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526601 上传时间:2021-12-3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LY 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LY 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LY 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LY 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LY 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 CCS 65 LY 中华人民共和国 林业 行业标准 LY/T XXXXX 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Karst rocky desert ecosystem (报批稿) (本草案完成时间: 2021 年 4 月 12 日)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发 布 LY/T XXXXX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2、 4 石漠化特征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 3 4.1 观测内容 . 3 4.2 岩溶特征调查方法 . 3 4.3 岩溶类型分类 . 3 4.4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界定 . 3 4.5 退化(石漠化)演变特征调查方法 . 4 4.5.1 基岩裸露率 . 4 4.5.2 基岩出露率 . 4 4.5.3 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级特征 . 4 5 气象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 4 5.1 观测内容 . 5 5.2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方法 . 5 5.3 小气候梯度要素观测方法 . 5 6 水文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 5 6.1 观测内容 . 5 6.2 观测方法 . 6 6.2.1 植被蒸散量观

3、测方法 . 6 6.2.2 坡面 径流观测方法 . 6 6.2.3 地下水位观测方法 . 6 6.2.4 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水量观测方法 . 6 6.2.5 水质样品采集及观测 方法 . 6 7 土壤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 7 7.1 观测内容 . 7 7.2 土壤类型划分方法 . 7 7.3 土壤理化性质观测方法 . 7 7.3.1 样地设置条件及布设方法 . 7 7.3.2 采样点数量设置要求及布设方法 . 7 7.3.3 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 . 7 7.3.4 观测方法 . 7 7.4 土壤有机碳储量观测方法 . 8 7.5 土壤呼吸观测方法 . 8 8 生物观测内容

4、、方法和技术要求 . 9 8.1 观测内容 . 9 8.2 植物群落调查与观测方法 . 9 8.2.1 样地设置要求 . 9 LY/T XXXXX 2021 II 8.2.2 样地生境描述 . 9 8.2.3 群落组成与数量特征 观测方法 . 9 8.2.4 植物群落生物量调查与计算方法 . 10 8.2.5 优势物种物候观测方法 . 10 8.2.6 凋落物观测方法 . 10 8.2.7 优势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 10 8.3 鸟类、昆虫及动物调查方法 . 11 8.4 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查及分析方法 . 11 8.4.1 样地设置、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方法 . 11 8.4.2 调查

5、及采样时间 . 11 8.4.3 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来源 . 11 8.4.4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12 LY/T XXXXX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提出。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石漠化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 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 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 究所、北京林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向慧、王妍、唐国勇、卢康宁、刘玉国、李生

6、、郭浩、周金星 。 LY/T XXXXX 2021 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岩溶石漠 生 态系统 的 定位观测 内容及石漠化特征、气象、水文、土壤、生物观测的方 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 岩溶石漠 生 态系统的定位观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 GB/T 7480 水质 硝酸盐氮的测定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 GB 7

7、887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硅、全铁、全铝、全钙、全镁、全钾、全钠、全磷、全硫、 全锰、全铜、全锌的测定 (硝酸 -高氯酸消煮法 ) GB 7888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全钙、全镁的测定(硫酸 -高氯酸 消煮法) GB/T 8538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GB/T 11893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 GB/T 11894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GB/T 11896 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 GB/T 11899 水质 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1904 水质 钾和钠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8、11905 水质 钙和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2329 岩溶地质术语 GB/T 13196 水质 硫酸盐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3580.2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GB/T 14581 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 GB/T 17296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GB/T 2102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7991 河流泥沙测验及颗粒分析仪器基本技术条件 GB/T 327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底物诱导呼吸法 GB/T 33027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GB 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 HJ/T 52 水质 河流采样技术指导 HJ/T 16

9、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494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HJ 710.3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 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 HJ 710.5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爬行动物 HJ 710.1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大中型土壤动物 LY/T 1218 森林土壤渗透率的测定 LY/T 1210-1275 森林土壤分析方法 LY/T 1752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LY/T 184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LY/T XXXXX 2021 2 LY/T 1952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LY/T 2191 西南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

