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1883-201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pdf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485787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1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7 T 1883-201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DB37 T 1883-201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DB37 T 1883-201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DB37 T 1883-201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DB37 T 1883-201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01.080.30 A 0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883201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 2011-05-19 发布 2011-06-01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1883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立新、于防修、祝卫国、王春茂、袁涛、郭怀力、申孝民、宋明大。 DB37/T 18832011 1 特种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管辖范围内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

2、维修、使用(含 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检验检测活动中发生事故的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特种设备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过程中的信息交换,也适用于与事故相关的特种设备 安全监察、事故应急救援和相关科研的信息处理与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441 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AQ/T 9002200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

3、院令第549号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15号 特种设备目录国质检锅200431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特种设备事故 special equi pment accident 因特种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 (含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检验检测活动中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特种设备严重损坏或 者中断运行、人员滞留、人员转移等突发事件。下列情形不属于特种设备事故: a) 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引发的; b) 通过人为破坏或者利用特种设备等方式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自杀的; c)

4、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因劳动保护措施缺失或者保护不当而发生坠落、中毒、窒息 等情形的。 3.2 爆炸 explosions DB37/T 18832011 2 特种设备承压部件发生破裂, 设备中介质蓄积的能量迅速释放, 内压瞬间降至外界大气压力的事故。 通常包括锅炉、压力容器主要承压部件突然严重破裂,气瓶粉碎性破裂,以及特种设备及附件、元件破 裂、损坏,可燃性介质外泄发生爆燃的事故。爆炸事故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3.3 爆燃 deflagration 物质的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引起能量的释放,以反应速度小于音速推进到未反应物质的化学反应。 一般指炉膛(烟道)爆燃,也称炉膛爆炸

5、。指燃用煤粉、油、可燃气体等燃烧介质的锅炉,在点火或燃 烧不正常时,炉内积存的燃烧介质与空气形成混合物达到一定极限,遇明火快速燃烧的现象。 3.4 泄漏 leakage 承压类特种设备主体或部件因变形、损伤、断裂失效或安全附件损坏等因素造成内部介质非正常外 泄而引起的事故。 产生泄漏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装置的整体性缺陷或损坏的泄漏;外部原因导致的泄漏;未按规程进 行操作导致的泄漏等。容器过满、排放阀没有关闭、管道破裂、容器失效、由于工艺失控或外界加热使 容器超压等都有可能是泄漏的原因。工艺介质泄漏是加工工业面临的最大危险。 3.5 倒塌 collapse 特种设备在安装、使用、检修、改造和试验中

6、因特种设备主体或构件的强度、刚度难以承受实际的 载荷,发生局部、整体或基础的失稳、坍塌或倾覆事故。 3.6 倾覆 overturn 特种设备主体或构件因载荷或外力影响,导致设备重心超出支撑点而造成失稳的事故。 3.7 变形 deformed 特种设备承载主体及部件强度不足、材料失效、结构失稳造成的结构变形,几何尺寸发生永久性改 变而导致的事故。 3.8 断裂 fracture 特种设备承载主体及部件因材质劣化或受力超过强度极限而发生的失效现象。 断裂一般分为塑性断 裂、脆性断裂、疲劳断裂和蠕变断裂。 3.9 碰撞 collide DB37/T 18832011 3 因惯性失控造成的人、运动物体

7、或固定物体相互之间短暂作用的过程。如落下物、锤击、飞来物、 碎裂崩块、人撞固定物体、运动物体撞人、人与人互撞等。 3.10 坠落 falling 因材料、部件失效或者失控,致使设备部件等坠落及其造成的人员坠落事故现象。包括物体坠落和 人员坠落。 3.10.1 物体坠落 falling of objects 因设备不完善或材料、部件缺陷或失效或者违反操作规程,致使特种设备、部件或载重离开原来位 置落向地面时造成的事故。 3.10.2 人员坠落 falling of personnel 工作人员或相关人员在设备运行、安装、修理过程中,因设备故障或失效、工作失控、安全保护措 施失效而发生的人员脱离原

8、来位置落向地面时造成的事故。 3.11 失控 out of control 由于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失效,导致特种设备不能被正常操作的事故。 3.12 损伤:damage 特种设备承载主体或构件受机械力或周围介质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 接触或相互运动的表面产生接 触疲劳或腐蚀疲劳,表面材料逐渐脱落发生的失效。一般有磨蚀疲劳、接触疲劳或腐蚀疲劳等三种损伤 失效形式。 3.13 滞留 steand 因特种设备故障,导致乘员无法到达设备功能明示可以到达的位置,以及凭借乘员自身能力无法安 全离开故障特种设备的状态。 4 编码规则 4.1 事故代码 4.1.1 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分为三类:事故报告代码

