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 T 1793-2021 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531111 上传时间:2022-07-0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2 T 1793-2021 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DB42 T 1793-2021 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DB42 T 1793-2021 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DB42 T 1793-2021 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DB42 T 1793-2021 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CCS B 15 DB42 湖北省地方标准 DB42/T 1793 2021 中 华 甲虫蒲 螨人工 繁育及应 用技术 规程 Code of regulation of mass rearing and appliaction for Pyemotes zhonghuajia 2021 - 12 - 23 发布 2022 - 02 - 23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T 1793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人工繁育技术 . 1 4.1 设施设备 . 1 4.

2、2 替代寄主 . 2 4.3 蒲螨繁育 . 2 5 种螨复壮 . 3 5.1 种螨复壮条件 . 3 5.2 室内复壮 . 3 5.3 野外复壮 . 3 5.4 种螨质量检验 . 3 6 林间释放技术 . 3 6.1 主要防治对象 . 3 6.2 野外释放技术 . 4 7 防治效果检查 . 4 7.1 检查内容 . 4 7.2 检查时间 . 4 7.3 检查方法 . 4 附录 A(资料性) 中华甲虫蒲螨成虫形态特征 . 6 附录 B(资料性) 中华 甲虫蒲螨生物学特性 . 7 DB42/T 1793 2021 II DB42/T 1793 2021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 2

3、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林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长江大学农学院。 本文件起草人:董立坤、于静亚、王志华、李传仁、刘超、欧克芳、李鹏、夏文胜。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 可咨询湖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联系电话: 027-86952116 , 邮箱 : , 对本 文件 的有 关修 改意 见请 反馈 至武 汉市 园林 科学 研究 院, 联系 电话 : 027-86531126 , 邮箱: 。

4、 DB42/T 1793 2021 1 中 华 甲 虫 蒲 螨人工 繁育及 应用技 术规 程 1 范围 本文规定 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 (以下简称蒲螨) 人工繁育技术、 林间释放技术和 防 治效果检查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范围内中华甲虫蒲螨人工繁育和释放应用,其他地区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 本 文件。 GB/T 27641 生物防治和其他有益生物的输入和释放准

5、则 LY/T 1704-2007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LY/T 1705-2007 管氏肿腿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SN/T 2118-2008 引进天敌和生物防治管理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华甲虫蒲螨 Pyemotes zhonghuajia 是一种寄生 性 螨, 属蛛 形纲Arachnoidea , 真螨 目Acariformes , 蒲螨 科Pyemoridae , 蒲螨 属Pyemotes , 球腹蒲螨群Vetricosus groups ,为小蠹虫、天牛等多种钻蛀性害虫的重要寄生 性天敌。 3.2 膨腹体 expanding

6、abdomen 雌蒲螨在孕期取食后,腹部 会膨大 呈 球形,即为膨腹体,其大小可达到身体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子代在膨腹体内 发育至成螨后从产孔逐个产出。 3.3 种螨 seed acarid 自然环境 中生长发育或室内人工繁育的第12代,适应性和繁殖力强,用于人工繁殖的蒲螨。 4 人工 繁育 技术 4.1 设施设备 4.1.1 实验室 设备 DB42/T 1793 2021 2 超净 工作 台、 显微 镜、 解剖 镜、 操作 台、 消毒 设备 、 接种 用具 、 冷暖 空调 、 紫外 线杀 菌灯 、 温湿 度 控制仪、人工气候箱、生化培养箱、恒温箱以及温湿度记录仪等。 4.1.2 用具 及耗

