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 B 16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8112017 水稻稻曲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The Identif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esistance To Rice False Smut 文稿版次选择 2017 - 03 - 30 发布 2017 - 04 - 30 实施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4/T 2811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
2、量安全研究所、安徽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 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雨、高同春、戚仁德、姚剑、张爱芳、杨雪、谷春艳、李云飞、陈雪娇。 DB34/T 28112017 1 水稻稻曲病抗病性鉴定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抗稻曲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抗稻曲病鉴定过程中水稻品种的栽培技术、稻曲病的诱发技术、病情调查和抗性 评价。 2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见附录A。 3 方法和原理 采用自然诱发的方法,在稻曲病重发的山区种植待鉴定品种,采取重施氮肥等措施使其自然发病, 根据发病的程度的不同,判定待鉴定品种的抗病性。 根据抗性的不同将品种分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 6 个级
3、别。 4 鉴定方法 4.1 鉴定技术类别 采用自然诱发鉴定方法。 4.2 鉴定圃选择 自然诱发鉴定圃选择在黄山区或者天堂寨镇的重病区,排灌方便,肥力水平 中等,年年发病重的田 块 。 4.3 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应迟于当地同类型稻品种播种时间 710 天。具体时间可在 5 月中、下旬进行。 4.4 栽插面积与模式 于秧龄 30 天时进行人工移栽。每 1 参鉴品种栽 30 丛,株行距 17 20 cm。 每一排参鉴品种四周栽插 1 行诱发行(诱发品种两优培九或齐两优 918 ),并留 0.5 m 的走道, 以利操作(参见图1)。 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 每 10 个参鉴品种后种植一个感病对照品种 (
4、两优培九或相应的感病品种) 。 DB34/T 28112017 2 走 道 走 道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诱 供试品种1 5 6=30丛 诱 供试品种2 5 6=30丛 诱 供试品种3 5 6=30丛 诱 发 发 发 发 品 品 品 品 种 种 种 种 诱 诱 诱 诱 发 发 发 发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种 诱 发 品 走 道 图1 4.5 重复 每品种重复 3 次;参加鉴定品种间采用随机排列 。 4.6 鉴定圃管理 4.6.1 田间肥水管理 田间灌溉水管理与常规生产一致;施肥稍高于常规种植,但为了加
5、重发病,保证鉴定的成功,需于 孕穗期重施一次尿素,约 150200 kg/hm 2 ,或根据苗情酌情增减,不可造成水稻倒伏。 4.6.2 病圃施药 用于抗病性鉴定的水稻品种在全生育期内只防虫,不防病。 4.7 病情调查 4.7.1 调查时间 于收获前 710 天调查病情。 4.7.2 调查方法 4.7.2.1 调查样本数 每个参加鉴定品种每重复随机调查 50 穗。 4.7.2.2 调查 分级标准 级别 发病情况: 0 级 无症状; 1 级 单穗1个曲球; 3 级 单穗2个曲球; 5 级 单穗35 个曲球; 7 级 单穗610 个曲球; 9 级 单穗10 个曲球以上。 DB34/T 281120
6、17 3 4.8 病情指数计算 按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A() = ( B C )/( DE)100 . (1) 式中: A:病情指数; B:各级发病数; C:该级严重度; D:调查总数; E:最高级数。 注: 以 3 重复中最重者定为最终结果。 4.9 抗性综合评价 4.9.1 抗性评价 按表1 的标准对参鉴品种进行抗性评价。 表1 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评价标准 级别 病情指数范围 抗性评价 抗性代号 0 1 高抗 HR 1 1.13 抗 R 3 3.110 中抗 MR 5 10.120 中感 MS 7 20.150 感 S 9 50 高感 HS 4.9.2 鉴定的有效性判定 为了保证
7、农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对照感病 品种发生为害程度必须达 7 级以上,本 次鉴定结果才算有效。 DB34/T 28112017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稻曲病基本信息 A.1 中文名 稻绿核菌。 B A.1 分布地区 A.2 学名 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 A.3 英文名 rice false smut。 A.4 寄主范围 主要侵染水稻,亦可侵染多种杂草,如 Zea mays、Oryzae officinalis、Chionachne Koenigi、 Digitaria marginata、Panic m tr
8、ypheron 等。 A.5 症状 水稻稻曲病主要危害穗部。病原菌侵染初期,病斑很小并局限于寄主花序的颖片内,后逐渐扩大, 直径可达 1 cm 以上,可将所在的花序部分完全包裹,形成稻曲球。稻曲球初期扁平,光滑,呈淡黄色, 外面被一层被膜包裹。随着稻曲球继续生长膨大,被膜破裂,露出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形成稻曲。稻曲 开始为橘黄色,后颜色逐渐加深,变为黄绿色、暗绿色、墨绿色至黑色。最后病粒外层覆盖一层戎状厚 垣孢子粉 。 A.6 病原菌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 病原菌在病粒上形成的橄榄色或墨绿色的孢子座,孢子座形成于放射性菌丝的小梗上,内含厚垣孢 子。厚垣孢子球形或椭圆形、具刺、橄榄色,大小为 46 3
9、5 m。未成熟的厚垣孢子较小,光滑且 透明,孢壁厚约 0.3 m,上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厚垣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形成隔膜并分化为分生 孢子梗。在孢子梗的尖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较小,卵圆形。在营养充分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再 萌发产生芽管形成次生分生孢子。一个孢子座一般形成 15 个菌核,菌核易于脱落,质地较硬,呈黑 褐色,扁平状或椭圆形,厚度为 310 15 mm。菌核萌发形成一到数个有柄头状子座,子座增大后 变为黄绿色的球形瘤状突起,直径为 135 m。在 68 个子座中,只有 35 个能形成带有子囊壳 的成熟子座。子囊壳卵形或梨形,具孔口。子囊壳内含 300 条透明、圆柱形子囊,在子囊壳
10、顶端有一 个半球形附属物,大小为 180220 m。子囊包含 8 个透明、丝状的子囊孢子,大小为 24.3 DB34/T 28112017 5 86.50.64 m, 病原菌在 PDA、PSA 上生长缓慢,在蒸米饭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稻曲病菌厚垣孢子 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 28,最适 pH 值为 5.86.3,糖分及光照对孢子的萌发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28,最适 pH 值为 4.926.98。 A.7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落入土中的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 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气温 2432病菌发育良好, 2628最适, 低于 12或高于 36 不能生长。 抽穗扬花期遇雨、低温、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