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504847 上传时间:2021-04-27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DB41 T 1979-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07.060 D 14 DB41 河南省 地方标准 DB41/T 1979 2020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 技术规范 2020 - 09 - 11 发布 2020 - 12 - 11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1979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选址与设计 . 2 6 地质勘探孔施工 . 6 7 基岩标施工 . 8 8 分层标施工 . 10 9 附属设施建设 . 11 10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13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基

2、岩标、分层标建设用表 (样式) . 1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结构示意图 . 21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地质勘探孔施工组织设计编写要求 . 25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施工设计书编写要求 . 27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工程质量验收表 (样式) . 29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基岩标、分层标工程竣工报告编写要求 . 33 DB41/T 1979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地质 矿产勘查开发局 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矿 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3、河南省深部探矿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河南省地热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刚、张晗、景兆凯、于丽、张秋冬、赵建粮、李莹、张梦瑶、 郝学峰 、 燕青、 任胜伟、郑栋材、范志勇、李利彬、杨翼飞、荣富强、杨战士、张予强、汪源典、张俊礼、潘虹宇、 许 一川 、 王盼盼、焦宇洋、张吉波。 DB41/T 1979 2020 III 引 言 2012年 2月,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2011-2020年),北京、上海、天津、浙江、 河北、河南 、江苏、山东、山西 等地陆续 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工作。 河 南省内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及海河 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地

4、面沉降现象,年沉降量大于 20 mm的区域超过 1205.5 km2,局部年最大沉降量达 77.2 mm/a。地面沉降对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构筑物以及 地表建(构)筑物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实施地面沉降监测势在必行 。 基岩标、分层标是地面沉降监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地面沉降 监测的必要手段。为规范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的建设与验收工作,特编制本标准。 DB41/T 1979 2020 1 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与验收的术语 和定义、总则、选址与设计、地质勘 探孔施工、基岩标施工、分层标施工、附属设施建设

5、 及 工程质量检验验收 。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沉降监测基岩标、分层标的建设与验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 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89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 GPS)测量规范 GB/T 50021 岩土工程 勘察规范 GB/T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 勘察规范 DZ/T 0148 水文水井钻探规程 DZ/T 0154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 DZ/T 0181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DZ/T 0227 地质

6、岩心钻探规程 DZ/T 0283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 DD 2006-02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897、 DZ/T 0154、 DZ/T 028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 下重复列出了 GB/T 12897、 DZ/T 0154、 DZ/T 0283、 DD 2006-02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地 面沉降 因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松散地层压缩所导致的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包括在其发育过程中 伴生的地裂缝现象。 3.2 地面沉降监测 采取一定技术手段观测和分析地面沉降动态变化的工作。 3.3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 监测地面沉

7、降动态的各类观测标志和设施,包括 水准点、 基岩标、分层标等观测标志和 GNSS、 地下 水监测井等观测设施。 DB41/T 1979 2020 2 3.4 基岩标 固定 在坚硬基岩或稳定地层上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 3.5 分层标 固定 在不同深度松散土层分界面位置的地面水准观测标志。 3.6 保护管 设置在标体外侧用于 隔离周围土层摩阻与水动力、水化学环境及动态变化 ,使引测标标杆不受干扰 的保护 设施。 3.7 标杆 从完整基岩或被监测地层引伸至地面的引测装置。 3.8 扶正器 安装在保护管与标杆间隙内,用于扶正标杆、增加其稳定性的导向装置。 3.9 主控项目 建设与验收过程中对质量和使用

8、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项目。 3.10 一般项目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4 总则 4.1 基岩标、分层标 建设与验收的内容包括:选址与设计、地质勘探孔施工、 基岩标 施工 、 分层标施 工 及 附属设施建设。 4.2 基岩标、分层标建设应遵循先设计后建设的 原则 ,同一场地应先施工地质勘探孔,再施工基岩标、 分层标。 4.3 设计一经批准,应严格遵照执行。因特 殊情况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应 报 原设计审批机构批准。 4.4 基岩标、分层标的 设计与施工应 由 一定 经验 的单位 和技术人员承担 ,并执行监理监督制度 。 4.5 基岩标是地面沉降监测的基准点,应具有牢固性、稳定性 。 4.6 分