7、材 镊子 、 剪刀 、2 ml 无盖 离心 管、 9 cm培养 皿、 脱脂 棉、 酒精 、 饲养 盒、 饲养 筐、2.5 cm 3 cm不透 光黑 色自 封袋 、 图钉 、 托盘 、 烧杯 、 玻璃 棒等 。 设施设备的准备 参照LY/T 1704-2007 中4.1 规定的内容 。 4.2 替代寄主 黄粉虫来源为科研院实验室饲养种群, 并于室内25 条件下用 麸皮饲养。 收集黄粉虫初蛹和新 蜕 皮幼虫置于-20 冰箱冷冻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0 d 。 4.3 蒲螨 繁育 4.3.1 种螨 引种 与选择 4.3.1.1 种螨获得 种螨可从其他繁育单位引进 或在野外剖开被钻蛀性害虫危害的树木,

8、 采集被蒲螨寄生的虫体, 如小 蠹虫、天牛等,带回室内,接入替代寄主进行繁育保种 。 4.3.1.2 种螨选择 从采集扩繁的蒲螨中选择个体发育正常 (蒲螨形态特征参见附录A ) 、 寄生 能力 强、 发育 历期 短 并 且较为活跃的群体作为种螨。 4.3.2 蒲螨接 种 准备 4.3.2.1 替代寄主准备 将低温贮存的黄粉虫蛹或幼虫取出,并置于25 的环境中解冻,解冻后用滤纸将虫体表面凝结的 水分吸干备用。 4.3.2.2 用具及消毒 准备2 ml 无盖离心管、棉花塞、饲养盒、镊子、烧杯、消毒用具等。接种前,操作台用75% 酒精进 行消毒,所有用具采用高温灭菌。 4.3.3 接螨 用镊子夹取3

9、头 4头替代寄主接入种螨管内, 置于25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接种结束后用水浸泡 清洗用具,晾干后用75%酒精进行消毒。 4.3.4 替代寄主接种量 在接 种过 程中 , 毎管 可每 次接 种3 头 4 头寄 主。 新接 种寄 主接 螨成 功后 可视 保种 管内 蒲螨 数量 情况 重复接种1 次 2 次。 4.3.5 培养 DB42/T 1793 2021 3 接螨24 h 后将 已寄生上蒲螨的替代寄主转入到新的离心管内, 放入25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每日 检 查其发育情况,及时去除寄主发霉的 离心管 。 4.3.6 出螨 在培养箱内培养8 d10 d,蒲螨长出膨腹体 (膨腹体发育进度及形态参

10、见附录B ), 将寄生良好、 出螨量大的离心管 及时 挑出备用。 4.3.7 包装贮藏 将已扩繁出子代螨的离心管放入 黑色 自封 袋内 , 每袋 装一 管 。 如繁育出来的蒲螨暂时不使用 , 可保 存在温度为10 15 、湿度为50% 80% 的冷藏室内, 保存期 为8 d10 d 。 4.3.8 运输 将从冷藏室内取出装有蒲螨的黑色自封袋, 放到运输保温箱中, 运输保温箱温度控制在10 15 。 可通过公路、铁路、汽车、飞机等运输,运输过程中宜密闭。 5 种螨复壮 5.1 种螨复壮条件 蒲螨在人工繁育 数代后种螨会发生退化, 当出现寄生能力下降、 膨腹体发育缓慢且易死亡以及单雌 产慢量下降等

11、现象, 需对其进行复壮。 可通一定技术和方法使种螨的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种螨复 壮方法参照LY/T 1705-2007 中3.7 规定的 复壮技术。 5.2 室内复壮 利用星天牛幼虫作为替代寄主进行接种繁育。 在星天牛低龄幼虫发生期, 从被星天牛危害的木段中 收集幼虫,储存在5 的冰箱中备用。 在室内 用星天牛低龄 幼虫接种蒲螨,进行蒲螨种群的复壮。 5.3 野外复壮 在小 蠹虫 、 吉丁 虫、 天牛 等钻 蛀性 害虫 发生 区, 选取 被目 标害 虫危 害的 活立 木释 放蒲 螨, 繁殖4代 5代后解剖树木,收集野外繁育的种群作为种螨。 5.4 种螨质量检验 定期对室内饲养的蒲螨种群进

