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T 5209-2020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1519598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PDF 页数:88 大小:6.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L T 5209-2020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DL T 5209-2020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DL T 5209-2020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DL T 5209-2020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DL T 5209-2020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5209 202x 代替 DL/T 5209 2005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Specification of information compilation for concrete dam safety monitoring ( 报批 稿 ) 202x-x-x 发布 202x-x-x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ICS 27.140 P 59 备案号: I 前言 本标准根据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印发 2017 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 划及英文翻译出版计划的通知(国能综通科技 2017 52 号)的要求进行修订 。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修

2、订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混凝土坝 安全监测技术的新发展和资料整编的新动向,考虑了与现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协调,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 7 章和 5 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 总则 、术语、基本规定、基本资料、 监测记录 、监测资料整理、监测资料整编 等 。 本标准对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规程 DL/T5209-2005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 修订: 完善了监测仪器的基本资料要求,包括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 GNSS) 、测斜仪、 双金属管标、滑动测微计、多点位移 计、光纤光栅仪器 等; 完善了观测记录整理要求, 包括 GNSS、谷幅变形、三角

3、高程法、 静力水准、 双金属管标、 多点位移计等; 增加了坝基采取抽排方式的主排水孔前扬压力强度系数、残余扬压力强度系数 的计算公式 。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管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负责日常管理,由电 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 或建议,请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 1 号, 100761)。 本标准主编单位: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 中国电建集团 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建设管理 有限公司、国 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五凌电力有限公 司、浙江华东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4、、杭州国家 水电站大坝安全 和应急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玉洁 周建波 韩荣荣 赵花城 於三大 沈定斌 钟 平 郑 晓红 林 永 钢 崔何亮 权录年 杨 鸽 柯 虎 桑兴旭 张 锋 徐卫红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何金平 汪 毅 张秀丽 胡 波 卢正超 陈绪高 赵世 明 耿 贵 彪 王永晖 陈树联 文 富勇 李运良 王 跃 谭恺 炎 王进攻 胡晓云 宫玉强 濮久武 倪维 东 郭 晨 尚 宏 贡保臣 沈省三 徐国龙 I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基本资料 .5 5 监测记录 .8 6 监测资料整理 .24 7 监测资料整编 .25 附录

5、A 基本资料表格式 .29 附录 B 观测记录和计算表格式 .46 附录 C 观测数据粗差检查方法 .63 附录 D 监测物理量过程线及相关示例 .64 附录 E 监测资料整编表格式 .67 本标准用词说明 .75 引用标准名录 .76 附 : 条文说明 .77 II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 .4 4 Basic information .5 5 Monitoring records .8 6 Monitoring information reduction and processing .2

6、4 7 Monitoring information compilation and presentation .25 Appendix A Basic information forms .29 Appendix B Monitoring record and calculation tabulation .46 Appendix C Inspection method for gross error of monitoring data.63 Appendix D Sample plots of monitoring physical quantities .64 Appendix E F

7、orms for monitoring data compilation and presentation .6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74 List of normative standards .75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76 1 1 总则 1.0.1 为了规范混凝土坝安全监测资料的整编工作,使之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标 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混凝土坝巡视检查、环境量、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等主要 监测项目的资料整理和整编。 1.0.3 本标准应与混凝土坝安全监

8、测技术规范 DL/T 5178 配套使用。 1.0.4 混凝土坝监测资料整编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资料整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对现场巡视检查和仪器 观测 数据 进行 记录、检验,以及监测物理量的换算、填表、 绘制过程线图、初步分析和异常值判别等。 2.0.2 资料整编 information compilation 在日常监测资料整理的基础上, 定期 对监测资料(监测竣工图、各种原始数据和有 关文字、图表、影像、图片)进行分析、处理、编辑、刊印和生成标准格式电子文档等。 2.0.

