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 T 3896.8-2020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8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pdf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520777 上传时间:2021-09-2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5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N T 3896.8-2020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8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SN T 3896.8-2020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8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SN T 3896.8-2020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8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SN T 3896.8-2020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8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SN T 3896.8-2020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8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Fibe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extile for import and export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Part 8: Mixture of cotton and polyamide fiber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3896.8 2020 2020-08-27 发布 2021-03-01 实施 ICS 59. 080. 01 W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 布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 8 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2、SN/T 3896.8 2020 I 前 言 SN/T 3896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计划包括以下部分: 第 1 部分:聚酯纤维与棉的混合物; 第 2 部分:聚酯纤维与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混合物; 第 3 部分:聚酰胺纤维与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混合物; 第 4 部分:棉与聚氨酯弹性纤维的混合物; 第 5 部分:聚酯纤维与粘胶纤维的混合物; 第 6 部分:聚酯纤维与聚酰胺纤维的混合物; 第 7 部分:聚酯纤维与聚酰胺纤维的混合物; 第 8 部分:棉与聚酰胺纤维的混合物; 本部分为 SN/T 3896 的第 8 部分。 本部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

3、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山海关、南昌海关、广州海关和赣州海关。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王京力、桂家祥、赵珍玉、张晓利、饶敏。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1 SN/T 3896.8 2020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 8 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 1 范围 SN/T 3896 的本部分规定了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棉与聚酰胺混合物中纤维含量原理、仪器设备、 样品和环境要求、测定步骤、结果处理、测试报告。 本部分适用于除涂层织物、涂料印花织物以外的棉与聚酰胺纤维混合织物中纤维含量的快速测 定,样品的棉含量在 0 100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

4、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10.1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 1 部分:试验通则 GB/T 2910.7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 7 部分:聚酰胺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甲酸法) FZ/T 01057 (所有部分)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定标模型 calibration model 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样品近红外光谱与对应化学标准值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定标模型 包括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定性模型是一种

5、从大量信息和数据出发,在专家经验和已有认识的基础上, 利用计算机和数学推理的方法对形状、模式、曲线、数字和图形等完成自动识别、评价的过程;定量 模型是在物质浓度(或其它物化性质)与分析仪器响应值之间建立的数学关系。 注:棉与聚酰胺纤维的混合物的近红外定性模型,即判定样品中是否含有棉和聚酰胺纤维的识别模型。棉与聚酰 胺纤维的混合物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即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棉与聚酰胺纤维混合物的近红外光谱与 标准方法(GB/T 2910.1、GB/T 2910.7)得到的样品纤维含量间的数学关系。 3.2 均质样品 homogeneous sample 由一种混纺比组成的任何组织结构的样品(除了

6、含有包芯纱)或正反面不同点多次测量值间极差 不超过 3 % 的样品,其他为非均质样品。 3.3 监控样品 monitor samples 用于监测近红外光谱仪日常工作稳定性的同品种的均质样品。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2 SN/T 3896.8 2020 注:该样品为配备有棉 / 聚酰胺纤维近红外分析模型的近红外光谱仪的必备附件。 3.4 纤维含量标称值 identification of fiber content 待测纺织品纤维含量百分率的标称数值,如“35 %棉/65 %聚酰胺纤维”、“75 %棉/25 %聚酰胺纤维”。 4 原理 纺织品的近红外光谱反映纺织品吸收近红外光后,纺织纤维分子中的

7、 C-H、O-H、C-O 等化学 键的泛频振动或转动,体现了纺织品对近红外光的吸收特性;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棉与聚酰胺 纤维混合物的纤维含量的标准方法测定结果与其近红外光谱间的定标模型,从而通过该定标模型,测 试棉与聚酰胺纤维的混合物的纤维含量。 5 仪器设备 5.1 近红外光谱仪: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或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 5.2 采样附件:配备有感光装置的纺织纤维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采样附件(见附录 A),该装 置质量为(1 5001 700)g。 注: 使用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进行样品测定时,为确定待测样品的厚度应使用本采样附件;使用光栅扫 描型光纤光谱仪进行样品测定时,

