,应 设置消声设备或采取 减震吊架
30、等措施。 3.6.5 多联机空调系统其他设备的振动,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时, 应设置隔振器或采取其他隔振措施。 3.6.6 多联机空调系统 室内机为风管式空气处理末端时,其风管内的风速宜按表 3.6.6 选用。 表 3.6.6 风管的风速 室内允许噪声级 dB(A) 风管风速 (m/s) 35 2 35-50 2-3 50-65 3-5 3.6.7 消声设备及隔振装置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 GB50736 的有关规定。 11 3.7 控制和计量 3.7.1 根据建筑所属类型,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电气设计应符合国家及辽宁省现行有关标准的 规定
31、。 3.7.2 多联机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并应根据产品制造商提供的产品说明书 进行设计。 3.7.3 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多联机空调系统形式选择与系统划分,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电气设 计要求,物业管理的要求,对应多联机空调系统配置计量装置。 3.7.4 当建筑物内设有消防控制室时,集中新、排风风道上的防火阀 应 选用带有电信号输出 装置的防火阀。 3.7.5 集中新风与排风系统宜具有新风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超限报警和新风机与排风机 启停状态监控功能。 3.7.6 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联 动 ,并应设置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装置 、 过电流保护装置 ;连接电加热器的金属风
32、管应 有接地装置 。 3.7.7 每套室外机和与之同一系统中的室内机应分别设置一个带过电压、过电流保护的断路 器及一个漏电保护器。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开关容量为最大运行电流的 1.25 倍 1.5 倍(视 脱扣整定容量的最大电流和室外机启动方式而定)。室外机前端的供电线路应安装电源浪涌 保护器( SPD)。 3.7.8 室内机控制器的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空调气流的回风区域,且高度小于 1.5 米,同时配 合装饰设计要求。 12 4 设备与材料 4.1 一般规定 4.1.1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中采用的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以及新风处理设备等均应符合 国家现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4.1.2 多联机空
33、调系统工程中使用的设备与材料应经进场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4.2 材料要求 4.2.1 多联机空调系统 制冷剂 配管的选用材料可采用铜管或 空调用防腐 合金管。铜管和 空调 用防腐 合金管的材质 性能 、安装技术要求应符合 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 GB 9237 及 相关产品标准和 安装 要求。 4.2.2 多联机空调系统 制冷剂 管道、管件的材质、规格、型号、连接方式以及焊接材 料的选 用,必须根据设计文件确定;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制冷剂管材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密封制冷剂系统要求管件内部表面清洁、无氧化、无水、无油等,不允许使用带有 裂纹、不圆变形、扭曲、可见砂眼、喷墨、发黑
34、(氧化)等缺陷的制冷剂管道; 2 管路的加工按设计图纸进行,形状、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3 断口处直径改变应在铜管及空调用防腐合金管标准直径的 2%以内,且断口不允许 有飞边,毛刺; 4.2.3 冷凝排水配管材料宜采用排水塑料管或热镀锌钢管,管道应采取防凝露措施。 4.2.4 空调系统的风管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和 通风管 道技术规程 JGJ141 的有关要求。 4.2.5 设备 、 管道 及其附件、阀门的 绝热 设计应 符合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应用设计与 安装要求( GB 27941)的相关规定。 13 14 5 施工与安装 5.1 一般规定 5.1.1
35、承担空调工程项目的安装施工企业,应具有相应的施工资质。 5.1.2 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的安装应与建筑、结构、电气、给水排水、装饰等专业相互协调, 宜采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方案制定。 5.1.3 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室内机、室外机、管道、管件的型号、规格、性能及技术参数等必 须符合设计文件要求,设备型号、规格及附件数量应与装箱清单一致 , 设备外表面应无损伤、 密封应良好,随机文件和配件应齐全。 5.1.4 空调用设备的搬运和吊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并应做好设备的保护工 作,不得因搬运或吊装而造成设备损伤。 5.1.5 设备及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