9、层标应能够 反应目标土层竖直 方向上的动态变化,具有灵敏性、可靠性、 代表 性 。 4.7 同一场地同时建设基岩标和 分层标时应分别进行设计,并考虑两者施工配合与相互影响。 4.8 基岩标 、分层标 的 设计单位在 施工 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 技术交底 ,后期 参加竣工验收 。 4.9 基岩标、分层标建设信息应按照统一格式 进行信息化管理 。基岩标、分层标的基本信息情况 表可 参照附录 A 中表 A.1、 表 A.2 填写。 4.10 地质勘探孔施工宜全孔取心 ,物探测井辅助,以准确鉴别、划分地层,岩土分类 与 描述按 GB 50027 执行。 4.11 基岩标、分层标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基础性

10、设施,建成后应加强保护,避免被损坏,保证其长 期性、连续性、可靠性。 5 选址与设计 DB41/T 1979 2020 3 5.1 场址确定 5.1.1 选址应符合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划 。 5.1.2 选址应在充分收集区域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震、环境地质、测量控制网等有关资料和野外 踏勘的基础上进行比选,科学论证。基岩标场地应稳定、可靠,分层标 场地应能够代表区域地面沉降特 性 。 5.1.3 选址 应 根据地形地貌、周边环 境、道路交通、通讯、施工要求等条件,选 取方便 施工、 监测和 运行维护的建设场地。 5.1.4 选址应考虑区域内已建和在建的基岩标、分层标和其他监测 网情

11、况综合确定,合理布置,避免 重复建设, 用于特定项目或有特殊用途的例外。 5.2 基岩标、分层标的布设 5.2.1 基岩标 布设 原则如下: a) 应避开断裂构造 和 古河道 ,标底 宜建 在稳定基岩上 , 也可建 在区域沉降地层之下的稳定地层中 ; b) 无稳定基准点的地面沉降 区,基岩标布设 不宜少 于 2 个,有条件时应增设。 5.2.2 分层标 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根据地面沉降 易发性、地面沉降分布规律、分布范围、 地层结构、 危害程度及监测目的、特 殊 工程监测需要等确定分层标 布设位置、层位与数量; b) 分层标 布设时附近应有可参照的基岩标,必要时根据需要布设 基岩标;

12、 c) 单组分层标 的平面位置应结合 建设用地面积和形状布设,宜优先布设呈 扇形且各标等距离分布 在圆弧上,圆心为测站位置,圆半径宜在 4 m 10 m 之间。当受场地条件限制时,也可布设成 矩形、线形等形状,单 标最小间距不小于 4 m。 5.3 地质勘探孔设计 5.3.1 设计原则如下: a) 没有详细地质资料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应布 设 地质勘探孔 ; b) 应能够准确查明建标场地的地层结构,满足建标设计对深度的要求; c) 孔位距离建标点不宜大于 20 m, 且 不影响基岩标、 分层标的建设 施工; d) 有利于钻探取心、岩心保存及岩心 标本制作,用于物探测井时需满足测井要求; e)

13、设计应符合 DZ/T 0227 相关要求。 5.3.2 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孔径、孔深、垂直度、取心率 及岩心保存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5.3.3 设计技术要求 如下: a) 钻孔直径宜 73 mm 108 mm, 且满足岩土样品测试要求, 有特殊 目的 的钻孔满足功能要求 ; b) 钻孔深度应超过建标深度 不小于 5 m; c) 钻孔垂直度 偏差 应不大于 0.5; d) 同一建 标场地的地质勘探孔可以重复利用,地质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场地 宜逐个进行勘 探设计。 5.3.4 钻探取心 应符 合下列规定: a) 缺乏地质资料的 区域代表性 监测 标 应进行全 孔取心 ; b) 一般性 监测

14、 标 宜进行全 孔取心 ; c) 具有 满足建标要求的 地质资料时,地质勘探孔取心 标准可以 适当 降低; d) 取心 率满足 DZ/T 0148 相关要求 , 区 域代表性地层 应 取缩减样制作岩 心 标本 ; e) 主要 沉降 层 和建标 层 等 重要层位应取样进行物理力学指标测试和颗粒分析 等岩土测试。 DB41/T 1979 2020 4 5.4 基岩标设计 5.4.1 设计原则如下: a) 应根据地面沉降监测网分布情况进行布设 , 且 有利于建成后的使用; b) 有利于提高沉降监测的精度; c) 结构简单、可靠、耐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5.4.2 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工程概

