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 T 1413.2-2021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pdf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524022 上传时间:2021-11-29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96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6 T 1413.2-2021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B36 T 1413.2-2021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B36 T 1413.2-2021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B36 T 1413.2-2021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B36 T 1413.2-2021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03.180 A 18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1413.22021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 Study travel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art 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norms 2021 - 06 - 30发布 2022 - 01 - 01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6/ T 1413.22021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课程设置原则.2 5 课程设置理念.2 6 课程设置总

2、体要求.3 7 课程指导思想.3 8 课程目标的设计.3 9 课程内容与课程类别的确立.4 10 课程实施.5 DB36/T 1413.2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是DB36/T 1413-2021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第2部分。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教育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江西师范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项国雄 、刘赣洪、 钟业喜、何小忠、周其国、 徐永文、万婕、余佳。 DB36/ T 1413

3、.22021 III 引 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同程度 存在“知”多而“行”少的现象。研学旅行教育的提出,目的是统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 求学过程,强化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由于我国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刚刚起步,各地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存在认识不够深 入、思想不够统一、实施不够规范、经验缺乏等现象,出现了“四不明确”问题,即:不明确研学基 地怎么建设、不明确研学旅行课程如何开发、不明确研学旅行如何组织实施、不明确研学旅行如何评 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只游不研”“只旅不学”“只学不旅”“品牌缺失”等

4、现象。 由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江西师范大 学组织高等教育学界、行业界、中小学相关专家,围绕“研学基地(营地)建设、课程设置、组织实 施、活动评价”四个方面,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系列规范研制。拟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认定规范。主要是规范了研学资源审核、研学基地建 设、设施设备供给、服务配套、安全保障、运营管理、评价反馈、评定与复核等要求。 第2部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置规范。主要是规范了研学旅行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 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别及其实施建议等要求。 第3部分:中小学研学旅行组

5、织实施规范。主要是规范了中小学、基地(营地)和第三方服务 机构等组织实施研学旅行的过程标准、任务分工和岗位职责。 第4部分:中小学研学旅行评价规范。主要是规范了对学生、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基地 (营地)的评价内容及方式方法。 上述文件具体明确了研学基地(营地)、研学课程、组织实施、研学评价等要求,以保证中小学 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标准化、课程建设科学化、组织管理规范化、教学活动有效化、活动评价合理化、 研学实践品牌化,促进研学旅行活动健康持续发展。以期为我省乃至全国研学旅行提供一套可供借鉴 和评测的权威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性规范。 DB36/ T 1413.22021 1 中小学研

6、学旅行 第2部分:课程设置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术语和定义、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类别及其实施建议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中小学组织开展的研学旅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6/T 1413.4 中小学研学旅行 第4部分:评价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研学旅行 Study Travel 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

7、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 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 育人的有效途径。如果研学过程中合理地安排了劳动时间和内容,也可以纳入中小学劳动教育范畴。 3.2 研学旅行课程 Curriculum of Study Travel 包括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参与的活动及其进程与安排,是对研学旅行的教育 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方式和课程评价的规划和设计,是研学课程实施过程的总和。每一份研学旅 行课程一般应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说明等几个部分。 3.3 研学旅行课程类型 Curricul

8、um Type of Study Travel 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研学旅行课程类型。根据内容主题,可以分为地理、自然、历史、科技、人文、 活动等六类课程类型;根据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课程可以分为行前、行中、行后等三个组成部分;根 据江西地方建设和文化特色,可以区分为红色、绿色、古色等课程。 4 课程设置原则 DB36/T 1413.22021 2 4.1 教育性 4.1.1 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和趣 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体验。 4.1.2 基地(营地)课程建设应体现绿色发展生态教育理念。 4.2 综合性 根据全面发展、立德

9、树人的教育任务,多维度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自我的综合体验,也可以合理地融合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4.3 实践性 基地(营地)应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提供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情境体验,促进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4.4 安全性 4.4.1 基地(营地)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配备安全保障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 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4.4.2 基地(营地)有完整的针对研学旅行的接待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具有一定的应急处置经验。 4.5 趣味性 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科学设计课程内容和形式,能够激发学

10、习热情和探究动机。 5 课程设置理念 5.1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增长知识、丰富体验、发展能力、增进价值;以学生自主参与为途径, 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生成、自主发展。 5.2 以问题为导向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问题与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和 综合能力。 5.3 以集体旅行为载体 强调集体活动、团队学习、合作探究,在共学共研、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 成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5.4 以探究性学习为方式 倡导开放性、过程性、生成性的“做中学”活动方式。从行前准备、现场活动到行后总结等阶段和 环节,适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阅