10、观测指标体系 MT/T 633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 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QX/T 4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1部分:总则 QX/T 4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2部分:云的观测 QX/T 4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QX/T 49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5部分:气压观测 QX/T 5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QX/T 5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QX/T 5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8部分:降水观测 QX/T 5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10部分:蒸发观测 QX/T 5

11、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11部分:辐射观测 QX/T 5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12部分:日照观测 QX/T 5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13部分:地温观测 QX/T 6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 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SL 79 矿化度的测定 (重量法 ) SL 183 地下水监测规范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 27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 SL 461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 SL 759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LY/T 2191及 GB/T 3302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岩溶 Karst

12、 又称喀斯特, 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 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3.2 石漠化 rocky desertification 在 热带 、 亚热带 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 岩溶 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 与岩溶自然 过程 ,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 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3.3 基岩裸露率 bedrock bare rate 观测区域内 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基岩所占的比例,也称岩石裸露度。 3.4 基岩出露率 bedro

13、ck outcrop rate 观测区域 内出露在地表之上 的基岩所占的比例 ,也称岩石出露率 。 3.5 土壤地下漏失 soil underground leakage 岩溶地区地表土壤或溶蚀残积物受到流水的侵蚀,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倾泻、蠕滑或塌陷的方式沿着 基岩表面发育的溶隙通道向地下空间搬运或迁移的过程。 3.6 样 株 sample plant 在优势植物营养元素测定样品采集时,植物种类、植株密度、植株大小、生育时期等条件都具有代 表性,可作为取样对象的植株。 LY/T XXXXX 2021 3 4 石漠化特征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4.1 观测内容 石漠化特征观测内容应参照 LY/T

14、 2191给出的 石漠化 观测指标执行。 4.2 岩溶特征调 查方法 岩溶特征调查、观测指标与方法来源见表 1。 表 1 岩溶特征调查、观测指标与方法来源 观测指标 单位 方法来源 土地类型 分为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 分类方法参照 LY/T 1840 土地利用状况 GB/T 21010 水土流失类型 SL 461 有土石槽数 条 /km2 样方法( 10 m 10 m )实地调查 无土石槽数 条 /km2 样方法( 10 m 10 m )实地调查 4.3 岩溶类型分类 岩溶类型可根据可溶盐岩性、出露条件、气候条件等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其界定标准见表 2。 表 2 岩溶类型及

15、其界定标准 指标体系 岩溶类型 a 界定标准 b 可溶盐岩性 石灰岩岩溶 发育在石灰岩及以石灰岩为主的岩层中 的岩溶 白云岩岩溶 发育在白云岩及以白云岩为主的岩层中 的岩溶 石膏岩溶 发育在石膏及以石膏为主的岩层中的岩 溶 盐岩岩溶 发育在卤素岩及以卤素岩为主的岩层中 的岩溶 出露条件 裸露型岩溶 可溶岩裸露地表,缺少土层覆盖的岩溶 覆盖型岩溶 被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岩溶 埋藏型岩溶 被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覆盖的岩溶 气候条件 冰川岩溶 在现代冰川分布区,由冰雪融水作用影 响产生的岩溶 ,或在最近历史时期经受 过冰川作用影响地区的岩溶 寒带岩溶 在寒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温带岩溶 在温带气候条件

16、下形成的岩溶 亚热带岩溶 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热带岩溶 在湿润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干旱区岩溶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半干旱区岩溶 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a 需按可溶盐岩性、出露条件和气候条件分别调查记录 岩溶类型 。 b界定标准参照 GB/T 12329。 4.4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界定 岩溶地区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岩溶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 貌组合,主要组 合形态及界定标准见表 3。 表 3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及其界定标准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 界定标准 溶隙 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分布有大面积的石芽,与溶蚀裂隙 纵横交织,基岩裸露或半裸露景观 LY/