9、3 基准值 base line value 作为 各阶段 计算起点的测值 。可根据各阶段 计算分析需要选取计算基准值 。 2.0.4 过程线图 time history plot 以时间为横坐标轴,监测物理量为纵坐标轴,在二维笛卡尔坐标系上表示 监测 物理 量 测值与观测时间关系的图形。 2.0.5 分布图 positional plot 表示二个以上 测点相同 监测 物理 量的测值与测点位置之间关系的图形。 2.0.6 相关图 correlation plot 以一个监测 物理 量为横坐标轴,另一个监测 物理 量为纵坐标轴,在二维笛卡尔坐标 系上表示 二 个监测 物理 量测值之间关系的图形。

10、 2.0.7 限差 tolerance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规定的测量误差的限值。 2.0.8 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 在一定观测条件下的一系列测值中,其误差大小、正负号均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 律变化的测量误差。 2.0.9 粗差 gross error 超过 标准差规定限差的测量误差 ,包 括由于观测者粗心大意造成 的疏忽 误差, 以及 由于 仪器等原因致使读数异常 变化 而 产生 的误差 。 2.0.10 残余扬压力强度系数 residual uplift pressure coefficient 坝基设有抽排系统,副排水孔处扬压力 作用水头 与下游水位扬压力作用水头的 比

11、值 。 2.0.11 原因量 cause quantity 3 导致 水工建筑物 结构性态发生 变化 的物理量。 2.0.12 效应量 effect quantity 反映 水工建筑物 在原因量作用下结构性态的物理量。 4 3 基本规定 3.0.1 监测资料整编包括施工期、 首次 蓄水期、 初蓄期 、运行期的日常资料整理和定期 资料整编 ,其 成果应做到项目齐全,数据可靠,资料、图表完整,规格统一,说明完备, 注记齐全。 3.0.2 日常资料整理应在每次监测后随即进行,并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评判处理。对于 人工监测, 资料 整理不得晚于次日 12 点; 对于自动化监测 , 数据采集后应立即自动整

12、 理 、评判 , 对于报警信息应在 24 小时内进行处理 。 3.0.3 定期资料整编应按规定时段对监测资料进行整编和趋势性分析 ,对 异常现象 应进 行标注说明 。 发现有危及大坝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上报。 3.0.4 定期资料整编应刊印成册, 并生成通用格式电子文档 ,归档保存。 3.0.5 仪器观测和巡视检查的各种现场原始记录、图表、影像资料以及整理、整编资料 等均应归档保存, 相应的电子档案宜进行容灾备份 。 3.0.6 监测资料 宜 采用 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 管理 ,及时完成监测资料 的入库、整编 和 分析。 3.0.7 坝前淤积和下游冲刷、风向风速、地震、泄水建

13、筑物水力学监测仪器以及本标准 中未列入的其他监测设施和仪器设备的 整编要求 ,可参照本标准和有关专业的规定以及 监测仪器的具体情况执行。 5 4 基本资料 4.1 工程基本资料 4.1.1 在监测资料整编时,应收集工程基本资料。 4.1.2 工程基本资料包括: 1 工程概况和特征参数,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按附录 A 中表 A.0.1 格式填写。 2 工程枢纽平面布置图和主要建筑物及其基础地质剖面图等。 3 大坝施工、运行以来,出现问题的部位、性质和发现的时间,处理情况及其效 果;工程蓄水和竣工安全鉴定及各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特种检查的结论、意见和建议; 大坝运行中重点关注的部位。 4 坝区工程地

14、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提出的坝基和坝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重要监测项目的设计警戒值或监控指标。 4.2 监测设施基本资料 4.2.1 一般规定 1 监测设施的基本资料一般应包括: 1) 监测系统设计原则、各项目设置目的、测点布置等情况说明。 2) 监测系统平面布置、纵横剖面图,应标明各建筑物所有监测项目和设备的位 置。纵横剖面数量以能表明测点位置为原则。 3) 校核基点、工作基点、 各种 测点 的 平面坐标、高程、结构及埋设详图,安装 埋设情况说明, 以及 埋设日期、初始读数、基准值等数据 。 4) 各种仪器型号、规格、主要附件、技术参数、生产厂家、仪器使用说明书、 出厂合格证、出厂日期、购

15、置日期、检验 检 定 记录 等资料。 5) 监测 设施的 封存或报废、 监测 项目 频次和期限调整的相关资料。 6) 监测系统 建设和 更新改造进行的设计、审查、施工和验收资料。 7) 监测仪器设备的定期校验资料。 2 各种基本资料均应适时、准确地记录。在初次整编时,应对各监测项目各测点 的各项基本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审核,刊印成册。在以后各整编阶段,若监测 设施有变化时,均应重新填制或补充相应的图表、说明,并注明变更原因、内容、时间 6 等有关情况。 3 某一监测项目有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时,应按本标准要求分别填制相应的图表。 4.2.2 水位、水温、气温、降 水 量、大气压力的基本资料