15、况应包含 :项 目来源、地理位置、地质条件、目的与任务等; b) 标孔 设计应包括: 标孔 直径、 标孔 深度、垂直度、保护管直径与深度、扶正器结构与数量要求、 固井结构与固井施工技术要求; c) 物探测井; d) 标体设计应包括:标头结构、标杆直径、标杆长度、变径情况、扶正器结构与数量、建标位置、 标底结构与标底浇筑技术要求,标体结构可参 照附录 B 中图 B.1; e) 监测装置 安装与调试 ; f) 附属设施 与 保护 设施 ; g) 检验与验收; h) 基岩标及附属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 5.4.3 设计 技术要求如下: a) 标底 埋入稳定基岩或 稳定 地层内 不小于 5 m, 保护管

16、应进入稳定基岩或 稳定 地层 不小于 2 m, 确保引测标杆不受干扰; b) 标孔 开孔直径不宜小于 450 mm,终孔直径不宜小于 168 mm; c) 标孔竖直 , 每 50 m 顶角偏差不大于 0.2,深度 300 m 以内的 标孔 终孔顶角不大于 1.0, 300 m 500 m 标孔 终孔顶角不大于 1.5,深度大于 500 m 的 标孔 终孔顶角不大于 2.0; d) 保护管应圆滑顺直,其直径与壁厚应根据基岩埋深和标杆及扶正器的规格确定,管材每米弯曲 度不应大于 1 mm,壁厚误差不得大于 10%。 宜采用无缝钢管或 石油套管 ,丝扣连接方式,管 外扶正器垂直间距不宜大于 30 m

17、; e) 保护管顶设置副标头,材质 宜 采用不锈钢,直径 不宜小于 12 mm,顶部制成半球弧形; f) 标杆与保护管之间应设置滚轮式扶正器,结构可参 照附录 B 中图 B.2。 扶正器固定在标杆上, 竖向 间距 5 m 8 m,扶正器滚轮外缘与保护管内壁间隙 5 mm 6 mm; g) 标杆宜采用 J55 石油套管 ,直径 42 mm 89 mm, 宝塔形结构 , 长度按照九五分割原则 ,管箍 丝扣连接方式; h) 标底和标头 宜 采用不锈钢材料,标头长度宜为 400 mm 500 mm,高出保护盖 不宜小于 100 mm, 顶部应嵌入半球弧形铜质或不锈钢的金属水准标志 , 直径不宜小于 3

18、5 mm, 并刻有基岩标标识 ; i) 标底牢固稳定,且嵌固段 上顶面应低 于保护管底部 至少 100 mm。 5.5 分层标设计 5.5.1 设计原则 如下: a) 应在详细调查 区域地面沉降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设计监测目的层和监测项目; b) 根据监测对象 、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要素对分层标进行全面设计,内容应齐全、具体、科学、 适 用; c) 为保证监 测效果,分层标结构可以根据钻探取心 揭露的地质情况进行调整或变更; d) 因地 制宜,科学设计,具有高度的灵敏性,能客观反映土层变形的微量变化; e) 可以全面反映区域地面沉降的特征 。 DB41/T 1979 2020 5 5.

19、5.2 设计内容 如下: a) 工程概况应包含 :项目来源、地理坐标 、地质条件、地面沉 降形成机理、监测目的层、 监 测项 目 等; b) 标孔 设计应包括: 标孔 直径、 标孔 深度、垂直度要求、保 护管深度与结构、伸缩管结构与施工 技术要求 ; c) 物探测井; d) 标体设计应包括:标头与标杆结构、水位 和孔隙水压力 监测 管结构、扶正器结构与数量、建标 位置、标底插钎结构与压标 技术要求; e) 附属设施 建设; f) 检验与验收 ; g) 分层标及附属设施维护与管理。 5.5.3 设计 技术要求 如下: a) 分层标结构宜采用保护管 保护、石油套管标杆、滚轮式 扶正器、标底配有滑筒