17、T XXXXX 2021 4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 界定标准 岩溶丘陵 洼地 岩溶丘陵和岩溶洼地及干谷的地貌组合形态 峰丛 洼地 峰丛与洼地的地貌组合形态 峰林 平原 峰林与平原的地貌组合形态 孤峰 平原 石峰稀散,孤立在岩溶平原上的地貌组合形态 岩溶断陷盆地 与新生代断裂活动有关的岩溶盆地 岩溶断块山地 发育在新生代断裂活动上升区的岩溶地形 注: 界定标准参照 GB/T 12329。 4.5 退化(石漠化)演变特征调查方法 4.5.1 基岩裸露率 基岩裸露率可采用 遥感解译法或样方法 调查 。在样方法调查中, 可在代表性区域设置 5个以上的 10 m 10 m的小样方 , 用测绳在 小样方 中设

18、置 1 m 1 m网格( M个),调查有基岩裸露且垂直方向上无植被 覆盖的网格个数( N个),再计算小样方内基岩裸露率( =N/M 100,单位: %)。其中网格内无植被覆 盖的基岩裸露面积(目测法)超过该网格面积 50%以上的才 可 认为该网格有基岩裸露;否则,该网格无 基岩裸露。 4.5.2 基岩出露率 采用 样方法调查, 可在代表性区域设置 5个以上的 10 m 10 m的小样方 , 用测绳在小样方中设置 1 m 1 m网格( T个),调查有基岩出露的网格个数( S个),计算小样方内基岩出露率( =S/T 100,单位: %)。 其中网格内基岩出露面积(目测估计)超过该网格面积 50%以

19、上的才认为该网格有基岩出露;否则,该 网格无基岩出露。 4.5.3 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级特征 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级特征要素调查、观测指标及方法来源见表 4。 表 4 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级特征要素调查、观测指标及方法来源 观测指标 单位 方法来源 土壤侵蚀程度 SL 190 土壤侵蚀强度 SL 190 土壤 侵蚀模数 t/( km2 a) SL 190 土壤侵蚀速率 mm/a 公式法, 即土壤侵蚀速率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干密度 a 10-3) a 土壤地下漏失模数 t/( km2 a) 野外观测结合试验分析 b 侵蚀沟类型 SL 190 侵蚀沟密度 条 /m2 样方法( 10 m 10 m)

20、实地调查 潜在石漠化危险程度 级 SL 461 石漠化程度 级 LY/T 1840 a 土壤干密度通常取 1.35 g/cm3,各地可按当地土壤干密度计算,或按实测值计算。 b 岩溶土壤地下漏失也可采用河流泥沙观测法、同位 素示踪法、地下河监测法、洞穴沉积物测量法等间接方法计算分析, 具体方法应根据观测目的和区域水土流失特征选择确定,对于难以定量观测的,也可定性分析。 5 气象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LY/T XXXXX 2021 5 5.1 观测内容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气象观测可分为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和小气候梯度要素观测,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内 容可参照 LY/T 2191给出的气象观测指标执行,

21、 小气候梯度要素观测内 容可参照 GB/T 33027给出的森林 小气候观测内容执行。 5.2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方法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宜在地面气象观测场内进行,地面气象观测场的设置、各气象观测系统(仪器) 的配置和布设和安装按照 QX/T 45的规定执行。地面 气象观测 指标及 方法 来源 见表 5。 表 5 地面 气象观测指标 及方法来源 指标类别 观测指标 单位 方法来源 云 云量 成( 10 成法) QX/T 46 天气现象 雨、雪、露、霜、雾、扬沙、 雷暴、闪电等 QX/T 48 气压 气压 Pa QX/T 49 空气温 湿 度 空气 温度 空气湿度 % QX/T 50 风 风速 风向