16、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2。 4.2.3 变形监测设施的基本资料 1 水平位移监测的校核基点、工作基点和测点的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3、表 A.0.4。 2 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测点的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5、表 A.0.6。 3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基准点和测点的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3表 A.0.6。 4 正垂线和倒垂线基本资料表格式,分别见附录 A 中表 A.0.7、表 A.0.8。 5 引张线、真空激光准直、视准线基本资料表格式,分别见附录 A 中表 A.0.9、表 A.0.10、表 A.0.1

17、1-1、表 A.0.11-2。 6 液体静力水准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2。 7 测斜仪导管(测斜仪)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3。 8 双金属管标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4。 9 滑动测微计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5。 10 多点位移计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6。 4.2.4 渗流监测设施的基本资料 1 监测 扬压力 、 绕坝渗流 或地下水位 的测压管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7。 2 量水堰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8。 4.2.5 监测仪器的基本资料 1

18、差动电阻式渗压计、测缝计、裂缝计、应变计、无应力计、钢筋计 、位移计 、 土压力计 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19。 2 电阻式温度计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20。 3 钢弦式渗压计、测缝计、裂缝计、应变计、无应力计、钢筋计 、位移计 、 土压 力计 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21。 4 锚索测力计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22。 5 光纤光栅渗压计、 光纤光栅应变计 基本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23、表 7 A.0.24。 4.2.6 钻孔地质素 描 基础资料表格式,见附录 A 中表 A.0.25。 4.2.7

19、与监测有关的数据采集仪表和电缆的布设也应有相应的基本资料或说明资料。 8 5 监测记录 5.1 一般规定 5.1.1 监测记录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观测资料的记录 , 以及监测物理量的测值计算。 5.1.2 各监测物理量正、负号规定, 应 按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178 执 行。 5.1.3 采用 电子仪器 设备 自动 存储记录 的 数据, 应 能 按 照 附录 B 中表 样式 进行 读取、 整 理。 5.1.4 巡视检查记录 应按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 5178 执行 。 5.2 环境量 5.2.1 水位每日定时进行记录;当水位监测断面全部结冰冻实时,需记录冻实时

20、间和冰 面高程。 5.2.2 日平均气温 取每日 2 时、 8 时、 14 时、 20 时观测值的平均值。 5.2.3 库水温记录应同时记录气温。 5.2.4 日 降水量按照 8 时 至次日 8 时 的累计 降 水 总 量进行记录。 5.2.5 大气压力与受大气压力影响 的 观测仪器同步观测记录。 5.2.6 冰 压力 记录 包括静 冰 压力、 动 冰压力、冰 温 、 冰情 。 对 受 冰冻作用严重 的 建筑物, 应 进行 封 冰( 冻 ) 日期 、解冰( 冻 ) 日期 、流冰历时、冰厚、冰块尺寸、 流 冰 量 、流冰 种类等 观测 和记录 。 5.3 变形监测 5.3.1 极坐标法、测角交会

21、法、测边交会法、边角交会法的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 录 B 中表 B.0.1-1表 B.0.1-4、表 B.0.1-9。计算公式如下: 1 极坐标法 已知坐标点 A、 B,监测点 P 的坐标按式( 5.3.1-1)计算: AP AP c o s s in P A A PP A A P X X DY Y D ( 5.3.1-1) 式中: XP测点 P 的 X 方向坐标, m; 9 YP测点 P 的 Y 方向坐标, m; XA测点 A 的 X 方向坐标, m; YA测点 A 的 Y 方向坐标, m; AP方向 AP 的坐标方位角 ,; DAP边长 AP 的水平距离 , m。 图 5.3.1-1

22、极坐标法示意图 2 测角交会法 已知坐标点 A、 B,监测点 P 的坐标分别由 A 点和 B 点按式( 5.3.1-2)、式( 5.3.1-3) 概算,并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 AP AP c o s s in P A A PP A A P X X DY Y D ( 5.3.1-2) BP BP c o s s in P B B PP B B P X X DY Y D ( 5.3.1-3) sin sin180 ( )ABAP DD ( 5.3.1-4) sinsin 180 ( )ABBP D ( 5.3.1-5) 式中: XB测点 B 的 X 方向坐标, m; YB测点 B 的 Y 方