11、读、提出问题、现场验证、构建意义、生成知识和分享交流。 5.5 以跨学科项目学习为形式 坚持综合实践活动理念,跨学科开发教学资源,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综合性研学主题、项目学习或 劳动内容与环节,由多学科教师组织指导和实施。 DB36/ T 1413.22021 3 6 课程设置总体要求 6.1 学年安排 学校每学年可安排12次研学旅行,分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初中、高中等三个学段分别实 施;研学旅行课程也相应地按三个学段单独设置、分别实施。 6.2 学段安排 6.2.1 小学高年级(四至六年级):时间以1d2d为宜,以游览、观光、体验为主要形式;重视游戏 性、艺术性内容,以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

12、好玩、喜动的天性。 6.2.2 初中:时间以2 d3d为宜,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重视理解性内容,以符合初中生强烈求 知欲和好奇心的特点。 6.2.3 高中:时间以3 d5d为宜,以知识拓展、理论应用、综合性体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以 体现高中生的探究心理和创新意愿。 6.3 总体结构 研学旅行课程一般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其他相关说明等 几个组成部分: 指导思想:说明课程开发设置的思想基础、教育理念、基本要求。 课程目标:明确设置课程应该达到的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与课程类别设置:界定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课程类别。 课程实施:明确课程实施活动开展的过程

13、、环节和要求。 课程评价:按照DB36/T 1442.4要求,说明课程评价的内容、方式和要求。 相关说明:其他应该注意的相关事项、要求和提醒。 6.4 课程支持体系 6.4.1 研学手册 6.4.1.1 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的研学旅行指导教师协同合作,遵循中小学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共同编写研学手册或活动方案,用于学生和指导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实施操作。 6.4.1.2 研学手册的内容一般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基本 内容,同时包含地图和研学线路图、领队教师名单、安全知识、团队全体学生名单、特别注意事项等重 要信息。 6.4.1.3 研学手册适用

14、于研学旅行全过程, 一般包括导学篇、行程篇、评价篇三个部分。导学篇 中,主要包括行前的准备、出行必备常识、研学地资源介绍等;行程篇中,要介绍具体的行程安排,分 组情况、布置作业或研究任务;评价篇中,应包括行前评价、行中评价、行后评价等。 6.4.2 研学辅导资料 开发研学辅导的相关文本或读本以研学旅行参考资料、研学旅行指导书、研学旅行读本、研学旅行 辅助书等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为宜;以纸质材料或数字化形式展现。 6.4.3 研学数字化资源库 6.4.3.1 建设学校门户网站专题网页或者校园公众号,将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各种资源以数字化形 式呈现。 6.4.3.2 建设网络资源库,开发课程资源包,

15、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提供资源支持。 6.4.4 硬件配套与利用 DB36/T 1413.22021 4 6.4.4.1 针对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配套相应的硬件资源与耗材,应建立课程资源的协调与共享机制, 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 6.4.4.2 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建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相互转换机制,突出公共资源间的 关联利用和硬件资源的共享。 6.5 课程保障 6.5.1 制度保障 6.5.1.1 建立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协同机制,积极参与研学课程的开发和 建设,并结合课程实施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与完善课程。 6.5.1.2 建立研学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

16、,将建设研学旅行课程的工作业绩纳入 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对优秀指导教师予以表彰,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6.5.1.3 开展研学旅行优质课程评选、交流活动,对优秀研学成果予以奖励,发挥优秀成果的示范引 领作用。 6.5.1.4 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反馈改进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开设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督 导,不断提升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效果。 6.5.2 师资保障 6.5.2.1 加强对研学旅行指导教师的培训,确立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目标,完善培训内容,提高研学 课程的开发、建设和组织实施能力。 6.5.2.2 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及时分析、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课程

17、实施的有 效性。 6.5.3 经费保障 中小学、第三方服务机构、基地(营地)等三方服务机构,应确保充足的经费用于研学旅行课程开 发建设。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建设经费投入参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标准执行;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基 地(营地)每年应保障研学课程资源建设、专题研究等活动顺利开展。 6.5.4 安全保障 6.5.4.1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与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立安全管控机制,分级落实安全责任。 6.5.4.2 学校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 6.5.4.3 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落 实安全措施。 7 课程

18、指导思想 7.1 思想基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2 教育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体现研 学旅行活动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 7.3 基本要求 DB36/ T 1413.22021 5 为确保实现教育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对课程相关方包括学生、学校和基地(营地)、第三方服务 机构等,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实施应该遵守的基本要求。 8 课程目标的设计 8.1 课程目标总要求 8.1.1 课程总目标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