12、行检测 , 繁育 出的 蒲螨 达到 以下 相关 指标 为健 康蒲 螨, 健康 蒲螨 的标 准为 : 单个 替代 寄主 身体2/3 以上能被蒲螨寄生; 单雌产螨量50 头60头; 单个替代寄主产螨量 达20000 头。 6 林间释放技术 6.1 主要防治对象 可用于防治多种小型钻蛀性害虫如小蠹虫、 木蠹蛾、 小卷蛾 、 散白 蚁以及部分小型天牛等, 也可 用 于防治大型 天牛 的低龄幼虫。 常见 钻蛀性害虫种类参见附录C。 DB42/T 1793 2021 4 6.2 野外释放技术 6.2.1 虫情调查 查清 拟防治目标害虫的 发生量、发生面积、危害程度。 虫情调查 参照LY/T 1705-20

13、07 中4.2 规定的 虫情调查方法。 6.2.2 蒲螨释放 6.2.2.1 释放适期 释放期应选择在钻蛀性害虫 幼虫发生高峰期集中释放蒲螨, 此时初孵幼虫个体较小, 且主要在韧皮 部危害,释放蒲螨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6.2.2.2 释放 条件 选择 晴朗无风 、 温度在15 30 的时间段 释放蒲螨 。 若释放后遇上阴雨天应补放。易流胶或蛀 孔伤流液较多的树种,不宜释放蒲螨。开展药剂防治的目标害虫发生区域15日内不宜释放蒲螨。 6.2.2.3 释放量 采用单株控制式释放时的 释放量 计算方法:树体胸径(cm )与释放蒲螨管数之比为10 :1。林地采 用连片防治时每公顷释放量控制 在75 管

14、 100 管 。总体上是 释放 量越多效果越好 ,为了迅速产生效果局 部地区也可采取淹没式释放。释放量设置参照GB/T 27641 中4 项和SN/T 2118-2008 中11项规定的内容。 6.2.2.4 释放方法 将指形管中的棉球拔出, 用图钉 将 黑色自封袋斜 钉在 目标害虫 蛀孔 口附 近, 以便 蒲螨 自行 爬出 , 沿 蛀道搜寻寄主。 蒲螨释放技术参 照LY/T 1705-2007 中4.2 项、SN/T 2118-2008 中11 项 规定的释放方法。 7 防治 效果检查 7.1 检查内容 检查目标害虫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效果用蒲螨寄生率的提高和目标害虫虫口密度及 有虫

15、株率的降低来评价。 7.2 检查时间 防治效果检查在释放蒲螨10 d 15 d 之后进行。 7.3 检查方法 7.3.1 取样方法 在防治区域内进行取样调查, 取样 量为每100 株随机选取20 株30 株。 调查 目标 害虫 排粪 孔的 变化 , 以排粪孔的减少来判断目标害虫幼虫死亡情况,来 计算 寄生 率及虫口减退率。 7.3.2 计算公式 DB42/T 1793 2021 5 寄生率按式(1 )计算,目标 害虫的虫口减退率按式( 2 )计算, 有虫株率减退率按式(3 )计算: N = 100% (1) 式中: N 寄生率 ; Np 被 寄生虫数 ,单位为头 ; Nt 调查总虫数 ,单位为

16、头。 = e 100% (2) 式中: Dp 虫口减退率 ; Db 防前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每株(头/株) ; De 防后虫口密度,单位为头每株(头/株) 。 = (3) 式中: Nd 有虫株率减退率 ; Nb 防前有虫株率 ; Nc 防后有虫株率。 DB42/T 1793 2021 6 A A 附录A (资料性) 中华甲虫蒲螨成虫形态特征 A.1 雌螨 体长纺锤形,长204 m 240 m,宽92 m120 m,体色淡黄,迁移型颜色较深,背板(片) 基部有 明显的纵向细纹。 颚体卵圆形,长31 m 33 m ,宽22 m 24 m,卵圆形。倒缘毛2对,腹面有2对毛和1 对感棒。 前足体背板后缘