20、、插钎及护管托 盘的标型,结构 型式可参照附录 B 中图 B.3,插钎结构可参照附录 B 中图 B.4; b) 相邻分层标水 平间距不宜 小于 4 m; c) 钻孔垂直度同 5.4.3c) 要求 ; d) 保护管材质同 5.4.3d) 要求 , 底部安装滑筒装置 ,并应 根据地层特征调整保护管底部与标底 的合理间距 , 宜在 400 mm 1000 mm 之间 ; e) 保护管、标底插钎应下到预定埋设深度,深度误差不应大于 1 ; f) 标 杆 的材质与连接方式同 5.4.3d)相关要求,标杆结构满足下列要求: 1) 埋设 深度小于 50 m 的浅式分层标,可采用上、下同径的标杆; 2) 埋设

21、 深度 50 m 150 m 的分层标,宜采用“双宝塔”结构,并按九五分割原则 设置; 3) 埋设 深度大于 150 m 的分层标,宜采用“ 三宝塔”结构,各级 按九五分割原则 设置。 g) 标头 、 标底插钎的材质 、 规格同 5.4.3h)相关要求,标头顶部 刻有 分层 标标识 ; h) 标底插钎采用压入方式,压标深度应大于插钎的长度。 5.6 物探测井设计 5.6.1 基岩标 、 分层标 标 孔 均应进行物探测井工作 ,按照 DZ/T 0181 执行 。 5.6.2 物探测井宜采用视电阻率测井方法,地质条件复杂、有特殊监测 要求的分层标可根据需要 增加 其他测井方法。 5.6.3 及时进

22、行井径测量、井斜测量,井斜测量的点间距不宜大于 5 m,井斜变化较大时(顶角差大 于 1,方位角大于 10)应加密测点。 5.6.4 测井电缆应做刻度标记,标记间距不宜大于 10 m,用钢尺一次丈量,误差应小于 5 mm。 5.6.5 用于物探测井的基岩标、分层标标 孔(勘探孔)应满足测井要求。 5.6.6 物探测井报告编写应包括如下内容: a) 项目名称、任务来源、测井任务、工作期限、区域地质、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地质效果; b) 地质勘探情况; c) 测井的方法、工序流程及技术措施; d) 测井工作质量评定; e) 测井成果解释的依据和应用情况; f) 本次测井工作的经验、教训及建议; g)

23、 附钻孔测井综合成果图及其他有关图表。 DB41/T 1979 2020 6 5.7 附属设施设计 5.7.1 设计原则如下: a) 有利于提高监测自动化; b) 有利于 后期监测与维护 ; c) 附属设施包括标房、保护箱、窨井及防护 围栏; d) 有条件的应建设专门的 标 房 ,没有条件建设标房的应设置地面保护箱(窨井) 和防护围栏 对基 岩标 、分层标 进行有效保护。 5.7.2 标房设计满足以下规定: a) 标房的面积 不宜 小 于 100 m2、房屋的净高不 宜 低于 3.5 m; b) 标孔与墙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 1.0 m; c) 标房 应设置 门窗,窗户的通风及 透光等 应满足观

24、测的需要; d) 室内应设置 照明装置, 在 醒目位置布置项目总体展示牌和单项标识牌; e) 标房外侧醒目位置 应 设置 监测 标专用标志牌,房顶设置 避雷装置 。 5.7.3 保护箱(窨井) 和防护围栏设计满足以下规定: a) 保护箱(窨井)尺寸应满足基岩标、分层标 保护及 监测仪器、传输设备 、 电源的安装要求; b) 保护箱应进行防锈防腐处理,宜采用不锈钢材质, 窨井应进行防水防渗处理; c) 保护箱应对称设置 2 扇门,以便于观测 工作,门 上 设置锁具 ; d) 地下窨井井盖应采用钢化玻璃,强度满足上部荷载要求,防水满足要求, 边缘 设置专用锁具; e) 防护围栏 应封闭设置于基岩标