22、 m/s 方位 ( 16 方位法) QX/T 51 降水 降水量 降水强度 mm mm/h QX/T 52 水面蒸发 蒸发量 mm QX/T 54 辐射 总辐射 直射辐射 散射辐射 J/m2 QX/T 55 日照 日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 h % QX/T 56 地温 地表温度 土壤温度 QX/T 57 5.3 小气候梯度要素观测方法 小气候梯度要素观测 应根据 石漠生态系统典型区域 地表类型、下垫面特征在选定的小气候观测场地 内设置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开展小气候观测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参照 QX/T 61的有关要求设置。 小气候 梯 度 观测应结合观测目的与水文观测、土壤观测、生物观测、气象灾害观测

23、同步进行。 小气候梯度 要素 观 测方法 可参照 GB/T 33027给出的森林 小气候观测方法执行。 6 水文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6.1 观测内容 LY/T XXXXX 2021 6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水文观测可参照 LY/T 2191给出的 水文 观测指标执行 ,可增加岩溶石漠生态系统 植被蒸散量、坡面径流量、地下水位的观测 。 6.2 观测方法 6.2.1 植被蒸散量观测方法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灌丛和草本植被蒸散量可采用水量平衡法测定和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法(称重式 lysimeter法)测定,也可利用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对于分布有乔木林分的生态系统植被蒸散量 的观测

24、参照 GB/T 33027执行。 6.2.2 坡面径流观测方法 坡面径流观测场的选择条件、观测 设备(仪器)布设要求及坡面径流量、含沙量的观测方法,可参 照 GB/T 33027及 SL/T 759的有关要求执行。 6.2.3 地下水位观测方法 用专用的测井仪器或测井绳(一端带有重锤)测取自井口至井中水面的深度,观测精度 0.1m。如在 农用井上观测地下水位,必须在停止抽水 48h以后测定,其他技术要求参照 MT/T 633执行。 6.2.4 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水量观测方法 土壤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水量 观测 指标及 方法 来源 见表 6。 表 6 水量 观测指标 及方法来源 观测指标 单位

25、 方法来源 土壤含水量 土壤田间持水量 土壤萎蔫含水量 壤中流 % % % GB/T 33027 LY/T 1752 LY/T 1752 LY/T 1752 地表蒸发量 土壤水分入渗率 土壤水分 渗漏量 mm mm/h mm QX/T 54 入渗仪法测定 深层土壤水分渗漏测量仪 月地表 径流量 月地表 径流泥沙量 m3/km2 t/km2 GB 50179 GB/T 27991 月地下水 径流量 (岩溶区地下河发育) 月地下 径流泥沙量 (岩溶区地下河发育) m3/km2 t/km2 SL 183 SL 278 6.2.5 水质 样品采集及观测方法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水质 样品应 分别从大气降水

26、 、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中采集,水质采集频度参照 LY/T 2191执行,也可按 2次 /a(汛期和非汛期各 1次)采集(微量元素指标除外) 。 大气降水水质样品采集方法按照 GB 13580.2的要求执行; 地表径流水质样品 采集 方法 按照 HJ 494、 HJ/T 52及 GB/T 14581的要求执行 ;地下水水质样品采集方法按照 HJ 494、 MT/T 633及 HJ 183的要求执 行 ; 岩溶泉 水质的样品采集方法可参照地下水水质样品采集方法。水质 样品保存及预处理方法按照 SL 219的规定执行 。水质 观测指标和方法来源见表 7。 表 7 水质 观测指标 及方法来源 LY/T

27、XXXXX 2021 7 观测指标 单位 方法来源 pH 值 GB/T 6920 矿化度 mg L-1 SL 79 总磷 总氮 钾离子、 钠离子 钙离子、镁离子 碳酸根 碳酸氢根 硫酸根 卤素离子 磷酸根 硝酸根 mg L-1 mg L-1 mg L-1 mg L-1 mg L-1 mg L-1 mg L-1 mg L-1 mg L-1 mg L-1 GB/T 11893 GB/T 11894 GB/T 11904 GB/T 11905 GB/T 8538 GB/T 8538 GB/T 13196、 GB/T 11899 GB/T 11896 GB/T 8538 GB/T 7480 7 土壤观