19、育,促进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拓展能力、生成素质、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 维、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课程目标也可以参照三维目标或核心素养的框架进行具体确立和表述。 8.1.2 围绕每次研学旅行的总目标,设置系列单元目标,各单元目标共同实现总目标。 8.1.3 课程目标要与学科目标相结合,实现研学旅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注重灵活运用学科知识。 8.2 学段具体目标要求 8.2.1 课程目标应从

20、知识增长、价值体认、实践内化、责任担当、创意物化等五个维度分别设置: 知识增长,指获得相关知识,拓展学科视野,增进知识关联。知识点可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 文地理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社会规范知识等。 价值体认,指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切身多空间多形式的感知、亲历、体验等主题教 育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劳动精神, 形成家国情怀,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坚定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责任担当,指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能力。养成独立自主、勇于挑战、敢于担当的积极态度; 形成对学校、集体、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公德意识;具备法治观念,形成

21、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 树立开放意识,尊重多元文化,积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形成全球意识和开放 视野。 实践内化,指感受文化、促进问题解决,形成思维、提升能力,促进深度学习。感受祖国壮丽 山河和中华文化传统,理解自然、人文的基本知识和成果,体悟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意蕴;发现、 感知、欣赏、评价美,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及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趣向;让学生动手实践、 出力流汗,深入探讨个人感兴趣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利用信息工具,增强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创意物化,指有创意地制作研学成果作品。结合研学旅行过程与经历,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状态 进行审视反

22、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 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拍摄研学旅行过程的照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出有创意和学习意义的影 像成果,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 8.2.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段要求和基地(营地)资源特点,分别设置各学段各维度课程目标。 9 课程内容与课程类别的确立 9.1 课程内容设置 9.1.1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结合学段要求和教学计划,确定研学主题、线路与活动;依据 研学主题和资源属性,确定研学课程内容。 DB36/T 1413.22021 6 9.1.2 课程内容契合研学目标,可以以某一类内容为主,整合多种

23、类别的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实 践性与跨学科性;恰当安排一定的环节和时间,有机融合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 9.1.3 对课程内容进行单元化分解,形成相互衔接连贯的单元课程(或课程子内容),合理安排各个 课程单元的实施顺序。 9.1.4 需要具体说明课程单元,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标题; 单元目标; 内容的相关学科知识点; 预设研学时长; 实施的具体时间、地点; 实施方式; 学习资源; 单元学习任务; 单元作业; 相关注意事项等。 9.2 课程类别的确立 9.2.1 地理类:对地理要素与景观、地理环境、地理标志和人文地理等的实地认知、现场体验。 9.2.2 自然类:对自然现象与景观、自然资源与灾

24、害等的现场识别、考察分析;对自然生态状况的实 地感受、调查分析;对自然规律的实地考察、分析印证。 9.2.3 历史类:对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的识别、感受、体验;对纪念场馆、历史题材艺术等的感受、 欣赏;历史聚落的文脉传承与文化价值等的了解、体验。 9.2.4 科技类:对科技发展的实地认知;对科技建设的现场体验;对科技伦理的现实感受和评价。 9.2.5 人文类:对人文特色的实地感知、欣赏、分析、评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调查、评价; 对文化建设成果的感受、欣赏。 9.2.6 活动类:社会体育与拓展运动的参与、体验;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锻炼、 磨炼;集体生活的感受、养成。 9.2.

25、7 特色类:也可以根据江西地方特色和发展要求,确立特色课程类型,如江西古色、红色、绿色 等类别。 10 课程实施 10.1 课程实施总体要求 10.1.1 开展行前动员,做好行前课程的各项准备。 10.1.2 指导行中课程活动,强化过程管理。能对课程内容、实施过程适时评估,及时反馈并做出适当 调整。 10.1.3 做好行后课程环节的交流、展示与评价。可以利用班会、墙报等对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评 价与表彰,或组织研学成果开发等。 10.2 行前课程实施 10.2.1 行前动员 DB36/ T 1413.22021 7 公布研学活动信息,提高相关参与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10.2.2 行前准备

26、10.2.2.1 采用讲座论坛、知识小测试、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研学相关课程内 容,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研学旅行的期待,调动学生的选课动机,带着问题参加 研学旅行活动。 10.2.2.2 相关知识内容准备的重点包括:研学知识、行为规范知识、安全知识、探究学习知识等。 10.2.2.3 布置学生应该做好的物质装备、学习材料和心理准备。 10.2.2.4 教师自身充分做好随队指导的各项工作准备。 10.3 行中课程实施 10.3.1 参观体验 10.3.1.1 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在集体生活中与大自然接触,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用眼睛去观察,用 身心去感悟。 10

