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1175.1-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pdf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1482702 上传时间:2020-09-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0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 T 1175.1-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36 T 1175.1-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36 T 1175.1-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36 T 1175.1-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36 T 1175.1-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1部分:总体要求.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10 B 04 DB36 江西省 地方标准 DB 36/ T 1175.1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总体要求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plex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 2019 - 11 - 05 发布 2020 - 05 - 01 实施 江西省 市场 监督 管理 局 发布 DB36/T 1175.1 2019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建设原则 . 2 5 基本要求 . 3 6

2、总体规划 . 4 7 建设保障 . 5 8 管理监督 . 5 DB36/T 1175.12019 II 前 言 DB36/T 1180-2019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分为以下 5个部分: 第 1 部分:总体要求; 第 2 部分:基础设施与环境; 第 3 部分: 产业发展; 第 4 部分: 公共服务; 第 5 部分:等级划分与评定。 本 部分 为 DB36/T 1180-2019的第 1部分 。 本 部分 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 部分 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 部分 起草单位:江西凤凰沟生态产业发 展有限公司、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江西省标准化研究 院。

3、本 部分 主要 起草人:陈华玲、夏裕辉、郭金、叶川、曾建华、毛炜翔、陈亚茹、杨新、 刘建军、 章 海宾、江亮辉、石旭平、张春云、高薇、周军军、张贞萍、曾萍芳、王新民、张龙、邓鹏、乐俊、陶金 华。 DB36/T 1175.1 2019 1 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 第 1 部分:总体要求 1 范围 本 部分 规定了田园综合体的术语和定义、建设原则、基本要求、 总体 规划、建设保障和管理 监督 。 本 部分 适用于指导政府、企业、 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 、 农民 等 主导或参与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4、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32339 创意农业园区通用要求 GB/Z 32450 特色农业 多功能开发与建设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田园综合体 rural complex 以 “ 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 ” 为目标,依托农村 自然、人文和生态资源 ,围绕生产生活 生态 “ 三生同步 ” 、一二三产业 “ 三产融合 ” 、农业文化旅游 “ 三位一体 ” , 创建的 集循环农业、创意 农业、农事体验于一 体的 “ 田园 +社区 ” 式 发展模式。 3.2 循环农业 circular agricu

5、lture 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以低能耗、高效利用资源为特征, 通过优化调整种养模式,农牧结合、农林 结合等方式, 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资源投入量,再将各环节产生的秸秆、农田残膜、禽畜 粪便等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的 一种可持续发展模 式 。 3.3 创意农业 creative agriculture 整合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和乡村文化资源,运用创新性思维和艺术手法,有效地将科技和 人文要素 融入农业生产活动,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拉长产业链,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工艺品、农业景观、农事活动的一种现代农业表现形式。 3.4

6、 休闲农业 leisure farming DB36/T 1175.12019 2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特色农业、农耕文化等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 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规划设计和开发 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休闲、观光、养生、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功 能的新型业态。 3.5 现代农业 modern agriculture 运用 先进的 科学技术 和 现代化管理理念 装备农产品生产、产业 经营等 过程,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信息化、专业化、 市场 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3.6 智慧农业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综合运用 大数据 、 云计算 等现代信息技术, 借

7、助物联网等智能化 平台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精确感知、 远程 控制、 灾变预警 、质量追溯 等 决策管理 的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4 建设原则 4.1 以农为本 4.1.1 以农业为基础。 以保护耕地为前提, 围绕农业生产、加工与服务打造产业链,推动 农 业结构 优 化 升级。 4.1.2 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充分参与和 受 益。 4.1.3 以农村为载体。开发利用农村的 民俗文化 和自然资源,推动 城乡 融合 和 美丽乡村建设 。 4.2 绿色发展 4.2.1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 4.2.2 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资源和

8、生态环境为基本依托, 推进 乡村绿化、净化、美化 、宜居 。 4.2.3 发展循环农业,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4.2.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 4.3 共建共享 4.3.1 政府引导。政府重点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 4.3.2 市场主导。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开发特色产品, 不断 创新 和调整 建设模式、运营方式和 服务理 念,建立应对市场竞争的调节机制。 4.3.3 企业带动 。 全面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 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 带动 家庭农场、种 养大户等

9、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引领发展方向,探索更广阔的发展 路径。 4.3.4 农民参与。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化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激发和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使群众自 愿 参与建设。 4.3.5 完善 机制。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科学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民与 村集体 组织、 企业与消费者 之间的共建共享机制。 4.4 突出特色 DB36/T 1175.1 2019 3 4.4.1 充分利用 当地的田园风光、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发展主导特色产业,体现区域差异性和形态 多元性。 4.4.2 注重产业创新、文化创新、模式创新,功能的开发与建设可参照 GB/Z 32450 的要求。 4.5

10、循序渐进 4.5.1 依托现有 的 农村资源和 优势 产业,在美丽乡村、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等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 宜,制定综合体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 4.5.2 确定空间发展时序, 规划指引, 分期实施,注重近期和远期的有序衔接 。 4.5.3 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可持续的、长期的规划,不能超过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5 基本要求 5.1 三生同步 5.1.1 田园生产 5.1.1.1 以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为依托,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综合开发,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5.1.1.2 结合农业 标准化示范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 示范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 ,打 造区域品牌,提