25、、分层标保护箱( 窨井) 的 四周,高度不低于 1.5 m,围栏距离 保护箱( 窨井)最近距离不宜小于 0.5 m; f) 防护围栏 宜采用塑钢材质 ,其它材质应进行防锈防腐处理 ; g) 防护围栏 合适位置设置带锁 的门,门的材质不低于栏杆材质。 6 地质勘探孔施工 6.1 施工准备 6.1.1 施工组织内容如下: a) 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编制 地质勘探孔 施工 组织设计 ,内容与格式参照附录 C,明确施工相关 责任人,应设置机长、钻探技术负责、记录员和安全员; b) 建立质量和安全保障体系; c) 每个作业班组设置作业岗位人员,各负其责,分工协作; d)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

26、下内容: 1) 岗位责任制; 2) 技术交底制度 ; 3) 安 全操作 制度 ; 4) 机具维护维修制度 ; 5) 班前班后 交接班 制度 。 6.1.2 场地准备工作如下: a) 详细踏勘场地,查明满足施工的各项 条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b) 做好场地平整、施工道路整修、接通水电、开孔护口、安全维护、安全警示; c) 做好塔基修建、设备安装调试、转盘水平及主动钻杆垂直 度校 验等工作; d) 准备好钻探班报表、野外编录表、岩心箱、岩心 标签等。 DB41/T 1979 2020 7 6.1.3 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控制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 6.2 钻进施工 6.2.1 钻进施工 要求如下

27、: a) 孔位控制:按照设计位置测量定位,定位 偏差不大于 1 m; b) 进尺控制:为保证 岩心采取率,严格控制回次进尺。在粘性土中,回次进尺不宜超过 2 m,粉 土、饱和砂土中,回次进尺不宜超过 1 m,在 预计 地层分界线及建标层位,回次进尺不宜超过 0.5 m; c) 在岩层中钻进时,软质岩层中,回次进尺不宜 超过 2 m,破碎岩石或软弱夹层中,回次 进尺宜 为 0.5 m 0.8 m; d) 岩心 管长度不宜超过 4 m,严禁超管钻进;软、流塑地层宜采用钢丝钻头、阀门式钻头钻进, 提高岩 心 采取率; e) 泥浆维护:按照相关规程加强对泥浆的维护管理,泥浆参数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f)

28、 按照钻探顺序和回次摆放岩心; g) 钻探施工中按要求填写班报表、野外编录表、钻探日志等。 6.2.2 原始资料记录要求如下: a) 做好钻孔各项原始资料的记录与整理工作, 当天及时记录并完成整理; b) 各项原始资料由专人负责,提交的班报资料应真实、准确、工整,严禁篡改钻孔原始资料及数 据; c) 岩心 标签分为回次标签和分层标签,应准确反映地 层垂向变化和地质分层情况; d) 发生钻探事故时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准确填写事故处理记录,作为原始资料存档,注明事故发 生原因、 已采取的防范措施、应急处理措施、 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由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签字; e) 终孔验收后,应及时将各种原始资料立卷

29、存档。 6.2.3 岩心 (屑)采取要求如下: a) 采用回转正循环钻进法取心 时 应 符合 DZ/T 0148 的 要求: b) 及时对 岩土样进行地层描述与编录,按钻孔设计要求留取缩减样,并按要求进行物探测井; c) 当采取机械冲击 钻进时,样品数量应满足颗粒分析和鉴别地层的要求; d) 具有地区代表性的钻孔应通孔取心 ,并按要求 留取缩减样。 6.3 地层鉴别与地质编录 6.3.1 在钻进中,现场鉴别勘探孔揭露的各岩土层的岩性名称、并记录相应深度。 6.3.2 当有采集岩土样要求时,应根据采集的岩土样鉴别各岩土层的岩性、深度。 6.3.3 松散层岩土的定名应符合 GB 50027 的规定

30、。 6.3.4 钻探地质编录应及时记录、汇总、整理 , 钻探班报 表应详细记录地质条件、地下水及 其他异常 现象,并及时分析研究。 6.3.5 当天应对所取岩心 进行详细地质编录,主要包括:地层岩性、颜色、气味、含水量、矿物成分、 颗粒直径组分,可塑性等描述。 6.3.6 同一项目野外地质编录格式应统一,岩土岩性定名准确。 6.3.7 地质编录资料应作为野外 原始资料建档存档。 6.4 封孔 地质勘探孔验收后, 应按相关要求对钻孔回填,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密实度不宜小于天然土 。 DB41/T 1979 2020 8 7 基岩标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施工前应熟悉 区域地质资料,编制