28、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7.1 观测内容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土壤观测可参照 LY/T 2191给出的 土壤 观测指标执行 ,可增加岩溶石漠生态系统 土壤呼吸的观测 。 7.2 土壤类型划分方法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观测区内的土壤类型可参照 GB/T 17296给出的规则划分。 7.3 土壤理化性质观测方法 7.3.1 样地设置条件及布设方法 1)土壤观测 样地应符合以下条件: 具有完善的保护制度,可以保障长期研究,而不被人为干扰或破坏 (用于干扰试验的除外); 具有典型优势种组成的区域 ; 具 有代表性的 植被类型及 生态系统, 植物群落应反映生态区域的基本特征; 宽阔的地带,不宜跨越道路、沟谷和山

29、脊等。 2)土壤观测样地布设方法如下: 在确定采样区之后,根据采样区面积的大小、地形、土壤水分、肥力等特征,设置 3条以上 样线,在样线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 10m2 100m2样地;同时在样地内,分别设置 3 5个 10m 10m乔木调查样方、 2m 2m 灌木调查样方和 1m 1m草本调查小样方。 7.3.2 采样点数量设置要求及布设方法 参照 GB/T 33027和 LY/T 1952执行。 7.3.3 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参照 LY/T 1952和 LY/T 1210-1275执行,土壤样品制备和保存方法、程序和技术 要求参照 HJ/T 166的规定执

30、行。 7.3.4 观测方法 LY/T XXXXX 2021 8 土壤理化性质 观测 指标及 方法 来源 见表 8。 表 8 土壤 理化性质 观测指标 及方法来源 指标类别 观测指标 单位 方法来源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土壤层次、土壤结构、土壤颜色等 ) 土层厚度 土壤深度 cm cm LY/T 1952 LY/T 1952 LY/T 1952 腐殖质层厚度 地表枯落物厚度 cm cm LY/T 1952 LY/T 1952 土壤容重 土壤质地 土壤孔隙度 g/cm3 % NY/T 1121.4 LY/T 1952 LY/T 1952 土壤化学性质 pH 值 土壤有机质 全量养分(

31、氮、 磷、钾、硫) 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 土壤矿质全量(铁、铝、钙、镁) % % mg/kg mg/kg LY/T 1210-1275 可溶性盐离子( 碳酸根 、 碳酸 氢 根 、 硫酸根 、卤素离子、 钙离子 、 镁离子 、 钾离子) mol/kg 微量元素(全硼、有效硼、全锰、有效锰、全钼、有效钼、 全锌、有效锌、 全铜、有效铜 ) mg/kg 重金属元素(镉、铅、镍、铬、硒、砷) mg/kg 阳离子交换量 mol/kg 7.4 土壤有机碳储量观测方法 土壤有机碳储量观测的样地设置、采样点布设、采样方法、数据处理和计算参照 GB/T 33027给出的 规则执行。 观测

32、 指标及 方法 来源 见表 9。 表 9 土壤有机碳储量观测指标及方法来源 观测指标 单位 方法来源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g/kg kg/m2 g/kg GB/T 33027 7.5 土壤呼吸观测方法 观测内容、仪器布设、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参照 GB/T 33027执行。 LY/T XXXXX 2021 9 8 生物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8.1 观测内容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生物观测内容可参照 GB/T 33027及 LY/T 2191给出的生物观测 指标 执行。 8.2 植物群落调查与观测方法 8.2.1 样地设置要求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植物群落调查与观测宜在 观测区内