8、无需使用该采样附件。 6 样品和环境要求 6.1 样品准备 6.1.1 样品分类 分为均质样品和非均质样品两类。 6.1.2 样品制备 对于均质样品,可折叠几层,保证样品表面平整,直接可以测试。 对于不均质的样品,先将样品粉碎至小于 1.5 mm 的碎屑,然后装在一个无机材料的容器中,压 实,保证纤维饼表面平整,制成厚度大于 3 mm、直径大于检测探头直径的试样。 6.2 环境 温度 10 35 ,相对湿度 30 %70 %。 7 测定步骤 7.1 仪器条件 1) a 7.1.1 不同类型近红外光谱仪条件 由于测试结果与所使用的仪器密切相关,而近红外光谱仪种类较多,因此不可能给出近红外光 1)

9、非商业性声明:7.1.1.1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是步琦 NIRFlex N -500 近红外光谱仪,7.1.1.2 光栅扫描型 光纤光谱仪是聚光 SupNIR-1100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此处列出试验用仪器仅是为了提供参考,并不涉及 商业目的,鼓励标准使用者尝试采用不同厂家或不同型号的仪器。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3 SN/T 3896.8 2020 谱仪的普遍参数。满足下列仪器条件的近红外光谱仪已被证明对测试是合适的。 7.1.1.1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 7.1.1.1.1 光源:钨灯,波数范围 4 000 cm -1 10 000 cm -1 。 7.1.1.1.2 信噪比:1

10、0 000 : 1。 7.1.1.1.3 分辨率:8 cm -1 。 7.1.1.1.4 干涉仪:TeO 2 楔合偏振干涉仪。 7.1.1.1.5 检测器:带有温控的 InGaAs 传感器。 7.1.1.1.6 若成功进行模型棉 / 聚酰胺纤维近红外分析模型(见附录 B.2.1)传递,则需达到附录 C.2.3 的要求。 7.1.1.1.7 仪器配备有专用采样附件(见附录 A)及监控样品。 7.1.1.2 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 7.1.1.2.1 光源:卤钨灯,波长范围 1 000 nm1 800 nm。 7.1.1.2.2 信噪比:30 000 : 1。 7.1.1.2.3 分辨率:10 nm

11、。 7.1.1.2.4 采样光斑直径:大于 30 mm。 7.1.1.2.5 波长准确度:优于 0.2 nm。 7.1.1.2.6 波长稳定性:优于 0.02 nm。 7.1.1.2.7 检测器:带有 TEC 温控的 InGaAs 传感器。 7.1.1.2.8 若成功进行模型棉 / 聚酰胺纤维近红外分析模型(见附录 B.2.2)传递,则需达到附录 C.2.3 的要求。 7.1.1.2.9 仪器配备有监控样品。 7.1.2 仪器准备 7.1.2.1 仪器预热 0.5 h 以上。 7.1.2.2 仪器稳定性自动测试 7.1.2.2.1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线性系统、噪声系统、温度系统和波长精

12、度系统适应性系统 自检。 7.1.2.2.2 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暗电流噪声、光谱能力、吸光度噪声、吸光度和波长准确性自动 测试。 7.2 模型监控 利用监控样品对定量模型进行确定,同一监控样品棉含量的多次测定结果的极差不大于 3.0 %, 且近红外测定结果与监控样品标注的棉含量的绝对误差不大于 1.5 %,则该棉 / 聚酰胺纤维定量分析 模型满足试验要求。 7.3 光谱采集 7.3.1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 将试样(6.1.2)置在检测器窗口,使用采样附件(5.2)压住样品,实现试样和检测器之间完全 贴合,两个平行样品均分别选取 3 个不同的采样点,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织物样品正反面

13、的光谱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4 SN/T 3896.8 2020 均要采集到,不均质样品测试时要注意压实纤维碎,并保持和均质样品测试时的光程一致。 7.3.2 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 将试样(6.1.2)置在检测器窗口,保证样品被测表面平整并且不漏光,两个平行样品均分别选取 3 个不同的采样点,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织物样品正反面的光谱均要采集到,不均质样品测试时 要注意压实纤维碎,并保持和均质样品测试时的光程一致。 7.4 测定 选定棉 / 聚酰胺纤维定性模型(见附录 B 中 B.3)对采集的两个平行样品的光谱进行样品纤维成 分判定,如果 6 个预测值的平均值位于 0.5 1.5 之间,则可判