31、基岩标施工设计 书 , 内容和 格式参照附录 D, 按程序审核后 方可实施 。 7.1.2 钻进中严格控制标孔 的垂直度,按设计要求 测量孔斜和孔 径,垂直度超标不得作为标孔使用。 7.1.3 宜 进行视电阻率方法物探测井 辅助地质分层 , 现场对测井曲线进行解译。 7.1.4 保护管、标杆及相关材料应经久耐用,垂直度好 ,符合防腐要求 。 7.1.5 下保护管与固井、标体安装等关键工序应编制作业指导书。 7.1.6 施工过程原始数据的填写 和记录应及时、准确、齐全、清楚。 7.2 施工准备 7.2.1 应了解拟建基岩标场地所在位置、基岩标编号、地质条件、标孔 结构、基岩标结构、交通情况、 现

32、场施工条件和计划开、竣工时间安排。 7.2.2 对现场“三通一平”条件落实,现场醒目位置设置项目施工公示牌。 7.2.3 检查进场的钻机、泥浆泵、钻具等设备的型号、工况等。 7.2.4 测量定位标孔 后钻机就位,钻机基座安装应稳固、水平、周正,并能承受全部负荷,底座安装 采用水平尺找平。 7.2.5 钻机安装时,采用单绳升降钻具者应保证天车前缘切点(双绳升降钻具时为天车轴中心)、回 转器(或转盘)中心、钻孔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7.2.6 调试 设备运转正常,对测井仪、测斜仪等仪器性能是否正常作必要的检查。 7.2.7 其他按照 DZ/T 0148 相关要求执行。 7.3 钻进施工 7.3.1

33、 按照施工设计 书 要求孔径开孔钻进,并埋设护壁套筒。 7.3.2 根据钻进地层情况合理 调整 循环泥浆的性能,确保孔壁稳定和钻井效率。 7.3.3 钻进过程中控制好钻具级配,必要时 使用 钻铤和导 正器,确保钻孔竖直 。 7.3.4 每次起钻、下钻时校正孔深,每钻进 50 m 宜 测量一次孔斜、孔径,有偏差时及时调整钻进工艺 进行纠正。 7.3.5 钻进过程中进行物探测井时,及时 调整 孔内泥浆比重,确保物探测井可以顺利完成。 7.3.6 钻进至保护管底深度时,进行通孔物探测井, 并校正孔深 和 垂直度 。 7.4 下保护管、固井 7.4.1 钻进至保护管底深度、经验收钻孔质量 合格 后,应

34、及时下保护管并固井。 7.4.2 下保护管前检查管材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7.4.3 保护管内外涂防锈防腐保护层,涂保护层前进行除锈。 7.4.4 钻孔孔壁与保护管外壁间隙大于 50 mm 时,保护管外侧宜设置扶正器, 保护管 扶正器张开外径 与孔壁间隙不宜大于 15 mm,扶正器垂直间距不宜大于 30 m。 7.4.5 保护管底部宜安装带有 注浆 接头的专用管靴,以保证固井效果。 7.4.6 保护管管材满足设计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a) 埋标深度不大于 150 m 时,保护管外径不应小于 127 mm,壁厚不宜小于 5.0 mm; b) 埋标深度大于 150 m 时,保护管外径不应小于 168

35、 mm,壁厚不宜小于 6.5 mm; DB41/T 1979 2020 9 c) 保护管应采用标准不低于 DZ40 地质专用无缝钢管的管材,宜采用 J55 级石油套管; d) 保护管应采用公、母丝扣连接方式。 7.4.7 利用钻机的卷扬机或起重机下保护管,有专人指挥,吊管缓慢、平稳,避免吊运过程中保护管 被碰撞损坏。 7.4.8 吊管卡具接近钻井机机台时放慢下降速度,轻吊轻放,基本到位后方可卸掉丝扣保护装置。 7.4.9 下保护管过程中采用人工 配合机械 对接丝扣 , 保证丝扣顺直 、丝扣连接良好, 对接 至 满丝或对 丝 90%以上时方可停止 。 7.4.10 每 50 m 测量 一下保护管