27、.3.1.2 注重体现参观游览的关键要素:包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等。 10.3.2 考察探究 10.3.2.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于自身兴趣,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主题, 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10.3.2.2 体现考察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 取证据,提出解释;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等。 10.3.3 社会服务 10.3.3.1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根据实际可行情况,参与社会实践,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在服务 劳动的过程中,培养

28、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10.3.3.2 体现社会服务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服务对象与需要;制定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 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等。 10.3.4 实践体验 10.3.4.1 学生在实践中体认职业,如军训、学工、学农等,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 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等。 10.3.4.2 体现职业体验的关键要素: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景,实际岗位演练锻炼,总结、反思和交 流经历体验,概括提炼劳动经验等。 10.3.5 拓展训练 10.3.5.1 强调团队合作与个人体验相结合,通过精心设

29、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 格、熔炼团队的作用。 10.3.5.2 拓展训练内容可以包括劳作技能训练、体能训练、安全逃生训练、急救训练、生活技能训练、 心理训练和野外生存训练等。 10.4 行后课程实施 DB36/T 1413.22021 8 10.4.1 设计制作 10.4.1.1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工具、信息技术方法进行设计和操作,将研学的体验和收获付诸现实,转 化为物品或作品,如文字型作品、数字型作品、艺术型作品等。 10.4.1.2 体现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包括创意设计,选择活动材料或工具,动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 或作品,反思与改进等。 10.4.2 交流展示 10.4.2.1 展示研学成果。学生交流分享研学心得、劳动体会,在展示交流中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 识,发展沟通、表达、元认知等多方面能力。 10.4.2.2 交流展示的内容形式多样。可以包括各类文本成果、影像成果、制作作品等外显的学习与劳 动成果,也包括研学旅行中的反思及感悟等内化的思想观念成果。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GOST R ISO IEC 19794-5-201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metrics Biometric data interchange formats Part 5 Face image data《信息技术 生物统计学 生物统计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 面部图像数据》.pdf GOST R ISO IEC 19794-5-201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metrics Biometric data interchange formats Part 5 Face image data《信息技术 生物统计学 生物统计数据交换格式 第5部分 面部图像数据》.pdf
  • GOST R ISO IEC 19794-6-201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metrics Biometric data interchange formats Part 6 Iris image data《信息技术 生物统计学 生物统计数据交换格式 第6部分 虹膜图像数据》.pdf GOST R ISO IEC 19794-6-201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metrics Biometric data interchange formats Part 6 Iris image data《信息技术 生物统计学 生物统计数据交换格式 第6部分 虹膜图像数据》.pdf
  • GOST R ISO IEC 19795-4-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Biometrics Biometric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reporting Part 4 Interoperability performance testing《信息技术 生物统计学 生物特征识别性能测试和报告 第4部.pdf GOST R ISO IEC 19795-4-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Biometrics Biometric performance testing and reporting Part 4 Interoperability performance testing《信息技术 生物统计学 生物特征识别性能测试和报告 第4部.pdf
  • GOST R ISO IEC 20000-1-201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 Part 1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1部分 服务管理体系要求》.pdf GOST R ISO IEC 20000-1-201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 Part 1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1部分 服务管理体系要求》.pdf
  • GOST R ISO IEC 20000-3-201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 Part 3 Guidance on scope definition and applicability of ISO IEC 20000-1《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3部分 ISO IEC 20000-1范围定义和适用.pdf GOST R ISO IEC 20000-3-201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 Part 3 Guidance on scope definition and applicability of ISO IEC 20000-1《信息技术 服务管理 第3部分 ISO IEC 20000-1范围定义和适用.pdf
  • GOST R ISO IEC 21827-201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techniques 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系统安全工程 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pdf GOST R ISO IEC 21827-201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techniques Systems security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系统安全工程 能力成熟度模型(SSE-CMM)》.pdf
  • GOST R ISO IEC 2382-23-200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cabulary Part 23 Text processing《信息技术 词汇 第23部分 文本处理》.pdf GOST R ISO IEC 2382-23-200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cabulary Part 23 Text processing《信息技术 词汇 第23部分 文本处理》.pdf
  • GOST R ISO IEC 2382-36-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Vocabulary Part 36 Lear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信息技术 词汇 第36部分 学习、教育和培训》.pdf GOST R ISO IEC 2382-36-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Vocabulary Part 36 Lear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信息技术 词汇 第36部分 学习、教育和培训》.pdf
  • GOST R ISO IEC 24703-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articipant identifiers《信息技术 参与方标识符》.pdf GOST R ISO IEC 24703-201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articipant identifiers《信息技术 参与方标识符》.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