11、升 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 。 5.1.1.3 利用现代农业设施和技术助推农产品生产,延伸出产品加工、营销服务、品牌打造等新业态,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5.1.2 田园生活 5.1.2.1 尊重农村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民俗风情,传承和发展乡村民俗,提高乡村社会文明和 精神文明程度。 5.1.2.2 保障和维护居民的 基本 权利、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权益,尊重区域内居民的主体地位。 5.1.2.3 完善道路、 通讯、供电、 给排 水 、污 水处理、卫生厕所、垃圾分类等公共基础设施。 5.1.2.4 健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公共安全、便民服务等

12、基 本公共服务。 5.1.2.5 居住区房屋建设宜与当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相协调,可适当进行创新改造,兼顾现代舒适感和 建筑美感。 5.1.3 田园生态 5.1.3.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留乡村代表性田园风光,保护好绿水青山,推进生产、生活、生态 协同发展,实现宜居宜业。 5.1.3.2 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实现 生态保护和 经济 发展的 协调 可持续发展 。 5.1.3.3 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利用重复化, 实现农业、 农产品加工 和服务业的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有效保护水环境、土壤环境及大气环境。 5.2

13、 三产融合 5.2.1 以农业为 基础 ,纵向延伸出农产品 加工 、商贸物流、消费端服务等三产融合的产业链。 5.2.2 依托农业主导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横向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 融合,发展民俗技艺、农耕文化、科普教育等新型业态。 DB36/T 1175.12019 4 5.2.3 完善区域内服务体系,聚焦市场、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 双向延伸对接,推动新产业和 新业态的发展。 5.3 三位一体 5.3.1 农业 5.3.1.1 依托 农村现有 的土地、人力等 资源, 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推动特色优质农产

14、品迈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5.3.1.2 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 、创意农业 , 创新农业发展形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 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5.3.1.3 搭建并运用 农产品 溯源平台,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 安全。 5.3.2 文化 5.3.2.1 深入发掘 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地域文化 等 文化 资源 内涵 , 运用现 代化科技手段, 创新 传统文化和 民风民俗 的 展示方法,推动文化 资源 和 旅游产业 的有机融合。 5.3.2.2 传承农耕文化, 开发特色文化的体验互动项目,开展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农时、

15、民俗、农 产品节庆活动 ,为游客普及农业 发展历史和 农业 生产 知识。 5.3.3 旅游 5.3.3.1 整合 利用农村 各种优势要素 ,做好功能、规模和空间的搭配, 开发 符合生态 理念 并 满足城乡居 民休闲需求 的农业旅游产品和度假产品。 5.3.3.2 完善 吃、住、行、游、购、娱、育、养 等配套 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 ,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 的 特色 旅游 产品 。 6 总体规划 6.1 基本 原则 6.1.1 坚持规划先行 、统一布局 的原则 。 6.1.2 严格按照各地的生态保护红线、 永久 基本农田红线 和 规划范围红线 对 土地 的 开发和利用 进行总 体规划。 6.1.3

16、 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及各产业发展现状,侧重于展现地域特色、民俗特色和村庄特色, 创意农 业园区建设应符合 GB/Z 32339,特色农业开发原则和基本模式应符合 GB/Z 32450 的要求。 6.1.4 规划图文表达应简明扼要,平实直观。 6.2 规划 要求 6.2.1 建设主体应科学编制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 重点 构建 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 系、服务体系和运行体系六大支撑体系。 6.2.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区、生活居 住区、文化景观区、休闲聚集区、综合服务区 等 功能 区域。 6.2.3 明确道路、 给 排水、供电、通 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 游客集散、

17、消防安全、公共 服务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要求。 6.2.4 结合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潜力,明确其发展重点、近期目标和未来方向。 DB36/T 1175.1 2019 5 6.2.5 明确 生态环境保护 的具体措施 以及农业生产残余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的方式。 6.2.6 明确 整体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运行管理 体制 机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6.2.7 明确 传统民居、 历史古迹、 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对于需要修复或异地重建 的重点古建筑应保持原始风格。 7 建设保障 7.1 政策保障 7.1.1 地方政府 宜 在 土地流转、资金扶持和农业相关补贴

18、 等方面给予 政策 支持。 7.1.2 加大各级各类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引导 农业 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 合作 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 充分利用 相关 政策,合力探索富农、惠农、兴农的新模式。 7.2 资金保障 按照 “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 ”的原则,鼓励社会工商资本等各类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 制等形式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建立并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融资机制。 7.3 人才保障 7.3.1 完善人才需求体系。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编制紧缺 人才目录,建立人才供需对接机制,切实加强 人才引进力度。 7.3.2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

19、进力度, 注重培育 本地人才 。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 才开发格局。 7.3.3 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8 管理 监督 8.1 管理机制 8.1.1 成立田园综合体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项目实施工作 。 8.1.2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政府、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等多方参与、相互配合的工作机 制,遵循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 8.2 监督机制 建立公共信息公开平台 ,便于 参与人员 了解建设 动态 、 项目经营、资金使用和利益分配等信息 , 并 设立 举报监督平台。 8.3 应急响应机制 8.3.1 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紧急事件,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和演练。 8.3.2 发生紧急情况时,应 及时 启动应急响应 预案,快速、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响应 措施,组织现 场人员疏散和医疗救援。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