9、、事故原因代码、事故存档代码。 4.1.2 发生事故后,事故发生地主管部门报送事故情况时,使用事故报告代码进行标识。 4.1.3 事故处理部门在处理事故完毕后,使用事故原因代码进行标识。 DB37/T 18832011 4 4.1.4 将事故相关档案存档管理时,使用事故存档代码进行标识。 4.2 事故报告代码 4.2.1 代码结构 代码分为五段共18位数字,结构如下: 事故形式 事故等级 发生事故设备种类 发生事故时间 发生事故单位组织结构代码 4.2.2 代码 4.2.2.1 第一段事故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直接采用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组织结构代码,为 8 位数字。 4.2.2.2 第二段发生事故

10、时间采用年月日格式,其中年份取后两位数字,月、日各取两位数字,例如 1998 年 12 月 6 日,代码为 981206。 4.2.2.3 第三段发生事故设备种类,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八类特种设备划分,代码见表 1。 表1 设备种类代码表 设备种类 锅炉 压力容器 压力管道 电梯 起重机 客运索道 游乐设施 场(厂)内 专用机动 车辆 代码 1 2 3 4 5 6 7 8 4.2.2.4 第四段事故等级划分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事故分类方法进行划分,代码见表 2。 表2 事故等级代码表 设备种类 特别重大事故 重大事故 较大事故 一般事故 代码 1 2 3 4 4.2.2.5 事故形

11、式分为特种设备本体及其安全附件爆炸、爆燃、泄漏、倒塌、变形、断裂、碰撞、坠 落、故障、或失控等,代码见表 3。 表3 事故形式代码表 事故形式 爆炸 爆燃 泄漏 倒塌 倾覆 变形 断裂 碰撞 坠落 失控 损伤 滞留 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4.3 事故原因代码 4.3.1 代码结构 代码分为四段共18位数字,结构如下 DB37/T 18832011 5 事故二级原 因 事故一级原 因 发生事故设备种类 发生事故时间 发生事故单位组织结构代码 4.3.2 代码 4.3.2.1 事故原因代码只对事故的主要原因进行编码,发生事故单位组织机构代码、

12、发生事故时间、 发生事故设备种类分别按照第 4.2.2 条执行。 4.3.2.2 事故一级原因按照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充装八个环节按 表 4 编码。 表4 事故一级原因代码表 原因分类 设计 制造 安装 改造 维修 使用 检验 充装 代码 1 2 3 4 5 6 7 8 4.3.2.3 事故二级原因按第 4.3.2.2 条所述一级原因进行细分,按表 5 编码。 表5 事故二级原因代码表 事故形式 标准 结构 材料 计算 工艺 焊接 热处理 试验 零配件 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事故形式 土建基础 选型 组装 安全附件 腐蚀减薄

13、水处理 不良 工艺波动 自动控制 系统失效 维修保养 代码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事故形式 电气老化 操作失误 违章作业 超参数 使用 超载 带压操作 调试不当 违章指挥 检验项目 代码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事故形式 检验规程 检验仪器 设备误差 延期未出 检验报告 充装 报废瓶 非法倒装 气体错装 气体超装 气体混装 充装超期 瓶 代码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注: 事故二级原因的说明见附录A。 4.4 事故存档代码 4.4.1 代码结构 DB37/T 18832011 6 顺序号 发生事故设备种

14、类 发生事故年份 4.4.2 代码 4.4.2.1 第一段发生事故年份,取四位数字。 4.4.2.2 第二段发生事故设备种类,按第 4.2.2.3 条进行编码。 4.4.2.3 第三段顺序号,按某一年份事故发生的顺序编码,取四位数字,例如:某一年份第七起事故, 编码为 0007。 DB37/T 18832011 7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二级事故原因说明 A.1 标准 没有依据有关标准,或依据标准不合理。 A.2 结构 结构设计不合理,与所选材料不匹配,工艺不能提供有效保障。 A.3 材料 设计选材不合理,材料的一致性得不到保障。(制造、安装、维修、改造)材料缺陷、材料选用或 材