36、的垂直度 ,确保保护管垂直、居中,并及时安装管外扶正器。 7.4.11 固井设备宜采用专用石油固井车,固井材料宜采用 G 级中温高抗水泥,水灰比应小于 0.5。 7.4.12 应准确计算固井水泥用量 ,确定好合理的水灰比,按照水灰比计算水泥浆液体积,实际注浆量 控制在计算量的 1.1 1.2 倍 。 7.4.13 固井 前 将保 护管提升 100 mm,检查 保护管垂直 、 居中后在井口固定 , 然后连接注浆管 、 阀门 等设施 。 7.4.14 埋标深度大于 300 m 时 , 宜采用上部黏土柔性固井 、 下部水泥刚性固井相结合的方式 。 7.4.15 压注水泥浆和注水压浆 过程中 应持续、

37、流量稳定, 随时 掌握 水泥浆 塞的位 置,确保其最终位于 设计的固井 段位。 7.4.16 及时 清运 孔口溢出的泥浆 。 7.4.17 固井完成后水泥凝固前严禁拆除固定保护管的装置 。 7.5 标体安装与标底浇注 7.5.1 保护管内的 固井水泥充分凝固后,更换钻具 二次钻进至建标深度。 7.5.2 二次钻进采用取心钻进方式,循环液调整为清水,所取出岩心 作为样品保留。 7.5.3 标孔终孔并清除孔底沉渣,复核标孔 质量满足要求后方可以下标杆。 7.5.4 标杆连接 应 采用管箍丝扣连接 , 不同直径的标杆采用定制变径接头连接 。采用人工回转对丝方 式,保证丝扣对接顺畅,达到满丝或 95%

38、以上方可停止。 建标深度大于 150 m 时, 宜 采用点焊加固。 7.5.5 下 标杆 前将标 底固定在最下段标杆底部,标底上设置单向截止阀门,标底与标杆丝扣连接牢固、 顺畅,必要时采用点焊方式加固 接口处 。 7.5.6 下标杆过程中每 5 m 8 m 安装一个扶正器,扶正器自由轮与保护管管壁间隙 5 mm 6 mm,且 自由轮转动顺畅。 7.5.7 吊运标杆过程中缓慢、平稳,确保标杆在吊运中不被碰撞损坏。 7.5.8 标体安装还应注意如下事项: a) 标孔钻进至建标深度后,采用大泵量清除孔内沉渣,清孔时间不小于 6 h,将管内浑水全部置 换成清水; b) 经复核标孔的孔深、孔径满足设计要

39、求,孔内沉渣清除干净,方可 实施下道工序; c) 浇注标底前准确计算固结标底的水泥用 量,嵌固段 长度控制在 3 m 5 m,并确保嵌固段 顶位 于保护管底 面以下 100 mm; d) 压注水泥浆前进行注水试压,试压过程中要不断打开放气阀门放气,避免注浆过程中管道内有 气团存在; e) 压注水泥浆和注水压浆 应 采用 小 型可调 流量活塞泵,控制措施 同 7.4.15; f) 浇标完成后关闭井口阀门,管内保压至浇注标底的水泥浆凝固为止; g) 标杆稳定后,在保护管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上部灌入蒽 油,确保清水上的油柱高度 3 m 5 m; h) 施工过程中做好各项原始记录。 DB41/T 19

40、79 2020 10 8 分层标施工 8.1 一般规定 8.1.1 分层标应按照设计施工,因地质条件或其他原因需要调整时,应 经相关单位 认可。 8.1.2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结合分层标工程特征编制分层标施工设计 书,设计书 格式与 内容可参 照附录 D。 8.1.3 钻探机具及钻进方法工艺的选择应满足分层标设计要求,并适合场地地层岩性及地质条件。 8.1.4 统筹安排施工场地,避免先期分层标的施工对后续分层标的施工造成影响。 8.1.5 施工前应建立安全保证体系,施工中应采取有效安全保障措施,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8.1.6 施工中应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控制施工