36、016、 制冷设备、 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4、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 以及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2 的规定。 5.2 室内机安装 5.2.1 室内机组的搬运应做好保护工作,防止因搬运造成机组的损伤,同时在安装机组时, 应留有足够的检修保养空间,同时应满足整体美观要求。 5.2.2 室内机安装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设有 封闭吊顶 的,应 在室内机 配管侧及 控制箱位置 四周 预留 足够的检修口, 便于拆 卸、维修; 2 室内机安装前应清理内外杂物,送风口、回风口应做防尘保护 后进行吊装; 3 室内机 安装应确
37、保水平度,其 凝结水应进行有组织的排放,应防止溢水、积水影响 环境和他人活动 ; 5.2.3 室内机的定位和支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内机必须单独设置托、吊架,不得与其它设备、管线共用或悬挂在其它专业的吊 架上; 2 现浇顶板上使用通丝金属吊杆固定室内机时,吊杆直径不得小于 10mm,强度应可 15 承受机器的运行重量。螺纹吊杆与横担连接处的上侧用一个螺母固定,下侧用两个螺母固定 防松;吊杆长度超过 1.5m 以上时,应有防晃动措施。通丝吊杆的实际使用拉力应按表 5.2.3 中允许拉力的 50%70%取值; 表 5.2.3 通丝吊杆的允许使用 拉力 通丝吊杆直径 (mm) 10 12 1
38、6 允许拉力 (kg) 300 480 960 3 采用膨胀螺栓规格为 M10 时,其钻孔孔径应为膨胀管外径加上 0.1mm0.5mm; M12M16 时为膨胀管外径加上 0.1mm1mm。钻孔深度应为其深入长度再加上 8mm10mm; 4 室内机的安装位置距离电磁波辐射源不得小于 1m; 5 落地机组应放置在平整的基础上 , 基础宜高于地面。 5.2.4 全热交换机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全热交换机安装位置应正确 ,安装坚固牢靠。安装部位结构承重强度达不到要求时 , 应进行加固。设备端子板接头连接应紧固可靠; 2 全热交换机设备应单独设置托、吊架 ,采用吊架方式安装时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
39、 3 机组进出口连接的管路应有 1m 以上有效直管段 ,有效直管段内不应出现局部阻力较 大的分支、变径及弯头等部件; 4 金属风管穿过金属板条、金属丝或金属板包层等建筑装饰体时 ,应设置绝缘层; 5 连接进风口、排风口的风管应自全热交换机组向室外方 向朝下倾斜 (坡度 5%以上 )。连接全热交换机组的室内送风管 应做绝热保温; 6 全热交换机系统中的过滤器应定期或按需要进行清理; 7 全热交换机的进风口、排风口宜设置在建筑物不同的立 面上。 5.3 室外机安装 5.3.1 室外机的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外机可采用混凝土或钢构架作为室外机基础 , 应由设计单位复核原结构的受力强 度; 2
40、室外机固定螺栓型号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3 室外机的混凝土基础: 1)基础强度应满足机组载荷及固定的要求 , 混凝土配比应为 C20 及以上; 2)基础至少应高于建筑完成面 200mm, 易积雪地区应按积雪高度适当加高。布置在室 内时应高于楼地面 100mm; 16 3)基础上表面应保证水平并预留螺栓孔。预埋孔的位置应准确定位; 4)基础周边宜设排水槽或做好防水措施; 5)空调施工单位应向土建单位提交以上混凝土基础的各项要求; 4 室外机的钢结构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1)基础采用槽钢焊接 , 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槽钢型号及节点做法 ; 槽钢应有防腐措施; 2)基础上表面应保证水平 , 各连
41、接节点必须焊接牢固; 3)基础与室外机底座之间的接触面应均匀承重; 4)钢结构基础自身应固定牢靠 , 防止松动和振动; 5)基础周围应有防水措施。基础下相关部位应开排水槽 ,以排出凝结水和融霜水, 保 证钢结构基座中间不积水。 并避免在人常走动的地方排水。 5.3.2 室外机安装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外机运转引起的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 的规 定 ; 排风应远离周围建筑的窗户、取风口或人员活动的场所;必要时须设置隔声措施。 2 在临近人行道的建筑上安装室外机时 , 空调设备安装架底部距室外地面的高度宜为 2.5m 及以上 , 最低不得低于 1.9m,室外机周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3 设备应避免安装在多尘、化学污染严重及有害气体成分高的区域; 4 室外机在运输及吊装时应保持机身的垂直 , 最大倾斜角不应超过 15 , 且应轻放 , 保持外包装的严密完整; 5 室外机组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场所 , 并考虑季风和楼群风对室外机组的影响; 6 室外机安装时,应确保室外机的四周按照要求留有足够的进排风和维护空间,进排 风应通畅,必要时室外机应安装风帽及气流导向格栅,或采用高机外余压型室外机组并 设置 消声装置,组合室外机模块间配管长度超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