23、向坐标, m; BP方向 BP 的坐标方位角, ; 、 观测 计算得到的 水平夹角, ; 10 DAB、 DBP边长 AB、 BP 的水平距离, m。 图 5.3.1-2 测 角交会法示意图 3 测边交会法 已知坐标点 A、 B,监测点 P 的坐标分别由 A 点和 B 点按式( 5.3.1-6)、式( 5.3.1-7)、 式( 5.3.1-8)概算,并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 c o s c o s s i n s i n c o s s i n s i n c o s P A A P A B A P A B P A A P A B A P A B X X D D Y Y D D ( 5.3

24、.1-6) c o s c o s s i n s i n c o s s i n s i n c o sP B BP AB BP ABP B BP AB BP AB X X D DY Y D D ( 5.3.1-7) 2 2 2 2 2 2 cos 2 cos 2 A B A P B P A P A B A B B P A P B P A B D D D DD D D D DD ( 5.3.1-8) 式中: AB方向 AB 的坐标方位角, 。 11 图 5.3.1-3 测边交会法示意图 4 边角交会法 边角交会法是既测角也测边的交会方法。其计算公式参照 测角交会法、测边交会法 的计算公式,按

25、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 5.3.2 准直线 法 1 视准线小角度法的 观测记录见附录 B 中表 B.0.1-1、 表 B.0.1-2、 表 B.0.1-4, 本 次测值 L 按式( 5.3.2-1)计算,其计算式中相对应的部位如图 5.3.2-1 所示。 i iLS ( 5.3.2-1) 式中: i 小角度观测值, ; 206265, ; Si工作基点至测点之距离, mm。 图 5.3.2-1 视准线小角度法位移量计算示意图 2 视准线活动觇牌法的观测记录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1-5。 本次 测值 L 等于活 动觇标读数 均值 。 3 引张线的观测记录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

26、.1-6。 本次 测值 L 等于监测仪器或分 划尺的读数 均值 。 4 激光准直法的观测记录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1-8。 本次 测值 L 按式( 5.3.2-2) 计算,计算式中相对应的部位如图 5.3.2-2 所示。 iL Kl ( 5.3.2-2) 式中: l接收端仪器读数值, mm; 12 Ki归化系数, i i SK D ; Si测点至激光点光源的距离, m; D激光准直全长, m。 图 5.3.2-2 激光准直法位移量计算示意图 5 准直线法位移量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中表 B.0.1-10。累计 位移量 di按式( 5.3.2-3) 计算。 当计及端点位移时,修正 累计位

27、移量 dix 按式( 5.3.2-4)计算,计算式中相对应的 部位如图 5.3.2-3 所示: 0id L L ( 5.3.2-3) 式中: dii测点累计位移量, mm; Li测点本次测值, mm; L0i测点基准值, mm。 0ix i Rd L K L ( 5.3.2-4) 式中: dixi点位移量, mm; Ki归化系数, Ki=Si/D; Si测点至右端点的距离, m; D准直线两工作基点间的距离, m; 左、右端点变化量之差, =L-R, mm; Li测点本次测值, mm; L0i测 点 基准值 , mm。 13 图 5.3.2-3 准直线法观测位移量计算示意图 5.3.3 垂线的

28、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1-7、表 B.0.1-9 执行。计算公式 如下: 1 倒垂测点位移量 倒垂测点位移量指倒垂观测墩(所在部位)相对于倒垂锚固点的位移量,按式 ( 5.3.3-1)、式( 5.3.3-2)计算: Dx = Kx(X0 Xi) ( 5.3.3-1) Dy = Ky(Y0 Yi) ( 5.3.3-2) 式中: X0、 Y0倒垂线 基准值 , mm; Xi、 Yi倒垂线本次观测值, mm; Dx、 Dy倒垂测点位移量, mm; Kx、 Ky位置关系系数,当坐标轴正向与垂线座标仪测值增大方向相同时等于 1,相反时等于 -1。 2 正垂线测点相对位移量 正垂线