41、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8.2 施工要求 8.2.1 施工前准备工作如下: a) 由设计和施工相关人员共同 踏勘 现场 ,了解现场施工条件,确定单 个分层标孔位,保证施工有 足够的安全距离和操作空间; b) 平整场地,并做到路通、水通、电通,水电供应满足多台机械设备同时启动运转 要求 ; c) 根据分层标设计和单项分层标的特征选择 钻机及相关配套设备,备足所需管材和固井水泥及其 他材料,并运至现场; d) 钻机及附属配套设备的安装符合说明书及相关规程要求,做到基础坚实、安装平稳、布局合理、 便于操作; e) 在井口设置护口管,井口附近设置泥浆槽和满足储浆、沉淀要求的泥浆池; f) 在施工场地四周做

42、好安全维护和安全警示措施; g) 做好施工人员的分工和各项规章制度。 8.2.2 分层标开孔口径应根据地表土层的性质 及标孔的用途确定,一般应大于分层标标孔成孔直径 100 mm 200 mm。 8.2.3 孔口下 护筒后,下部钻孔宜一径到底 ,钻进施工 符合 DZ/T 0148 的相关要求,并按 照本规范 7.3 要求执行。 8.2.4 保护管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保护管的结构型式宜采用单层结构 或单层管外补强 结构 ; b) 保护管的规格应根据分层标埋深确定,可采用下列建议执行: 1) 埋标深度 150 m 以上时保护管直径选择 146 mm 或 168 mm; 2) 埋标深度小于

43、150 m 时保护管直径选择 108 mm 或 127 mm; 3) 材质 宜 选用 J55 石油套管,壁厚不低于 5 mm; 4) 保护管下部 应安装液压滑筒,滑筒由外筒、液压腔、注油螺栓、液压轴、上密封盖、铜套、 油封、中心轴孔、锥形密封底盖等组成密封滑动系统; 5) 滑筒底部的密封底盖应安装倒锥形的导向体,以减少保护管下沉时对下部地层及标底的影 响。 c) 保护管应有良好的圆直度,丝扣加工应保证与保护管的同心度; d) 埋标深度 50 m 以内时, 保护管与标杆安装可分别进行,埋标深度大于 50 m 时,下保护管与标 杆应同步进行; e) 下保护管过程中不断在管内加清水,以保证下管顺利;

44、 DB41/T 1979 2020 11 f) 保护管安装到位经检查合格后应及时采取措施永久性固定, 下部投粘土球、上部灌水泥浆或填 土加固,确保牢 固可靠。 8.2.5 标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标体安装前应进行清孔,确保孔底沉渣满足设计要求,且孔壁稳定。 b) 按设计要求结合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标体结构,标杆材料可选用 DZ 40 地质专用无缝钢管,壁 厚不小于 5 mm,管箍丝扣连接方式; c) 下标杆前应清除内外壁锈蚀,并涂刷防锈蚀保护层; d) 在保护管内按编号逐个下入标杆,并在规定的位置安装扶正器; e) 主副标头、扶正器的结构形式同基岩标 ; f) 标底由底部插钎、钢质环状托

45、盘、滑杆、对接接头组成,相互连为一体。插钎、托盘、滑杆制 作要求如下: 1) 插钎应由 DZ 40 无缝钢管制成,直径 89 mm,壁 厚 6 mm,长度根据土质软硬确定,宜为 300 mm 400 mm,沿轴向均匀分开 8 10 条叉缝 ; 2) 托盘材质为 45#碳结钢,外径不宜小于钻孔直径 50 mm,厚度应为 20 mm 25 mm; 3) 滑杆应由 45#碳结钢制作,直径不小于 60 mm,长度不小于 1500 mm。 g) 滑杆的下部与环状托盘连接,上部通过接头与标杆连接,通过保护筒底部滑筒的滑动、密封作 用,使滑杆、标杆与保护管能在 1.0 m 1.5 m 范围内上下滑动; h) 在保护管内下入压标钻杆,利用钻机油缸压力,通过压标钻杆、滑杆将插钎压入土层,使插钎 与地层固为一体, 压标深度应大于插钎的长度; i) 插钎全部压入土层时,位于上部的钢质环状托盘必须平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