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8972010 马铃薯 青薯 10 号 文稿版次选择 2010 - 08 - 04 发布 2010 - 08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8972010 I 前 言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纳添仓、王志远、 韩建琪。 DB63/ 8972010 1 马铃薯 青薯 10 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青薯10号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适宜种植地区,对经济性状、栽培技术 要点、生产能力进行了说明。
2、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生产单位、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 殖、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63/T 013 青海省马铃薯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3 技术内容 3.1 品种来源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2000年以中德5号为母本,陇薯3号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 为01-11-52,属
3、Solanum tuberosum ssp.tuberosum 2009年12月10日青海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青薯10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审薯2009001。 3.2 特征特性 观察记载按DB63/T 013执行。 3.2.1 植株性状 半光生幼芽顶部尖形,呈紫色,基部圆形,粉红色,茸毛稀少。幼苗直立、绿色。株型直立,株高 68.2厘米5.72厘米,茎粗1.40厘米0.12厘米,茎绿色,茎横断面三棱型,茎翼直状。主茎数3.00 个1.00个,分枝数3.37个1.12个 。叶色深绿,叶缘平展,复叶椭圆形,有4 对侧小叶,排列中等, 顶小叶尖端尖钝形,次生小叶4
4、对,托叶呈卵形。 3.2.2 花果性状 聚伞花序,有7朵8朵花,排列疏散,花蕾椭 圆形,绿色,总花梗长12.30厘米1.65厘米,花柄 节绿色;萼片绿色,短尖形,花冠紫色,直径3.35厘米0.18厘米;花瓣尖,浅红色,雌蕊花柱长,柱 头二分裂,绿色;雄蕊5枚,聚合成圆柱状,黄色,无天然果。 3.2.3 薯块形状 DB63/ 8972010 2 薯块圆形。表皮光滑。表皮白色,薯肉白色,芽眼浅,芽眼数5个7个,芽眉弧形,脐部浅。结薯 集中。休眠期35天4天,耐贮藏。 3.2.4 经济性状 单株产量786克/株104克/株,单株结薯数4.50个1 .40个,单薯重量130克/株8克/株,淀粉含 量1
5、9.69, 维生素C 19.94毫克/100克,粗蛋白2.06,还原糖0.170,食味品质好。 3.2.5 属性及生育期 晚熟,播种至出苗期32天2天,期间5的积温330.2018.70;出苗至现蕾期22天3天, 期间5的积温300.9035.80; 现蕾至成熟期96天3天,期间5的积温2012.4060.40 ;生育期118天3天,期间5的积温2163.70 42.90,全生育期148天3天, 期间5的积 温2493.9040.80。 3.2.6 抗逆性 耐旱、耐寒。 3.2.7 抗病性 抗晚疫病、环腐病、轻感黑胫病。 3.3 栽培要点 选择前茬未用除草剂,土地平整,肥沃、耕层深厚,通气性好
6、的地块,忌连作。前茬作物收获后, 对土壤进行秋深翻,结合深翻施农家肥每公顷30.000吨60.000吨(200 0千克/亩4000千克/亩),播前 施纯氮 0.150吨(10.00千克/亩), 五氧化二磷 0.078吨(5.20千克/亩), 氧化钾0.150吨(10.00千克/亩)。 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播前选择无病、无伤的幼壮薯作种,整薯播种或切块播种,切块 播种时用75%酒精对刀具进行消毒。 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播种量每公顷2.250吨3.000吨(150.00千克/亩 200.00千克/亩)。行距 70.00厘米80.00厘米,株距为25.00厘米30.00 厘米。水地密度
7、4.50万株/公顷(3000.00株/亩),旱 地密度6.00万株/公顷(4000.00株/亩)。 川水地区采用平种, 等行或宽窄行种植, 等行60.00厘米70.00厘米; 宽窄行宽行80.00厘米90.00 厘米,窄行25.00厘米30.00厘米。 高位山旱地可起垄等行距种植,行距70.00厘米80.00厘米。 苗齐后除草松土,开花前及时灌水、施肥、培土。现蕾至开花前追施纯氮 0.069吨(4.6千克/亩), 开花前后喷施磷酸二氢钾2次3次。 在生育期发现病株, 随时拨除。 田间植株茎叶枯黄90以上时收获, 防止机械损伤。 4 生产能力及适宜地区 4.1 生产能力 水地产量37.500吨/
8、公顷45.000吨/公顷(2500 .00千克/亩3000.00千克/亩);低位山旱地产量 34.500吨/公顷39.000吨/ 公顷(2300.00千克/亩2600.00 千克/亩);中位山旱地产量33.000吨/公 顷37.500吨/公顷(2200.00千克/亩2500.00千克/亩);高位山旱地产量37.500吨/公顷42.000 吨/公顷(2500.00千克/亩2800.00千克/亩)。 DB63/ 8972010 3 4.2 适宜地区 适宜于我省水地及低、中、高位山旱地种植。 DB63/ 8972010 4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西宁
9、市廿里铺镇莫家泉湾村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试验地。 A.2 时间 2008年4月-10月。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2309.00米,年平均气温5.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初日4月10日,终日10月20日,期 间积温2510.50;稳定通过5初日4月20日,终日9 月25日,期间积温2354.20,年降水485.00毫 米,无霜期140天。土壤类型栗钙土,土种白黄土,质地粉砂壤。 A.4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1.900,全氮0.112,全磷0.270, 全钾2.550;碱解氮93.00毫克/千克,速效磷 47.00毫克/千克、速效钾150.00毫克/千克,属湟水流域灌区。 DB63/ 8972010 5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2008 年在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一般水地种植 0.130 公顷(2.00 亩),平均每公顷产量 36.351 吨(242 3.40 千克/亩)。 B.2 2008 在互助县林川乡中位山旱地种植 0.130 公顷(2.00 亩),平均每公顷产量 38.577 吨(2571.80 千克/亩)。 B.3 2008 在民和县马场垣镇高水肥地种植 0.067 公顷(1.00 亩),平均每公顷产量 44.765 吨(2984.30 千克/亩)。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