33、选定的样地上进行,样地的设置应参照 GB/T 33027给出的 样地选择、样地设置体系、样地设定、绘制样地数字地形图、林木定位与标识等 具体技术 要求执行 。 8.2.2 样地生境描述 植物群落调查时,应对样地生境等基础信息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和记录,描述和记录要素及格式见 表 10。 表 10 样地生境要素描述和 记录表 样地名称(编号): 经 纬 度: E, N 海拔: 坡向: 坡度: 群落名称: 植被类型: 优 势 种: 亚优势种: 偶见种: 植物群落分布范围、边界、组合: 群落外貌、季相、分层及镶嵌现状: 土壤类别及名称: 土层深度: 地表状况(起伏、岩石出露、有无水蚀): 地面覆盖(

34、%):裸露 %,砾石 %,凋落物 %,草群 % 水分状况: 人类影响程度: 动物活动情况: 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 样地及其周围管理、保护措施: 对本群落类型的野外评价: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8.2.3 群落组成与数量特征观测方法 植物群落组成与数量特征应分别乔木植物、灌木植物、草本植物及层间附(寄)生植物分层调查和 观测,观测指标及方法 参照 GB/T 33027执行 。 在植物种类及 其数量观测时,宜单独列示国家保护物种、地方特有物种和主要引进物种的调查与统 计结果。 LY/T XXXXX 2021 10 8.2.4 植物群落生物量调查与计算方法 参照 GB/T 33027给出

35、的方法执行。 8.2.5 优势物种物候观测方法 参照 GB/T 33027给出的方法执行。 8.2.6 凋落物观测方法 参照 GB/T 33027给出的方法执行。 8.2.7 优势植物营养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优势植物营养元素含量 测定项目 包含但不限于 C、 N、 P、 K、 Ca、 Mg。 8.2.7.1 样品采集原则 样品的采集应遵循以下原则 : 代表性原则:采集到的样品至少在采样地点、样株和采样部位等方面具有代表性; 适时性原则:采集样 品应根据生物体的发育期、生理活动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日期、时间,保 证样品能够满足观测、研究需要; 统一性原则:采集样品的时间和部位应统一,保证分析结果具有可

36、比性; 适宜性原则:应根据测试样品中所测营养元素的含量、提取仪器的容量及测定仪器的精确度 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样品采集量; 纯净度原则:采集的样品宜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保存,保证样品的纯度,不得混入影响营养 元素成分的其他物质 。 8.2.7.2 采样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样品采集地点宜选在观测区内分布有典型优势植物物种的地段,并选区具有代表性的优势物种健康 植株作为取样样株。取样时间可确定 在植物营养元素达到相对恒定水平的时期,通常可选在每年的 7月 下旬到 8月中旬。 8.2.7.3 样品采集方法 采样前,应对采样的植物群落进行简要描述并记录群落的覆盖度、各优势层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优 势种的频度、土

37、壤类型、土层厚度及腐殖层厚度等。 不同植物物种可按下述方法取样: 优势乔木树种的样品采集宜按叶、枝、皮、干、根分别取样,每一样品可取鲜重 500g,采集 后的样品放置于适宜的收集袋(器)内,放于通风阴凉处风干 ; 灌木植物 的样品采集宜按叶、枝、根分别取样,可取 叶样品 鲜重 500g、可取枝样品鲜重 300g、 可取根样品鲜重 200g, 各部位均应采集 5个平行样品, 采集后的样品放置于适宜的收集袋(器) 内,放于通风阴凉处风干 ; 草本植物的 样品采集宜按 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分别取样, 地上部分可用剪刀齐地面剪下所需 采样草本植株,可取地上部分样品鲜重 300g;同时挖取地下部分,可取样品鲜重 200g,各部 位均应采集 5个平行样品, 采集后的样品放置于适宜的收集袋(器)内,放于通风阴凉处风 干 ; 地被植物的样品采集宜在 1m=1m的样方内挖取地被植物的全株,去除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LY林业行业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