15、料代用错误。 A.4 计算 强度、刚度、寿命计算依据不正确,数学或力学模型建设不够科学准确,计算结果不正确。 A.5 工艺 (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一个或多个工艺环节不满足设计要求,不能保障产品生产的一致性。 (使用)操作工艺不当。(检验)检验工艺不当。 A.6 焊接 焊接工艺或焊接质量缺陷。 A.7 热处理 指过热、 回火不充分, 加热速度过快及热处理方法选用不合理等造成的热处理不当。 包括氧化脱碳、 变形开裂、晶粒粗大及材料性能未达到规定要求。 A.8 试验 一个或多个过程没有通过试验确认,试验方法、手段不科学准确。 A.9 零配件 DB37/T 18832011 8 (制造)零配件制造

16、或下料存在误差和缺陷。(安装、维修、改造)零(部)件选用或零(部)件 材料选用不当。 A.10 土建基础 土建基础不合理或质量不达标。 A.11 选型 使用的特种设备不能满足工艺或使用条件要求。 A.12 组装 未按相应要求进行组装。 A.13 安全附件 (安装)安全附件选用错误或未安装到位。(维修、改造)施工过程中所用的安全附件没有经过保 养、维护和检验。 A.14 腐蚀减薄 指特种设备因腐蚀使容器或支撑物变薄,引发泄漏或支撑物倒塌的事故。 A.15 水处理不良 对进入锅炉之前的水,即锅炉给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有机物、各种溶解的盐类和气体处理不良、 锅内水质调整不当,致使锅炉给水和锅水的品

17、质不符合标准,造成锅炉水汽系统结垢、积盐和腐蚀。 A.16 工艺波动 由于工艺不稳造成的使用参数的波动。 A.17 自动控制系统失效 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失效。 A.18 维修保养 维修保养不到位,存在缺陷未修复。未按技术标准、安全规范、操作规程或者安全使用要求进行的 设备维修作业。包括修理、维修方案、工艺不当,更换的材料、零部件有缺陷,焊材、焊接缺陷,水压 试验不当,调试、试验不当,仍然存在未修复的缺陷或者未处理的故障,未按法规规定进行维护保养等。 DB37/T 18832011 9 A.19 电气老化 设备电气部件及线路老化。 A.20 操作失误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特种设备技术操作失误,造成不

18、应该有的影响、结果。 A.21 违章作业 违章作业指作业者违反有关制度规定作业的行为,不包括违反制度规定的物的状态等。违章作业的 不良现象包括:不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制度,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和不正确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擅自动用机械、电气设备或拆改挪动设施、设备;随意爬脚手架和高空支架等等。 违反劳动生产岗位的安全规章和制度的作业行为都是违章作业表现。 A.22 超参数使用 设备超过允许使用参数操作 A.23 超载 主要指机电类特种设备超过载重能力 A.24 带压操作 指带压堵漏、密封及动火作业不按规定进行。 A.25 调试不当: 设备调试过程不遵守操作规范 A.26 违章

19、指挥 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程、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或擅自更改者;指令未经培训、无就业证和无 特种作业操作证的工人上岗作业的;指挥工人在安全防护设施或设备上有缺陷,隐患未解决的条件 下冒险进行作业;发现违章不制止等均为违章指挥。 A.27 检验项目 一个和/或多个环节所确定的检验项目不够科学、完善。 A.28 检验规程 DB37/T 18832011 10 一个和/或多个环节所进行的检验没有按照科学、缜密的检验规程。 A.29 检验仪器设备误差 检验仪器设备误差过大,造成错误检验结果。 A.30 延期未出检验报告 逾期未出具报告,使设备使用单位对设备安全状况不了解导致事故。 A.31 充装报废瓶 对报废瓶继续充装使用。 A.32 非法倒装 未取得合法充装许可手续,无安全防范措施,将气瓶内的气体向其它气瓶倒装。 A.33 气体错装 指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错装或不相容气体错装。 A.34 气体超装 实际充装量超过规定的最大充装量。 A.35 气体混装 气体混装是指在同一气瓶内灌装两种气体(或液体)。如果这两种介质在瓶内发生化学反应,将会造 成气瓶爆炸事故。常见为气瓶内含有一定量的余气,又灌装能够与其发生反应的其他气体。 A.36 充装超期瓶 对超过检验周期而未按照规定进行检验的钢瓶,继续充装使用。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