29、测点相对位移值指正垂线悬挂点相对于正垂观测墩的位移值,按式( 5.3.3-3)、 式( 5.3.3-4)计算: x = Kx(Xi X0) ( 5.3.3-3) y = Ky(Yi Y0) ( 5.3.3-4) 式中: x、 y正垂线测点相对位移量, mm; X0、 Y0正垂线 基准值 , mm; 14 Xi、 Yi正垂线本次观测值, mm; Kx、 Ky位置关系系数,当坐标轴正向与垂线座标仪测值增大方向相同时等于 1,相反时等于 -1。 3 正垂线悬挂点和其他高程测点的绝对位移量 正垂线悬挂点绝对位移量指正垂线测点相对位移值与该测点所在测站的绝对位移 值之和,按式( 5.3.3-5)、式(

30、5.3.3-6)计算: Dx = x + Dx0 ( 5.3.3-5) Dy = y + Dy0 ( 5.3.3-6) 式中: Dx、 Dy正垂线悬挂点绝对位移量, mm; x、 y正垂线测点相对位移量, mm; Dx0、 Dy0测点所在测站的绝对位移量, mm。 一条正垂线含多个测点时,除悬挂点以外测点的绝对位移量按式( 5.3.3-7)、式 ( 5.3.3-8)计算。 Dx = Dx0 x ( 5.3.3-7) Dy = Dy0 y ( 5.3.3-8) 式中: Dx、 Dy测点绝对位移量, mm; Dx0、 Dy0正垂线悬挂点绝对位移量, mm; x、 y测点相对位移量, mm。 5.3

31、.4 谷幅变形观测记录、计算见附录 B 中 表 B.0.1-2 表 B.0.1-4、 表 B.0.1-10。 5.3.5 GNSS 观测按 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NSS)测量规程 NB/T 35116 中 要求执行 ,观测记录表见 附录 B 中 表 B.0.2-1,计算成果表见 附录 B 中 表 B.0.2-2。 5.3.6 当观测的水平位移方向与建筑物纵横轴向不一致时,按照式( 5.3.6)进行坐标转 换计算 ,计算式中相对应的部位如图 5.3.6 所示: c o s s in c o s s inX X YY Y X ( 5.3.6) 式中: X 大地坐标南北向,以正北为正, 或

32、左右岸向, 以 向左岸为正 ; Y 大地坐标东西向,以正东为正, 或 上下游向,以向下游为正 ; X 左右岸向,以向左岸为正,或切向,以 向左岸为正; Y 上下游向,以向下游为正,或径向, 以 向下游圆心为正 ; X 轴正方向沿顺时针转向 轴正方向的转角。 15 图 5.3.6 水平 位移 平面坐标转换计算示意图 5.3.7 精密水准法记录、计算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7)中的记录 要求执行,也可 按 附录 B 中表 B.0.3-1、表 B.0.3-2 执行 。 5.3.8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观测 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1-2、表 B.0.1-3。按 式(

33、 5.3.8) 计算。 sinAB i d j ch h S h f ( 5.3.8) 式中: hAB测点和工作基点高差 , m; hi仪高, m; hj镜高, m; 垂直角 , ; Sd斜距, m; fc球气差改正 , m。 5.3.9 静力水准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3-3。 5.3.10 双金属管标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3-4。双金属管标作为静力 水准和精密水准观测的校核基点,计算公式 分别 如下: 1 作为静力水准的校核基点 静力水准系统端点与双金属管标仪底座固定在同一个混凝土基座上 , 双金属管标中 钢管标心和铝管标心的变化量采用双金属管

34、标仪观测。静力水准系统端点变形量按式 ( 5.3.10-1)、式( 5.3.10-2)计算 ,计算示意图见图 5.3.10-1。 16 钢 端 点 钢 钢 0 铝 铝 0 钢 钢 0铝 钢i i iS S S S S S ( 5.3.10-1) 式中: 0钢S 钢管标初始测值, mm; iS钢 钢管标第 i 次测值, mm; 0铝S 铝管标初始测值, mm; iS铝 铝管标第 i 次测值, mm; 钢 钢管标线膨胀系数; 铝 铝管标线膨胀系数; 当取 钢铝 2 时,则: 002 铝铝钢钢端点 SSSS ii ( 5.3.10-2) 图 5.3.10-1 双金属 管标 作为静力水准的校核基点计算