17、中央凹缘,有3对毛和1对假气门器,毛长度分别为9 m14 m ,11 m13 m,53 m57 m 。 腹面 : 表皮 内突 汇合 形成 一狭 的夹 角(约35 ) , 与前 胸表 皮内 突连 接成 Y 字形 , 与前 胸表 皮 内突相接。 后半体背面:背片的后缘均为中央凹缘。腹面:表皮内突发达,彼此不连接,仅残存1个瘤状物, 有毛6对,末体腹毛1 对12 m 20 m 。 足粗壮,长度76 m80 m,胫节发达,腹面有2个感棒与1根荆毛排成一横排,跗节爪发达,从一 个明显的梗上伸出,感棒位于跗节背面近基部;足类似,各有1个伸长的爪间突;胫节与跗节背面各有 1小感棒;跗节背面有1根极长毛。 A

18、.2 雄螨 体球形,长138 m179 m,宽114 m150 m。 颚体卵圆形,长22 m 26 m ,宽22 m 24 m;前侧毛2对,腹毛2对,感棒1 对。 前足体背板仅1对短毛5 m7 m 。 腹面 表皮 内突 形成90 夹角 , 并与 前胸 表皮 内突 成 Y 字形 , 与 前 胸表皮内突相接,另一端伸达转节。 后半体背面分前、中、后3个背片,前片有2对短毛,中片有1 2 对粗壮毛,后片2对毛;腹面表皮 内突骨化明显,彼此相连,并向中心汇集,将腹部分隔成5块,腹毛排成一弧线。 足短粗,长58 73 ,胫节腹面有2根感棒,中间夹1根荆毛,三者连成1条斜线;跗节末端斜 截状 , 内端 角

19、仅 具爪 梗, 爪退 化; 外端 角生 一粗 大感 棒; 足各 有1 对小爪和1爪尖 突, 胫节 感棒 位于 腹面 外侧,跗节感棒位背侧,股节发达,胫节感棒缺如,跗节末端平截,跗节爪刀状,末端尖。 DB42/T 1793 2021 7 B B 附录B (资料性) 中华甲虫蒲螨生物学特性 发育 历期 : 中华 甲虫 蒲螨 营寄 生生 活, 一年 发生 多代 , 典型 的胎 生生 殖。 蒲螨 发育 历期 与温 度有 关, 在25 26 时,一代发育历期从寄生到产生后代需要8 d 。 寄生 过程 : 接入 的蒲 螨在 寄主 的引 诱下 , 约20 min 开始向新寄主转移。 蒲螨会选择寄主身体较为柔

20、 软的节间膜叮刺, 并 向体内注射毒素,2 min 后螨 停止 叮刺 , 在寄 主体 上爬 行, 选择 新的 部位 叮刺 , 此过 程反复进行约1 h2 h ,整个寄生过程中 寄主剧烈扭动。当寄主反应迟钝进入麻醉状态 时,蒲 螨爬至 寄 主体上寻找有利位置 固定 取食。 膨腹体的发育:蒲螨取食后24h 内其腹部开始膨大,膨大初期,螨尚能爬行,更换取食位置 ( 如图 B.1所示 )。 当膨腹体长大后便失去爬行能力,一旦脱离寄主就无法再寄生上去。随着膨腹体的发育, 其中出现不规则形的乳白色胚胎斑块,无斑部分则由透明色渐变混浊 (如图B.2 所示) ,当表皮出现轻 微摺皱时,若螨已发育为成螨。膨腹体球 形,最大直径1.1 mm ,平均直径0.5 mm 0.6 mm 。 生殖 特点 : 后代 均经 生殖 孔产 出, 产出 的雌 螨一 般在 母体 上爬 行2 min 后离 开, 寻找 新的 寄主 寄生 。 平均每雌产螨量约60余头,多者134 头。 图A.1 膨腹体初期形态 (取食 24 h 后 ) 图A.2 膨腹体发育后期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