14、断样品中存在且只存在棉纤维和聚酰胺 纤维。否则,根据 FZ/T 01057 对样品进行纤维成分检测,确认样品中存在且只存在棉纤维和聚酰胺 纤维两种成分。 利用棉 / 聚酰胺纤维定量模型(参见 B.2)对两个平行样品的 6 个不同采样点的光谱数据进行 预测,得到 6 个不同采样点的纤维含量的预测值,6 个预测值的平均值为该样品的近红外预测结果。 7.4 结果计算 取样品纤维含量的平均值作为测试结果,如果一种纤维含量为光谱检测结果,另一种纤维含量 结果为 100 减去光谱检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注: 如果所采用的校正模型建立时,校正集样品参考值是公定回潮率结果,则模型测试结果是公定回潮率结果

15、。 如果校正集样品参考值是干燥质量结果,则模型测试结果是干燥质量结果。 8 测试报告 测试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 定标模型名称及编号; 定标模型的使用范围; 仪器型号; 试样的名称和编号; 试样测试时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试样测定的结果; 采用测定方法标准; 出现疑似样品时,应提供疑似样品类型及处理的有关信息; 测试人员和测试时间; 本部分未规定的,或偏离本部分的,以及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全部细节。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5 SN/T 3896.8 2020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纺织纤维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采样附件原理及附件示意图 图 A.1 纺织纤维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采样附件原理图 图

16、 A.2 纺织纤维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采样附件示意图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6 SN/T 3896.8 202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棉 / 聚酰胺纤维定标模型参数 B.1 近红外光谱仪及技术参数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光源为钨灯,检测器为 Peltier 冷却铟镓砷检测器,扫描范围为 (4 000 10 000)cm -1 ,分辨率为 8cm -1 ,扫描次数为 32 次,信噪比 10 000 : 1,波长准确 0.2 cm -1 ; 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光谱范围(1 000 1 800)nm,检测器为铟镓砷检测器,波长准确性为 0.2 nm,波长重复性为 0.05 nm,分辨率

17、为 2 nm,扫描次数为 10 次,带有光纤。 B.2 定量模型 B.2.1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定量模型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棉 / 聚酰胺纤维近红外定量模型,模型具体参数见表 B.1。 表 B.1 棉 / 聚酰胺纤维样品的近红外定量模型 棉含量范 围(%) 校正集 / 预测 集样品数(个) 预处理方法 建模波段 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 0.0100.0 256/156 均值归一化、二阶导、SG 平滑、 多元散射校正 (5 00010 000)cm -1 Rc=0.975 6、SEC=0.32% Rp=0.979 2、SEP=0.35% 注1: Rc 为校正集相关系数, Rp 为预测集相关

18、系数,即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本部分特指多个样品的近红 外测定值与标准方法测定值两组数据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 注2: SEC 为校正均方根误差,SEP 为预测均方根误差,指近红外光谱法测定值与标准方法测定值之间残差的标 准差。均方根误差按公式(B.1)计算: 2 1 () 1 n ii i yy n = (B.1) 式中: i y 校正集(或预测集)中第 i 个样品聚酯纤维含量的近红外预测值; y i 校正集(或预测集)中第 i 个样品聚酯纤维含量的标准方法测定值; n 校正集(或预测集)中样品个数。 注3: 校正集指建立模型所用样品构成的集合,校正均方根误差从统计分析角度给出近红外法对校正

19、集样品的 预测准确度;预测集指预测模型所用样品构成的集合,预测均方根误差从统计分析角度给出近红外法对 预测集样品的预测准确度。 B.2.2 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定量模型 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棉 / 聚酰胺纤维近红外模型,模型具体参数见表 B.2。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7 SN/T 3896.8 2020 表 B.2 棉 / 聚酰胺纤维样品的近红外定量模型 棉含量范 围(%) 校正集 / 预测 集样品数(个) 预处理方法 建模波段 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 0.0100.0 256/156 SG 平滑、SG 导数、多元散射校正和 均值中心化 (1000-1800)nm Rc=0.9880、SEC=0