35、 示意图 1 钢管 标 ; 2 铝 管标 ; 3 混凝土基 座 2 作为 几何 水准的校核基点 双金属管标作为几何水准测量的基准点,从 钢管 顶部的标心开始引测。钢管标高程 按式( 5.3.10-3)计算 , 计算示意图见图 5.3.10-2。 钢 钢 钢 0 钢 钢 00铝 钢iiH H H h h ( 5.3.10-3) 式中: 0钢H 钢管标标心初始高程, m; 17 ih 第 i 次测量时两根管标的高差, m; 0h 初始观测时两根管标的高差, m; iH钢 第 i 次钢管标标心高程, m; 钢 钢管标线膨胀系数; 铝 铝管标线膨胀系数。 图 5.3.10-2 双金属管标作为几何水准的

36、校核基点计算示意图 1 钢 管 标 ; 2 铝管标 5.3.11 倾斜采用水准法观测的 记录、 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4-1,采用气泡式倾 斜仪的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4-2。 5.3.12 多点位移计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5。多点位移计的传感器计 算公式 按 本 标准 第 5.5.1、 5.5.2 条 执行 ,各锚固点的绝对位移按式( 5.3.12-1)、式( 5.3.12-2) 计算 ,计算示意图见图 5.3.12。 D0= 0 (5.3.12-1) Di=D0- i (5.3.12-2) 式中: D0孔口绝对位移, mm; 0

37、稳定 锚固点对应的传感器测值, mm; i中间锚固 i 点对应的传感器测值, mm; Di中间锚固 i 点绝对位移, mm。 预埋 的多点位移计, 各 深度 锚固点 的相对位移值即为绝对位移值。 18 图 5.3.12 多点位移计位移计算 示意图 1 多点 位移计 ; 2 岩 体 5.3.13 滑动测微计标定记录表格式附录 B 中表 B.0.6-1,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6-2。 5.3.14 伺服加速度计式测斜仪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7。 5.3.15 钢弦式测缝计、电位器式测缝计、差动电阻式测缝计、平面三点式测缝计观测 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38、 B 中表 B.0.8-1 表 B.0.8-4。 5.4 渗流监测 5.4.1 扬压力监测 1 测压管、渗压计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9-1、表 B.0.9-2。 2 渗透压力强度系数计算公式 1)坝体 渗透压力强度系数 按式( 5.4.1-1)、式( 5.4.1-2)计算。 下游水位高于测点高程时 2 12 ii HHHH (5.4.1-1) 下游水位低于测点高程时 3 13 ii HHHH (5.4.1-2) 式中: i 第 i测点 渗透压力强度系数 ; H1上游水位, m; 19 H2下游水位, m; Hi第 i测点实测水位, m; H3测点高程, m。 2)坝基

39、渗透压力强度系数 按式( 5.4.1-3)、式( 5.4.1-4)计算 , 计算示意图见 图 5.4.1-1 所示 。 下游水位高于基岩高程 2 12 ii HHHH (5.4.1-3) 下游水位低于基岩高程 4 14 ii HHHH (5.4.1-4) 式中: H4测点处基岩高程, m。 (a) 下游 水位高于基岩 (b) 下游 水位低于基岩 图 5.4.1-1 坝基 渗压系数计算 示意图 3 当 坝基采取抽排方式 1)主排水孔前 的 扬压力强度系数 按式( 5.4.1-5) 计算 ,计算示意图见图 5.4.1-2 所示。 14 1 14 ii HHHH (5.4.1-5) 2)残余扬压力强

40、度系数 按式( 5.4.1-6)计算,计算示意图见图 5.4.1-2 所示。 24 2 24 ii HHHH (5.4.1-6) 20 图 5.4.1-2 坝基扬压力、残余扬压力强度系数 计算示意图 5.4.2 渗流量监测 1 容积法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10-1。 2 量水堰法观测记录、计算表格式见附录 B 中表 B.0.10-2。 3 渗流 量根据观测方法按式( 5.4.2-1)、式( 5.4.2-2)、式( 5.4.2-3)计算。 1)容积法: tVQ ( 5.4.2-1) 式中: Q渗流 量, L/s; V充水容积, L; t 充水时间, s。 2)直角三角堰法: 521.4 yQH ( 5.4.2-2) 式中: Q渗流 量, m3/s; Hy堰上水头, m。 3)矩形堰法: 322 yQ b gH ( 5.4.2-3) 21 (0.402 0.054 )yHP ( 5.4.2-4) 式中: Q渗 流 量, m3/s; b 堰宽, m; Hy堰上水头, m; g重力加速度, m/s2; P堰口至堰槽底的距离, m。 5.5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5.5.1 差动电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DL电力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