20、.41% Rp=0.9761、SEP=0.42% 注: Rc 为校正集相关系数, Rp 为预测集相关系数;SEC 为校正均方根误差,SEP 为预测均方根误差,其具体 定义及计算公式见表 B.1 中的备注;SG 平滑及 SG 导数中的 SG 为 Savitzky-Golay。 B.3 已建立的定性模型 分别在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和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上,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 建立了棉 / 聚酰胺纤维的定性模型,模型参数见表 B.3 和表 B.4。 表 B.3 傅里叶变换型近红外光谱仪棉 / 聚酰胺纤维的近红外定性模型 模型 校正集 / 预测 集样品数(个) 预处理方法 建模波段 预测

21、准确率(%) 聚酰胺纤 维棉 128/65 二阶导数 (40009000)cm -1 98.2 112/60 一阶导数、归一化 (50008000)cm -1 98.9 表 B.4 光栅扫描型光纤光谱仪棉 / 聚酰胺纤维样品的近红外定性模型 模型 校正集 / 预测 集样品数(个) 预处理方法 建模波段 预测准确率(%) 聚酰胺纤 维棉 128/65 归一化、一阶导数 (10001800)cm -1 98.3 112/60 归一化、一阶导数 (10001800)cm -1 99.1 B.4 模型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B.4.1 准确性 验证样品集棉纤维含量的测定值与其标准方法测定值之间的标准差不大于

22、 1.5 %,统计分析结果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B.4.2 重复性 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者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按相同的测试方法,对同一被测样品相互 独立进行测试,获得的两次测定结果的绝对差不大于 3.0 %。 B.4.3 再现性 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操作人员使用不同设备,按相同测试方法,对相同样品,获得的两个独 立测定结果之间的绝对差不大于 3.0 %。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8 SN/T 3896.8 2020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定标模型传递要求 C.1 仪器 近红外分析仪:性能满足(7.1)的要求。 C.2 定标模型传递及评价 C.2.1 定标模型传递样品 选择多个成分分布均匀

23、的棉 / 聚酰胺纤维样品作为定标模型传递样品(一般 10 20 个),利用近 红外模型对模型传递样品进行预测,测定结果满足附录 B.4 的要求。 C.2.2 定标模型传递 通过控制制造精度使不同近红外光谱仪器间保持一致性或通过数学方法对光谱或定标模型进 行修正,使得在近红外主机上建立的定标模型能够在近红外子机上有效使用的过程,称为定标模 型传递。 注:建立模型的近红外光谱仪器称为主机,待传递的其他近红外光谱仪器称为子机。 C.2.3 定标模型传递的评价 传递后的近红外子机上的定标模型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应满足如下要求: a)准确性:近红外子机上聚酯纤维 / 聚酰胺纤维模型的验证样品集聚酯纤维含量的

24、测定值与其 标准方法测定值之间的标准差不大于 1.5%,统计分析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b)重复性: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操作者使用同一台近红外子机,按本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 对同一被测样品独立地测试两次,获得的两次聚酯纤维含量测定结果的绝对差不大于 3.0 %。 c)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不同操作人员使用近红外子机与主机按照相同的测试方法对相同的 聚酯纤维 / 聚酰胺纤维样品进行测定,获得的两个独立测定结果之间的绝对差不大于 3.0 %。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 以正式出版文本为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 开本 8801230 1/16 印张 0.5 字数 14 千字 2020 年 月第一版 2020 年 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 1500 书号:15517515 定价 14.00 元 进出口纺织品 纤维定量分析 近红外法 第 8 部分:棉与聚酰胺的混合物 行 业 标 准 SN/T 3896.82020 * * * 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甲 1 号(100023) 编辑部:(010)65194242-7509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中国海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网址 SN/T 3896.8 20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SN商检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